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8月新起点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8月新起点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主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襄阳四中12021级高二年级8月新起点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 19世纪,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观察植物的结构,得出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之后施旺提出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后人将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并加以修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细胞学说。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B.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体均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C.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D.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两者有共同的结构基础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1665年发现死亡的植物细胞)和荷兰的列文虎克(1674年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细胞的发现)。
(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3)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涉及德国的魏尔肖。
2、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没有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A错误;
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不是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B错误;
C、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个体水平进入到细胞水平,C错误;
D、使动物和植物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D正确。
故选D。
2. 2022年5月,刘畊宏的《本草纲目》健身操火爆全网,带来一股全民跳健身操的热潮。如果我们了解组成细胞的分子等相关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注重营养的均衡,进行科学健身。下列涉及细胞中的化合物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
A. 磷脂和脂肪水解的产物都包括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其衍生物
B. 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也容易大量转化为糖类
C. 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单体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D. 变性后的蛋白质不能再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例如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详解】A、磷脂水解的产物有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其衍生物,而脂肪的水解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A错误;
B、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却难以大量转化为糖类,B错误;
C、生物大分子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单体连接形成的多聚体,C正确;
D、变性后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但仍有肽键,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C。
3.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的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B.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C. 蓝细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的有氧呼吸
D. 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链球菌细胞导致其裂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1、无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无生物膜。
3、线粒体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详解】A、酵母菌的细胞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A正确;
B、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溶酶体具有膜结构,B错误;
C、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不可能来源于线粒体的有氧呼吸,C错误;
D、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的细胞中生活,不会感染肺炎链球菌细胞,D错误。
故选A。
4. 生物膜是由脂质、蛋白质以及糖等组成的超分子体系,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膜蛋白可分为外周膜蛋白和内在膜蛋白,内在膜蛋白部分或全部嵌入膜内,有的跨膜分布,如受体、载体、通道、离子泵酶等,外周膜蛋白是指通过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膜蛋白的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氢键,与膜的内、外表面弱结合的膜蛋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为证明膜蛋白具有流动性,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法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膜蛋白
B. 膜蛋白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其功能主要由外周膜蛋白体现
C. 内在膜蛋白分布在膜内侧,与膜结合紧密;外周膜蛋白分布在膜外,结合弱
D. 载体、通道、离子泵等膜蛋白的存在,是细胞膜具有结构特性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A、为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方法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膜蛋白,A正确;
