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课文ppt课件
展开1.中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要素
专题一 中国三大自然区差异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人文要素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B.青藏高寒区——“高”和“寒”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D.青藏高寒区——地势平坦
(2)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气候、地形B.地形、植被C.植被、土壤D.土壤、气候(3)下列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部为内流区B.气候干旱C.地势高差不大D.气温日较差不大
[解析] 第(1)题,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A错误;青藏高寒区的突出特征是“高”和“寒”,B正确;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特点为干旱少雨,而伏旱为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出现的天气现象,C错误;青藏高寒区山脉众多,地势起伏很大,D错误。故选B。第(2)题,不同的地形和气候导致水文、植被、土壤等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因此地形和气候是划分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故A正确。第(3)题,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河流少,多数为内流河,但并不是所有
的河流都属于内流河,如额尔齐斯河为外流河,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部分地区为内流区,A错误;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B正确;西北地区以山地、盆地和高原为主,地势的高差较大,C错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D错误。故选B。
1.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下表为三个省级行政区主要民谣。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A.山东、北京、上海B.山西、辽宁、西藏C.陕西、黑龙江、云南D.江西、内蒙古、贵州
(2)“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乙地农村地区常见的习俗,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A.冬季寒冷,新鲜蔬菜较少B.气候湿热,蔬菜容易腐烂C.海拔较高,蔬菜运输不便D.城市化水平高,需求量大
[解析] 第(1)题,陕北地区冬季寒冷多风沙,水资源短缺,戴帕可防寒、防风沙,夏季炎热,戴帕可拭汗,且根据秦腔可以判断甲为陕西;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若将窗户纸糊在窗户内部,室内暖而湿的水汽遇到窗纸易凝结成水珠,易将窗纸损坏,故“窗户糊纸纸在外”,则乙为黑龙江;云南纬度较低,但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年温差小,所以“四季衣服同穿戴”,则丙为云南,C正确。秦腔不属于山东、江西等地的戏腔,A、D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
寒,不可能“四季衣服同穿戴”,B错。故选C。第(2)题,东北地区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难以越冬生长,需要大量腌制蔬菜以过冬,A正确。东北地区纬度高,气候并非湿热,B错。东北地区海拔不高,C错。注意题干信息“农村地区常见习俗”,并非城市需求大,D错。故选A。
专题二 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
1.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比较不同区域之间差异时常从共同性和差异性两大方面进行。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也包括人文地理要素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地理要素
2.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有( )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风透气B.冬季可接收更多阳光C.防潮D.保温(3)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C.大气环流D.土壤
[解析] 第(1)题,“石头房、竹木房”是就地取材建设的,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建设受地形影响,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故B正确。第(2)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天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因此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故B正确。第(3)题,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降水较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出现了降水差异,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故C正确。
2.炕起源于西汉,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炕的位置和面积随着时代、区域的差异而变化。下图为我国辽南地区某村落27座民居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统计图(括号内数字为建设年份)。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南人住床,北人睡炕”的原因是( )A.气候B.地形C.经济状况D.习惯(2)图中Ⅰ、Ⅱ两区域相比( )A.Ⅰ区域人口数量多B.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C.Ⅱ区域居住条件差D.Ⅱ区域外出务工人员多
[解析] 第(1)题,由材料“炕是我国北方农村晚上休息的‘暖床’”可知,北方冬季气候寒冷,为了保暖而睡炕,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气候。第(2)题,图中纵坐标表示炕屋面积与南向住宅建筑面积比,从图中可知I区域炕屋面积比例大且建设年份早,可推测出Ⅰ区域房屋保温性能不足,B项正确。两区域人口数量、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从图中无法读出,A、D项错误。Ⅱ区域炕屋面积比重小且建设年份晚,说明居住条件好,C项错误。
专题三 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1.长江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认识区域差异是因地制宜发展的前提。区域发展既要结合区域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同时也要有统一的规划,现以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差异与因地制宜发展为例进行分析:
2.因地制宜开发国土——全国主体功能区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不同,其开发方向不同。依据地理国情和国土开发状况,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
读图,据此完成(1)~(2)题。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条件具有相似性,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B.位于低纬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C.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落后D.矿产资源丰富,尤其能源充足
(2)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 )①邻近香港、澳门②著名的侨乡③国家政策支持④经济发达,本地市场广阔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均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较低平,A对;位于中低纬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B错;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发达,C错;矿产资源缺乏,尤其能源短缺,D错。第(2)题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有邻近香港、澳门,①对;著名的侨乡,②对;国家政策支持,③对;外向型经济的市场主要面向国际市场,④错。
3.澎湖列岛由64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26.9平方千米。岛屿地势低平,基底为隆起的玄武岩方山,平均海拔17米,宛如平盘浮在海面。当地人用玄武岩块堆叠成墙用以围田。漫步乡间,处处可见这些造型奇特的蜂巢田。下图示意澎湖列岛位置,图右是当地蜂巢田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澎湖列岛( )A.终年湿热B.因泥沙淤积形成C.阳光炙热D.河流与湖泊众多(2)当地人用岩块堆叠成墙用以围田的目的是( )A.防风B.防洪C.防晒D.防动物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澎湖列岛位于亚热带,气候以亚热带气候为主,不会终年湿热,A错误;由“岛屿地势低平,基底为隆起的玄武岩方山”,可知,澎湖列岛为火山岛,B错误;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阳光炙热,C正确;岛屿面积小,河流与湖泊较少,D错误;故选C。第(2)题,据材料可知,澎湖列岛海拔低,地形较为平坦,受季风影响,又位于海上,大风天气多,因此当地人用岩块堆叠成墙用以围田的目的是防风,A正确;围田不利于防洪,B错误;对防晒、防动物作用不大,C、D错误;故选A。
(2022·湖南卷)某地(图1)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图2),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A.水流汇集快B.年降水量丰富C.河道较弯曲D.地质条件复杂2.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A.a处B.b处C.c处D.d处
3.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第2题,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
