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范进中举精品教案设计
展开23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文人,他从20岁到54岁,从黑发朗目的青年到面黄肌瘦、胡须花白的老者,科举之路一走就是35年。皓首穷经为功名,一朝中举却疯癫,难怪文中有言:“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厄中之人却浑然不觉,乐痴一生。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结识他——科举痴人范进。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桑梓”“侥幸”“不省人事”等重点字词。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他的作品《儒林外史》里也反映了这些思想。
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主干,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中心,即揭露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利禄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小说这部分写的是广东学道周进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当时范进已是五十四岁。这让周进想起了自己曾经屡试不第的类似遭遇,心生怜悯,因此他对范进格外关照,趁无人交卷时将范进的答卷看了三遍,结果范进在童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课文内容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文体知识
讽刺小说:讽刺小说的特征是用嘲讽的表现手法揭露生活中消极落后和腐朽反动的事物。在艺术表现上,这类小说充分调动各种讽刺艺术手段如夸张、巧合、漫画式描写等手法突出被描写对象本身的矛盾、可笑或畸形的特征,形成强烈对比,以嘲讽、批判、揭露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黑暗的现象、事物或思想。
2.目标任务二:理清故事情节。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文眼。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围绕范进中举写了哪些事,用简要的语句概括情节。
(1)从范进的角度梳理
(2)从小说结构的角度梳理
3.目标任务三:分析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前后,命运可谓天翻地覆。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境遇的变化,结合文中对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变化的描写,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境遇的变化
| 中举前 | 中举后 |
吃 | 每日小菜饭,猪油两三回,饿了两三天,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看不见 | 众乡邻拿蛋、送酒、背米、捉鸡来,胡屠户送肉 |
住 | 茅草棚 | 张乡绅送范进一所房屋 |
用 | 无盘费去应考 | 众乡邻搬桌凳,胡屠户送四五千钱,张乡绅送纹银五十两 |
地位 | 被胡屠户骂得狗血喷头,无人理会、无人帮助 | 胡屠户奉承恭维,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张乡绅拜访拉拢 |
(2)自身的变化
| 中举前 | 中举后 |
语言 | 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 | “噫!好!我中了!”“晚生久仰老先生……”“晚生侥幸……”“方才费老爹的心……” |
动作 | 作揖;抱着鸡,……在那里寻人买 |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 |
心理 | 自心里想:“宗师说我火候已到,……如何甘心?” | — |
师小结:中举,使范进实现了物质方面的逆袭,发家致富了;也使他实现了精神上的逆袭,备受尊崇了。但是,中举却照见了他灵魂的丑陋不堪,他是一个猥琐懦弱、圆滑世故、热衷功名的可怜、可悲之人。
范进在中举后,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这说明了他的什么性格?
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世故的一面。
朗读范进喜极而疯的细节,概括他发疯的全过程。
情节概括:昏厥—疯跑—跌倒—疯走。
第5段有哪些文句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第5段描写拍手的动作、疯笑的状态的句子多次出现,“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
作用:范进拍手、疯笑的动作、神态深刻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揭示了他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跑,跑到集市上。但在外形上,范进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满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把范进醉心科举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
范进历尽千辛万苦才考上了举人,为什么在得知自己中举后却疯掉了呢?
社会原因:①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唯有科举考试才能改变现状的思想一直在毒害范进。②社会环境的压力,世人的势利、冷漠、白眼甚至愚弄使范进走向崩溃的边缘。
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经过三十五年,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心追求,终于功名到手,便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4.目标任务四:思辨追问,评说故事。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
是喜剧的理由:①写范进发疯、被打嘴巴用的是夸张手法;②揭露当时人们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③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是悲剧的理由:①范进把一生耗费在科举考场中,是个人命运的悲剧;②科举制度把知识分子束缚在其框架中,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第2课时
1.目标任务一:分析次要人物形象。
品析胡屠户形象。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的?文中有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种变化?
| 中举前 | 中举后 |
对范进 的称呼 | 现世宝穷鬼 烂忠厚没用的人 | 老爷 贤婿老爷 |
对相貌 的评价 | 尖嘴猴腮 | 体面的相貌 |
对才学 的评价 | 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舍与你的 | 才学又高 |
对身份 的评价 | 癞虾蟆 | 文曲星 |
说话的 态度 | 训斥 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 恭维 奉承 讨好 千恩万谢 |
所带的 礼品 | 一副大肠 一瓶酒 |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
对嫁女 的看法 | 倒运 | 有些福气 |
对亲家母 的称呼 |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 老太太 |
这些变化,体现了胡屠户怎样的人物形象特点?
