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开学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开学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共24分)
1. 某同学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蓝细菌和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发现两种细胞在结构上有异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细胞都有细胞壁,且成分相似 B. 两种细胞的核糖体都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C. 两种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 D. 两者都具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2. 水和无机盐是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的含水量因生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
B.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相互转化与细胞的代谢强度有关
C. 人体补充生理盐水的目的是补充Na+,以防止肌无力
D. 给土壤增施含镁化肥,有利于促进植物叶绿素的合成
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细胞器之间主要通过囊泡连接。然而最新成像技术发现,成对的细胞器仅相隔10~30纳米,距离足够近,即使是最小的病毒也难以在它们之间通过。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形成了交换脂类、离子和其他分子物质的连接,甚至有科学家拍到了大鼠细胞内线粒体与内质网直接接触的相关照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能形成囊泡
B. 线粒体和内质网直接接触可能与脂质的运输有关
C. 内质网只与线粒体直接接触,与其他细胞器都是间接接触
D. 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与其自身的结构息息相关
4. 德国科学家施旺通过实验发现,将盐酸与胃腺分泌物中的一种物质混合后,该混合物对肉类的分解作用远大于盐酸的单独作用,后来证明这种物质就是胃蛋白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胃蛋白酶的分泌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
B. 盐酸的存在说明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时需要适宜的pH
C. 口腔中的肉类食物残渣不能被水解,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D. 胃蛋白酶对肉类的分解作用一定大于盐酸的单独作用
5. 如图是ATP的结构简式,图中①②表示高能磷酸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②断裂后的产物可以直接与Pi结合形成ATP
B. ①断裂后的产物可作为合成RNA的原料
C. ②中的能量可以来自光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
D. 细胞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不止ATP一种
6. 某同学在做“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通过O2和CO2传感器测定容器中相应气体的变化,结果发现,在产生酒精的情况下,O2的消耗量和CO2的产生量不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O2的变化值一定大于O2的变化值
B. 培养液中酒精的含量会影响酵母菌细胞呼吸速率
C. 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
D. 可利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2的产生量
7. 下列关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姐妹染色单体出现于DNA复制后 B. 核DNA加倍伴随着染色体的加倍
C.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在细胞核中央 D. 染色体与核膜周期性出现的时间一致
8. 细胞焦亡是近年来被鉴定出的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如痢疾杆菌感染小鼠的吞噬细胞时,会引起细胞的死亡。细胞发生焦亡时,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大量释放,细胞外部的水分透过细胞膜的孔道大量进入细胞,最终细胞裂解死亡引发机体发烧、白细胞增多等炎症反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发生焦亡时细胞体积会变大
B. 细胞焦亡时仍具有完整的细胞膜
C. 细胞焦亡和细胞坏死均会引发炎症反应
D. 细胞凋亡与细胞焦亡均为细胞程序性死亡
9. 如图1表示某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的变化示意图,图2表示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①中发生过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
B. 细胞②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子细胞变形后可参与受精作用
C. 细胞③分裂形成的基因型aB的细胞中仅含有一条性染色体
D. 细胞处于BC段的时期时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一定存在等位基因
10.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后,标志人类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真正进入到分子水平。下列关于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真核细胞中DNA分子均具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DNA分子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引起基因序列的改变
C. DNA分子中氢键可通过解旋酶、RNA聚合酶或高温作用打开
D. 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相邻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和脱氧核糖相连
11. 基因表达是遗传信息在不同物质之间的传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过程不能同时进行,但都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DNA与RNA分子形成的双链区域中A与U的数目相等
C. 转录过程D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DNA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翻译过程可能会有多个核糖体结合在一个mRNA上完成多条相同多肽链的合成
12. 调查发现,在鸡群中存在一种矮小型母鸡,体型小,抗病力较高,饲料消耗少,按照与体型的比例,产蛋能力强。为确定基因的位置并培育公鸡、母鸡均为矮小的纯系,现提供矮小洛克母鸡(受一对基因控制),正常体型的公鸡,让亲本杂交发现F1孵化出的均为正常鸡,F1随机交配,F2出现了一部分矮小母鸡。在不考虑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前提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矮小基因为伴Z染色体隐性基因,在雄性个体中存在等位基因
