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含解析)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含解析)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含解析)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含解析),共27页。


    专题08: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

    考点8: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
    【考情梳理】

    题型
    答题格式
    次要人
    物的作用
    概括内容
    概括围绕次要人物写了(或交代)……内容。
    情节或结构作用
    ①为下文……情节或塑造人物形象做铺垫;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制造情节波澜;
    ④充当线索人物等。
    人物关系
    ①从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②通过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小说中“我”的作用
    讲述故事
    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缘故,情节得以发展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衬托人物
    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线索人物
    “我”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贯穿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
    主题思想
    见证了……的主题。
    区分主次人物
    从标题看
    主要写了……事,主要写了哪一个人物。
    从主题看
    主要人物做……事,体现了……主题思想。
    从行文笔墨看
    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哪些事件;从主要人物起笔或收束全文;主要人物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从人物关系看
    次要人物衬托了主要人物,突出了主要人物……品质。
    从写作视角看
    故事是从哪个人物的视角来写的。
    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
    ①便于直接抒情,感情真挚;
    ②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③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
    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如果是对物称呼“你”,则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
    客观公正,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将具体事物用“ta”称呼的作用:作者故意隐去人物的名字,暗示读者名字在文中并不重要。作者是想以某个人物来代表某一类人。
    作者为什么给文章中的人物取这样的名字?
    取名或称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突出了××主题思想。
    人称转变
    人称的变化一般是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一般情况下是由【第三人称——第二人称】


    专项练习
    一、(2021·辽宁鞍山·统考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 “变” ,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⑰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⑱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⑲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⑳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㉑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㉒“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㉓“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㉔“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㉕“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㉖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㉗秋明真是好样的!
    ㉘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㉙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些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2.选文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1)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2)“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3.第④—⑭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4.请结合选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5.小说通过初中同学“我”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答案】
    1.(1)家庭发生变故,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2)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意思接近即可)    
    2.(1)“笑”表现了秋明给我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时内心的高兴和得意。
    (2)“笑”表现了秋明回忆自己遭逢家庭变故后,化学家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3.突出了秋明对于化学的热爱以及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    
    4.①上初中时,秋明给我们演示的化学实验很美,很有趣;②秋明没有成为化学家,却凭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孤残儿童,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意思接近即可)    
    5.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将秋明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②“我”是秋明人生经历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③有利于突出秋明钻研、刻苦、执着、善良的高贵品质。
    【分析】
    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
    第一空:根据提示“高中时”,答案可定位到⑮段,结合“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可知写秋明家庭发生变故,他辍学打工供弟弟继续读书。
    第二空:根据提示“前些年”,答案可定位到㉓段,结合“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可知,写秋明开办机械加工厂,资助许多孤残儿童读书。
    2.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题干要求解答 “笑”表现的人物心理,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行分析。
    (1)“笑”出现在第⑥段,语境是秋明在他家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结合上下文的“‘哇!’我们惊呼连连”“众人摇头”可知,这处“笑”写出了秋明看到我们惊讶的表现和不知茶水变色原因时的高兴和得意之情;
    (2)“笑”出现在第㉕段,语境是遭逢家庭变故,秋明的梦想没有实现。结合秋明的语言“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可知,这处“笑”是“苦笑”,表现的是梦想实现不了的无奈和伤感。
    3.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解答时首先审好题干,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再弄清细节描写的内容和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看,这一部分描写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为下文叙述秋明因家庭变故化学梦破灭后的表现做铺垫,一乐一悲,使情节的发展一波三折;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这一部分描写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通过他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秋明对化学的热爱,表现了他善于钻研、做事认真的特点。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通读全文,结合第④段的“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⑩段的“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等内容可知,标题的字面意思指秋明给我们演示很有趣的化学实验。结合㉓段的“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可知,标题的深层含意指秋明虽没成为化学家,但最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并资助一些儿童读书,这种变化就像化学反应一样美丽。
    5.考查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经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烘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到达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此文用第一人称来写,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起着贯穿全篇的作用,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示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亲切的,因而也为作者直接表达(或宣泄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便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经过次要人物的烘托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性,如⑪段“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㉖段“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想而感到遗憾!”等语句,通过“我”的语言及心理突出了秋明刻苦、执着、善良的品质。

    二、(2021·河南南阳·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树柿子红
    黄海龙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一篮柿子看起来煞是养眼。他突然有了吃柿子的兴头,他感到自己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吃柿子了,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
    ②他买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③他记得,他门前那棵老柿子树结出的柿子就很好吃,又脆甜又爽口,那味道他至今在回味。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一颗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喜庆。
    ④老柿子树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夕阳的余晖正照落在高处的墙头上,墨绿的柿树叶指向碧蓝的夜空,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引来了邻家的孩子,饭桌就显得更加热闹了,整个院落似乎要被孩子们的笑声哄抬起来。
    ⑤自从吃过柿子之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满树油绿的枝丛中开出无数柿子花的时候,他就开始守着柿子树,也开始了与爷爷的捉迷藏。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来尝尝。”爷爷向着不远处的猴孩们招手。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⑥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看这棵老柿树,啧啧称赞。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闹热。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呢?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⑦后来,他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
    ⑧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身影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似乎一下子涌满了欣喜。
    ⑨在经历过若干次工作上的辗转迁徙之后,他也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他忽然感觉,似乎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柿树。
    ⑩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作者:黄海龙  有删改)
    6.本文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7.品味语言。
    ①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一颗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喜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8.本文通篇以“他”的视角来叙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说说使用这一人称行文的好处。