B、内在膜蛋白包含了受体、通道、酶等,与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间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关,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内在膜蛋白并不是分布在膜的内侧,内在膜蛋白部分或全部嵌入膜内,有的跨膜分布,外周膜蛋白是指通过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内在膜蛋白的离子相互作用、形成氢键,与膜的内、外表面弱结合的膜蛋白,C错误;
D、由于载体、通道、离子泵允许需要的物质通过,而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体现了细胞膜具有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A。
5. 将生长状况良好的人成熟红细胞平均分为三组进行物质转运实验。甲组加入细胞呼吸抑制剂,乙组加入载体蛋白抑制剂,丙组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物质转运速率。与丙组相比,甲组和乙组中物质的转运速度明显降低,甲、乙两组中待转运的物质是( )
A. 甲组:K+;乙组:葡萄糖
B. 甲组:氧气;乙组:二氧化碳
C. 甲组:葡萄糖;乙组:甘油
D. 甲组:氨基酸;乙组:大分子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甲组加入细胞呼吸抑制剂,抑制细胞呼吸,能量供应发生障碍;乙组加入载体蛋白抑制剂,抑制了载体蛋白的功能;丙组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与丙组相比,甲组的物质转运速度明显降低,说明能量供应影响了物质的运输,该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乙组的物质转运速度明显降低,说明载体蛋白影响了物质的运输,该物质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详解】A、K+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A正确;
B、氧气进入人成熟红细胞与二氧化碳出人成熟红细胞的方式都为自由扩散,B错误;
C、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甘油进出人成熟红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C错误;
D、氨基酸进入人成熟红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大分子蛋白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胞吐,D错误。
故选A。
6. 以CO2吸收量与CO2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温室大棚24小时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关于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A点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B. 图甲A点温度条件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C. 图乙B时刻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D. 图乙C时刻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1、总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合成的有机物=积累有机物+消耗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叶绿体固定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
2、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详解】A、黑暗下CO2的释放量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光照下CO2的吸收量指的是从外界吸收的CO2的量,而绿色植物固定的二氧化碳=从外界吸收的二氧化碳+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故图甲A点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要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A错误;
B、图甲A点温度条件不是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应该是小于A点温度条件下,B错误;
C、图乙B时刻温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达到最大值,下时刻开始降低,说明在B时刻之前绿色植物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呼吸作用释放的CO2,C错误;
D、图乙B到C时刻,温室内CO2的浓度逐渐降低,说明光合作用不断从环境从吸收CO2,净光合速率大于零;而C时刻之后,温室内的CO2浓度开始上升,说明呼吸作用有CO2释放到温室内,净光合作用小于零。故图乙C时刻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D正确。
故选D。
7. 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根据下图判断,在普通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标记情况是( )
A. 6个a,6个b B. 12个b
C. 6个b,6个c D. 6个a,6个c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普通培养液中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DNA分子中,仅有1条链被标记,故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每条染色体的2条染色单体中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在有丝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即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具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不能确定;所以在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仅有1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有的染色体无放射性,但二者之和肯定为12。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亲代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由于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经过复制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有标记,如图a;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该细胞再经过一次DNA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只有一条有标记,如图b,因此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一个细胞中有12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都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即12个b。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 秀丽隐杆线虫是多细胞真核生物,成虫有959个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有131个体细胞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被去除。研究发现:egl—1、ced—3、ced—4、ced—9等基因参与细胞凋亡。ced―9可抑制ced—4的作用,而egl—1能解除这种抑制;ced—4可促进ced—3的作用,进而使细胞出现形态变化,最终导致细胞凋亡。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秀丽隐杆线虫不同细胞含有的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B. 与正常细胞相比,发生凋亡的田胞内egl—1、ced—3、ced—4表达水平高