B. F2出现的矮小鸡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在F2中所占比例为14
C. 选择F1的公鸡与亲本中矮小洛克母鸡杂交,可获得纯合矮小公鸡
D. 要确定F2中公鸡的基因型,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其与矮小型的母鸡进行杂交
13.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肠杆菌对某种抗生素产生的抗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形成配子过程中细胞内的非等位基因都能发生基因重组
C. 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穗多粒大的性状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D. 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多倍体形成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4. 某同学根据某家族的单基因遗传病的调查结果绘制了如下系谱图,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正常个体均为杂合子
B.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患病的个体均为杂合子
C. 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患病的个体均为纯合子
D. 若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该病为显性遗传病
15. 下列有关生物育种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杂交育种就是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重新组合
B. 诱变育种可明显提高与有利变异相关基因的突变频率
C. 单倍体育种常需要借助杂交育种和植物组织培养等技术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所获得的植株均为纯合子
16.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较小的群体中是个体,较大的群体中是种群
B. 生物进化的本质是自然选择对个体表现型的筛选
C. 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唯一模式
D. 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17. 如图为人体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处组织液葡萄糖的含量和渗透压均高于②处
B. ①处生成的组织液量与②处回流的组织液量保持相同
C. 动脉端血浆渗透压降低可引起静脉端回流组织液增多
D. ③是免疫细胞生活的主要内环境,③经循环后汇入血浆
18. 如图是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ch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
B. 神经元上A点兴奋时,膜电位变化是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 Ca2+通道结构发生异常将会影响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
D. Ach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持续的影响肌细胞的生理功能
19. HIV感染人体后,选择性地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上,在辅助受体的帮助下进入宿主细胞。经环化及整合、转录、翻译、装配、成熟及出芽,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环化产生DNA分子的过程需宿主细胞提供逆转录酶
B. HIV可感染T细胞是因CD4受体基因会在T细胞中表达
C. HIV传播快,感染危害大,可通过同饮、吸毒、哺乳等方式传播
D. 艾滋病不能治愈是因人体免疫系统无法产生针对HIV的有效抗体
20. 雌激素可以诱导破骨细胞的死亡,破骨细胞可以将老化的骨骼溶解,使骨骼表面出现凹坑。成骨细胞汇聚过来,不断生成新的骨骼。雌激素减少后,无法有效抑制破骨细胞,使骨骼破损的速度远大于骨骼形成的速度,导致骨量不断减少,发生骨质疏松症,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雌激素属于固醇类,可能在内质网上合成
B. 雌激素诱导破骨细胞死亡不属于基因编程性死亡
C. 雌激素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需机体不断分泌
D. 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分泌不足,易出现骨质疏松
21. 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进而调节生命活动
B. 顶端优势是顶芽生长占优势而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C. 光、重力和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也具有调节作用
D. 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水稻种子可抑制水稻种子的萌发
22. 如图是蒙古草原赛加羚羊不同季节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草原上赛加羚羊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
B. a点和c点赛加羚羊种群数量相同,年龄组成可能不同
C. b点时种群数量值最大,此为食物丰富时的环境容纳量
D. 与季节B相比,季节A牧草可能更加丰富,生长更旺盛
23. 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在此过程中发生着群落演替。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中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 B. 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有所提高 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24.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人类、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采取大力植树造林来改善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从而缓解温室效应
B. 适当延长食物链能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获得更多产品
C. 利用人工生态湿地来改善水体污染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桑基鱼塘的生态农业实现能量多级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二、探究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5. 如图1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2为某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③是 ______ ,它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有 ______ (答两点)。
