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 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2. 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 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 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 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 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4. “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三内容作答。
5. 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D 3. B
4. ①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合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②在化石证据上,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5. 《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错误。由原文“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可知,只是“首次提出”,并不是确定的结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错误。由原文“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可知,是不应该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而不是不强调。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错误。由原文“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材料只是说中国研究人员“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并未说结果如何。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命名至今。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可知,日本学者“印度型”“日本型”的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
由原文“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可知,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进行的,水稻的推广种植是由中国传到其他国家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指出中国的水稻研究领先世界,并用较多篇幅对“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进行分析,可见《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的事实及其原因。
材料二第一段介绍新闻事实,第二段介绍意义“‘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可见,《经济日报》侧重报道的是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及其意义。
材料三“在化石证据上……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主要介绍了中国研究人员在基因和化石两方面的研究,可见《光明日报》侧重报道的是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妈妈
王愿坚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递回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
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懊,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把这担子担起来。”
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擦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来下到锅里。然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瞭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了约莫半里路,实在爬不动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就上了山。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伢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了分。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伢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您……”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着。
1955年10月8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在老妈妈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
B. 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C. 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
D. 老妈妈为了上山,头顶着包,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为搞粮食太累,身体衰弱。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
B. 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C. 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
D. 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8. 小说中两处划线都是景物描写,请简要说明各有什么效果?
9. 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烘托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为后文情节作铺垫。②表现革命者生存环境的恶劣。
9. ①受“我”这个叙述视角的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②受表现老妈妈性格的限制,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③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由“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可知,钱袋子并没有说服同志们,也没有和后文情节做伏笔,后文老妈妈的食物包是讨饭而来。
C.“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错误,由“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可知,她并不是累得没有胃口,而是不舍得吃。
D.“身体衰弱”错误,由“我走上去一看,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道不利索,真是……来”可知,老妈妈不是身体弱,而是讨饭要粮食太累了,再加上岁数大了,上山走不利索。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主要是为了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错误,由“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可知,主要突出她内心的镇定从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景物描写效果的能力。
人物上,前文交代“‘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着:‘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写出了我们面临的艰难处境——敌军搜捕,饥饿威胁。此时老妈妈站了出来,告诉我们“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老妈妈的坚定、沉着打动了我们,以至于“洞里鸦雀无声”,因此“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这一环境描写写出了老妈妈的话对众人的触动。
环境本身作用上,同时,山风呼啸,浓雾团团,可见革命者们生存的环境极为恶劣。
情节上,正因为山路难行,才有了下文老妈妈用头顶着包包,艰难爬行的情节,因此,环境描写为后文情节作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叙述视角角度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
本题分析行文思路,可以从情节发展和读者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由“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可知,此时我军面临敌军的搜捕威胁,不能下山,因此“我”并不知晓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景,这样更符合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逻辑。
通读全文可知,老妈妈是一个立场坚定、为党奉献、关心爱护伤员、沉着冷静的老党员,她一心为了伤员,不惜自己年迈的身体,因此老妈妈不会主动交代自己是下山讨饭,而非用钱买饭。