C. 若使用某种药物激活ced—9,则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D. 秀丽隐杆线虫衰老时,其体内大部分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详解】A、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秀丽隐杆线虫不同细胞含有的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A正确;
B、egl—1、ced—3、ced—4、ced—9等基因参与细胞凋亡,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发生凋亡的田胞内egl—1、ced—3、ced—4表达水平高,B正确;
C、若使用某种药物激活ced—9,ced―9可抑制ced—4的作用,ced—4可促进ced—3的作用进而导致细胞凋亡,因此激活ced—9,则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C错误;
D、个体衰老时大部分细胞出现衰老特征,细胞核体积变大,D正确。
故选C。
9. 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常用到“假说一演绎法”,下列各选项中都有“假说一演绎法”的运用,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
B. 孟德尔在发现自由定律的过程中,“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接近于1∶1∶1∶1”属于对演绎进行验证的环节
C. 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控制白眼的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属于提出问题的环节
D.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通过实验证明了DNA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分别按DNA半保留或全保留复制的方式,来预测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属于假说内容
【答案】B
【解析】
【分析】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以下五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推理→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属于假说而不是演绎推理,A错误;
B、孟德尔在发现自由定律的过程中,“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的结果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接近于1∶1∶1∶1”属于对演绎进行验证的环节,B正确;
C、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控制白眼的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属于假说而不是提出问题的环节,C错误;
D、梅塞尔森和斯塔尔通过实验证明了DNA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分别按DNA半保留或全保留复制的方式,来预测离心后试管中DNA的位置”属于演绎推理而不是假说,D错误。
故选B。
10. 在生物的性别决定中,XO性别决定可以当作一种特殊的XY性别决定方式,在这种性别决定方式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仅为一条X染色体,雌性个体具有两条X染色体。则在性别决定为XO类型的动物中,哪一项可以作为其对应正确的染色体数目( )
A. 雌性的某个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有38条染色体
B. 雄性的某个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有38条染色体
C. 雌性的某个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有38条染色体
D. 雄性的某个减数分裂Ⅰ后期的细胞有38条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①间期:DNA分子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③中期: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其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④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④末期: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植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
减数分裂过程:1、细胞分裂前的间期:细胞进行DNA复制;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形成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消失,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3、减一中期: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粒)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侧;4、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6、减二前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7、减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8、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粒)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9、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详解】A、在XO性别决定中,某物种的雌性的染色体个数为偶数,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a+XX,其中a代表了一个染色体组中的常染色体数目,而雄性的染色体个数为奇数,染色体组成组成可表示为2a+X。雌性的某个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如果是38条染色体,则中期是19条染色体,其数量为奇数,不符合2a+XX的情况,A错误;
B、雄性某个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如果有38条染色体,其数量为偶数,不符合2a+X的情况,B错误;
C、雌性的某个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如果有38条染色体,可推理出有丝分裂中期也是38条染色体,其数量为偶数,符合2a+XX的情况,C正确;
D、雄性的某个减数分裂Ⅰ后期的细胞如果有38条染色体,可推理出有丝分裂中期也是38条染色体,其数量为偶数,不符合2a+X的情况,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
B. 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 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 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的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详解】A、可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A正确;
