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 高中地理 选修3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综合检测卷)(附答案)
展开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综合检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原理是二氧化碳增多,大气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B.全球各地均升温,但升温幅度不同
C.温室效应主要与矿物燃料燃烧和植被破坏有关
D.海平面上升对我国的影响比对岛屿国家的影响大
2.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A.北半球变暖,使温度带北移,有利于作物生长,全球粮食总产量上升
B.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蒸发量增加,原来干旱的陆地会变为湿润地区,有利于农业生产
C.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中纬度地区农业受损,高纬度地区农业受益
D.中纬度的谷物带因气候变暖而快速生长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下图示意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 )
A.①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B.②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C.③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4.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B.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C.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减少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地区扩展
5.近年来,日本将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移往海外,这反映了日本政府在环境政策上实行( )
A.改变投资方向 B.争取国外市场
C.转嫁环境污染 D.降低生产成本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 ℃或0 ℃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题。
6.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农作物地方品种是重要的农作物品种和基因资源,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近年来,我国农作物地方品种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但在西南地区还保留较多。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农作物地方品种数量急剧下降,其原因主要是( )
A.技术要求高 B.育种成本高,能力差
C.抗灾能力差 D.单产较低
8.西南地区农作物地方品种保留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域较封闭 B.政策性保护
C.自然灾害少 D.耕地比重小
9.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除了阻挡海浪侵蚀海岸外,另一主要目的在于( )
A.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B.防止土地荒漠化
C.保持生物多样性 D.增加用材林
中国东部的海滨城市浙江省温岭市开展了一项针对大熊猫的野生动物异地保护性研究,这项研究旨在调查和了解大熊猫对从西部山区到东部沿海以及从自然环境到人工饲养环境的适应性。据此完成10~11题。
10.大熊猫主要栖息在( )
A.温带季风气候区 B.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C.热带雨林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11.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危险是( )
A.天敌的捕杀 B.食物的缺乏
C.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D.人类的猎杀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长达2 000余千米,约有2 900个独立礁石以及900个大小岛屿;美丽的珊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近年来,大堡礁面临着渔业资源枯竭、珊瑚大量死亡以及沿海水域受到严重污染的局面。据此完成12~13题。
12.大堡礁珊瑚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水体富营养化 B.海洋面积扩大
C.全球气候变暖 D.海水温度下降
13.从全球范围看,人类应采取的保护大堡礁的措施有(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②大力发展经济
③使经济开发与珊瑚生态相协调 ④防止和治理各种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当前,跨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话题。东南亚的跨境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跨境烟霾。跨境烟霾是在特定时间内,由于土地或森林火灾,造成一国空气污染物跨境并对他国的生物生存和气候造成有害影响的大气污染。读湄公河地区烟霾及起火“热点”分布图,完成14~16题。
14.下列关于东南亚跨境烟霾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人为意外纵火 ②干旱和气候异常
③农民烧荒耕种 ④地形封闭,风力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对比两次烟霾的影响范围和起火“热点”数量,可以判断( )
A.2月份东北风较强 B.2月份较4月份干燥
C.4月份西南风较强 D.4月份治理效果较好
16.为减少跨境烟霾现象的发生,东南亚各国应该( )
A.加强监管,控制起火点数量 B.加强合作,分享防霾措施
C.提升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水平 D.加强宣传,减少居民出行
二、综合题(本题有4小题,共52分)
17.(12分)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含预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有利于缩减北美和欧亚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
18.(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06年底,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组织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结束。经过为期30多天的考察,研究人员未发现白豚的踪迹。白豚主要捕食长江中的鱼类,它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
材料二:下图为1650—1950年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2)以白豚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年暑假,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湿地保护专家张教授的指导下,在黑河流域甘肃段部分湿地开展以“保护湿地,我是行动者”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张教授指出,近年来黑河流域湿地景观破碎化现象较为突出。湿地景观破碎化指湿地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它直接影响着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是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功能减弱甚至丧失的主要原因。
(1)湿地的功能有哪些?
(2)我们应如何保护湿地?
20.(12分)读我国某湖泊污染构成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读图可知,该湖泊首要污染物是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这些污染物大量排入该湖泊会导致湖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生态系统。
(2)针对该湖泊的污染状况,当地环保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于新上项目,要求治污工程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的同时,要求“谁污染,谁治理”,否则停产治理。由此可知,当地环保部门对新上项目执行了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中的___________制度,这是我国在建设中防止______________出现的一项重要法律规定。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落实了“______________”政策。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A项错误;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会升高,但不能表明全球所有地区气温都升高,B项错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大面积毁林,C项正确;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一些岛屿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D项错误。
2.C 解析:北半球变暖,使温度带北移,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是中纬度的谷物带会因气候变暖及水分亏损而导致粮食生产潜力下降,因此A、D两项错误。全球海洋蒸发量因气候变暖而增加,但是其蒸发量的10%参与海陆间循环,蒸发与降水间的比例加大,干旱地区会有增加的可能,故B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地区会因为蒸发量加大而影响农业生产,高纬度地区会因为气温升高而适宜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
3.B 4.A
5.C 解析:近年来,日本加快扩大海外投资,将一些工业移往海外,其原因是日本太平洋沿岸污染严重,国内用水、用地紧张,国内矿产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故转嫁环境污染。
6.D 解析:读图可知,17—18世纪的多年冻土南界和现今的多年冻土南界相比更靠南,说明现今更温暖,17—18世纪处于寒冷期。
7.D 8.A
解析:第7题,我国大部分农作物地方品种由农民自主育种,自己栽种,所以其育种成本较低,技术要求低,单产低,农民多选择市场上单产较高的优良作物品种,导致部分农作物品种消失,总体数量急剧下降。第8题,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部分农业生产区因偏远闭塞,受外界影响小,地方性品种得以保留。
9.C 解析:红树林水域内栖息着数量众多的物种,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10.B 11.C
解析:第10题,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第11题,大熊猫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但环境破坏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
12.C 13.D 解析:第12题,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再加上毁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上升,产生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导致珊瑚大量死亡。第13题,人类应从各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保护大堡礁,包括气候变暖引起的破坏和污染以及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破坏。
14.B 15.A 16.A
二、综合题
17.答案:(1)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受到影响。
(2)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和欧亚大陆东西岸航程。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北冰洋冰面面积减小,说明冰川融化,造成的危害可从海平面上升对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第(2)题,影响航运时间和成本的直接原因是航线变短,而北冰洋海冰的融化有助于开辟北冰洋航线。
18.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主要是人为原因:乱捕滥捞经常误伤白豚,或导致白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日渐压缩白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
(3)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立法;严禁乱捕滥猎;建立珍稀动物保护基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解析:第(1)题,由图示“物种灭绝”信息可判断生态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从人为原因分析,主要考虑人类活动对白豚的影响。第(3)题,从立法、宣传教育、建立保护区等方面回答。
19.答案:(1)功能:提供水源;促进水循环,调节径流;清除和转化污染物;提供生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旅游资源;具有教育和科研价值;等等。
(2)保护措施:提高人们湿地保护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增加技术投入,加强监测、保护;完善湿地保护的政策法规;等等。
20.答案:(1)无机磷 无机氮 富营养化
(2)“三同时” 新污染源 谁污染,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