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 (含解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27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27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共8页。
2020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27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 、选择题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B.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C.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D.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2.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以甘氨酸为递质的突触主要分布在脊髓中,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过程①中,甘氨酸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B.过程②表示甘氨酸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C.过程③表示摄取、回收甘氨酸,会导致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动作电位绝对值增大,从而产生中枢抑制效应 3.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 B.有体温调节中枢C.有渴觉中枢 D.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4.下列关于乙酰胆碱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作用于不同细胞引起的效果可能不同B.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经扩散通过突触前膜C.释放过程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D.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发膜电位变化 5.下列生理活动在突触小体不能发生的是( )A.丙酮酸氧化分解B.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D.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6.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C.感受器就是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就是传出神经末梢,它们都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D.K+外流,Na+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局部电流,是兴奋产生的生理基础 7.下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示过程会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B.气味分子引起Na+通道开放导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C.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D.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才能产生嗅觉 8.GABA(γ氨基丁酸)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从而抑制神经元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膜B.GABA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不消耗能量C.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受体细胞D.GABA作用于受体后,氯离子通道打开,导致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 9.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传出神经,④是效应器B.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既能传到A又能传到C,实现双向传导C.兴奋传到Ⅰ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Ⅱ上含有相应的神经递质的受体,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地结合 10.图1和图2分别是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2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若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①释放的递质使③兴奋B.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若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②释放的递质使③抑制C.若用药物阻断②与③之间的联系,则当感受器接受适宜刺激后,效应器不能产生兴奋D.突触后膜上有分解递质的酶,根据突触的功能推测,此类酶的生理功能应该是使突触后膜及时接受新递质的作用 11. (多选)如图是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代表传入神经元细胞体,b位于腰部脊髓中B.膝跳反射是由两个神经元相互连接完成的C.在反射活动中,Ⅰ、Ⅱ处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D.切断Ⅱ后,刺激Ⅰ小腿抬起不属于反射 12. (多选)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与人体肥胖有关的蛋白质类激素。图1表示瘦素通过下丘脑发挥作用的过程,已知瘦素可分别引起神经元A兴奋、B抑制;图2为图1中某局部模式图。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瘦素合成后,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B.当图1中神经元B释放物质甲,并引起③的抑制时,③处的膜电位无变化C.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A、B分别兴奋、抑制,可能与其膜上瘦素的受体不同有关D.若人体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但神经元B上缺少相应受体,仍可能导致肥胖 二 、填空题13.如图为缩手反射弧结构以及痛觉信息的流向部分示意图,A、B为反射弧上的位点。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刺激图中位点A,该处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这种变化主要与________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所产生的兴奋传递到肌肉,致使肌肉收缩,该过程________(填“能”或“不能”)称为反射活动。(2)假如要通过刺激位点A和B及测量两位点电位变化情况,验证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请简要说明操作流程及测量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产生痛觉的神经中枢为________。无意间,某同学被钉扎时有缩手反应,而医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说明缩手反射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控。 14.研究者发现,Ca2+通道在神经调节和肌肉收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图1表示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Ca2+通道内流,会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图2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肌肉收缩的部分过程,当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Ach受体兼Na+通道)时,产生动作电位,将兴奋传导至B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抑制图1中甲细胞膜上的Ca2+通道,乙细胞检测不到动作电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1中细胞乙以________方式释放5羟色胺到突触间隙,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丙对离子的通透性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3)图2中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__(结构)组成部分,当Ach作用于A时,在骨骼肌细胞内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此时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在图2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肌肉会出现__________症状。(5)已知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肌肉会出现____________症状。 15.研究者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鳃反射。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鳃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皮肤(对海兔为伤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鳃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中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____个。(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表中“?”处应填写________(填“产生”或“不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海兔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产生习惯化的原因是兴奋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的________(填“传导”或“传递”)减弱或受阻所致。(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________(填写具体物质名称),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解除了习惯化。