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和田地区洛浦县期中教学情况调研
高二语文
2022.11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值为150分.
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数字标号涂黑.
3. 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辛丑年伊始,各地“云春晚”“云村晚”“云贺岁”等“云上演出”纷纷亮相,内容丰富多彩。“云录制”“云互动”“云传播”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正在“扩容”文艺生态。“云”不仅意味着技术赋能、形式更新,还意味着审美观念的变革。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引擎,值得思考。
技术推动艺术“破圈”。数字技术善于放大不同艺术门类之美,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推动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比如,综艺节目《舞蹈风暴》就是技术优势与艺术优势的融合。节目以360度影像、140台摄像机定格舞者在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可以精准至1/24秒,让观众得以全方位地欣赏舞者之美和舞蹈的艺术魅力,弥补舞蹈艺术稍纵即逝的遗憾。云端的“破圈”同时反哺了线下。伴随近年来云端不断出现爆款舞蹈综艺,线下舞蹈和舞剧演出的上座率也有所提升,让人们看到线上与线下、大众与小众文艺相交融的可喜态势。
同时,媒介更新让线下文艺拥有更多表现形式。舞台艺术创作和传播过去通常是“我演你看、我说你听”模式,而“云直播”则通过双向传播、实时互动,拉近观演距离,改变观演关系。VR、AR及全息技术的运用,更让观众成为作品一部分,重塑艺术主客体关系。这种突破传统的交互体验让更多艺术依托“云”技术,拓展自身影响力。如国家大剧院“5C+8K”超高清直播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迈进艺术殿堂;北方昆曲剧院浓缩剧目精华,改编成短视频,让传统戏曲之美广为传播。
“云文艺”时代,创作主体愈加多样,创作力量愈加蓬勃。“云文艺”正在引导用户不再仅仅做简单的内容输出者和被动消费者,而是争做内容的创意生产者和主动品鉴者。深圳某学生舞蹈团通过“云”技术隔空排练,短时间内创编完成原创手舞视频《破晓》,致敬抗疫医护工作者;戏剧《等待戈多》集合多地主创人员,从创作、排练到正式演出,全部在线上完成,突破戏剧创作方式和观演方式。
技术迭代更新,依然是内容为王。互联网时代,信息和产品极大丰富,优质内容是在海量文艺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当下互联网场域中,要想真正留得下、走得远,离不开作品的价值表达。文艺作品扑面而来的科技感、现代感、未来感固然让人心动,科技手段背后深沉的人文情怀更让人动容,它将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向高处。
艺术走上“云”端,又依托移动智能终端落到每个人的手上。“云”技术加速了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进程,将逐步成就人们更富艺术气息的美好生活。
(节选自乔燕冰《让云端成为文艺新引擎》)
材料二:
近年来,影视行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网络视频平台成为影视剧播映的重要渠道,影视作品亦成为网络平台重要的内容资源和流量入口。对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统筹运用,正深刻改变着影视艺术的呈现形态、创作观念和生产实践。
在创作生产阶段,大数据挖掘可以为影视项目开发提供有效参考。对各类大数据进行量化解析,能够洞察市场需求、描摹受众画像、明确创作定位,帮助制作方设置主题、优化剧本,确定影像、音乐和剪辑风格,并找到合适的导演和演员。在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里,扮演“张小敬”的演员,就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综合评估演员的外在形象、与角色的匹配度和过往作品表现选出的。很多平台上线的“剧本智能评估”系统会智能生成剧情曲线,展示戏剧冲突的高低起伏,并以此辅助验证剧情节奏、情节设置的合理性。
在播出上映阶段,根据用户特点制定精准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已成为多数影视项目的常规操作。相比于电视,网络平台能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的用户进行影视内容的个性化推送,并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剧挑选不同的发行和排片方式,不断延伸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触点。尤其在短视频平台上,这项技术被大规模应用。在算法的驱动下,系统将决定何时、何地、向何人提供何种内容,从而更为高效、精准地触达目标用户,让“人找内容”变成“内容找人”。例如,网络剧《穿越火线》与同名游戏充分联动,纪录片《风味人间》打造“风味美食联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推出“边看边买”模式等等,为影视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供了便利。
在用户观赏阶段,平台能够全程监测影视内容的播映情况,为内容再生产提供强有力的反馈和参考。传统媒体受技术所限,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反馈,网络平台可以实时采集用户数据;平台上发生的搜索、拖拽、倍速、跳出、回看等观看行为,弹幕、评分、评论、转发等评价信息,以及相关联的原作阅读、主题曲下载、二次创作等其他行为,能够帮助平台及时调整内容编排,优化用户体验。除此之外,由于影视内容在网络空间中能够被长期储存、随时调取、随手分享,有可能凭借“长尾效应”获得持续的影响力,电视剧《我爱我家》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等作品在视频网站上的再次翻红,即是例证。
对于影视产业而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是辅助性角色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应当警惕并防止唯技术、唯数据、唯市场而罔顾文艺创作规律的倾向。
用好互联网,为影视产业提供发展机遇和创新动力,从而构建开放、智能、协作、共享的产业生态格局。
(节选自朱传欣《借力互联网,多出好作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时代,文艺从线下到线上,不只是艺术表达和创作上的突破,更是技术的突破,用好技术和网络,能够使文艺更具生命力。
B. 艺术借助数字技术走上“云”端,最终走进观众视野,艺术与生活的不断融进,能够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美好追求。
C. 相比于传统电视,网络平台能够实时监测观众的观看行为、评价信息等,做到及时调整内容编排,实现影视内容的个性化推送。