(2)不同的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存在差异,图2中Na+、Cl-排出细胞的方式是 ______ ,判断依据是 ______ ,此运输方式需要图1中 ______ (填序号)结构的协助。
(3)温度对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都有影响,结合图1分析原因: ______ 。
26. 如图1是气孔结构示意图,图2曲线a、b分别是用红光和蓝光照射某植物后,气孔开度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图3是不同光照强度对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自变量是 ______ ;与蓝光相比,植物被红光照射后,气孔开度 ______ ,图1保卫细胞吸收CO2更多,有利于植物 ______ 的进行,从而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2)图3中b2点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部位有 ______ ,e点时,甲、乙两植物的 ______ 相等,此时限制乙植物增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 ______ (答两点)。
(3)由图3可知, ______ 植物更适合生活在高光强环境下,判断依据是 ______ 。
27. 某育种专家从某植物品种中选择了3对相对性状(种子的形状、种子的饱满程度、子叶的颜色)做了杂交实验获得F1,F1自交的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种子性状及基因
P
F1
F2
性状
数量(粒)
种子的形状(S/s)
长粒饱满绿色×短粒不饱满黄色
长粒、饱满、黄色
长粒、饱满、黄色
1530
长粒、饱满、绿色
720
长粒、不饱满、黄色
720
长粒、不饱满、绿色
30
种子的饱满程度(P/p)
短粒、饱满、黄色
510
短粒、饱满、绿色
240
子叶的颜色(Y/y)
短粒、不饱满、黄色
240
短粒、不饱满、绿色
10
(1)该植物的两对等位基因P/p、Y/y的遗传 ______ (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 。
(2)根据F2的杂交结果,理论上F2的长粒、饱满、黄色种子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 ______ 。F2产生短粒、不饱满、绿色种子的原因 ______ 。理论上,F2中长粒饱满种子种植后自交,后代中短粒不饱满种子所占的比例为 ______ 。
28. 某湖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包括深水养殖圈、湖岸水生经济作物圈、子湖立体养殖圈、浅水地稻—鱼共生圈等几个圈层。回答下列问题:
(1)湖岸水生经济作物圈、浅水地稻—鱼共生圈等圈层体现了该湖区群落的 ______ 结构。湖岸水生经济作物圈种植了莲花、芡实、菱等水生作物,该圈层不易发生水华现象,原因是 ______ 。
(2)如图为稻—鱼共生圈的部分能量流动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
①图中A1和A2中能量的去路是 ______ ;初级消费者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______ 。
②稻—鱼共生圈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原因是 ______ (至少答两点)。
29. 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逐渐深入,回答下列与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被誉为“液体黄金”的玫瑰精油的提取流程: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该方法提取的原理是 ______ 。玫瑰精油提取的流程中采用图 ______ 装置,分离油层和除水阶段使用的无机盐分别是 ______ 。
(2)某同学认为提取玫瑰精油还可以采用萃取法,从玫瑰精油的性质考虑,该同学采用萃取法的依据为 ______ ,此外用于萃取的有机溶剂必须 ______ 。
(3)某同学在设计提取胡萝卜素的实验流程时,发现实验室有石油醚、醋酸乙酯、乙醚、苯、乙醇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该同学选用石油醚来提取胡萝卜素的原因是 ______ ,不选用乙醇的原因是 ______ 。
三、实验题(本题共1小题,共16分)
30. 为使某农作物获得抗除草剂性状,需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转化过程中,愈伤组织表面常残留农杆菌,导致未转化的愈伤组织也可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回答下列问题:
(1)应将除草剂抗性基因G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原因是 ______ 。
(2)筛选2需要用 ______ 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农杆菌细胞内“报告基因”表达后 ______ (填“能”或“不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
(3)愈伤组织细胞具有的特点是 ______ 。愈伤组织需经过 ______ 过程才能形成植株A,所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 ______ 。
(4)从个体水平上检测图中植株A是否具有抗除草剂性状,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两种细胞都有细胞壁,但蓝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叶肉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A错误;
B、蓝细菌的核糖体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叶肉细胞的核糖体一部分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还有一部分附着在内质网上,B错误;
C、蓝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叶肉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两种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C正确;
D、叶肉细胞有叶绿体,蓝细菌没有叶绿体,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二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比较两者,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答案】C
【解析】A、生物体的含水量因生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水生动物的含水量比陆生生物的含水量高,A正确;
B、自由水含量越多,细胞代谢越旺盛,结合水含量越多,细胞的抗逆性越强,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相互转化与细胞的代谢强度有关,B正确;
C、人体内缺乏Na+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会引起肌肉酸痛、无力等症状,但引起肌无力的原因是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高,C错误;
D、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故给土壤增施含镁化肥,有利于促进植物叶绿素的合成,D正确。
故选:C。
1、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
2、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本题考查细胞中水和无机盐的种类及其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3.【答案】C
