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上册1 乒乓球复原了精品课后测评
展开第三单元
冷与热
1 乒乓球复原了
【教学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冷与热”的起始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瘪的乒乓球如何复原”引发思考,从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体验依据事实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材的第一部分给出生活中的“小发现”,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一烫就能复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提出假设。
第二部分是对假设的验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教师须规范实验操作的细节,强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数据,为后续实验分析与得出结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正式实验前,教师须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器材。了解针筒的构造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准确把握实验的关键点。针筒上的刻度是获取实验现象的关键,是判断活塞是否运动的重要证据。
第三部分是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讨论。该部分,学生观点的呈现十分重要,教师须准确把握学生表达的内容,相机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以达成课标中“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知识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课型为探究实验课,因此本课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完整地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要面面俱到,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梳理提炼。
【教学目标】
- 能够描述气体、固体、液体受热后的变化情况。
-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 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并在教师引导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 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 材料准备:
教具:乒乓球、乒乓球拍、热水、烧杯;铜球与铜环、酒精灯。
小组:针筒、软塞、热水、烧杯;烧瓶。
- 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或实验室。
【教学过程】
1.引入
师:有哪个同学会打乒乓球吗?
生:我!
师:请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颠球。
生:老师这个乒乓球是瘪的,不好颠。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将这个瘪的乒乓球复原吗?
生1:捏回来。
生2:给乒乓球打气。
生3:将乒乓球放在热水里。
师:到底哪种方法可行呢,我们来试一试。
2.假设
师:我们先将瘪的乒乓球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内倒热水。一起观察,发生了什么?
生:乒乓球凹下去的地方又凸出来了,慢慢复原了。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是太棒了!为什么接触热水后,乒乓球就能恢复原样呢?
生:乒乓球里面是空气。
师:为什么乒乓球里面有空气接触热水就能复原呢?
生:因为有空气受热后空气就会变大,就把乒乓球顶起来了。
师:你们同意吗?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3.观察
师:为了帮你们更好地设计实验,老师准备了包括针筒在内的一些实验材料。请大家先认真观察针筒的构造,并想一想如何使用它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学生观察针筒)
师:观察时间到,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结构可能具有哪些功能?
生1:我发现针筒有一个可以拉出来、压进去的活塞,我觉得这个活塞可以将空气从前面的小孔吸进去或放出来。
生2:活塞可以拔出来,上面有一个大口,下面有一个小口。
生3:活塞一般是不能拔出来的,就是用来堵住大口的,所以针筒只有一个出入口,就是下面的小口。
生4:我发现针筒上有刻度,我觉得能帮助我们判断吸入或排出了多少的空气。
师:大家的推断有理有据,非常棒。如果我们想验证空气受热后会不会变大,我们还能让针筒吸入或者排出空气吗?
生:不能,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知道是原来的空气变大了,还是新进去了空气。
师:非常有道理。就像乒乓球放进热水里,乒乓球本身并没有进去空气一样。那我们怎么不上针筒吸入或者排出空气呢?
生:活塞是密封的,只要把下面的小孔用东西堵结实就行了。
师:说的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段介绍实验方法的视频,看看和我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板画:针筒放入热水)
(此处可播放相关的操作视频,视频文案如下)
将针筒内原本的空气全部排出。
左手抓住针筒下方,右手拉出活塞,使得活塞的最下端与刻度10对齐。
做好标记,记录数据。
用软塞将针筒的排气口塞住,确保不漏气。
将针筒放入热水中,使得热水没过空气柱,却不超过针筒的顶部。
仔细观察活塞的变化,标记或记录数据。
师:实验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现在开始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研讨
师:时间到,请将材料归回材料区。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PPT展现出句式“我发现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
生1:我发现针筒放入热水后,活塞才开始移动,说明和热水有关。
生2:我发现活塞一开始指的是10,后来移动到了12,说明里面的空气变多了。
生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我们已经用软塞将口堵住了,空气进不去。我认为,应该是空气受热变大了。
(板书学生关键词:受热开始移动;活塞10→12;堵住排气口→空气无法进出)
师:我们来整理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的发现:在针筒接触到热水后活塞的位置才开始发生变化,活塞往后移了2格,针筒内的空间不断变大,但外面的空气不能够进去。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可能是受热后,空气把里面的空间撑起来了。
师:是的,我们推测是针筒内原本的空气受热变大了,用科学的说法也就是膨胀了,才出现了以上的现象。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乒乓球遇到热水为什么会复原呢?
生:因为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板书学生得出的结论)
5.小结
师:我们通过收集大家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放在一起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出了我们的结论。所以在得出结论前,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梳理和分析非常重要。
6.拓展
师:我们已知气体受热后会膨胀。液体和固体受热后,它们也会膨胀吗?
师:这是一个铜球,这是一个铜环。请一个同学上来操作,看看这个铜球能不能穿过铜环。
(学生操作)
师:谢谢。接下来,老师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
(教师进行演示操作)
师:现在铜球还能穿过铜环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学生填写记录单)
师:我再请一位同学试试,能否将铜球穿过铜环。你觉得能穿过吗?
生:可以。
师:请这位同学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操作)
师: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认为加热后,铜球变大了。而铜环没有加热,所以还是原来的大小。
生2:说明固体和气体一样,受热也会膨胀。
师:看来通过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大部分同学得出的结论是:铜球受热会膨胀。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液体是否也具有相同的性质。请同学们在记录单上完成相应的内容。
(学生填写记录单)
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他的记录单。
生:我们提出的假设是遇热后液体的体积会变大。实验方案是将烧瓶放到热水中,观察前后玻璃管内液体的高度变化。
(教师展示具体的操作步骤)
师:实验期间请注意观察记录现象。
(学生实验)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加入热水后,液面变高了。
生2:一开始液柱慢慢地往上涨,后来涨得越来越快,再后来慢慢停下来了。
师:你们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液体受热也会膨胀。
师:很多物体都存在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知道了这个自然规律,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难题。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没有采用传统的验证式教学,而是探究“空气受热后会产生什么变化”,打破受热膨胀的思维限制,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探究空间。我设定的重难点是:学生依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自主分析、推断,从而得出结论。为突破重难点,我先引导学生关注针筒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实验的设计,使学生更有目的地关注实验现象。在描述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利用例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使学生去思考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由于本节课是单元首课,应强化验证实验的各个环节,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点评】
本课教学中,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同时,能够积极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打造更加开放的课堂。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教师从单元全局出发,落实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热胀冷缩”的小概念教学出发,落实了三个实验;从培养“得出结论”的能力目标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材料,更好地搜集证据、得出结论,为后续的教学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冷与热1 乒乓球复原了练习题: 这是一份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0531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 冷与热1 乒乓球复原了练习题</a>,共4页。
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上册1 乒乓球复原了优秀测试题: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上册1 乒乓球复原了优秀测试题,共4页。
小学大象版 (2017)反思单元 伟大的命名者精品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小学大象版 (2017)反思单元 伟大的命名者精品课堂检测,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