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第3题,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故选C。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4~6题。4.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A.提供水源B.挡风保暖C.食物丰富D.围猎场所大
5.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弱C.温度较高D.径流较少6.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A.缺乏鼠类食物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D.鼠类天敌多
[解析] 第4题,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第5题,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A错误。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大小关系不大,C错误。缓坡坡面径流速度较慢,有利
于下渗,地下径流更丰富,D错误。该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比较小,与陡坡相比,缓坡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夹角更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土壤蒸发较弱,水分条件更好,牧草生长更茂盛,B正确。故选B。第6题,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2020·浙江卷)下表为2019年我国四大地区部分指标统计表。据此完成7~8题。注:数据未包括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7.甲、乙、丙、丁中代表中部地区的是( )A.甲B.乙C.丙D.丁8.我国四大地区中( )A.东北地区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B.西部地区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状态C.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东北地区D.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西部地区
[解析] 第7题,我国各地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分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一般人均GDP反映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丙地人均GDP最高,经济最发达,是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土地面积占全国比例达到71.6%,丁是西部地区;甲、乙地区应该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少,人口占全国比重低,故甲是东北地区,乙是中部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8题,先进制造业要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基础,东北地区科学技术不发达,应致力于
老工业基地改造,促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先进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A错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大,不可能均衡发展,B错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是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早、工业化进程快,故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中部,C正确。西部地区有中国的商品棉、商品粮基地,还是特色农产品基地,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于西部地区,D错误。故选C。
9.(2022·广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Z村位于岭南某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有高速公路出入口。2018年全村土地面积1 605.2 hm2,其中农林用地占85.36%;户籍人口3 430人,常住人口2 114人,外出务工人口占38.37%,村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该村经济以种植与养殖为主,仅有一家自办企业,服务业几乎空白;另有三家外来重工业企业和一个度假村,企业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与2008年相比,2018年该村的农林用地显著减少,建设用地增加明显。下图反映2018年该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构成。
(1)推测2008—2018年该村农林用地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2)分析该村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的原因。(3)从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的角度,提出增加村民收入的具体措施。[答案] (1)满足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外来企业建设需要征用农林用地;村庄道路、住宅建设占用农林用地。(2)外来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外出务工人员多;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外出务工方便;与传统农业相比,外出务工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3)发挥该村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农副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提供民俗、餐饮、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发挥区位优势,配合企业发展物流、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企业技术和资金优势,加强村民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解析] 第(1)题,城市化的过程中,城镇用地的增加,使大部分农林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用来满足城镇的发展。新建企业、外来企业的增加,也需要征用农林用地,与此同时,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了农林用地的占比。第(2)题,外出务工收入占比高,说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当地就业机会较少,外来企业为本地提供的就业岗位极为有限。再加上Z村位于城市边缘,国道穿村而过,附近又有高速公路出入口说明进出城市交通便利,路程较近,往返方便。在收入方面,与传统务农相比,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比较高。第(3)题,该村与外来企业合作
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整合本村资源,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产品,为了降低企业各种成本,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企业的需要。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住宿、餐饮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也可以为本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本村落靠近城市,交通便利,可以发挥独有的区位优势配合外来企业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企业可以开展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
10.(2021·广东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热融湖是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形成了繁星一样的“星宿海”,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有些热融湖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现象,湖盆会被水生植物、泥炭和沉积物充填。右图示意青藏高原热融湖景观。
分析青藏高原热融湖的发展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 热融湖易成片出现,会提升湖泊周边地温,加速周边冻土融化,破坏冻土层的稳定,导致湖岸崩塌、地表塌陷,改变地表形态;热融湖使土壤水分发生变化,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热融湖蓄水成湖,改变当地的地表和地下径流状况;热融湖升温加速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土壤中储存的碳元素,加剧全球变暖,冻土融化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动植物栖息地,破坏生态系统。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一章 区域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图片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网络·整合构建,专题归纳·思维深化,学科素养·实践拓展,自然指标,较高层级,整体性,区域关联,2人文地理特征,低山丘陵,中间高四周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本章综合预测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本章综合预测教学演示课件ppt,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构建•统全局,专题突破•提素养,典例展示,例题1,对点训练,例题2,雁行理论,真题演练•悟高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本章综合预测备课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构建•统全局,专题突破•提素养,典例展示,例题1,对点训练,例题2,真题演练•悟高考,里海东北沿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