【解析】A、在分泌蛋白合成的过程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这两种细胞器能形成囊泡,A正确;
B、细胞器直接接触时结合点形成了交换脂类、离子和其他分子物质的连接,线粒体与内质网直接接触,可能是进行线粒体有关脂质的运输,B正确;
C、内质网为其他细胞器进行有关蛋白质的运输时,也可以发生直接接触,C错误;
D、细胞器之间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功能,与自身结构息息相关,D正确。
故选:C。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本题考查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解:A、胃蛋白酶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分泌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A正确;
B、盐酸的存在使胃液的pH降低,而胃蛋白酶可以在其中保持活性,说明胃蛋白酶发挥作用时需要适宜的pH,B正确;
C、口腔中的肉类食物残渣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而口腔里的酶主要是唾液淀粉酶,不能水解蛋白质,蛋白质的水解需要蛋白酶,说明酶具有专一性,C正确;
D、施旺的实验只能证明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混合物对肉类的分解作用大于盐酸的单独作用,盐酸和胃蛋白酶单独作用的比较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探究,D错误。
故选:D。
/1、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
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并分泌过程、酶的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解:A、②断裂后的产物是ADP,ADP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接受能量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形成ATP,A错误;
B、①断裂后的产物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正确;
C、光能可以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也可以转化为光能,C正确;
D、根据ATP的结构简式通过类比推理可以推测细胞中可能还会有GTP、CTP、U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D正确。
故选:A。
ATP是由一分子腺苷、三分子磷酸构成的高能化合物。
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D
【解析】解:A、产生酒精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只进行无氧呼吸,二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两种情况下CO2的变化值均大于O2的变化值,A正确;
B、酒精含量过高会抑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B正确;
C、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遇酒精会变成灰绿色,可用其检测是否有酒精生成,C正确;
D、利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来鉴定是否有CO2的生成及估算CO2生成量的多少,但不定对产生的CO2进行定量检测,D错误。
故选:D。
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3:1;在产生酒精的情况下,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还有一种是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无论是哪一种情况O2的消耗量和CO2的产生量不相同。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7.【答案】A
【解析】解:A、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核DNA加倍时期是间期,而染色体加倍时期是后期,B错误;
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C错误;
D、染色质变为染色体时,核膜消失,核仁解体,D错误。
故选:A。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A、由于细胞焦亡的时候,细胞膜通透性增大,细胞外界的水分大量进入,所以细胞发生焦亡时细胞体积会变大,A正确;
B、由于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大量释放,所以不具有完整的细胞膜,B错误;
C、细胞焦亡和细胞坏死都会引起细胞释放内容物,可引发炎症反应,C正确;
D、细胞凋亡为程序性死亡,根据题意,细胞焦亡也是,D正确。
故选:B。
据题意分析:细胞焦亡是一种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而细胞凋亡也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
本题考查细胞凋亡与细胞死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细胞①的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不同的基因A、a,但是另一条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体上的基因相同,说明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而不是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A错误;
B、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可知细胞③为次级卵母细胞,细胞②则为第一极体,其分裂过程中细胞质是等分的,子细胞为第二极体,不参与受精作用,B错误;
C、细胞③不均等分裂,形成的含基因aB的细胞为卵细胞,细胞中含有一条性染色体,C正确;
D、BC段的细胞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前、中、后四个时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不一定有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C。
细胞③为不均等分裂,细胞③为次级卵母细胞;BC段的细胞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前、中、后四个时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环状DNA分子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碱基对变化如果发生在基因间区则不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DNA分子中氢键可以通过解旋酶(比如:进行DNA复制时)、RNA聚合酶(比如:进行转录时)或高温作用打开,C正确;
D、DNA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上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和脱氧核糖相连,D正确。
故选:A。
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答案】D
【解析】解:A、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能同时进行,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错误;