结合后文“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来斤的一小袋米,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可知,这些东西是老妈妈讨饭讨来的,不是买来的,因此,作者不交代讨饭过程,可以更好的引发读者思考,可以让读者想象老妈妈讨饭的艰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僖公二十七年)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曰:“郤穀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穀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爇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节选自《左传·晋楚城濮之战》,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B. 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C. 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D. 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 “作三军”的“三军”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与《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三军”含义相同。
C. 《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 城,文中是实指,指曹国的城墙;现在则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国与其他诸侯想要攻打宋国,面对宋国求助,先轸认为晋国应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
B. 赵衰推荐郤穀做元帅,认为晋国可以听取郤縠的意见,明确考察郤縠的政绩,因为郤穀喜爱礼、乐,熟悉蕴藏道义的《诗》《书》典籍。
C. 晋文公想让百姓参与作战,但子犯认为应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能使用他们作战,成就霸业。
D. 魏犨、颠颉不满于晋文公对僖负羁的报答,便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因魏犨受伤,晋文公最后免除了对魏犨、颠颉的惩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
(2)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
14. 根据选段内容,简要谈一谈晋文公为什么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
(2)晋文公想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
14. ①察纳雅言,教化百姓;②具有智谋,把握时机;③懂得感恩,赏罚分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
“舆人之谋”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作“听”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曰”,表示谁要说话,引出后面内容,其后要断开。排除BD。
“棺而出之”,“而”表修饰,连接前后两个词,“棺”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出”的伴随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浪漫主义风格诗歌总集”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风格。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晋文公最后免除了对魏犨、颠颉的惩罚”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杀颠颉以徇于师”,晋文公只饶恕了魏犨,但是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且晋文公是因爱惜魏犨的才能而免除了对他的惩罚,并不是因为他受伤。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始”,刚;“昏”,通“婚”,此处指结为婚姻;“若”,如果。
(2)“爱”,爱惜;“材”,才能;“使”,派使者;“问”,慰劳。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于是乎……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晋文公一回国即位,就教化训练百姓,想用他们时,多次听从子犯的意见,等待时机成熟。据此可概括出,察纳雅言,教化百姓;
“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最后攻入曹国。据此可概括出,具有智谋,把握时机。
“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怒曰……爇僖负羁氏……杀颠颉以徇于师,立舟之侨以为戎右”,晋文公下令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以此来报答僖负羁当年的恩惠;魏犨、颠颉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晋文公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立舟之侨为车右。据此可概括出,懂得感恩,赏罚分明。
参考译文:
(僖公二十七年)这年冬天,楚成王和诸侯包围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告急。先轸说:“报答宋国的施恩,救援宋国的患难,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就在这一仗了!”狐偃说:“楚国刚得到曹国的同盟,新近又与卫国结为婚姻,如果我们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免于被攻了。”晋国因此在被庐阅兵,建立上、中、下三军,并商量中军元帅的人选。赵衰说:“郤穀可以胜任。我屡次听他谈论,他喜爱礼、乐而熟悉《诗》《书》这些典籍。《诗》《书》这两部典籍,德义都蕴藏其中;礼、乐,又是道德修养的准则。德与义,是利益的根本。夏书上说;‘使用一个人,应全面听取他的意见,明确考察他们的政绩,就赏踢给他丰马服饰作为酬劳。’您不妨试用一下吧。”
晋文公一回国即位,就教化训练百姓,过了两年,就想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懂道义,还没能安守自己的本位。”于是在外晋文公为周襄王平定王子带之乱,在内则注重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于是都安于他们的生计。晋文公又准备用他们作战,子犯说:“百娃还不知道信用,还不明白信义的作用。”于是文公就去攻打原国来让百姓明白信义的作用。百姓做买卖不求贪得无厌,讲究价钱公道,以示信义。晋文公问:“现在可以动用百姓了吧?”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礼义,未养成恭敬尊上的习惯。”因此举行盛大的演习来让百姓知道礼义,建立管理爵禄佚位之官来规定官员的职责。等到百姓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使用他们作战。于是,使楚国撤去戍守穀地的兵,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战而成就霸业。这都是文公的教化所致了。
(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包围了曹国,攻城门时死了很多人,曹军把晋军的尸体都堆列在城上,晋文公很担心。他听到士兵们在议论说:“把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墓地上,挖他们的祖坟。”晋文公依计而行,把军队迁往曹人墓地。这一来,曹国人十分恐惧,就把他们所得到的晋军尸体用棺材装好送出来。趁着曹国人乱哄哄的时候,晋军发起进攻。三月初八日,晋军攻入曹国都城。晋人列举曹共公的罪状,责备他不任用大臣僖负羁,而乘车的佞臣倒有三百人。并责令说;“要供认(当年偷看晋文公洗澡的)罪状。”晋文公下令不得进入僖负羁的家里,同时赦免他的族人,以此来报答僖负羁当年的恩惠。魏犨、颠颉发怒说:“我们这些有功劳的不考虑奖赏,还谈什么报答僖负羁?”于是放火烧了僖负羁的房屋。魏犨胸部受了伤。晋文公想杀他,但又爱惜他的才能,因此派使者送东西去慰劳他,并察看他的病情。如果伤得厉害,就杀了他。魏犨把胸部捆得紧紧的出来见使者,说:“托国君的福,我不是好好的吗?”说完就向前跳三次,拍掌三次,又回身耸跳三次,拍掌三次。于是晋文公饶恕了他。只把颠颉杀了在军中示众,立舟之侨为车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颜老矣,尚能饭否?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5.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遇乐》的首句,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极其宽广的胸襟。
B.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打破传统语序,满足了押韵需要,写出了作者因怀念战场而引发的悲愤之情。
C.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月光比作重磨的飞镜,形象地描绘出中秋节月光的明亮,继而引出把酒问月。
D. 《太常引》运用神话传说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对姮娥的发问表现了作者年事已高但不忘收复失地的豪情。
16. 范开的《稼轩词序》开篇说:“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辛弃疾的高远志意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5. D 16. ①《永遇乐》中辛弃疾追慕古时的英雄豪杰孙权和刘裕,写到廉颇年老,不知饭量如何,用典抒情,表明自己在垂暮之年还能勇挑重担,收复失地。
②《太常引》中最后两句写到要砍去月中的桂树,让月亮更明亮运用想象,表达了自己想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壮志豪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不忘收复失地的豪情”错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被白发欺人奈何?”是说白发已多,而功业无成,表现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辛弃疾的词中多处体现“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这一特点。《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追慕孙权,显示出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词人追慕刘裕,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却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可随时奔赴疆场,上阵杀敌。