    9.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
    6.①和邻家孩子在柿子树下游戏;②星子明亮时在树下吃晚饭;③和小伙伴一起“偷”打柿子;④邻里帮忙采摘柿子;⑤爷爷分柿子给邻居;⑥离开家后,母亲托人捎带柿子;⑦那个秋天想念柿子红,回乡看爷爷母亲。    
    7.①“孤独”有独自一个、孤单之意,这里形容一树柿子红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呈现冷清荒凉的状态,表达了“他”内心深处深切的思念与感伤之情。
    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满树熟了的柿子比作是红灯笼,把整个院落比喻成一幅画,给人以饱满、温暖、喜庆的感觉,表达了“他”的喜爱幸福之情。    
    8.“他”属于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经由眼前的柿子进而到记忆里的一树柿子红,客观而冷静,以“他”的视角回忆,叙事有跳跃感和层次感,娓娓道来,情感比较真挚。    
    9.从内容上,描述了眼前现实中的“一树柿子红”碎乱、孤独的状态,与记忆里“一树柿子红”的热闹喜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思乡、思亲”的主题;从结构上,“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与开篇“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呼应,前后照应,让文章结构严谨,升华了情感。
    【分析】
    6.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结合相关语段概括。由第④段“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引来了邻家的孩子,饭桌就显得更加热闹了,整个院落似乎要被孩子们的笑声哄抬起来”等内容可知,本段写了他和小伙伴在柿子树下玩耍、嬉戏;晴日的夜晚,他一家和邻家孩子在树下一起吃晚饭的热闹场面;由第⑤段“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等内容可知,本段写了柿子还未成熟时,他和伙伴趁爷爷睡觉时用竹竿打青柿子;由第⑥段“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闹热。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等内容可知,本段写了柿子成熟时邻居们和爷爷一起摘柿子,爷爷知感恩把柿子分给左邻右舍的情景;由第⑦段“后来,他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可知,本段写了虽然他离开家,但母亲仍记得他爱吃柿子让人给他稍柿子;由第⑧段“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等内容可知,本段写了离家的日子他想亲人想柿子树,于是重返故乡。
    7.①本题考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此题要结合语言环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本句中“孤独”的本义是独自一个人;孤单。这里用“孤独”形容柿子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曾经满树柿子成熟时温暖和喜庆的画面如今却变得冷落、凄凉的情景,从而烘托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及失落和感伤之情。
    ②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此题要结合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本句中把成熟的柿子比作红灯笼,柿子成熟时的院落比作一幅画,形象的写出了院落里柿子成熟时明艳的色彩,烘托喜气洋洋、祥和的气氛,表达他内心的喜悦、满足和甜蜜之情。
    8.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理解作品的情感。文章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以局外人的角度,由眼前的柿子引出他对故乡柿子树和相关往事的回忆,不做作,不矫情,却很自然的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洋溢字里行间的思念与感伤之情,冷静客观含蓄却更有韵味,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另外,文章以“他”的角度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从更多方面自由灵活、客观地描述事实,本文叙述从孩提到上学离家再到两鬓染霜的中年与柿子树相关的事情,叙事有条理性,场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给听众讲故事般有声有色,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9.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中“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表达了他思念故乡和亲人,却多年未归故乡已是物是人非的失落感伤,与开头“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构成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从内容上看,突出了主题,“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冷落萧瑟的氛围,烘托了“他”愧疚与伤感之情;“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与上文”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温暖和喜庆”形成了对比,突出他对故乡的爱恋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多年未归,故乡已是物是人非的失落、感伤之情。

    三、(2022年·陕西渭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沼泽地
    芥川龙之介
    ①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②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浑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③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踩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过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④“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⑤“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⑥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⑦“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⑧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附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⑨“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⑩“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⑪“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⑫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⑬“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⑭“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⑮“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⑯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⑰“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⑱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乙】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⑲“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10.请根据小说情节的推进过程,补全表格。
    “我”赏画的过程
    “我”的反应

    心生疑问
    欣赏画作,联想到踩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

    被记者询问对画的评价,“我”认为是杰作,记者听后捧腹大笑
    越发不痛快
    从记者口中得知这画得以展出的过程,并听闻画家生前就等于死了


    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
    11.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过脚脖子。(加点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加点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文中【甲】【乙】两处画线的文字均是对《沼泽地》所呈现画面的描写,但描述却不尽相同,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13.“记者”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作者以“沼泽地”为题,有何用意?



    【答案】
    10.①“我”发现一幅色彩浑浊、晦暗的画 ②感到可怕(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③肃然起敬 ④“我”得知画家生前因无法随心所欲地作画而发疯    
    11.(1)“噗哧”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拟声词,可见画作精细,“我”被深深吸引,表现了画家绘画技艺的高超。
    (2)“报偿”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记者这类无知的人的嘲讽,以及对画家受到不公对待的同情和愤慨。    
    12.甲句是“我”初见画作时作者用暗色调去呈现郁郁葱葱的草木,为此“我”心生疑感。乙句是“我”第三次审视,看到的不仅是充满生命力的画面,也是一个画家对艺术的执着,更是对画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的赞扬。反复写画中图景的细节,是行文上的呼应,加深了文章的立意。    
    13.①借记者的口吻来介绍画家,串联故事,并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作为画家及其艺术所处社会环境的代表,反映画家的创作追求不为人理解的处境:③以其对画家及其创作的漠视和藐视,反衬出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画作独特的艺术魅力;④通过与“我”的矛盾冲突,突显并深化作品主题。    
    14.小说主要情节围绕这幅题为“沼泽地”的油画展开,沼泽地作为线索串联起全文,提示了故事内容;沼泽地具有吞噬一切的力量,以此象征画家所处的恶劣艰难的艺术创作环境,表现画家执着的艺术追求;表达艺术家在严酷的现实中要保持独特个性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深化作品主题。
    【解析】
    10.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事件。
    ①根据首段中的“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和第②段中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浑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可得:“我”发现一幅色彩浑浊、晦暗的画。
    ②根据第③段中的“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和“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可得:感到可怕(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③根据第⑯段中的“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可得:肃然起敬。
    ④根据第⑰段中的“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可得:“我”得知画家生前因无法随心所欲地作画而发疯。
    11.考查词句赏析。
    (1)联系前句“甚至使人联想到踩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可知,“噗哧”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拟声词,能从无声的画作当中联想到声音,可见画作的精细。再联系本段中的“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可知,表现了我被这幅画作深深的吸引,从侧面表现了画家绘画技艺的高超。
    (2)报偿:报答和补偿。联系第⑰段中的“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可知,“报偿”在句中表示的是这位无名的艺术家用心的创作换来的是像记者这类人的无知的嘲讽。所以“报偿”在句中是反误,表现了作者对画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的同情和愤慨之情。
    12.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从结构上来看,甲乙两句都是对画家画作内容的描写,在结构上形成了前后呼应。
    从内容上来看,联系甲句前后句“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可知,本句表现了我初见画作时的疑惑。联系乙句前句“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可知,这是作者第三次观察画作,联系句中的“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可知,作者从画作当中看到蓬勃的生命力。联系前句“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可知,表现了作者对画家对于艺术的执着和画家高超画技的高度赞美。
    13.考查分析人物作用。
    本文第④段到第⑰段作者与记者两人的对话可知,作者从记者的话里得知了画家的生平和创作经历,所以记者的存在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记者在文中有象征意义,他象征着画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画家对创作的艺术追求不被社会理解与接受,受到了无情的嘲讽和鄙夷。他的处境不被社会所理解。
    记者认为画家是疯子,只有疯子才会用这种颜色作画。记者认为画家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的画画而发疯,并且认为这倒是可取的。表现出社会对画家及其创作的漠视与嘲笑。从而反衬出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画作独特的艺术魅力。
    联系第⑯段中的“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可知,对于这幅画的态度,作者和记者的态度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的存在,突显了作品主题: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不被世俗理解。
    14.考查分析题目作用。
    联系文本内容可知,引起作者震惊的,引起作者与记者矛盾冲突的画作就名为“沼泽地”。所以题目充当了叙事的线索,为读者提示了故事主要内容。
    联系第⑯段中的“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和记者对画家的嘲讽可知,沼泽地具有吞噬一切的力量,象征着画家所处的恶劣的社会环境。他因为不能随心所欲的画画而发疯,可见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联系第⑮段中的“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知,《沼泽地》这幅画作表现了画家在不被人理解甚至是嘲笑的严酷现实中坚持独特个性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深化了文章主旨。