B、DNA和RNA形成的双链区域中A的数目等于T加U的数目,B错误;
C、转录时RNA聚合酶识别并和启动子结合,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错误;
D、翻译过程可能会有多个核糖体结合在一个mRNA上,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由于都是以同一条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的多条多肽链是相同的,D正确。
故选:D。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转运氨基酸。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A、根据矮小母鸡和正常的公鸡杂交,F1为正常鸡,可知矮小型为隐性性状,又根据F1随机交配,F2中只有部分矮小的母鸡,可知矮小基因存在于Z染色体上,在雄性个体(ZZ)中存在等位基因,A正确;
B、因矮小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不存在基因重组,是不同配子重新组合的结果,B错误;
C、设等位基因为A、a,因基因存在于Z染色体上,亲本矮小母鸡和正常的公鸡的基因型分别为ZaW、ZAZA,F1公鸡的基因型为ZAZa,与亲本中矮小洛克母鸡(ZaW)杂交,后代中可获得纯合矮小公鸡ZaZa,C正确;
D、F1公鸡的基因型为ZAZa,母鸡的基因型为ZAW,故定F2中公鸡的基因型ZAZA、ZAZa,要确定F2中公鸡的基因型,最简单的方法是测交实验,即F2中公鸡与矮小型的母鸡(ZaW)进行杂交,若后代全为正常鸡,则F2中公鸡的基因型为ZAZA;若后代全为雌雄中正常鸡:矮小鸡=1:1,则F2中公鸡的基因型为ZAZa,D正确。
故选:B。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3.【答案】B
【解析】解:A、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可以发生基因突变类型的变异;大肠杆菌对某种抗生素产生的抗性(即出现抗性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可实现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染色体互换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实现了基因重组(自由组合型);但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同位置的非等位基因不一定都能发生基因重组,如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雄性个体形成配子过程中,其X或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发生互换型的基因重组,B错误;
C、由于水肥充足,小麦出现穗多粒大的性状,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C正确;
D、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这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正确。
故选:B。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由组合型和染色体互换型)和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根据题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答案】C
【解析】解:A、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1基因型为aa,Ⅱ2基因型为Aa,则Ⅰ2基因型为Aa,Ⅱ1和Ⅱ4基因型为Aa,根据Ⅲ2和Ⅱ2基因型为aa,Ⅱ3基因型为Aa,Ⅲ3和Ⅲ4基因型为Aa,根据Ⅳ1基因型为aa,则Ⅲ1基因型为Aa,A正确;
B、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Ⅰ2、Ⅱ1、Ⅱ3、Ⅱ4、Ⅲ1、Ⅲ3和Ⅲ4基因型均为aa,因为Ⅱ1和Ⅱ4为aa,故Ⅰ2基因型为Aa,又因Ⅲ3和Ⅲ4基因型均为aa,故Ⅱ2基因型为Aa,Ⅲ2基因型为Aa,Ⅲ1基因型为aa,故Ⅳ1基因型为Aa,B正确;
C、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患病,则Ⅱ4必患病,而Ⅱ4正常,因此该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错误;
D、若致病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遗传的话,Ⅰ1的基因型为XAX-, Ⅰ2的基因型为XaYa,由于Ⅱ4号正常,故Ⅰ1的基因型为XAXa,则Ⅱ2的基因型为XAYa,而Ⅱ3XaXa正常,Ⅲ2患病故Ⅲ2的基因型为XAXa,Ⅲ1正常,则Ⅳ1患病其基因型为XAYa,D正确。
故选:C。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限雄遗传。
本题结合遗传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结合遗传系谱图及各选项的题设准确判断各选项。
15.【答案】C
【解析】解:A、杂交育种的目的是将同种物种的优良性状重新组合,A错误;
B、诱变育种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仍然具有不定向性,即诱变育种对有利变异基因和不利变异基因的突变频率均有提高作用,B错误;
C、单倍体育种的前提是需要通过杂交育种获得不同基因型的花粉,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幼苗,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正常植株,C正确;
D、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的单倍体幼苗所获得的植株均为纯合子,但用秋水仙素处理多倍体的单倍体幼苗所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纯合子,如四倍体AAaa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有AA、Aa、aa,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个体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aaaa,其中AAaa就不是纯合子,D错误。
故选:C。
生物育种包含: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掌握各种育种方法的原理、技术及优缺点等,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6.【答案】D
【解析】解: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都是种群,A错误;
B、生物进化的本质是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物种形成的方式很多,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只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D正确。
故选: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7.【答案】B
【解析】解: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的血糖浓度和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故处组织液葡萄糖的含量和渗透压与②处基本相同,A错误;
B、血浆、组织液、淋巴在不停地产生和回流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因此①处生成的组织液量与②处回流的组织液量保持相同,B正确;
C、动脉端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中渗透压相对更高,静脉端回流组织液减少,C错误;
