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课件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展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前面的内容对本课题起到铺垫作业。本课题介绍碳的化学性质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活动探究理解碳能与某些氧化物反应,并能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并总结还原反应的概念。
【学情分析】
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中,由于难点较多,学生普遍感觉枯燥和困难,而本单元与生活联系较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学生认知障碍点是碳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通过学习探究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3.通过学习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的用途。
【教学重点】
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教学难点】
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仪器和用品:试管、铁架台、导气管、酒精灯、铜丝、坩埚钳。
学生准备:复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两幅明清时代祖先的古画。古画高2米,宽1米,用天然碳素粉墨画成,线条勾勒清晰。距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同类古画保存比较好的两幅。提出问题:古代名画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而依然色泽鲜艳不褪色,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兴趣,体会化学就在身边。
探究新知:
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教师展示图片:东晋王羲之《长风帖》都是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教师播放视频“用烧焦底端的木头建在房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碳的化学性质。
把电线杆烧焦后木头变成木炭,由于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二、C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1、与充足的O2的反应:
2、与不充足的O2的反应:
结论:碳在不同条件下燃烧,产物不同。
【巩固提升】:
1.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将门窗紧闭,用煤炉来取暖,但往往会发生中毒的事故,这是为什么?
2.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______ 和_____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_。
三、碳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认真观察。
1.碳、氧化铜、铜的颜色?
2.石灰水的变化情况?
3.开始时气泡的产生?
4.装置的特点?
【交流讨论】
1.实验装置比较。(学生组装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2.实验现象描述。
总结:顺口溜
小二黑,不团结,
高温夺氧很激烈,
一个夺氧逃跑了,
一个失氧在流血。
【交流讨论】:
1.网罩的作用_________(说明反应的条件是?)
2.实验完毕后先将导管取出,再停止加热?
3.刚开始试管中出现气泡,为什么石灰水不变浑浊?
4.为什么要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观察?教师演示:用坩埚钳夹住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分析还原反应,还原剂得氧,氧化剂失氧。得出碳的用途冶炼金属。
1.高炉炼铁原理
2.碳还原二氧化碳原理
【课后小结】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 可燃性
3. 还原性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课后习题:5.6.7
【教学反思】
亮点:这节课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不足:氧化还原反应,学生理解困难。
教学建议: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还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上分析,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可以作为提高探究性学习水平的很好选择,其内容、难度均适合,是学生学习的成长点,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