    四、(2022秋·河南洛阳·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小老爷子的指甲刀》,完成下面小题。
    ①要是问我现在最怕什么?一点不掺假地说,我最怕的就是小老爷子手中的那把指甲刀。
    ②那天我正弓着腰抱着脚剪趾甲,小老爷子踱过来冲着我一伸手,我左右看看,不知道小老爷子想要什么。小老爷子也不恼,依旧把那只手伸得笔直,一直伸到我的鼻子底下,光线被小老爷子遮住了,抱着的那只脚也有些发麻,我索性直起腰来,把指甲刀放到了一边,小老爷子飞快地拿起指甲刀,乐颠颠地坐到我的对面抱起我的脚丫子。
    ③我以为那天不过是小老爷子心血来潮的游戏之作,谁知从那之后,小老爷子竟然迷上了给我剪趾甲。然而他眼花手抖,次次都把我的脚弄得血肉模糊,苦不堪言。
    ④真是怕啥来啥,我下班回家,刚坐到沙发上,还没坐稳当,小老爷子就笑嘻嘻地举着指甲刀凑了过来。(1)看见小老爷子手中的指甲刀,我心里忽悠一下,脚趾头条件反射似的刺痛起来,“嗖”地蹦到了沙发上,说: “不剪,不剪,我的趾甲都剪秃了……”
    ⑤听我这么一嚷嚷,小老爷子不笑了,拿着趾甲刀呆呆地立在沙发前,那怯懦的小眼神让我很是无奈。我只得从沙发上出溜下来,扒下袜子,掰着脚趾头和小老爷子讲道理:“您看,这只脚指甲都剪秃了,另一只脚有两个脚趾头都剪出血了,真不能再剪了,您让我的趾甲养养吧。”
    ⑥小老爷子不语,摩挲着指甲刀眼巴巴地瞅着我,委屈得就像吃不着糖的孩子。我长叹了一口气,壮士断腕般地把脚往前一杵,闭着眼睛说:“那什么,您乐意剪就剪吧,呃,您手轻点……”
    ⑦(2)小老爷子顿时喜笑颜开,拖过一把小椅子坐在沙发对面,又从口袋中拿出老花镜,哈了口气,用衣角把眼镜擦了又擦,这才郑重其事地搬起我的脚。
    ⑧谁知,一剪刀下去血肉横飞,我“嗷”的一声把脚抽了回来。我叫唤,小老爷子也跟着叫,一边叫一边慌慌地扔了指甲刀,转身跑进房间再也不肯出来了。
    ⑨晚饭的时候,小老爷子死活不肯出来吃晚饭,说是把老丫头弄疼了,老丫头脚疼,那就让他胃疼。
    ⑩大哥急了,数落我说:“你都多大岁数了?还让咱爸给你剪趾甲,你可真行!”不等我分辩,大哥又命令说:“你惹的祸你来收场,咱爸可禁不住饿,赶紧地哄他来吃饭。”
    ⑪我无可奈何,拖着伤脚蹭到小老爷子跟前,好说歹说,最后吓唬他说:“您不吃饭,我的脚就好不了……”小老爷子才蹦出来,一路蹦进饭厅。
    ⑫对,小老爷子确实是蹦着出来的。他是我的爸爸,自从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之后,他就不认识我大哥了,只记得我是他的老丫头。每次大哥管他叫爸的时候,小老爷子都很生气,点着大哥黑白相间的头发说:“你谁啊?管我叫爸,我哪有你这么老的儿子?”转脸看见我,立马多云转晴,使劲掏着口袋说:“老丫头爱吃啥,爸给你拿钱。”
    ⑬后来,大哥改口管他叫老爷子,可是爸爸还是不高兴,觉得自己还年轻,我一锤定音,就叫小老爷子吧,爸爸这才欢天喜地起来,连声说:“小老爷子好!”
    ⑭小老爷子忘记了很多事情,唯独记得与我有关的大小事情,包括我小时候玩打火机燎了他的胡子;我不爱吃肥肉,就把肥肉埋进他的碗底……一回忆起来,小老爷子满脸都带笑,似乎连皱纹都带着波浪。
    ⑮这不,小老爷子记得我最喜欢他的兔子蹦,小时候每当我不开心,小老爷子就把手指竖到头上,围着我兔子蹦,直至我破涕为笑。
    ⑯坐在饭厅,小老爷子依旧不肯消停,一会儿给我夹个猪蹄,说吃啥补啥,一会儿又颤颤巍巍地要帮我盛汤,说是补元气。大哥盯着小老爷子油乎乎的手和洒了满桌子的汤,拧着眉头说,“您要是真心疼老丫头,就别总给她剪趾甲了,回回剪到肉,看着都疼!”大哥总算是说了句公平话,我赶紧溜缝: “就是,就是,我又不是您的玩具,您玩点别的吧。”
    ⑰小老爷子看看我,又看看大哥,点着我喃喃地说:“老丫头太胖了,剪脚趾甲弯着腰抱着脚,肚子不得劲儿。”
    ⑱于是一屋子人都笑了起来,恍然大悟地笑。
    ⑲我也跟着笑,笑着笑着,泪水糊了满脸。
    15.文章围绕剪脚趾甲记叙了几个片段,请补全相关内容。
    小老爷子想给“我”剪脚趾甲,“我”设法拒绝→小老爷子① ,“我”无奈答应→小老爷子② ,“我”疼得叫唤→小老爷子③ ,“我”连哄带吓→,④ “我”笑着流泪。
    16.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看见小老爷子手中的指甲刀,我心里忽悠一下,脚趾头条件反射似的刺痛起来,“嗖”地蹦到了沙发上,说:“不剪,不剪,我的趾甲都剪秃了……”