《太常引》中,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国大地,作者在最后两句写道,听人说:砍去那些摇晃(婆娑)的桂树枝叶,月亮便会更加光明。这是含蓄地说,铲除投降派的阻碍,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复中原事业的胜利。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批判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最终落得个仓皇出逃的下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年青得意,意气风发的句子:_______,_______ 。
(3)《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在归家途中,内心轻松欢愉,心情舒畅的句子: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封狼居胥 ②. 赢得仓皇北顾 ③. 小乔初嫁了 ④. 雄姿英发 ⑤. 舟遥遥以轻飏 ⑥. 风飘飘而吹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胥、赢、顾、初、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冬奥脚步,走得 。在昔日荒凉的崇礼古杨树山谷,如今“冰玉环”连接着“雪如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与“鸟巢”“水立方” ……北京冬奥会的比赛设施建设既融入中国元素,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注重综合利用和低碳节能,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的特色。( );张北地区绿色电力 地产生,使所有冬奥场馆用上了清洁能源。中国将发展体育事业与促进生态文明相结合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铿锵有力 光彩夺目 一唱一和 源源不断
B. 掷地有声 流光溢彩 一唱一和 络绎不绝
C. 铿锵有力 流光溢彩 遥相呼应 源源不断
D. 掷地有声 光彩夺目 遥相呼应 络绎不绝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让国家速滑馆的制冰过程做到低碳化、零排放的是中国领先世界的制冰技术
B. 中国制冰技术世界领先,让国家速滑馆制冰过程做到了低碳化、零排放
C. 国家速滑馆制冰过程的低碳化、零排放被做到的原因是中国领先世界的制冰技术
D. 中国制冰技术世界领先,国家速滑馆制冰过程的低碳化、零排放被做到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将发展体育事业与促进生态文明相结合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B. 中国将发展体育事业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邃人心,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C. 中国将发展体育事业与促进生态文明相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D. 中国将发展体育事业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冬奥会筹办过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答案】18. C 19. B 20. D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有力而有节奏。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现也形容落实力度大。语境指冬奥脚步,侧重有力量有节奏,应选“铿锵有力”;
第二空,光彩夺目: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一般用在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的色彩艳丽。语境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光彩和魅力,应选“流光溢彩”;
第三空,一唱一和 :比喻彼此呼应,互相配合(多含贬义)。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语境指“冰丝带”和“鸟巢”“水立方”互相呼应,应选“遥相呼应”;
第四空,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语境指电力输送,应选“源源不断”。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此处是展现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的具体做法,根据冒号可知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后面句子形式是“张北地区绿色电力……使……”,此句也应采用类似句子形式,B项最符合要求;
A.“让……做到……的是……”句式与后句不符;
C.“被”字句表达不符合常规习惯;
D.“被做到了”不合常规表达习惯。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句式杂糅,“相结合起来”应改为“相结合”或“结合起来”;
“促进生态文明”成分残缺,应在“文明”后加“建设”;
B.“深邃人心”搭配不当,将“深邃”改为“深入”。
修改最恰当的只有D项。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警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21.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记者:您一向关心中学语文教学,请谈一谈中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B.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C. 同学们:今年七月,恰值我们中学毕业20周年,有人建议搞一个同学聚会。
D. 行动,要靠思想指导;思想,要靠行动证明: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
22.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画线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2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21. B 22. 运用拟人手法,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运用对比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23. 原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之深,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的永恒、饱经风霜的生命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冒号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
A.用在采访、辩论、座谈、法庭审讯等言谈的记录中;
B.用于总说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
C.用于称呼语之后,以引出说话内容;
D.表示总结上文。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和赏析句子的能力。
句中“他”指太阳,“走下”“爬上”等词语运用了拟人修辞,使日出与日落的形象更加生动,有一种画面感;“熄灭着走下山去”与“燃烧着爬上山巅”、“收尽苍凉残照之”与“布散烈烈朝晖”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日出与日落对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与“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句式整齐对称,语言整齐,有韵律感。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原句“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把“古园”人格化,“等我”体现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原句“古园等我”比改句“我等古园”更能强调古园对我的影响之深,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的永恒、饱经风霜的生命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它们或引发你的感悟,或激起你的思考,或振奋你的精气神,或提高你的甄别力……它们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的生活,增长了你的智慧,帮助了你的成长……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一条信息
“生日快乐!”一首简单的生日歌,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真挚的祝福。似乎,在每年的特定日期,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如约而至。
但,那年,母亲病了,于我而言如山河崩裂,瞬间世景荒芜;那年,远赴他乡,我只身孤影游学,愈加心事重重;那年,离别路口,她洒泪不肯转身,万语只留平安。我只得忧心忡忡地完成我的学业,陌生的一切如无形的空气屏障将我与外界分隔开,心心念念的唯有名为“家”的避风港,唯有母亲那薄弱的身形……
那般不舍,似历历在目,让我的心绪久久无法平复,只呆呆地望着窗外的雨景,耳畔萦绕着说笑声、打闹声,但心头的不舍却无论如何也挥散不去。“诶,今天好像是你的生日!”同桌似突然想起什么。“嗯!好像这也是第一次不在家中过的生日,”我无奈地笑了笑,又像是在自言自语道,“她应该会记得吧!”