D、免疫细胞生活的主要内环境是血浆和③淋巴液,③经淋巴循环后汇入血浆,D错误。
故选:B。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物质是可以交换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细胞间隙生成组织液,组织液中的营养物质被细胞消耗后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大部分能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回流到血浆中。氧气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为其提供氧气,因此生成的组织液比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
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正确区分哪些物质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D
【解析】解:A、神经—肌肉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Ach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出,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A正确;
B、神经元上A点兴奋时,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内负外正→内正外负,B正确;
C、由图分析可知,若Ca2+通道结构发生异常,Ca2+内流将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将受到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兴奋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的传递,C正确;
D、神经调节中,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神经递质将被分解或通过其他方式灭活或被组织细胞吸收,不会持续的影响突触后膜所在结构的功能,D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图可知,钙离子内流会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
本题考查动物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兴奋传递的相关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能结合所给题图准确分析作答。
19.【答案】B
【解析】解:A、HIV病毒在宿主细胞内逆转录合成DNA分子所需要的逆转录酶来自HIV病毒自身,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HIV能够选择性的吸附于CD4受体上,因而HIV的靶细胞T细胞膜上具有CD4受体基因表达产生的CD4受体,B正确;
C、HIV传播快,感染危害大,可通过性接触、吸毒、哺乳等方式传播,但同饮不会导致会病毒的传播,C错误;
D、艾滋病不能治愈是因为辅助性T细胞被HIV病毒攻击杀死,人体几乎丧失全部的免疫能力,D错误。
故选:B。
艾滋病(AIDS)及其预防:
(1)含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
(2)致病机理——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使辅助性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大部分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等而传染。
(4)病症——HIV潜伏期2~10年,患者一般两年内死亡。初期症状是全身淋巴结肿大,持续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之后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最终死亡。
(5)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①性接触。HIV可通过性交在男女之间、同性恋者之间传播。②血液传播。HIV通过输血、血液制品或共用注射器针头而传播。③母婴传播。感染了HIV的妇女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婴儿。
本题以艾滋病为载体,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目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0.【答案】B
【解析】解:A、雌激素属于固醇类物质,固醇属于脂质,脂质在内质网上合成,A正确;
B、雌激素诱导破骨细胞死亡,由基因控制,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B错误;
C、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C正确;
D、更年期女性因雌激素分泌不足,破骨细胞难以破坏,容易引起骨质疏松,D正确。
故选:B。
1、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
2、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激素的本质、作用特点等,结合所学知识及题中信息完成作答。
21.【答案】B
【解析】解:A、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植物的茎尖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进而调节生命活动,A正确;
B、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受到抑制,但侧芽处的生长素合成正常,B错误;
C、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调节,如光、重力、温度等,C正确;
D、脱落酸是植物生长的抑制剂,具有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其萌发的作用,故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水稻种子可抑制其萌发,D正确。
故选:B。
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脱落酸是植物生长的抑制剂,具有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其萌发的作用;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调节,如光、重力、温度等。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答案】C
【解析】解:A、赛加羚羊在草原上分布的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主要分布在有草的地方,A正确;
B、a点和c点种群数量相同,而a点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B正确;
C、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据图可知,b点时种群数量值最大,但是不是环境容纳量,C错误;
D、季节A赛加羚羊的数量比季节B多,故与季节B相比,季节A牧草可能更加丰富,生长更旺盛,D正确。
故选:C。
据图分析:种群个体数量随着季节的变化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呈现S形曲线。
本题考查S形曲线以及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应用能力。
23.【答案】A
【解析】解:A、小路废弃还保留着土壤等条件,故该过程中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错误;
B、人类的活动可以让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可以影响群落的演替,B正确;