    (2)小老爷子顿时喜笑颜开,拖过一把小椅子坐在沙发对面,又从口袋中拿出老花镜,哈了口气,用衣角把眼镜擦了又擦,这才郑重其事地搬起我的脚。



    17.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也有重要的作用。请联系全文,说说“大哥”在文中的作用。



    18.文章结尾写道:“我也跟着笑,笑着笑着泪水糊了满脸。”请分别分析 “我”笑和哭的原因。



    【答案】
    15.硬要给“我”剪趾甲   开始给“我”剪趾甲   不肯出来吃饭     小老爷子说出原因    
    16.(1)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我看到小老爷子要给我剪指甲的害怕和刺痛。
    (2)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小老爷子在得知可以给“我”剪趾甲后内心的激动与期待,体现了父亲的可爱以及对“我”深深的爱。    
    17.写大哥是从侧面反映了小老爷子老年痴呆病症的严重;也反映了小老爷子对“我”最“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8.笑:小老爷子始终记得与“我”有关的每一件事;哭:为小老爷子的身体健康状况而痛心和担忧,为父爱而感动流泪。
    【解析】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④⑤段写小老爷子想给“我”剪脚趾甲,“我”设法拒绝;
    根据题干提示“‘我’无奈答应”,找到第⑥段“小老爷子不语,摩挲着指甲刀眼巴巴地瞅着我,委屈得就像吃不着糖的孩子。我长叹了一口气,壮士断腕般地把脚往前一杵,闭着眼睛说:‘那什么,您乐意剪就剪吧,呃,您手轻点……’”可概括为:小老爷子硬要给“我”剪趾甲;
    根据题干提示“‘我’疼得叫唤”,找到第⑧段“谁知,一剪刀下去血肉横飞,我‘嗷’的一声把脚抽了回来”可概括为:小老爷子开始给“我”剪趾甲;
    根据题干提示“‘我’连哄带吓”,找到第⑨段“晚饭的时候,小老爷子死活不肯出来吃晚饭,说是把老丫头弄疼了,老丫头脚疼,那就让他胃疼”可概括为:小老爷子不肯出来吃饭;
    根据题干提示“‘我’笑着流泪”,找到第⑰段“小老爷子看看我,又看看大哥,点着我喃喃地说:‘老丫头太胖了,剪脚趾甲弯着腰抱着脚,肚子不得劲儿。’”,第⑲段“我也跟着笑,笑着笑着,泪水糊了满脸”可概括为:小老爷子说出原因。
    16.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1)根据语句中的“蹦到”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根据语句中的关键词“说”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根据语句“看见小老爷子手中的指甲刀,我心里忽悠一下,脚趾头条件反射似的刺痛起来,‘嗖’地蹦到了沙发上,说:‘不剪,不剪,我的趾甲都剪秃了……’”,联系第③段“小老爷子竟然迷上了给我剪趾甲。然而他眼花手抖,次次都把我的脚弄得血肉模糊,苦不堪言”可知,小老爷子再给“我”剪指甲的时候,“我”的脚总被剪得血肉模糊,在看到小老爷子又拿剪指刀过来的时候,不禁感到痛,不想剪,表现了“我”看到小老爷子要给我剪指甲的害怕和刺痛。
    (2)根据语句中的“喜笑颜开”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根据语句中的“拖过、拿出、哈、擦、搬”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根据语句“小老爷子顿时喜笑颜开,拖过一把小椅子坐在沙发对面,又从口袋中拿出老花镜,哈了口气,用衣角把眼镜擦了又擦,这才郑重其事地搬起我的脚”,联系第⑥段“我长叹了一口气,壮士断腕般地把脚往前一杵,闭着眼睛说:‘那什么,您乐意剪就剪吧,呃,您手轻点……’”可知,此句写出了在“我”同意小老爷子给“我”剪指甲的时候,小老爷子内心的激动与期待,体现了父亲的可爱以及对“我”深深的爱。
    17.本题考查情节设计的作用。
    根据第⑫段“他是我的爸爸,自从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之后,他就不认识我大哥了,只记得我是他的老丫头。每次大哥管他叫爸的时候,小老爷子都很生气,点着大哥黑白相间的头发说:‘你谁啊?管我叫爸,我哪有你这么老的儿子?’”可知,爸爸因患有老年痴呆不认识“我”大哥了,侧面反映了小老爷子老年痴呆病症的严重;联系第⑭段“小老爷子忘记了很多事情,唯独记得与我有关的大小事情,包括我小时候玩打火机燎了他的胡子;我不爱吃肥肉,就把肥肉埋进他的碗底……一回忆起来,小老爷子满脸都带笑,似乎连皱纹都带着波浪”等语句可知,爸爸记得与“我”(女儿)之间的事,回忆起与“我”有关的事就很开心,可见“我”是小老爷子对“我”最“爱”;
    根据第⑯段“大哥盯着小老爷子油乎乎的手和洒了满桌子的汤,拧着眉头说,‘您要是真心疼老丫头,就别总给她剪趾甲了,回回剪到肉,看着都疼!’大哥总算是说了句公平话,我赶紧溜缝:‘就是,就是,我又不是您的玩具,您玩点别的吧。’”,第⑰段“小老爷子看看我,又看看大哥,点着我喃喃地说:‘老丫头太胖了,剪脚趾甲弯着腰抱着脚,肚子不得劲儿。’”等语句可知,在吃晚饭的时候大哥建议小老爷子心疼女儿就不要给女儿剪指甲,进而引出小老爷子道出给女儿剪指甲的原因;可见“大哥”这一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联系第②段“那天我正弓着腰抱着脚剪趾甲”,第⑰段“小老爷子看看我,又看看大哥,点着我喃喃地说:‘老丫头太胖了,剪脚趾甲弯着腰抱着脚,肚子不得劲儿。’”等语句可知,“笑”是因为小老爷子患有老年痴呆却始终记得与“我”有关的每一件事;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看到“我”剪脚趾甲弯着腰抱着脚,肚子不得劲儿,就要给“我”剪,“哭”既是被父爱感动而流泪,又是为小老爷子的身体健康状况而痛心和担忧。