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__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缩鳃反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答案为:A;解析: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的记忆是短期记忆,A错误;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B正确;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C正确;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收缩或引起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腺体分泌,D正确。 2.答案为:A;解析: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过程②表示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Cl-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过程③表示摄取、回收甘氨酸,由于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抑制效果减弱至消失;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3.答案为:C;解析:下丘脑存在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它可以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而促进机体通过控制抗利尿激素分泌来调节水盐平衡;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可以感受外界温度变化;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能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稳定。 4.答案为:B;解析: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不同靶细胞引起的效果可能不同,如作用于腺体会引起其分泌相关激素,而作用于肌肉则会引起其收缩,A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B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伴随着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发膜电位变化,使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D正确。 5.答案为:D;解析:突触小体内含有线粒体,丙酮酸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神经递质释放时,发生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兴奋在通过突触进行传递时,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在突触小体内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6.答案为:B;解析: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B正确;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C错误;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是兴奋产生的生理基础,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D错误。 7.答案为:B;解析: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化学信号),产生兴奋(电信号),A正确;Na+通道开放前后膜内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B错误;图示细胞膜上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和Na+通道分别行使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C正确;嗅觉产生部位在大脑皮层,D正确。 8.答案为:D;解析: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钾离子外流;GABA是一种神经递质,其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因此其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同时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会经过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扩散到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运输;GABA作用于受体后,氯离子通道打开,导致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 9.答案为:D;解析:根据反射弧的模式图可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④是感受器,③是传入神经,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A错误;中间神经元B的兴奋只能由B传到A,不能由B传到C,B错误;Ⅰ是突触前膜,兴奋传到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C错误;Ⅱ是突触后膜,其上有相应的神经递质受体,能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10.答案为:C;解析:大脑皮层是动物的高级中枢存在部位,大脑皮层中枢发出的指令可管理脑干、脊髓等处的低级中枢,使其产生兴奋或抑制。但当②③被阻断后,脊髓内的中枢仍可发挥作用,例如植物人的排便排尿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 11.答案为:AD;解析:图中a表示脊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形成的,b表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腰部脊髓中;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膝跳反射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的;图中Ⅰ表示传出神经纤维,Ⅱ表示传入神经纤维,在反射活动中,Ⅰ、Ⅱ处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完成,切断Ⅱ(传入神经纤维)后,刺激Ⅰ(传出神经纤维)小腿抬起,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 12.答案为:CD 解析:瘦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后,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13.答案为:(1)由负变正 钠 不能(2)刺激A点,测量B点有电位变化;再刺激B点,测量A点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3)脊髓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解析:(1)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情况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种变化与钠离子大量内流有关。刺激A点,虽然效应器产生了相应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故不能称为反射活动。(3)从图中信息可知,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14.答案为:(1)Ca2+不能经过Ca2+通道内流,导致甲细胞无法释放乙酰胆碱;(2)胞吐 会;(3)效应器 不能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4)持续收缩;(5)肌无力(肌肉不能正常收缩);解析:(1)抑制图1中甲细胞膜上的Ca2+通道,Ca2+不能内流,甲细胞无法释放乙酰胆碱,所以乙细胞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2)神经递质5羟色胺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丙对某些阴离子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3)神经—骨骼肌接头在反射弧中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Na+内流,膜外的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乙酰胆碱不能通过突触后膜进入细胞内,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4)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不断发挥作用,肌肉持续收缩。(5)因为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所以血钙含量偏高,会导致Na+内流减少,兴奋性减弱,骨骼肌收缩受抑制,表现为肌无力。 15.答案为:(1)2(2)①不产生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或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②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传递(3)5—HT 不能 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4)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解析:(1)参与缩鳃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2个神经元参与。(2)①连续刺激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因为兴奋不能由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②连续电刺激喷水管皮肤、感觉神经元等部位,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逐渐减弱,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而连续电刺激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持续产生,肌肉一直正常收缩,所以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5—HT,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不能产生缩鳃反射,理由是此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43 生态工程(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经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41 细胞工程(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2可知,上述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40 基因工程(含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Sx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