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PPT整册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优质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优质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上海30年变化,新课导入,南京30年变化,苏州30年变化,衡阳的变化,新课探究,“S”型曲线,中心城区,这种现象叫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设问1:读教材46页,归纳城镇化的内涵及其表现。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 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设问2:结合47页教材,运用推拉理论探究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城镇的各种拉力因素和乡村的各种推力因素导致人口迁移,从而人口进一步集中,更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不同点: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额的产业转移;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该时期,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思考:郊区城市化出现的原因?
市区由于人口的大量集中,导致劳动力过剩,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问题,加上交通的改善,导致大量人口,产业向郊区迁移。
该时期,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该时期,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思考: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
①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②乡村和小城市环境优美,地价便宜,基础设施不断地完善,城乡差距趋于接近。
思考:逆城市化出现使得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产业空心化现象,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市区环境,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
思考: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的区别?
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郊区城市化的人口流动是双向的,而逆城市化是单向流动。
联系: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逆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发达国家
个别城市
思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一般呈正相关,分析材料,你有何发现?
虚假城镇化,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滞后城镇化”,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
设问4:阅读教材49页,解释什么是“虚假城市化” 和“滞后城市化”?
1.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前预习ppt课件,共53页。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优秀ppt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城市化呢,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城市内涝,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解决措施,课堂反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备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城镇化,城镇化的概念和标志,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活动一,活动二,城镇化的地区差异,世界城镇化特点,思考题,我国的城镇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