C、在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种类会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有所提高,C正确;
D、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D正确。
故选:A。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及题中信息完成作答。
24.【答案】D
【解析】解:A、大力植树造林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
B、延长食物链,可以使自我调节能力增加,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产品,B正确;
C、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污染,这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D。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25.【答案】糖蛋白 保护和润滑、细胞识别 主动运输 这两种离子的浓度都是细胞外大于细胞内,二者均逆浓度梯度排出细胞 ① 温度影响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进而影响膜的流动性
【解析】解:(1)分析图可知,③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具有保护、润滑和识别等作用。
(2)通过分析图2可知,Na+和Cl-在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故Na+、Cl-排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故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所以需要图1中①(即载体蛋白)结构的协助。
(3)结合图1分析,温度会影响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从而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所以温度对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都有影响。
故答案为:
(1)糖蛋白 保护和润滑、细胞识别
(2)主动运输 这两种离子的浓度都是细胞外大于细胞内,二者均逆浓度梯度排出细胞 ①
(3)温度影响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进而影响膜的流动性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主要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物质跨膜运输,需要学生具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6.【答案】照射时间和光质(光的种类) 更大 暗反应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净光合速率 CO2浓度、温度 甲 甲与乙植物相比,甲植物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较高
【解析】解:(1)据图可知,图2的自变量是横坐标的含义和ab两条线的含义,即照射时间和光质(光的种类);据图可知,与蓝光(曲线b)相比,植物被红光(曲线a)照射后,气孔开度更大;二氧化碳可参与暗反应过程二氧化碳的固定,气孔开度增加,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更利于植物暗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2)图3中b2点植物可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部位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据图可知,e点时,甲、乙两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同,即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e点后乙植物的光合速率不再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说明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限制因素,限制环境因素可能是CO2浓度、温度。
(3)由图3可知,与乙植物相比,甲植物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较高,故甲植物更适合生活在高光强环境下。
故答案为:
(1)照射时间和光质(光的种类) 更大 暗反应
(2)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净光合速率 CO2浓度、温度
(3)甲 甲与乙植物相比,甲植物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较高
据图分析:图1是气孔结构示意图;图2中随着照射时间增加,不同的光质下,气孔开度均增加,图3中随着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减少,说明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加。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答案】不遵循 F2中饱满黄色:饱满绿色:不饱满黄色:不饱满绿色=51:24:24:1,不符合9:3:3:1的比例或变式 1153 F1的基因型SsPpYy的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136
【解析】解:(1)P/p控制的性状是饱满与不饱满,Y/y控制的子叶的颜色绿色与黄色,P:饱满×不饱满,F1表现为饱满,F1自交产生F2,F2中饱满:不饱满=3:1,同理F2中子叶的颜色黄色:绿色=3:1,两对性状单独分析都符合分离定律,若将两对性状一起分析,即P:饱满绿色×不饱满黄色,F1表现为饱满黄色,F1自交产生F2,F2中饱满黄色:饱满绿色:不饱满黄色:不饱满绿色=51:24:24:1,不符合9:3:3:1的比例或变式,故植物的两对等位基因P/p、Y/y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图可知,亲本PPyy×ppYY杂交,产生F1 基因型为PpYy,且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P与y在一条染色体上,p与Y在一条染色体上,分析种子性状与子叶颜色两对性状,亲本杂交产生子一代,子一代自交产生子二代,子二代符合9:3:3:1的比例,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F1的基因型为SsPpYy,F2的长粒、饱满、黄色种子中纯合子占的比例即SSPPYY占S-P-Y-的比例,[14×1÷(51+24+24+1)]÷[34×51÷(51+24+24+1)]=(14×196)÷(34×5196)=1153,故理论上F2的长粒、饱满、黄色种子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153。F2产生短粒、不饱满、绿色种子的原因:F1的基因型SsPpYy的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P/p与Y/y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产生了py的配子。P:长粒饱满×短粒不饱满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为SsPp,F1自交产生F2,F2中长粒饱满种子即116SSPP、216SsPP、216SSPp、416SsPp,F2中长粒饱满种子种植后自交即19SSPP、29SsPP、29SSPp均分别自交不会产生短粒不饱满种子,49SsPp自交产生sspp:49×14×14=136,故后代中短粒不饱满种子所占的比例为136。
故答案为:
(1)不遵循 F2中饱满黄色:饱满绿色:不饱满黄色:不饱满绿色=51:24:24:1,不符合9:3:3:1的比例或变式