“轰!”当电闪雷鸣划破了天幕,当滂沱大雨冲刷着大地,否还会有千般叮咛、万般嘱咐:“下雨时记带伞,天冷时记添衣!”
“过来一下!”班主任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思绪。“是母亲吗?她来电话了!”我不断地擦拭着手上的汗珠,紧紧地跟在班主任身后。看来并不是我预料的那样,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的是一条长长的信息:“这是你第一次远离家乡,正如我在你走之前所说,这是一次属于你个人的修行,妈妈会永远在你身后注视着你。”我似乎可以看到母亲用颤巍巍的双手一字一句的输入这条信息的画面,“对于这次生日,我很抱歉没能和你一起度过,不过,你一定会有许多同学们陪伴你吧!愿你心中有景,眼里有光。宝贝,祝你生日快乐,妈妈爱你!”
看到这儿我的眼眶已润湿了大半,我焦急地拨打下一串熟悉的号码,“通了!”
“喂!妈,你身体……”
“你妈妈已经睡了,今天是你的生日,儿子,祝你生日快乐!”
窗外的雨声突然消失了,心中的乌云也已散去,我渐渐收起在眼中打转的泪珠,笑了笑:“爸,请您转告妈妈一句,‘爸、妈!保重好身体,你们的孩子也已长大,任性的脾气也早已收起。而你们就是我心底最亮的那束光!我也爱你们……”
简简单单的一句信息,虽然只是三言两语的叮咛、苦口婆心的教诲,是再平凡不过的话语。但它却如一丝细流悄然滋润你干涸的心田,教会你如何去面对困境、面对生活。在这场步步维艰的人生苦旅中,我也因邂逅了一条滋养生命的信息,而选择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命题作文,旨在考查考生处理碎片信息和重要信息的关系,关注在各种各样信息覆盖中的重要信息和对自己有益的信息,汲取信息营养,提升媒介素养,关注现实生活。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是题目的典型任务。“以‘一条信息’为题”,即不能改变题目。考生立意时,既要结合试题材料,还要关注现实生活,突出所选的“一条信息”对人的影响,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感受,不能架空记叙文写人叙事的要求。写作要求部分明确强调要有细节描写,如果考生忽视细节则会影响文章的质量乃至评阅结果。同时,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这些常规要求也不可忽视。
“它们或引发你的感悟,或激起你的思考,或振奋你的精气神,或提高你的甄别力……它们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的生活,增长了你的智慧,帮助了你的成长……”给考生提供了充足的立意角度。考生可联系现实,选择对自己产生影响的一条信息展开写作。例如可以写亲人发来的包含防疫抗疫的拜年短信,可以写社区微信群的紧急通知,可以写新闻联播报道的信息,可以写医护人员接到的支援武汉的短信,可以写复课后突然接到紧急停课、开展居家学习的官方信息,可以写下单时在备注栏留下感谢快递小哥并提醒其注意防护的暖心信息,还可以写核酸检测报告呈现阴性的信息。只要考生稍加思索和选择,就能快速确定“一条信息”的具体所指和主题立意。
题目要求考生写一篇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选材、立意和优势,写成小小说、叙事性散文、游记或意识流文章等。
立意:
1.一条群发的抗疫消息饱含深切的爱;
2.父亲节的温暖问候;
3.一条信息把世界连为一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疆阿图什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第四步也做完,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