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案及答案
展开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思维导图】
【新课标要求】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人大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素养导学】
时空观念:了解西域的地理概念;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及丝绸之路的路线等
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家国情怀:感受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通过两汉对西域管理的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学生自主研习】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含义:
2.张骞出使西域的概况:
项目 | 第一次 | 第二次 |
时间 |
|
|
目的 |
|
|
结果 |
|
|
3.影响: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1).路线:
(2).物品:
(3).意义:
2.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况(汉武帝时期开辟的):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2.意义:
3.班超经营西域:
【思维导引】
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设计】
【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三个一”来概括:一位人物:张骞通西域,为中西交通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一个事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座桥梁: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友谊之桥
【教学反思】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点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张骞和班超的事迹,学习他们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采用了教师分析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加强对丝绸之路的记忆
【课堂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 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 )
A. 西域各国使节回访长安B.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C.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D. 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2. 2015 年 10 月 1 日上午,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会在新疆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历史上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
A. 秦朝的建立B. 西汉河西四郡的设置C. 北魏统一北方D.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3. 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中,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
A. 核桃 B. 小麦 C. 石榴 D. 葡萄
4.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 马来半岛 B. 印度半岛 C. 中南半岛 D. 马六甲海峡
5. 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张骞通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 东汉初年,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派遣了一位人物出使西域,该人物是( )
A. 张骞 B. 班超 C. 甘英 D. 卫青
7. “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这段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
A. 通西域 B. 通南美洲 C. 通北美洲 D. 通非洲
8. “一带一路”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9. 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开辟丝绸之路 C.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 昭君出塞
10. 张三准备重走“丝绸之路”,请问他要从汉时的哪儿做为第一站出发最好。( )
A. 洛阳 B. 长安 C. 成都 D. 杭州
11. 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国国际商会于2017年9月下旬举办2017年中国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那么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①河西走廊②新疆境内③欧洲④西亚(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③④② D. ④③①②
1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四句诗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 )
A. 西洋 B. 新疆 C. 大秦 D. 西域
二、材料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如图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请各举一例史实,证明材料三中的“这是一条商贸之路、科技和文化交融之路。”
(3)你认为今天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14、请仔细观察如图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一
材料二 如图二
请回答:
⑴ 图一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图二所示的东西方商路是指什么?
⑵ 图一和图二反映的事件之间有什么联系?
⑶ 参照图二请将这条商路的起点①与终点⑤的地名填在横线上。
① ____→②河西走廊→③新疆→④西亚→⑤____
⑷ 现在的新疆是图二商路上的重要地区之一,西汉政府为加强统治,对该地区如何进行管理?这样做有何历史意义?
⑸ 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今天“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
15、阅读下列材料:
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丝绸之路形成于我国哪一朝代?
(2)根据材料指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物品和文化。
(3)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学生自主研习】
一.张骞通西域
1.含义: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出使西域的概况:
项目 | 第一次 | 第二次 |
时间 | 公元前138年 | 公元前119年 |
目的 |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
结果 | 使汉朝了解西域具体情况 | 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 |
3.影响: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二.丝绸之路
1(1)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2)物品:
(3)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概况:(1)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到达朝鲜和日本(2)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三.对西域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设在乌垒城
2.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
3.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其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1—5 CCBBC 6—10 BADCB 11—12 BD
13、(1)A:长安(1分) E:欧洲(大秦\古罗马)(2)商贸之路: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亚非欧三大洲。(或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传入西欧;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等传到东方。)。科技文化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传入中国。(或中国的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宗教、音乐、舞蹈等传入东方;言之有理即可)。
(3)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造福人民。(或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14、(1)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2)图一为图二开通奠定了基础(3)长安;欧洲(4)设置西域都护。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5)可促进中国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15、(1)朝代:西汉(2)物品:手工业品;农产品。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3)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园地,硕果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及答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自主建构,直击中考,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