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展开《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诗词三首》选自统编版教材九上第三单元。《行路难(其一)》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李白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从未放弃其远大的政治理想,表现了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诗中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是咏中秋名作。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抒发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的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分类和特点。能借助于对诗歌押韵和节奏的把握,初步感知诗歌意象并进行简单赏析。学生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诗词的情感难于把握。九年级学段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抓重点字词句,联系诗歌创作背景,领悟作者在诗中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鼓励学生就其感受最深的一点谈感受或者启示。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对具体词语、诗句的解读和补充背景资料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所蕴含的哲理。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并能运用三首诗词。
五、教学难点
在情境创设中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内涵,感悟其中哲理。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李白
(一) 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请大家读下面一则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活动:看对联,回顾作者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环节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教师引导:古典诗歌要读出其中的味道,同学们的语速可以放慢一点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可以长一点儿。分别试着用4-3拍和2-2-1-2拍朗读诗歌,感受节奏。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同学之间互评,在此基础上,尝试用不同的节奏来读,比较哪种读法更适合抒发作者的情感。对比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四三节奏更贴切。
教师引导:再读诗歌,划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和相关句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你读到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从“停”“投”“拔”“顾”等系列动作,读出李白的那种“茫然”。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象征人生之路的艰难,暗含着一种悲愤。现实虽坎坷,但是理想犹在,诗人联想到吕尚和伊尹,借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三)环节三:研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师引导:短短几行诗,诗人的情绪忽而高昂、忽而低落,跌宕起伏。请同学们体会字里行间的情绪变化,并绘制诗人李白的心路历程。
学生活动:深入阅读诗歌,绘制诗人的情感曲线图。
宴饮场景(欢乐)——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苦闷)——展望未来(失望)——神游千古(希望)——回到现实(迷惘)——乘风破浪(自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下文背景资料,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成因。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学生活动:结合背景材料,体味情感。当年抱着宏愿入京的诗人,两年后并没有受到重用,而是被排挤,赐金放还,诗人为之努力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未实现,这首诗就是写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
教师引导:诗人李白是怎么实现这些情感之间的自如切换?结合想象、联想和恰当的用典来理解。
学生活动:诗歌叙事开篇,进而联想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而“冰塞川,雪满山”。路虽坎坷,但梦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伊尹实现自己愿望来表明心志。回归现实,确是“多歧路,今安在?”。诗人沉郁中奋起,用典故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四)环节四:悟读诗歌,读出自我
教师引导:请你从李白跌宕起伏,哀而不伤的情感中,说说对你的人生启示?
学生活动:学完本课,能够在逆境中激励和劝勉自己。
第二课时:《水调歌头》苏轼
(一)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
《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诗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
学生活动:朗读《水调歌头》。
(二)环节二:诵读诗歌
教师引导:在音乐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范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反复诵读,疏通文章大意。
学生活动:
1.自由诵读,划分节拍;
2.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三)环节三:置身诗境
教师引导:
上下阕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学生活动: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教师引导:品味、感受意境,首先要“沉浸其中”,全身心地投入诗歌意境的想象世界之中。听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想象上阕部分的望月画面,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活动:诗人手持酒杯询问青天,你何时才把清辉洒向人间,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夜是哪一年。我想要乘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去怎比得上在人间!
教师引导:下阕诗人望月自思,由月亮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忠实于原文情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为上下阕分别呈现的画面,拟写标题。
学生活动:
拟写示例:把酒问天、望月自思
(四)环节四:体会情感
教师引导:出示拓展资料,再次吟诵,你从上下阕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当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时任密州知州。密州,即今天的山东诸城。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排挤出朝廷,先后担任杭州、密州等地的地方官。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已经与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七年未见了。
学生活动:有离愁别恨、失意矛盾、旷达超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苏轼的生平,谈谈这首词中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怎样的思考?把旷达放在苏轼的一生当中去理解,要深刻透彻得多。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修养很高的家庭,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母亲程氏知书识礼,少年时代,因为父亲远游四方,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并勉励他以节气自重。嘉佑元年(1056 年)举进士时,年方二十一岁。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他一生中虽也入京做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终以外任为多。在他的仕途中,足迹所至的地方有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今浙江湖州)、黄州(今湖北黄岗)、汝州(今河南汝阳)、登州(今山东蓬莱)、颖州(今安徽阜阳)、定州(今河北定县)、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最终死在常州(今江苏常州)。
学生活动:苏轼被贬一路向南,地点一次比一次荒凉,环境一次比一次恶劣,但仍乐观豁达,其旷达思想可见一斑。
(五)环节五:书写心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月光淡淡,满满地洒遍了整个庭院,当然,也照着我,望着月的余晖……
学生活动:续写表达你在中秋月下的独特感受,抒发你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 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岳阳楼记 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情境导入,新课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共6页。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写作《改写》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写作《改写》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