B、桃花的雄蕊中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数目要大于雌蕊中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数目,且易于取材,因此观察减数分裂选择雄蕊,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B正确;
C、联会现象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此实验中可能观察到,C正确;
D、联会现象只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洋葱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
故选D。
12. 马的栗色与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栗色马与白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所生的子代的情况如下:
①栗×白→1匹栗 ②栗×栗→2匹栗 ③白×白→3匹白 ④栗×白→3匹白十1匹栗
根据上面的结果,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栗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
B. 白色是显性性状,栗色是隐性性状
C. 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栗色马和白色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 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首先后代数量过少,其次四种交配的组合中,都没有出现如“甲×甲→乙”的形式,因此无法判断显隐性,而“甲×乙→甲和乙”的形式,符合Aa×aa→Aa和aa,但也无法判断哪一个是显性杂合子哪一个是隐性纯合子,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3. 蝴蝶的翅形(正常翅对残缺翅为显性)和翅长(长翅对短翅为显性)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决定。基因A纯合时雄蝶致死,基因b纯合时雌蝶致死。基因型为aabb的雄蝶和基因型为AABB的雌蝶交配得到F1,F1随机交配得到F2。F2蝴蝶中正常长翅∶正常短翅∶残缺长翅∶残缺短翅为( )
A. 6∶2∶3∶1 B. 15∶2∶6∶1
C. 9∶3∶3∶1 D. 15∶5∶6∶2
【答案】B
【解析】
【分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1)基因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详解】基因型为aabb的雄蝶和基因型为AABB的雌蝶交配,F1的基因型为AaBb,F1随机交配,F2蝴蝶中雌雄个体的比例1:1,基因A纯合时雄蝶致死,雄蝶中正常长翅:正常短翅:残缺长翅:残缺短翅=(2:1)×(3:1)=6:2:3:1,基因b纯合时雌蝶致死,雌蝶中正常长翅:残缺长翅=(3:1)×3=9:3,则F2蝴蝶中正常长翅:正常短翅:残缺长翅:残缺短翅为15:2:6:1,B符合题意。
故选B。
14. 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图所示,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
C. 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D. 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6种表现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根据Ⅱ1、Ⅱ2不患乙病,却生出了患乙病的女儿Ⅲ1,可判断乙病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性遗传病。根据Ⅱ3、Ⅱ4不患甲病,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孩子Ⅲ7,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所以可确定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Ⅱ3、Ⅱ4不患病,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孩子Ⅲ7,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可确定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知Ⅱ1、Ⅱ2不患乙病,却生出了患乙病的女儿Ⅲ1因此,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Ⅱ1不患甲病和乙病,却生出了患甲病和乙病的孩子,若相关基因用A/a、B/b表示,则其基因型可表示为BbXAXa,Ⅲ5有患乙病的父亲,则其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Bb,且双亲不患甲病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孩子,且父亲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即双亲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AXa、XAY,则Ⅲ5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2XAXa、1/2XAXA,即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B错误;
C、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又知其患有甲病,则其基因型为XbXbY,而亲本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AXa、XAY,可见,该异常孩子的出现是由于母方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的两条含有a基因的X染色体进入同一个卵细胞并参与受精形成的,C正确;
D、Ⅱ3的基因型可表示为BbXAXa,Ⅱ4的基因型为bbXAY,则理论上二者能生出后代的基因型有2×4=8种,D错误。
故选C。
15. 下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流程图,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噬菌体是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标记的
B.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的是大肠杆菌的DNA
C.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降低上清液的放射性
D. 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噬菌体是DNA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DNA组成。在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
【详解】A、实验中噬菌体是先侵染被35S或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来标记的,A错误;
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B错误;
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提高上清液的放射性,C错误;
D、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若搅拌不充分,会有残留的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降低,D正确。
故选D。
16.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G+C=28%,则DNA分子中A占36%
B.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上不存在非基因序列
