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件(72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题7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题8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题10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题11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题1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题9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题9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溯源·聚焦高考,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手工业的发展,釉里红,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长江下游,录取名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 1.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点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1.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1.宋朝时期
2.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1.思维拓展——宋代农业发展的特点(1)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推广及耕地面积扩大。①北方的粟、麦、豆等传到南方,南方的优良稻种传到北方。②从越南引入的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淮流域;棉花的种植向北推广。③耕地面积扩大,梯田、圩田、沙田大量开辟。(2)区域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南方经济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学习情境——宋代矿冶业的发展《苏轼诗集》记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思考:据此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北宋已经使用煤作为冶铁燃料;北宋时期由煤冶炼出来的铁制作的兵器异常锋利;北宋煤的推广使用部分取代了木材的作用。
3.概念阐释——榷场指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边界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界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定边界的作用。
4.学术情境——古代城市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思考: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问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商业活动逐渐突破时空限制,获得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5.图解历史——经济重心南移
6.社会情境——宋代是市民阶层正式产生的时代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思考:简述宋朝经济发展对社会阶层变化的主要影响。
提示: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7.生活情境——宋代社会变化宋代社会出现了新变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思考: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提示:科举制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门第观念的淡化。
8.体系构建——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探究点 经济繁荣,社会变迁——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变化史料实证——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史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摘编自[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史料二 (宋朝)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但是这种商业没有改变商业的依附地位,更没有催生出近代社会,其中的原因非常耐人寻味!——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发展中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因素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主要原因。
[提示] 因素:出现“飞钱”;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精通批发和零售;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
[提示] 主要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重农抑商政策;重义轻利的观念。
历史解释——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为大众服务成为宋朝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的繁华,南宋临安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3)对外贸易发达: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沿海港口城市兴盛。(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钱币年铸造量大大提高,并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开放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折射:北宋都城的货品来源史料 北宋汴京货品来源表
【史料导读】 (1)“产地”涉及我国南北方、内地和边地、其他一些国家。(2)“货品”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探究】 从史料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提示] 论题:北宋汴京货品来源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说明: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方式,推动了江南农业的发展,在为汴京提供稻米的同时,还提供北方的主食麦,打破了“南稻北麦”的格局,南方农业已经超过北方;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南方为北方供给各种果品、名茶;农业发展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南方为汴京提供丝织品、印本书籍、漆器。综上所述,经济重心的南移归根结底是农业重心的南移,在农业重心南移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的重心也逐渐南移,北宋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日趋明显。
唯物史观——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地。(2)文化重心: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3)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4)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5)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家国情怀——宋代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新变化(1)宋代社会变化的影响因素①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给人民带来优越的物质生活,改变了宋人的社会生活。②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大力发展教育和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民族关系:采取妥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流,使边境获得了安宁。