形象特点:嫌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等。
范进中举前后,张乡绅、众乡邻等人对他的态度有何变化?
| 中举前 | 中举后 |
张乡绅 | “一向有失亲近” | 主动拜访,认为世弟兄,送钱赠房 |
众乡邻 | 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没人来过问 | 热心帮忙:送鸡蛋、酒、米、鸡等招待报录人,到街上寻范进 |
这种前后变化的对比,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1)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强势力。急于结交新贵,攀附有利之人,以此巩固扩大自己的利益圈、权力网。道貌岸然,虚伪奸猾。(2)众乡邻:嫌贫爱富的普通百姓。
异化的科举制度
2.目标任务二:赏析本文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阅读时,把你认为可笑的地方画出来,想一想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是“如至亲骨肉一般”的“世弟兄”,那么范进中举前张乡绅为何对他不闻不问呢?人物的言辞与当初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其丑恶的灵魂、可鄙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以讽刺的手法写人、写事,十分精彩,请做简要分析。
①夸张手法。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挨了一个巴掌才清醒过来,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就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离奇,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特别是范进从二十岁至五十多岁一直混迹于考场,终于得中,高兴得发了疯,也具有很强的生活真实性。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对他的丑恶灵魂的有意鞭挞,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②对比手法。文中有多处对比,如范进在中举前后语言、行为的对比,胡屠户和众乡邻对他的态度的前后对比等,这些对比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也显示出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暖,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③细节刻画。小说中多处运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揭露人物的矛盾心理,如对范进疯态的描写、对胡屠户想要钱又忸怩作态的动作的描写等。
3.目标任务三:理解文章主题。
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作者详细刻画他们,有何作用?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他们就是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共同制造了范进式人物的悲剧。这使作品的锋芒直指封建科举制度,深化了主题。
从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人对范进的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
前倨后恭的胡屠户:他是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金钱欲。他的变化反映了当时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
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张乡绅:他的目的是结交新贵,巩固、扩大自己的权势,从他给范进送钱赠房,足见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众乡邻: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者巴结讨好、对贫穷落魄者冷漠无情的社会现状,可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讽刺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不仅讽刺单个人物或事件,还讽刺背后的社会现象及根源。请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却“总不进学”,一旦考中却“欢喜疯了”为例进行说明。
《儒林外史》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揭露和嘲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丑恶现象和封建末世的衰颓风气。范进因中举而迷了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是作者对范进做夸张变形的讽刺,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读者对范进的性格、行为和心态,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当时社会上一般读书人热衷功名、醉心富贵的特征都统一到范进这个人物身上,并运用讽刺手法予以揭露、批判,旨在抨击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荼毒,同时反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归纳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送银赠屋等行为,刻画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并且谴责了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的社会阴暗面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结束语:范进,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人物,他卑微可怜,热衷科举,丑态百出。文章塑造这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如今,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我们有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希望同学们可以珍惜每一个机会,好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作业布置
1.自由阅读《儒林外史》。
2.范进知道自己中举之后发疯了,假如这时候又有人来报,说人找错了,中举的不是这个范进,请你续写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抓住标题明示的主要人物(范进)和核心事件(中举),紧扣小说人物和情节要素,以学生熟悉的品鉴方式对文本进行跳读解构,能迅速直指文章的核心,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赏析这篇小说的众多次要人物,既要注重常规描写手法的体悟运用,又要重视夸张、对比手法的讽刺作用,如此不但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了解,也能以此文为范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个教学设计以理解文章主旨为核心,贯穿小说写作技法,落实写作与表达的素养能力,重视品读赏析,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及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范进中举公开课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课时安排,课时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课后预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