    五、(2022秋·湖南衡阳·九年级二模)小小说阅读
    花瓦坛
    侯发山
    ①咸丰当皇帝那会儿,巩县城有两家钱庄,一家是周二爷开的,一家是康百万开的。“钱庄”类似现在的银行,或贷,或存。那时候,官办的不多,一般都是有实力的商人开办。由于周家起步早,康家的生意便有点冷清。周二爷心里跟喝了蜜一样得劲,心说不出几年,康家的钱庄就得倒闭。没想到,一个“花瓦坛”改变了两家钱庄的命运。
    ②话说这一天,周家的钱庄走进一位村姑。村姑抱着一个瓦坛,就是过去农村用来盛米面的,比瓦罐大多了,若瓦罐是孙子辈,瓦坛就是爷字辈。瓦坛不同于瓷器,是用陶土做的,通气性好,吸附性强,但容易裂纹。凡是家里有瓦坛的,没有不用纸糊的。村姑抱的这个瓦坛就糊得里三层外三层,几乎看不出本色了。
    ③当时,周二爷也在钱庄。他以为村姑的瓦坛里装的都是银子,探头一看,空荡荡的,不免有些失望:“这里是存钱的,不是收破烂的。”
    ④村姑说:“俺是来取钱的。”
    ⑤周二爷把手一伸,说:“契券呢?”契券就是存钱时钱庄开出的票据。
    ⑥闻听此话,村姑眼里的泪噗噜噜掉下来。众人劝说半天,村姑止住哭,道出了原委:两天前,她发现瓦坛有裂纹,找不到纸糊,发现抽屉里有一沓纸,顺手糊在瓦坛上,还生怕不结实,顺着裂纹,里也糊,外也糊,里三层,外三层,把那沓纸全糊上了。昨天在外地给人撑船的丈夫回来,她才知道糊到瓦坛上的是家里十几年的积蓄——丈夫在周家钱庄存钱的“契券”,总共二十六两银子。在当时,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丈夫一生气,离家出走了。村姑本想寻个短见,牵挂两岁的儿子,想死也不敢死,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钱庄碰运气。
    ⑦周二爷走上前,仔细看了看瓦坛,隐约可以看出是“契券”,但字已经十分模糊了。没等他说话,钱庄的活计说:“这哪行,契券即使能揭下来,字迹已经认不出来了,怎么知道是不是我们钱庄的?你到底存的是不是二十六两?”
    ⑧村姑说:“大牛说了,就是存到周家钱庄的,就是二十六两。”大牛是村姑的丈夫,李姓。
    ⑨没有契券,不给兑付,到天边都说得过去。【甲】看到围观的人也都一脸失望无可奈何的样子,周二爷心里有了底,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对村姑说:“我也很同情你,但规矩就是规矩,自认倒霉吧。”
    ⑩村姑知道无望,又呜嗬呜嗬哭啼起来。
    ⑪恰巧康百万路过周家钱庄,看到里边吵吵嚷嚷的,便踱步进来。
    ⑫得知原委,康百万说:“周掌柜,钱庄应该有原始记录,可以查查吗。”
    ⑬这话在理,那些围观看热闹的人也都随声附和。
    ⑭周二爷再说拒绝就显得有点赖皮了,只好让伙计去查账。谁知道,查来查去,根本没“李大牛”这个名字。
    ⑮“不可能,不可能。”村姑又哭起来。
    ⑯这一回,周二爷说话也硬气了:“你若不服,可以到县衙告吗。”然后,他双手一抱拳:“康掌柜,诸位乡亲,大伙儿都看到了,周某店小利薄,也有一本难念的经,实在是爱莫能助啊。”大家都听出来了,周二爷的潜台词就是这位村妇是来敲诈他的。
    ⑰康百万抱起瓦坛对村妇说:“老乡,可能你记错了,说不定大牛是把钱存到康家的,走,康家钱庄给你支取。”
    ⑱【乙】村姑愣怔半天才明白过来,使劲摇着头,说:“俺家男人说得清清楚楚,是周家钱庄的,不是康家钱庄。”
    ⑲接下来,康百万劝说半天,村姑才半信半疑。就这样,康百万收了那个瓦坛,按照村姑说的数目,连本带息给支付了。
    ⑳自从有了“花瓦坛”,康家钱庄的生意从此有了起色,周家钱庄的生意渐渐淡了,不到三年就关了门。据周家钱庄记账的先生后来讲,钱庄关门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张花妞”的,存的十几笔钱没有认领,总数二十六两银子。
    ㉑张花妞就是那位村姑的名字。她不知道,当年丈夫是以她的名义存下的。
    ㉒康百万把“花瓦坛”放在康家钱庄的显眼位置,凡是进店的顾客都会从伙计嘴里听到这个故事。
    (《洛神》2018年第4期,《小小说月刊》2018年11期)

    19.本文的主要人物除了周二爷,还有哪两个?本文的起因是什么?



