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 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1006/14750090/0-16927787873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 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1006/14750090/0-169277878739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整册
-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 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 欣赏《歌唱祖国》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 演唱《采一束鲜花》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 欣赏《故乡是北京》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 欣赏《牧歌》教案 教案 2 次下载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 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 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案,共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为《义勇军进行曲》,是20世纪30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定为我国的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决议,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4年3 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 mi、sol” 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召唤人们奋起战斗。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歌曲由第二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随后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之后,随着大三和弦不断作上行模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 ”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表现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坚定的声音自信的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初步掌握三连音节奏,并唱准和感受三连音在作品中的表现效果。
2.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在歌曲的演唱活动中,用歌声去感受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各种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2.运用恰当的力度正确的表达歌曲的情绪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体验
教师说说国歌的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国旗和国歌代表了整个国家的人民,国旗和国歌是我们身份的象征。每天清晨,天安门广场集结了大批市民,他们都是在等待升旗仪式。当宣布升旗仪式开始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当洪亮的国歌奏起来的时候,人们一面把目光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一面高唱着国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由然而生。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讲解国歌得意义,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做好学习准备,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密活动,引导体验
1.唱一唱:下面我们用自己对国歌的理解来唱一唱《国歌》。
2.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国歌》的秘密,是什么力量使这首歌曲成为抗战期间全国人民战斗的号角?是什么原因使这首歌曲成为一种抗争不息、独立自强的精神?聂耳先生在《义勇军进行曲》中使用了什么秘密武器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探秘行动吧!
3.探究《国歌》的秘密行动:学唱并分析《国歌》部分曲调。
(1)探究活动一:运用比较法,体会重音记号的作用。
A.教师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B.为什么在“中华民族”四个字上要加上重音记号?聂耳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C.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演唱来进行比较,体会这句歌词的含义以及重音运用的作用。
D.学生运用重音记号和休止符演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进一步体会聂耳的用意。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比较”教学法,使学生感受重音记号和休止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表现作品奠定基础。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讲解,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
(2)探究活动二:对比演唱,讲解“上行”知识。
A.学生唱唱“起来、起来、起来”这句话的歌谱。
B.学生用手势表现这句旋律的走向。
C.教师穿插介绍音乐知识“上行”。
D.想一想:为什么聂耳在这里一定要运用上行手法?
E.试一试:运用其他旋律唱唱“起来起来起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F.唱一唱:加入渐强记号演唱,进一步体会这句话的情感表达。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应逐渐培养识别的能力,建立音高的概念,所以在设计认识“上行”知识这个环节的时候,挖掘出一些音乐要素,让学生在体验、感受、演唱中初步认识歌曲旋律的走向,获得音高的感受。
(3)探究活动三:认识三连音,感受在歌曲中的作用。
A.找一找:“冒着敌人的炮火”中有什么节奏是你第一次看见的?
B.简介三连音:三连音:把一拍平均分成三等份。
C.想一想:你觉得三连音像我们生活的什么声音?
D.说一说:作品中三连音给你什么感觉?为什么聂耳不用其他的节奏呢?试一试:用其他节奏代替三连音,比较后回答问题。
E.齐唱“冒着敌人的炮火”,进一步体会三连音的作用。
【设计意图】音乐是体验的艺术,教师的讲解是无法代替学生对音乐本身的体验的。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经常和学生坐在一起聆听音乐,一起演唱歌曲,一起分析、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师角色,调整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教学气氛。
(4)探究活动四:“前进!前进!前进!进!”
A.试一试,把最后一个“进”去掉。
B.为什么最后的“前进!前进!前进!进!”要多加个进?
C.学生讨论、回答。
D.完整演唱最后一句。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情境引发探究,以动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探究,在学生内在心理需求的关节点上发展探究,在最有收获的问题上深化探究,构建好有层次的中心问题,将关键问题的发言权甚至发现权交给学生。通过讨论、对比演唱,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4.完成了探究《国歌》秘密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完整演唱《国歌》,看看谁最能表达出聂耳先生心中的想法。
学生演唱《国歌》,教师及时做出相应的评价。
【设计意图】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了解音乐背景知识,逐步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学会歌曲,并通过老师的教学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再次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这呼声不仅是前辈昨天战斗的号角,也是今天我们每个同学身负重任走向未来、建设祖国的进军号!
【设计意图】对歌曲意境和主题进行简单总结,让学生发现音乐真的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真的是很美妙、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