(2)1153 F1的基因型SsPpYy的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136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8.【答案】水平 水生作物能与藻类竞争阳光和水体中的无机物(盐),从而抑制藻类生长 以热能形式散失 B2+C2+D2(或D1—A2) 鱼以稻田害虫为食,可减少农药使用;鱼粪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为水稻提供矿质元素,可减少化肥的使用
【解析】解:(1)根据题意,“湖岸”、“浅水地”的生物,是由于地形的变化而影响了生物的分布,体现了该湖区群落的水平结构。水生作物能与藻类竞争阳光和水体中的无机物(盐),从而抑制藻类生长,是以湖岸水生经济作物圈种植了莲花、芡实、菱等水生作物,该圈层不易发生水华现象。
(2)①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A1和A2中能量的去路是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同化量中除了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剩下的就是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对应图中的B2+C2+D2(或D1-A2)。
②稻—鱼共生圈中鱼以稻田害虫为食,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鱼粪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为水稻提供矿质元素,可减少化肥的使用,所以稻—鱼共生圈可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故答案为:
(1)水平 水生作物能与藻类竞争阳光和水体中的无机物(盐),从而抑制藻类生长
(2)以热能形式散失 B2+C2+D2(或D1—A2) 鱼以稻田害虫为食,可减少农药使用;鱼粪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为水稻提供矿质元素,可减少化肥的使用
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生态农业等,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答案】利用水蒸气将玫瑰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混合物又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 A NaCl和无水Na2SO4 玫瑰精油挥发性强,易溶于有机溶剂 事先精制,除去杂质 石油醚具有较高的沸点且不与水混溶 乙醇能与水混溶
【解析】解:(1)该方法采用的是水蒸气蒸馏法,该方法原理是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挥发性强,可以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蒸馏设备应选用A装置,可以得到油水混合物;氯化钠溶于水后,可以增大盐溶液的浓度,进而扩大油与水溶液的浓度差,加快水油分离,加入无水硫酸钠可以达到除水的目的。
(2)玫瑰精油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可以采用萃取法;萃取用的有机溶剂不能溶于水,否则无法达到萃取效果。此外用于萃取的有机溶剂必须事先精制,除去杂质,否则会影响芳香油的质量。
(3)萃取胡萝卜素的萃取剂,应该具有沸点高,能充分溶解胡萝卜素,不与水混溶等特点;石油醚、醋酸乙酯、乙醚、苯和四氯化碳这五种有机溶剂中,最适宜用于萃取胡萝卜素的是石油醚;乙醇可以溶于水,为了不使有机溶剂与水混溶,不能选择乙醇。
故答案为:
(1)利用水蒸气将玫瑰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混合物又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 A NaCl和无水Na2SO4
(2)玫瑰精油挥发性强,易溶于有机溶剂 事先精制,除去杂质
(3)石油醚具有较高的沸点且不与水混溶 乙醇能与水混溶
玫瑰精油属于植物芳香油,其组成主要包括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植物芳香油常用的提取方法有蒸馏、压榨和萃取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植物原料的特点。
本题考查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成分,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0.【答案】含有基因G的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能使除草剂抗性基因G进入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细胞的染色体DNA上,使除草剂抗性基因G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无色物质K 不能 呈无定形状态、液泡化,具有分裂能力的薄壁细胞 再分化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用相应除草剂喷洒待测植株A,观察植株A的生长状况
【解析】解:(1)除草剂抗性基因G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原因是含有基因G的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能使除草剂抗性基因G进入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细胞的染色体DNA上,使除草剂抗性基因G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2)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筛选2需要用无色物质K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农杆菌细胞内“报告基因”表达后不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
(3)愈伤组织细胞具有的特点是呈无定形状态、液泡化,具有分裂能力的薄壁细胞;愈伤组织需经过再分化过程才能形成植株A,所运用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从个体水平上检测图中植株A是否具有抗除草剂性状,可采用的方法是用相应除草剂喷洒待测植株A,观察植株A的生长状况。
故答案为:
(1)含有基因G的重组Ti质粒的农杆菌能使除草剂抗性基因G进入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细胞的染色体DNA上,使除草剂抗性基因G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2)无色物质K 不能
(3)呈无定形状态、液泡化,具有分裂能力的薄壁细胞 再分化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用相应除草剂喷洒待测植株A,观察植株A的生长状况
1、愈伤组织细胞具有的特点是呈无定形状态、液泡化,具有分裂能力的薄壁细胞;
2、利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愈伤组织可以经过再分化过程发育为完整植物。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要求考生熟记相关原理、条件、过程等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共4页。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293C)生物: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293C)生物,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生物293C答案1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