(2)宋代社会的新变化①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由于科举制的发展,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样垄断仕途,而布衣入仕的途径更加宽广。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平民阶层大量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人员多来自雇佣;佃农、雇农与雇主是契约关系。③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租佃关系的发展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④城市经济崛起,商业信用体系兴起。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 [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演练1] 命题点:宋代和金朝桑枣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2022·新高考海南卷,4]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解析:根据材料“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可知两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也认同中原汉族政权的做法,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西夏和金朝属于独立王朝,不属于宋朝的疆域,排除A项;政府鼓励种植桑树和枣树是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排除B项;西夏、金朝和宋朝属于不同的国家政权,周边少数民族认同的是中原政权的文化而不是政权本身,排除D项。
[演练2] 命题点:宋代对海外贸易的管理[2021·浙江高考,6]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
[演练3] 命题点:欧阳修上书对当时的茶盐禁榷制度的建言[2021·辽宁省适应性测试]北宋中期,欧阳修上书对当时的茶盐禁榷制度建言:“为今议者,方欲夺商之利,一归于公上而专……专而反损”,“夫欲十分之利,皆归于公,至其亏少,十不得三,不若与商共之,常得其五也。今为国之利多者,茶与盐耳”。他主张( )A.分利于商人以增加财政收入B.改变传统重农抑商政策C.取消对商人茶盐经营的限制D.加强对茶盐经营的管理
解析:根据“皆归于公,至其亏少,十不得三,不若与商共之,常得其五也”可知欧阳修认为如果实行茶盐官营,茶盐之利只能得到十分之三,而分利给商人则可能得到十分之五,所以他主张分利于商人以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欧阳修论述的是茶盐经营,并不是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B;欧阳修是主张分利给商人,并不是取消或加强对商人茶盐经营的管理,排除C、D。
[演练4] 命题点:宋代的海外贸易[2021·福建省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海外贸易的拓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C.经济结构的变化 D.消费市场的扩大
解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迁已完成,大宗出口商品集中在南方,反映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B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可排除;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仍是小农经济,C项可排除。
[演练5] 命题点:北宋法律规定体现的经济思想[2021·八省联考广东,4]北宋法律规定,所有与农户有关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民事诉讼,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十日以前审理完毕。这一规定体现了( )A.薄赋观念 B.程朱理学思想C.重本思想 D.经世致用观念
解析:从材料“必须在每年十月一日后才能起诉,次年正月三十日停止受理,三月三十日以前审理完毕”可以看出涉及农业生产的诉讼案件,要避开农耕最繁忙的时间,这体现了古代重本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的征收,排除A项;北宋时期理学初创,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力,且材料与之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世致用观念,排除D项。
[演练6] 命题点:宋代官府和苏辙对农工商的不同主张[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项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项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命题点:宋代的经济发展[2023·武昌区高三质量检测]唐代城市中,同一行业在每个“市”内都有各自的行业组织。到了宋代,同一行业在同城只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各行业的首领由官府批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检查商品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严格管理商品交易B.行业性垄断开始出现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空前繁荣,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谋求发展,宋朝改变了唐朝行业组织松散的状态,行业组织趋于正式严格。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各行业的首领由官府批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检查商品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D项正确;宋朝官府不再严格管理商品交易,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行业性垄断开始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排除C项。故选D。
2.命题点: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的变化[2023·山东潍坊抽测]下图为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图。据此可知,当时( )A.北方社会经济持续衰退 B.土地兼并现象缓和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自耕小农日益破产
解析:解读信息:北方人口占比由唐朝的45.4%下降到南宋的31%,南方人口占比由唐朝的54.6%上升到南宋的69%。分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与北方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有关,人口的持续南移使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故选C项。
3.命题点:辽宋时期的榷场贸易[2023·安徽皖北联考]辽代中晚期,宋辽边界设立榷场,派管理监督贸易,从宋输入辽的香药、犀角、象牙、茶、漆器等极大丰富了辽的生活物资,实现了“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据此可知,宋对辽的榷场贸易( )A.以增加财政收入作为主要目的B.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C.成为管辖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D.利用经济手段推动民族交融
解析:榷场贸易既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进而促进民族交融,D正确;榷场贸易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和满足经济互补的需要,排除A;榷场贸易主要存在于边疆地区,规模和范围相对比较小,难以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排除B;榷场贸易属于联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手段,不具备管辖职能,排除C。
4.命题点:宋代社会的变化[2023·泰安市高三二模]学者陈义彦统计:《宋史》列传中的人物,出身高官名门的不过四分之一,而从社会底层中脱颖而出的就有二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身于布衣的官员越来越多。这表明( )A.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B.宗法观念逐渐消亡C.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D.各民族间交融加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高考微讲座1中国古代史选择题解题技法特色讲练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B,逻辑思维,答案D,答案C,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题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溯源·聚焦高考,华夏认同,戎狄蛮夷,冶铁技术,土地私有,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无为而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题1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溯源·聚焦高考,自由雇佣劳动,工商业市镇,致良知,个性自由,工商皆本,商品经济,《水浒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