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及反思
展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2.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 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品析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点拨法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1课时)
五、教具准备:PPT课件、微课、拓展阅读卷、彩喷贴纸、翻页笔
六、教学过程(步骤)
(一)导入
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
1.字词
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易读错、写错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
2.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明确: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
“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明确: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将文章的思路理清楚
讨论明确:文章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
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这种说明顺序称为逻辑顺序。
(四)拓展延伸
1.本文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否偏离主题?
本文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被压扁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2.对比阅读:本文与前一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语言上都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
①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分析: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师点评: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②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
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分析: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
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对于二氧化硅我们并不熟悉,而沙子是我们常见的食物,更加通俗易懂。
③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分析: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和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
沙子进行了类比。金刚石太珍贵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同样的,肯定也没有人愿意将
斯石英变为普通的沙子。
(五)拓展迁移
默读《勃奎拉藤——植物界里的“变色龙”》节选文, 2—3分钟小组交流,分析其语言特点。
勃奎拉藤——植物界里的“变色龙”
柯玉升
①勃奎拉藤生长在智利和阿根廷的热带雨林里,和大多数藤蔓一样,从地面上爬出后极力地向上生长,然后缠到大树身上。
②2012年,植物学家埃内斯托遇见了勃奎拉藤。勃奎拉藤的藤蔓看起来圆圆的,一旦爬到宿主上,叶子的形状就变得与宿主的形状一模一样。
③勃奎拉藤这种见“主子”就变换叶子形状的特性,被生物界称为“模仿多态”。《当代生物学》杂志对此是这样描述的:当勃奎拉藤的藤蔓延伸到树木分枝上时,其多变的叶子可以改变大小、形状、颜色、朝向甚至静脉模式,以匹配周围的树叶。
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一名同学在白板上勾画,一名同学讲解,一名同学操作
预设:文中生动形象、准确幽默的语言给我们小组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找一句给大家分析分析。第3段:勃奎拉藤这种见“主子”就变换叶子形状的特性,被生物界称为“模仿多态”。
分析:“主子”是古代奴仆对主人的称呼,将勃奎拉藤爬到宿主上,就变得与宿主的叶子形状一样,说成是仆人见“主子”就改变了自己,风趣幽默。
七、课堂小结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能够学以致用。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阅读课文,明确对象,总结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被压扁的沙子教案,共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