C. 在DNA分子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D. 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两次后,含15N与含14N的DNA数目之比为1:1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双链DNA分子中,若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G+C=28%,则DNA分子中C+G也占28%,A+T占72%,A=T占36%,A正确;
B、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上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非基因序列,B错误;
C、在DNA分子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一般是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C错误;
D、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两次后,得到4个DNA分子,其中2个含15N和14N,2个只含有14N,则含15N的DNA分子与含14N的DNA数目之比为2∶4=1∶2,D错误。
故选A。
17. 真核基因尾部没有T串序列,但是转录出的mRNA的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称为polyA尾,有polyA尾的mRNA可以结合更多的核糖体。科研人员将含有polyA尾和无polyA尾的珠蛋白mRNA分别注入爪蟾卵母细胞中,起初二者都能合成珠蛋白,6h后后者不能继续合成珠蛋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基因转录结束后polyA尾才添加到mRNA的3'端
B. polyA尾可以增强mRNA的稳定性使其长时间发挥作用
C. 含polyA尾的mRNA合成蛋白质的效率更高
D. 翻译出的多肽末端含多个密码子AAA对应的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有polyA尾的mRNA可以结合更多的核糖体,可以得知polyA尾的作用是提高相应蛋白质的翻译效率,获得更多的蛋白质。
【详解】A、真核生物基因尾部没有下串序列,故判断polyA尾不是转录而来的,再根据题干信息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可知,该序列是mRNA合成后,在相应酶的作用下依次在其3’端添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形成的,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科研人员将含有polyA尾和无polyA尾的珠蛋白mRNA分别注入爪蟾卵母细胞中,起初二者都能合成珠蛋白,6h后后者不能继续合成珠蛋白,说明polyA尾可以增强mRNA的稳定性使其长时间发挥作用,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有polyA尾的mRNA可以结合更多的核糖体,说明含polyA尾的mRNA合成蛋白质的效率更高,C正确;
D、polyA尾并没有编码氨基酸,不会翻译出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18. Agouti 基因是控制动物毛色的重要基因之一,当其 DNA 发生甲基化修饰之后,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但可能导致基因的表达情况改变。如图所示,当 Agouti 基因正常表达时,小鼠的毛色表现为黄色,当某些位点发生甲基化后,Agouti 基因表达受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 的甲基化修饰可能会遗传给子代
B. 棕黑色小鼠的Agouti 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C. DNA 发生甲基化修饰可能影响转录过程
D. 棕黑色小鼠较斑点小鼠毛色深可能与甲基化程度高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学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了表型的变化。
【详解】A、DNA甲基化修饰可随DNA的复制过程遗传给子代DNA,DNA甲基化修饰引起的表现型改变能遗传,A正确;
B、DNA甲基化后,基因表达情况可不同,导致性状有所差异,DNA碱基序列不变,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DNA甲基化修饰可能影响了RNA聚合酶与DNA的结合,从而影响转录过程,|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 Agouti 甲基化成都越高颜色越深,说明棕黑色小鼠较斑点小鼠毛色深可能与甲基化程度高有关,D正确。
故选B。
19. 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1和基因2一般能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B. 老年人头发变白的原因是基因1结构异常导致不能合成酪氨酸酶
C. 镰状细胞贫血症致病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异常
D. 过程①②④表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人体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转录形成的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是翻译过程,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
【详解】A、人体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相同的基因,因此基因1和基因2一般存在于人体所有的体细胞中,A正确;
B、老年人头发变白的原因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的合成减少,不是基因结构异常引起的,B错误;
C、结合图示可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异常,进而导致红细胞功能异常,因而患病,C正确;
D、图中①②④是基因通过控控制血红蛋白的形状控制红细胞形态,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
故选B。
20. 以下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
B. 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
C. 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
D. 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与父母的基因重组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少或替换,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详解】A、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重要途径,A正确;
B、基因突变是多害少利的,很有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B正确;
C、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产生多个等位基因,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是基因突变随机性的表现,C错误;
D、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同胞兄妹是由不同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其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D正确。
故选C。
二、主观题
21. 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将甲、乙、丙三个品系的棉花植株从30℃环境移入40℃环境中培养,测得相关数据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图2是甲品系棉花幼苗在适宜温度下测定的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下表是测定图2中Q点各组相对气孔开度、水分利用效率的记录数据。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组别
