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导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二单元 7.1兼爱 导学案(含答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95526/0-169210745786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课前导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二单元 7.1兼爱 导学案(含答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95526/0-169210745788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课前导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二单元 7.1兼爱 导学案(含答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695526/0-169210745790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7 兼爱精品达标测试
展开第二单元 7.1 兼爱
重难点: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故不孝不慈亡(“亡”同“无”)
故盗贼有亡(“有”同“又”)
一词多义
焉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连词,于是)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是,于此)
盘盘焉,困困焉(形容词词尾,表状态)
恶
恶施不孝(疑问代词,何,怎么)
交相恶则乱(动词,仇恨,讨厌)
疾恶如仇(名词,坏人)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形容词,羞耻)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动词,诽谤,诋毁)
后月余,以岁恶民流(形容词,不好)
常患腹内恶(名词,疾病)
视
视人家若其家(动词,看待)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动词,察看,视察)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动词,治理,处理(公务)]
视而不见(动词,看)
视为止,行为迟(名词,目光)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动词,比较,比照)
慈
虽父之不慈子(动词,对……慈爱)
孝王慈孝(动词,孝敬、奉养父母)
亏
故亏父而自利(动词,使受损失)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动词,欠缺,不足)
责轻罚重,有亏众望(动词,辜负)
劝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动词,鼓励)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动词,劝说,劝导)
荆王大说,许救甚劝(形容词,坚决有力)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形容词作动词,使……得利)
恶施不孝(形容词作名词,孝顺的事情)
恶施不慈(形容词作名词,仁慈的事情)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形容词作动词,使……混乱)
虽父之不慈子(形容词作动词,对……慈爱)
(2)名词的活用
故贼人以利其身(名词作动词,劫夺)
句式积累
(1)判断句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也”表判断)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子自爱,不爱父(宾语前置句,应为“子爱自,不爱父”)
弟自爱,不爱兄(宾语前置句,应为“弟爱自,不爱兄”)
臣自爱,不爱君(宾语前置句,应为“臣爱自,不爱君”)
故亏弟而自利( 宾语前置句,应为“故亏弟而利自”)
察此何自起(宾语前置句,应为“察此自何起”)
盗贼无有(主谓倒装句,应为“无有盗贼”)
(3)省略句
皆起不相爱[应为“皆起(于)不相爱”]
(4)固定句式
犹有不孝者乎(“犹有……者乎”,可译为“还有……的人吗”)
二、常识积累
文化常识
子墨子:墨子的弟 子对墨子的尊称。
家:卿大夫的封地。
文学常识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起初学习儒术,后来嫌儒家的“礼”过于烦苛而另立新说,并且聚徒讲学,形成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学派一墨家,其也 是儒家主要的反对派之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
之说。
同时,他还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据说,墨子曾制造出在天空飞翔的木鸢及一些用来防御的设备,所以被誉为“科圣”。
《墨子》: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文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该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的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都比较突出。
(1)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诸篇中。墨家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反对任人唯亲。它主张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选择天下的贤人来充当。墨子反对统治者发动侵略战争,认为应声援被侵略的国家。墨子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极为反感,主张对统治者进行限制。对逝者的葬礼,墨子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2)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兼爱》《亲士》《修身》等篇中。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人们不分贵贱,都要互爱互利,这样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以强凌弱、以贵欺贱、以智诈愚的现象。国君要爱护有功的贤臣,父亲要爱护孝顺的儿子。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要怨恨,处在富有的时候要讲究仁义。对活着的人要仁爱,对死去的人要哀痛。这样社会就会走向大同。
(3)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非命》《贵义》诸篇中。墨家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认识论。墨子主张把知识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类,“闻知”是传授的知识,“说知”是推理的知识,“亲知”是实践经验的知识。这就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三、常考易错成语
瓮中捉鳖: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
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
危如累卵:形容形势极其危险,如同摞起来的蛋,随时都有倒下来摔碎的可能。
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食言而肥:指为了自己占便宜而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
弦外之音:指言外之意。
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
七月流火:《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农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指春去秋来,天气转凉。现也用来形容天气炎热(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为公历7月,把“火”理解为火热)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也指讨好别人的花言巧语和伪善态度。
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
来日方长:未来的日 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或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天悬地隔:形容相差悬殊。
一、选择题
1.《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治乱者何独不然 非不呺然大也
B.不知乱之所自起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亏父而自利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D.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亏兄而自利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舞幽壑之潜蛟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毕礼而归之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攻:治疗
②故亏兄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
③君之不慈臣 慈:慈爱
④盗爱其室 室:家
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
⑥具此而已矣 具:完备,齐全
⑦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施:实行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阻