    20.下列句子对小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甲】看到围观的人也都一脸失望无可奈何的样子,周二爷心里有了底,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对村姑说:“我也很同情你,但规矩就是规矩,自认倒霉吧。”
    【乙】村姑愣怔半天才明白过来,使劲摇着头,说:“俺家男人说得清清楚楚,是周家钱庄的,不是康家钱庄。”



    21.简要叙述本文的故事梗概。



    22.结合文章内容,试析次要人物“围观者”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
    19.康百万张花妞存钱的契券被当作普通纸糊在瓦坛上,因无法辨认字迹不能兑付。    
    20.甲句:突出正是周二爷的为人和性情才导致了钱庄的倒闭,这样写既有讽刺效果,也突出了中心思想。乙句:这一句是康百万得知原委的原因,正因为有这一原因,才使康百万抓住了机遇、赢得了人心,才扭转了生意。有了这一句,文章的行文才自然流畅。    
    21.村姑本身是一个淳朴的人,她家在周家钱庄确实存了钱,但契券被撕了而且难以辨认字迹,所以她没有从周家拿到钱。又恰巧遇到周家钱庄竞争对手康百万,得知原委的康百万抓住了这次赢得客户信任的难得的机会,好运气就降临到村姑的身上了。    
    22.本文中“围观的人也都一脸失望无可奈何的样子”和“那些围观看热闹的人也都随声附和”都推动了周二爷下一步行动,同时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围观的人才使花瓦坛的故事及两家钱庄对待客户不同的态度被更多人知晓,从而使两家钱庄往后的发展截然不同。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围观者”既能起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能起进一步深化中心的作用。
    【解析】
    19.考查分析人物和故事情节。
    两个次要人物:根据首段中的“一家是康百万开的”可得:康百万。根据第㉑段中的“张花妞就是那位村姑的名字”可得:张花妞。
    故事起因:根据第⑥段中的“两天前,她发现瓦坛有裂纹,找不到纸糊,发现抽屉里有一沓纸,顺手糊在瓦坛上,还生怕不结实,顺着裂纹,里也糊,外也糊,里三层,外三层,把那沓纸全糊上了”“丈夫在周家钱庄存钱的‘契券’,总共二十六两银子”第⑦段中的“仔细看了看瓦坛,隐约可以看出是‘契券’,但字已经十分模糊了”可得:张花妞存钱的契券被当作普通纸糊在瓦坛上,因无法辨认字迹不能兑付。
    20.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甲:根据句中的“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可知,周二爷看到契券的字都看不清了,本来就不想兑钱给她,却还要装作为难的样子,说自己很同情张花妞,但因为规矩,不能兑钱给她。由此可知,周二爷是一个唯利是图,不讲信义的人。正是他的这一性情,才有了后文“周家钱庄的生意渐渐淡了,不到三年就关了门”的情节。作者通过因为周二爷的性情导致钱庄关门的事件,点明了主旨:经商需信义为先。
    乙:联系前文可知,康百万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可怜张花妞的遭遇,要把钱兑给她。这说明他既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也是一个懂得收拢人心,深谙经商之道的人。所以才有了“康家钱庄的生意从此有了起色”的结果。这句话也表现了张花妞性格的淳朴。有了这一句,读者才知道这钱本不是在康百万的钱庄存的,使后文康百万的生意有起色,而周二爷的生意却一落千丈的情节更加合理。
    21.考查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故事的起因是张花妞来到周二爷的钱庄兑钱,却因为契券被糊在了瓦坛上,字迹无法辨认而不能取出。而周二爷是个唯利是图的人,也拒不承认。
    故事的经过是康百万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把钱兑给了张花妞。
    故事的结果是因为康百万此兴收服了人心,得到了大家认可,所以他的生意越来越好,而周二爷的生意却一落千丈,不得不关门了事。
    综合表述即可。
    22.考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本文对于围观的人的描写共两句。
    第⑨段中的“看到围观的人也都一脸失望无可奈何的样子”,正是因为看到围观的人即使想要仗义执言,也无可奈何,才让周二爷胆气壮了几分,拒不兑钱给张花妞。
    第⑬段中的“那些围观看热闹的人也都随声附和”,说明围观的人认为康百万说的有道理。结果不想查不到张花妞丈夫的名字,还是兑不出钱来。这才有了后文康百万兑钱给她的情节。
    周二爷和康百万不同的表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经商风格。前者唯利是图,后者有情有义。这些都被这些围观的人看在眼里,口口相传,让更多的人知晓了此事。这也使两家钱庄有了不同的结果。周二爷的钱庄关门了事,康百万的钱庄生意兴隆。
    次要人物围观的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文章中心。