A
B
C
D
相对气孔开度(%)
100
62
83
47
水分利用效率
1.78
1.81
3.10
3.25
(1)根据图1和图2,影响棉花植株光合速率的因素有下列中的_____。
A. 棉花品系 B. 光照强度 C. CO2浓度 D. 温度 E. 水分
(2)图2中,M点时B组棉花植株根尖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M点时D组棉花植株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来源有_____,所吸收的CO2在_____(答具体场所)被利用。Q点时A组棉花植株光反应产生的NADPH为暗反应提供_____。
(3)分析图2和表中数据可知,Q点时,干旱导致棉花植株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组对照显示,CO2浓度倍增不仅能提高棉花植株的净光合速率,还能通过提高_____来增强抗旱能力。
【答案】(1)ABCDE
(2) ①.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②. 呼吸作用产生和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或线粒体和外界环境) ③. 叶绿体基质 ④. 还原剂和能量
(3) ①. 相对气孔开度降低,CO2吸收减少 ②. BD(B组和D组) ③. 水分利用效率
【解析】
【分析】1、图1结合题干表述“将甲、乙、丙三个品系的棉花植株从30℃环境移入40℃环境中培养”可知,自变量是棉花品系、温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光能捕获效率。
2、图2中自变量是光照强度、CO2浓度、水分,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图2中,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据此分析作答。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和题图可知,影响棉花植株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有棉花品系、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水分等。故选ABCDE。
【小问2详解】
图2中M点时,B组棉花的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M点时,D棉花植株净光合速率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速率,故光合作用所需CO2的来源有呼吸作用产生和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或线粒体和外界环境);所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被利用(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光反应产生的NADPH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和能量。
【小问3详解】
析图2和表中数据可知,Q点时,相对气孔开度降低,CO2吸收减少导致棉花植株净光合速率降低;分析图2可知,B和D的自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的不同,其中B组的净光合速率较大。B组和D组组对照显示,CO2浓度倍增不仅能提高棉花植株的净光合速率,还能通过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增强抗旱能力。
22. 某种两性花植株,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某研究小组的组员分别针对这种植株的不同性状进行了实验探究。请结合题给内容分析作答:
(1)已知该植株花粉的粒形有长粒(A)和圆粒(a)两种,其花粉还有非糯性(B)和糯性(b)之分,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若用碘液处理基因型为AaBb的该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不同的粒形颜色以及比例为_____。这个实验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已知该植株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且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探究一株高茎植株所结的所有子粒均为纯合、均为杂合还是既有纯合又有杂合,他们选取了该植株的两粒种子作为亲本,单独隔离种植并自交,结果发现子代植株均为高茎,由此他们判断该植株所有子粒为纯种。但该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认为他们的结论并不科学,原因是_____。
请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①_____;
②单独隔离种植并自交;
③_____。
结果预测:
a、如果所有子粒的后代均为高茎,说明该植株的子粒均为纯合子:
b、如果所有子粒的后代均为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说明该植株的子粒_____;
c、如果_____;说明该植株的子粒_____。
【答案】(1) ①. 长粒蓝色∶长粒棕色∶圆粒蓝色∶圆粒棕色=1∶1∶1∶1 ②. 能
(2) ①. 选取的样本过少,存在偶然性,并不能代表该植株全部子粒的基因型 ②. 选取该植株的全部种子作为亲本 ③. 统计并记录子代植株中高茎和矮茎的情况 ④. 均为杂合子 ⑤. 部分子粒的后代均为高茎,部分子粒的后代均为既有高茎又有矮茎 ⑥. 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基因型为AaBb的该植株,其花粉有AB、Ab、aB、ab四种比例为1∶1∶1∶1,因此碘液处理后,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不同的粒形颜色以及比例为:长粒蓝色∶长粒棕色∶圆粒蓝色∶圆粒棕色=1∶1∶1∶1.由于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a与B\b发生了自由组合,因此这个实验结果能体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小问2详解】
他们只选取了该植株的两粒种子作为亲本,选取的样本过少,存在偶然性,并不能用两个子粒代表该植株全部子粒的基因型。
假设高茎\矮茎的基因分别用D\d表示,分析可知,该植株的子粒可能均为DD,或均为Dd,或既有DD也有Dd。
实验思路:①选取该植株的全部种子作为亲本;②单独隔离种植并自交;③统计并记录子代植株中高茎和矮茎的情况。
结果预测:
a、如果所有子粒的后代均为高茎,说明该植株的子粒均为纯合子;
b、如果所有子粒的后代均为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说明该植株的子粒均为杂合子;
c、如果部分子粒的后代均为高茎,部分子粒的后代均为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说明该植株的子粒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23. 某种小鼠毛色、尾形的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D/d控制,研究人员用一只正常尾雌鼠与一只卷尾雄鼠进行多次杂交,统计得到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正常尾雌性:卷尾雌性:正常尾雄性:卷尾雄性=1:1:1:1.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该实验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控制小鼠尾形的基因D/d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若控制尾形的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显性性状是_____。