A.①④ B.③⑥ C.②⑦ D.⑤⑧
5.下列特殊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察此何自起
A.其斯之谓与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小子何莫学夫《诗》
6.下列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如“三十辐,共一毂”。辐辏,是指人或物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也作“辐凑”。
B.敬称用来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如《五石之瓠》中“今子有五石之瓠”中的“子”和“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的“夫子”都是敬称,译为“您”。
C.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二、小阅读-课内
7.《兼爱》中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
8.《兼爱》一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9.请赏析该句话: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10.《兼爱》请简要回答以下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运用熟语的能力。
题干句意为: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可以解读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A.意思为要懂得感恩;
B.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C.对待朋友要讲诚信;
D.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强调要勇于回击对方。
只有B项涉及双方关系。
故选B。
2.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然:代词,这样;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
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
D项,焉:连词,于是;疑问代词,哪里。
故选B。
3.C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例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
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
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
故选C。
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⑤“犹有大夫之相乱家”翻译为“仍然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故“家”翻译为“卿大夫的封地”;
⑧“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翻译为“又怎么可以不禁止恶行而鼓励善行呢?”故“劝”翻译为“鼓励”。
故选D。
5.D
【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句式。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为“察此自何起”。
A项,宾语前置句。意思是“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谓语动词“谓”应放在宾语“斯”之前。
B项,宾语前置句。“而今安在哉”应为“而今在安哉”。
C项,宾语前置句。正确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D项,一般疑问句。
故选D。
6.D
【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D项,“……‘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错误。古代“跬”指跨一脚。
故选D。
7.观点一 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
观点二 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从而,“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不是应该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借助、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厚的内涵与恢宏的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要分别理解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然后分析这两个观念之间的关系,如认为矛盾,则要找出两个观念之间矛盾的地方,如不矛盾,则要找出这两个观念之间的联系。“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互相有爱,能够都得到利益”。墨子的思想宗旨是“贵兼”,他认为当时社会的“大害”、“巨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因此,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断定,爱人运行时,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运行时,人亦从而利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兼爱,不要发动战争,相互攻伐,这样不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从而可以共同取利。否则,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便使大家共同取害。因此,墨子“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张“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反对“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以行“天下之害”。墨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兼爱》一文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强调彼此之间的“兼爱”,如“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列举盗贼诸侯时候也依然强调“兼爱”,如“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自爱”“自利”则是指“爱自”“利自”,是针对自己。明确了这些之后再看是否矛盾。如果从矛盾的角度答题,可以重点分析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他的这一观念中没有阐述个人的“自爱”和“自利”;如果从不矛盾的角度答题,则可以指出墨子在阐述“兼相爱,交相利”的时候并没有否定“自爱”“自利”,并且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作答。
8.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文章内容和观点的能力。
第一段首先提出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第二段的中心句“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墨子认为,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第三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第四段结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从而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9.紧承上一段所举事例,进一步论证混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不相爱”。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意思为: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该句话是对文章第三节“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的总结概括,而该段落主要是紧接上一节的内容“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继续谈祸乱的根源在于不相爱。
10.论证“兼爱”的重要作用,是对上文反问句的回应。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内容上赏析,明确大体意思是“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之间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之间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从假设的角度来论证“兼爱”观点的作用、效果。
其次从结构上理解,照应上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并形成正反对比的关系,突出中心论点。
最后从手法上明确,使用假想法,以排比的方式展示美好画面,富有感染力。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2 *五石之瓠精品复习练习题,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精品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精品课后测评,共10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课时练习,共7页。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