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1.1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展开《2.2.4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性质;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y=ax2+bx+c的图象特征,会用配方法将其化为y=a(x-h)2+k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性质的探索活动,渗透类比、转化以及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合作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顶点坐标公式,以及简单的应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点拨法、归纳法、类比法、练习巩固法等。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类比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小测:
1.完成下列表格:
二次函数 | 开口方向 | 顶点坐标 | 对称轴 |
y=2(x-3)2-5 |
|
|
|
y=-0.5(x+1)2 |
|
|
|
y=3(x+4)2+2 |
|
|
|
2.二次函数y=a(x-h)²+k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呢?
二、情境导入:
如图,桥梁的两条钢缆具有相同的抛物线形状.按照图中的直角坐标系,左面的一条抛物线可以用y= x²+ x+10表示,而且左、右两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
钢缆的最低点到桥面的距离是多少?
三、自学展示:
1、试一试:通过自学课本P-39:例1,你能将二次函数y=2x²-4x+5化成y=a(x-h)²+k的形式吗?你能确定二次函数y=2x²-4x+5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吗?
2、确定二次函数y=3x²-6x+7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四、合作探究:
求二次函数y=ax²+bx+c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归纳:y=ax²+bx+c=a(x+)²+
二次函数y=ax²+bx+c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它的对称轴是:直线x=-
它的顶点坐标是:(- ,)
方法小结:二次函数y=ax²+bx+c可以通过配方法转化为y=a(x-h)²+k的形式,从而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五、跟踪训练:
1、确定下列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归纳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和性质。
六、学以致用:(回归引例)
如图,桥梁的两条钢缆具有相同的抛物线形状.按照图中的直角坐标系,左面的一条抛物线可以用y= x²+ x+10表示,而且左、右两条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
钢缆的最低点到桥面的距离是多少?两条钢缆最低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你有哪些计算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七、挑战中考:
(安徽·中考) 若二次函数y=x²+bx+5图象的顶点坐标为(2,k),则b,k的值分别为( )
A.0,5 B.0,1
C.-4,5 D.-4,1
八、畅谈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
2.通过这个过程,你感受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九、分层作业:
基础题:练案P-27:新知要点测评1-7题;
提高题:A:8题, 课时层级训练:1-7题;
B:8题,课时层级训练:1,2,4,5,6题;
C:课时层级训练:1,2,6题。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中,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采用了情境导入的方式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旧知所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探究,然后首尾呼应,解决问题。
2、大胆放手学生,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不讨论,能讨论完成的不讲解,充分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并有效将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体现了教学的高效和实效。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题是讲不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仅有知识的学习,更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方法的指导和提升。
初中1 二次函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a href="/sx/tb_c10269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 二次函数教案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说明,归纳结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探究新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九年级上册22.1.1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22.1.1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