(2)若欲进一步证明控制尾形的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请用上述实验中的子代小鼠为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来验证。
实验方案:_____,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_____。
(3)如图是研究小鼠毛色、尾形性状遗传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黑毛正常尾
黑毛卷曲尾
灰毛正常尾
灰毛卷曲尾
白毛正常尾
白毛卷曲尾
♀
2/16
0
4/16
0
2/16
0
♂
1/16
1/16
2/16
2/16
1/16
1/16
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F2的基因型共有_____种;若让F2中灰毛正常尾雌性个体与灰毛卷曲尾雄性个体自由交配,后代雌性中灰色卷曲尾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
【答案】(1) ①. 不能 ②. 正常尾
(2) ①. 选择子代小鼠中的卷尾雌性与正常尾雄性杂交 ②. 后代中雌性全为正常尾,雄性全为卷尾
(3) ①. AaXDXd ②. 12 ③. 1/8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黑毛正常尾与白毛卷曲尾杂交,子一代都表现为灰毛正常尾,说明正常尾对卷曲尾是显性性状;子一代相互交配得到子二代,黑毛:灰毛:白毛=1:2:1,且该比值在雄性个体和雄性个体的比值相同,因此控制毛色的基因是不完全显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灰毛的基因型是Aa、黑毛的基因型是AA、白毛的基因型是aa;子二代中雌性个体全部都是正常尾,雄性个体正常尾:卷曲=1:1,说明控制尾形的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
【小问1详解】
由题中信息可知,一只正常尾雌鼠与一只卷尾雄鼠进行多次杂交,统计得到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正常尾雌性:卷尾雌性:正常尾雄性:卷尾雄性=1:1:1:1,由此无法判断尾形的显性和隐性:若控制小鼠尾形的基因D/d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正常尾是显性性状;则正常尾雌鼠(DdXX)×卷尾雄鼠(ddXY),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正常尾雌性(DdXX):卷尾雌性(ddXX):正常尾雄性(DdXY):卷尾雄性(ddXY)=1:1:1:1,满足题意;若控制小鼠尾形的基因D/d是位于X染色体上,且正常尾是显性性状;则正常尾雌鼠(XDXd)×卷尾雄鼠(XdY),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正常尾雌性(XDXd):卷尾雌性(XdXd):正常尾雄性(XDY):卷尾雄性(XdY)=1:1:1:1,也满足题意,故不能判断控制小鼠尾形的基因D/d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由上述分析可知,若控制尾形的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显性性状是正常尾,才能满足题意。
【小问2详解】
由(1)可知,若选择子代中卷尾雌性(XdXd)与正常尾雄性(XDY)杂交,则产生的后代中雌性全部为正常尾(XDXd),雄性全部为卷尾(XdY),则证明控制尾形的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
【小问3详解】
表格中由F2中雌性正常尾:卷曲尾=8:0,雄性正常尾:卷曲尾=1:1,可知控制尾形的基因(D/d)位于X染色体上;F2中雌雄动物的表现型及比例均为黑毛:灰毛:白毛=1:2:1,说明控制毛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毛是Aa、黑毛是AA、白毛是aa(或黑毛是aa,白毛是AA,下述以前者为例);亲本为正常尾与卷曲尾,F1都表现为正常尾,说明正常尾对卷曲尾是显性性状。综合上述结论,亲本的基因型为AAXDXD和aaXdY,则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aXDXd,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aXDY,由以上析可知,F1基因型为AaXDXd和AaXDY,则Aa×Aa,有AA、Aa、aa三种基因型;XDXd×XDY,有XDXD、XDXd、XDY、XdY四种基因型;F2中基因型共有3×4=12种;F2中灰毛正常尾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aXDXD:AaXDXd=1:1;灰毛卷曲尾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AaXdY;两对相对性状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满足自由组合定律;二者自由交配,则拆分成两个分离定律,过程如下:Aa×Aa→1/4AA:1/2Aa:1/4aa;1/2XDXd×XdY→1/8XDXd:1/8XdXd:1/8XDY:1/8XdY;1/2XDXD×XdY→1/4XDXd:1/4XDY,再利用乘法原理,可得后代中灰色卷曲尾雌性(AaXdXd)个体所占比例为1/2×1/4=1/8。
24. 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下图表示线虫细胞中微RNA调控lin-14蛋白质编码基因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A所需的原料和酶分别是_____。过程B中能与①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分子是_____。
(2)①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_____,先结合到①上的核糖体是肽链_____(填写序号)所在的核糖体。完成合成的②③的的氨基酸序列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由图可知,微RNA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与①结合,抑制_____过程。
【答案】(1) ①. (游离的四种)核糖核苷酸、RNA聚合酶 ②. tRNA
(2) ①. 少量的mRNA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翻译的效率) ②. ② ③. 相同
(3)DNARNA蛋白质
(4)翻译(或B)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A过程 为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其产物是RNA,B过程表示翻译,该过程产物是蛋白质。
【小问1详解】
过程A为转录过程,其产物是RNA,据此可推测该过程需要的原料是四种游离额核糖核苷酸,涉及的酶类为RNA聚合酶。过程B为翻译,该过程是以mRNA,即图中的①为模板进行的,该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mRNA和携带氨基酸的tRNA之间,即与图中的①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分子是tRNA。
【小问2详解】
①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编码多条相同的肽链,这样实现少量的mRNA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从而提高了蛋白质合成的效率,根据肽链的长短可以判断出先结合到①上的核糖体是肽链②所在的核糖体。由于②③合成的模板是相同的,因此两条肽链②③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小问3详解】
图中涉及的生理过程有转录和翻译,即图中的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
【小问4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鄂州市、宜昌市、襄阳市等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9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生物5月适应性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