    六、(2022年·山东烟台·九年级一模)
    白纳查的森林
    ①棉花似的大雪落了整三天后,两条哈士奇驾着的雪橇拉着西克腾和安巴爷孙俩进了山。
    ②到了山麓,西克腾解开两条哈士奇身上的锁链,两条哈士奇俨然成了猎犬,向着山林狂吠,吠声在山林回荡。
    ③安巴瞪大眼睛看着爷爷西克腾。
    ④西克腾在一株白桦前停下,用树枝清除积雪,露出一块空地,然后转身从雪橇上拿了一块红布铺在空地上,又拿出一瓶烈酒和一块冻猪肉,摆在红布上。摆完供品,西克腾从腰间解下腰刀,“刷”的一下砍下一块桦树皮,用刀片在树身上粗略地勾勒出一个头像——一张老汉的脸。
    ⑤西克腾拉着安巴一齐跪下,西克腾说,给山神白纳查叩首。
    ⑥安巴知道,给山神白纳查叩首是老猎手的习俗,数代鄂伦春人游猎之前,都要叩拜山神,只求打猎能有一个好运气。
    ⑦西克腾打开酒瓶,将烈酒均匀地洒在地上,地上显现出一道道弧线,冒着缕缕的白气。
    ⑧西克腾说,白纳查喝下了。
    ⑨安巴却嘟着嘴说,烈酒在地上冻住了,白纳查没有喝啊。
    ⑩西克腾胡子一抖,大声说,白纳查就是鄂伦春狩猎的守护神,没有不喝的理!而没了猎物,也就丢了鄂伦春人的魂。
    ⑪安巴不再说话,他知道,爷爷西克腾的秉性就像满山梁子的雪,愈寒愈坚挺。西克腾向着白桦树虔诚地磕了三个头,拉起安巴。
    ⑫西克腾要去寻三块红布。
    ⑬三块红布会和白雪交相辉映,会在洁白的雪地上如旗帜一样在严寒中随风招展。
    ⑭三块红布就是猎手的航标,系在三林白桦树的树权上。三株白桦树分别在山麓、山腰、山头,西克腾说,别看只有三个点,三个点就会形成一个巨网,猎物们插翅难逃。
    ⑮鄂伦春猎手见到红布都会躲开,因为系着的每一块红布都标志着一个猎手的领域。
    ⑯那三块红布下,有三个深深的陷阱,是西克腾在落雪之前花了整七天的时间挖出来的,每个陷阱足有三米多深,西克腾在坑底插满了尖尖的竹签子,猎物倘要落入坑中,竹签即会穿透它的身体,猎物只有乖乖地等着捕获了。
    ⑰西克腾特意把坑口设计成菱形的形状,这样,猎物掉进去,就不会轻易从下面蹦出来。他在坑口铺上细树枝,落雪后,细树枝上会铺满厚厚的积雪,便巧妙地成了伪装,再机灵的猎物也唤不到积雪下深坑的危险。
    ⑱西克腾踏着积雪寻着红布,边走边说,我们今年只捕这一回,这三个深坑就是白纳查所赐的百宝囊呢!快过年了,这样我们就有年货了。
    ⑲安巴跟在西克腾的背后,依旧嘟着嘴说,山林里的生灵才是白纳查呢。
    ⑳西克腾一怔,正欲发火,却忽地听到山林深处传来一阵呼啸声,似雀鸟啼鸣,似猛虎咆哮。似狼嚎,似狐鸣,又似千种声响凝聚在一起,杳如天际,又震耳欲聋。
    ㉑两条哈士奇对着传来的声响狂吠。西克腾心中一喜,对身后的安巴说,山林猎物多,快寻红布!”
    ㉒安巴却说,爷爷,我们别找了。
    ㉓西克腾不理安巴的话,心里想着这孩子读了几年书,怎么就离弃了鄂伦春人的血性了。
    ㉔西克腾踏着皑皑积雪,继续往前走,头上皮帽黏黏的,额头渗满了汗。他顾不着擦,继续寻找枝丫上的红布。穿过的一棵棵白桦树,只见到树枝上挂着几片残叶,丝毫未见红布的影子。
    ㉕安巴在身后说,爷爷,我们回去吧!红布怕是被大风吹走了。
    ㉖西克腾没有停住脚步,他加快脚步,安巴小跑着跟在后面。
    ㉗踩在积雪上的刷刷声急促而厚重。在一株硕大的白桦树前,西克腾突然感觉脚下异常松软,身后的安巴急切地冲上前,拽紧西克腾厚厚的羊皮袄。
    ㉘西克腾差点摔一个趔趄,心里陡然一惊,好像预感到什么,他用脚一点点踢开脚下的积雪,脚下露出一个浅浅的坑,那坑口的形状非常眼熟——是一个菱形的坑口。
    ㉙只是,这个深坑几时被埋上了土?浅坑周围的雪地上布满了细碎的脚印,西克腾想,猎物或许就从浅坑上从容经过,就像走在平坦的路上一样。
    ㉚山林变得一片静寂,哈士奇也都敛了声。
    ㉛安巴在一旁劝着西克腾,爷爷,或许是白纳查显灵了呢!在山上挖深坑,触痛了他,他自己给平上的呢!
    ㉜西克腾仰头看着白桦树,上面的残叶似系着的红布,随风而动。西克腾打量着,那白桦树好高,有三个安巴那样高!
    ㉝西克腾摇摇头,叹了口气,说,回吧!
    ㉞西克腾打过很多次猎,这是第一次空手而归。西克腾拉住安巴的手往回走,西克腾一下子感到,安巴的手几乎和自己的手一样大了。西克腾琢磨着,安巴的手几时变得硕大了?且手上何时生有厚厚的茧子呢?
    ㉟西克腾又细细打量安巴的身材,安巴像大山一样壮了啊!
    ㊱西克腾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山林的三处深坑,都已填平,这山林,未有疮痍。
    ㊲西克腾说,你说得对,白纳查不会再让我捕猎了。
    ㊳安巴忽地笑了起来,脸像红布一样红。
    ㊴西克腾搂住安巴说,在这片山林里,我们安巴也是白纳查呢。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4)
    23.某同学在阅读小说后,梳理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补充完整。
    西克腾→( )寻找红布准备捕猎→( )
    安巴→无奈不语→( )→愉悦安心
    探究所得 :文章以爷爷西克腾打猎为线索,作用是:(4)


    24.小说多次提到“红布”。对文中划线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划线句子中的红布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
    B.第一个划线句写红布如旗帜一样,在严寒中随风招展,隐喻了西克腾寻找猎物的强烈愿望和信心。
    C.第二个划线句将红布比喻成残叶,投射出西克腾失落的心理。
    D.第三个划线句中,安巴的脸像红布一样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安巴听到爷爷说不再捕猎后内心的安心和愉悦。
    25.甲乙两位同学就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展开了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甲:这篇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挺好的。
    乙:我觉得变化一下叙述视角,以安巴的视角第一人称叙述效果会更好。



    26.小说中塑造了安克腾和安巴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23. (1)进山打猎叩拜山神     (2)忐忑劝阻     (3)恍然大悟,放弃打猎     (4)串连起故事情节,表现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大意符合即可)    
    24.C    
    25.示例一:我同意甲观点,用全知视角第三人称,能更理性、客观地把人物的经历、事件告诉读者,不受时空限制,能更自由反映现实生活。
    示例二:我同意乙观点,以安巴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更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同时能更真切地揭示安巴的内心世界,读者也能更容易理解人物心理,感同身受。    
    26.示例一:西克腾是主人公:全文以西克腾为核心人物展开情节,通过他的行为和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从执着打猎到放弃打猎的人物形象。作者借他态度的转变,揭示不能滥捕滥杀,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示例二:安巴是主人公,小说中用大量笔墨来写安巴的语言、神态和举动,以孩童的形象和口吻对“白纳查”守护神提出质疑,一次次不经意的言行触动了爷爷西克腾的心,安巴对大自然的守护不仅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更是小说的主题。
    【解析】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
    结合第①段“棉花似的大雪落了整三天后,两条哈士奇驾着的雪橇拉着西克腾和安巴爷孙俩进了山”,第④段“西克腾在一株白桦前停下,用树枝清除积雪,露出一块空地,然后转身从雪橇上拿了一块红布铺在空地上,又拿出一瓶烈酒和一块冻猪肉,摆在红布上。摆完供品,西克腾从腰间解下腰刀,‘刷’的一下砍下一块桦树皮,用刀片在树身上粗略地勾勒出一个头像——一张老汉的脸”,第⑤段“西克腾拉着安巴一齐跪下,西克腾说,给山神白纳查叩首”,据此概括:西克腾进山打猎叩拜山神;
    结合第㉘段“西克腾差点摔一个趔趄,心里陡然一惊,好像预感到什么,他用脚一点点踢开脚下的积雪,脚下露出一个浅浅的坑,那坑口的形状非常眼熟——是一个菱形的坑口”,第㉙段“只是,这个深坑几时被埋上了土?浅坑周围的雪地上布满了细碎的脚印,西克腾想,猎物或许就从浅坑上从容经过,就像走在平坦的路上一样”,第㉜段“西克腾打量着,那白桦树好高,有三个安巴那样高”,第㉝段“西克腾摇摇头,叹了口气,说,回吧”可知,西克腾知道了自己挖下的深坑陷阱已经被孙子安巴填平了,放弃了打猎,返程回家,据此概括为:西克腾恍然大悟,放弃打猎;
    结合第⑲段“安巴跟在西克腾的背后,依旧嘟着嘴说,山林里的生灵才是白纳查呢”,第㉒段“安巴却说,爷爷,我们别找了”,第㉕段“安巴在身后说,爷爷,我们回去吧!红布怕是被大风吹走了”可知,安巴是忐忑劝阻爷爷西克腾;
    文章以爷爷西克腾打猎为线索,打猎之前带孙子安巴先叩拜山神,孙子安巴对此是无奈不语;之后爷爷在皑皑积雪的山中寻找猎手的航标——三块红布,准备打猎,那三块红布下是他挖的三个深深的陷阱,在爷爷寻找的过程中,孙子安巴一直忐忑劝阻爷爷放弃寻找红布,回家去;后来爷爷发现布下的狩猎陷阱已经被填平,猜测是安巴填的,爷爷明白了真相后释然,放弃打猎,安巴对爷爷此举是愉悦安心,笑了起来。因此,文章以爷爷西克腾打猎为线索,串连起故事情节,表现出人物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C.第二个画线句“西克腾仰头看着白桦树,上面的残叶似系着的红布,随风而动”,红布是猎手的航标,在这里将红布比作残叶,暗含着爷爷要放弃打猎,他已经明白了孙子安巴的举动,联系第㉝段“西克腾摇摇头,叹了口气,说,回吧”可知爷爷下定决心放弃打猎。选项中“投射出西克腾失落的心理”理解错误;故选C。
    25.本题考查人称的选用。
    第三人称,是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能够使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突出,让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这篇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以客观的眼光、态度把西克腾安巴爷孙俩进山打猎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叙述。
    第一人称的作用:以“我”为视角,代入感强,叙述自然亲切,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给读者以真实感。同时便于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以安巴的视角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给读者以真实感,并且能更真实的反映安巴在和爷爷进山打猎过程中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
    26.本题考查文章主旨。小说主人公是文章的中心,是文章主题的展现媒介,小说主人公的行为、形象都是为了展现某个主题,因此,在判断谁是主人公时,要结合具体的主题来谈,给出理由,要合理、充分。
    西克腾是主人公:联系文章第④段“西克腾在一株白桦前停下,用树枝清除积雪,露出一块空地,然后转身从雪橇上拿了一块红布铺在空地上,又拿出一瓶烈酒和一块冻猪肉,摆在红布上。摆完供品,西克腾从腰间解下腰刀……一张老汉的脸”,第⑩段“西克腾胡子一抖,大声说,白纳查就是鄂伦春狩猎的守护神,没有不喝的理!而没了猎物,也就丢了鄂伦春人的魂”,第⑱段“西克腾踏着积雪寻着红布,边走边说,我们今年只捕这一回,这三个深坑就是白纳查所赐的百宝囊呢!快过年了,这样我们就有年货了”,第㉜段“西克腾仰头看着白桦树,上面的残叶似系着的红布,随风而动。西克腾打量着,那白桦树好高,有三个安巴那样高”,第㉝段“西克腾摇摇头,叹了口气,说,回吧”,第㊲段“西克腾说,你说得对,白纳查不会再让我捕猎了”等内容分析,文章以西克腾为核心人物展开情节,对他的动作和语言进行了大量的描写,通过描写爷爷一直寻找红布,说明爷爷执着于打猎,但是后来发现布下的陷阱已被填平,猜测到是孙子安巴所填,意在劝阻他不要猎杀山林的生灵,西克腾明白真相后释然,放弃打猎。对西克腾的行为和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从执着打猎到放弃打猎的人物形象。作者借他态度的转变,揭示不能滥捕滥杀,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安巴是主人公:联系文章第③段“安巴瞪大眼睛看着爷爷西克腾”,第⑨段“安巴却嘟着嘴说,烈酒在地上冻住了,白纳查没有喝啊”,第⑲段“安巴跟在西克腾的背后,依旧嘟着嘴说,山林里的生灵才是白纳查呢”,第㉒段“安巴却说,爷爷,我们别找了”,第㉕段“安巴在身后说,爷爷,我们回去吧!红布怕是被大风吹走了”,第㉛段“爷爷,或许是白纳查显灵了呢!在山上挖深坑,触痛了他,他自己给平上的呢”等内容分析,这些是对安巴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安巴“瞪大眼睛”“嘟着嘴说”“依旧嘟着嘴说”展现了孩童的形象,以孩童的口吻一次次不经意地劝说爷爷放弃打猎,最终爷爷打猎的决心被他的举动——填平了爷爷挖的深坑陷阱所撼动,放弃了打猎,不猎杀山林的生灵,表现了安巴对大自然的守护,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的主题。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12 分析表现手法,阐述具体作用(含解析),共22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11 判断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作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11 判断表达方式,分析具体作用(含解析),共22页。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9 辨析环境描写,分析句段作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9 辨析环境描写,分析句段作用(含解析),共1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记叙文阅读精讲精练专题08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作用(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