D.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正深刻改变着影视艺术的创作、播出和观赏,从而形成新的影视产业生态格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字技术对艺术美的放大,在给观众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会使艺术失去真实性。
B. 在“云文艺”时代,创作、排练和演出均可在线上完成,文艺创作更加简单和高效。
C. 影视行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使文艺产品的数量更丰富,内容更有人文情怀。
D. 艺术创作者借助新媒介尝试“云文艺”,创造出更多艺术形式,刷新观众观赏体验。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生活艺术化的一项是( )
A. 北方昆曲剧院浓缩剧目精华,改编成短视频,老人利用智能手机可随时随地观看。
B. 深圳某学生舞蹈团取材抗疫医护工作,借助“云”技术隔空排练成手舞视频节目。
C. 网络平台根据用户观看剧情的喜好,在网页上推送类似的节目以满足收看需求。
D. 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通过视频网站走近群众,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4. 两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5. 请结合材料,从有益于观众的角度就“用好数字技术和网络,让文艺更具生命力”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A 2. D 3. B
4. ①论证内容上,都阐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对当下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并指明了二者关系;
②论证结构上,整体都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主体部分都采用并列式结构;
③论证方法上,都大量运用举例论证:
④论证语言上,都体现学术语言的特色,表达严谨,逻辑严密。
5. ①数字技术能够充分展现小众文艺的艺术魅力,增添观众的好感,并促使观众线下观看;
②数字技术能够使观众与文艺作品实现双向互动,播放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反馈,高效、精准地推送作品;
③网络平台为文艺作品的储存、调取、分享等提供了便利,观众可以随时观看、反复观看;
④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文艺作品的创作而言,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文艺作品应遵循自身规律,在作品内容和价值表达上下功夫,以吸引观众。(意思答对即可;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数字时代,文艺从线下到线上,不只是艺术表达和创作上的突破,更是技术的突破”错误,根据材料一“不仅意味着技术赋能、形式更新,还意味着审美观念的变革”可见,应该是“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艺术表达和创作上的突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数字技术对艺术美的放大,在给观众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会使艺术失去真实性”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推动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并没有说会使艺术失去真实性。
B.“文艺创作更加简单和高效”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创作主体愈加多样,创作力量愈加蓬勃……突破戏剧创作方式和观演方式”可见,是突破了创作方式和观演方式,并没有提到让文艺创作更加简单高效。
C.“影视行业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使文艺产品的数量更丰富,内容更有人文情怀”强加关系,原文只说“在创作生产阶段,大数据挖掘可以为影视项目开发提供有效参考……在用户观赏阶段,平台能够全程监测影视内容的播映情况,为内容再生产提供强有力的反馈和参考”等,并没有说能使“内容更有人文情怀”。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生活艺术化”是材料一的主要论述内容,指的是“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拉近观演距离,改变观演关系”“用户不再仅仅做简单的内容输出者和被动消费者,而是争做内容的创意生产者和主动品鉴者”,即除了艺术表演者,观众、听众也将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把艺术带到生活中。
A.老人只是单纯的观看者和被动消费者,没有体现生活艺术化。
C.这是材料二大数据推送的内容,不属于生活艺术化。
D.这只是增加了播放渠道,并未体现艺术进入生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论证的是“云”技术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材料二论述的是互联网技术对于创作的影响,这二者都是互联网数字技术,从论述内容来看,它们都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二者论证内容一致。
在结构上,材料一先总说“云”技术给艺术创作带来重大变革,再分说数字技术对于文艺创作的各种改变,最后总结数字技术只是技术,关键还是要看内容,要利用技术促进艺术生活化;材料二先总说互联网对影视行业的重大影响,再分说其作用有哪些,最后总结应该利用互联网做好影视创作,不能只顾技术不顾文艺创作规律,构建影视产业生态格局。结构相同,同时中间分说部分都采用并列结构。
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每次论证其作用,都会举例相关文艺作品创作新形式例子;材料二也列举网络剧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定制精准化、及时反馈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语言风格上,显得理智严谨,不是一味吹捧技术,而是在列举技术的优势后都强调了核心乃是创作内容的优质,体现学术语言的特色,表达严谨,逻辑严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能力。
要求从有益于观众的角度进行思考,找出文本相关内容,把视角换为观众分析即可。
从“数字技术善于放大不同艺术门类之美,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推动艺术走向更广大的群体……云端的‘破圈’同时反哺了线下。伴随近年来云端不断出现爆款舞蹈综艺,线下舞蹈和舞剧演出的上座率也有所提升,让人们看到线上与线下、大众与小众文艺相交融的可喜态势”可见,数字技术能够让扩大艺术受众,展现小众文艺魅力,并反哺线下,促使观众线下观看。
从“创作主体愈加多样,创作力量愈加蓬勃。‘云文艺’正在引导用户不再仅仅做简单的内容输出者和被动消费者,而是争做内容的创意生产者和主动品鉴者”可见,数字技术可以让观众和文艺作品双向互动,让观众也能参与投入到内容的创造中。而根据材料二“网络平台能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的用户进行影视内容的个性化推送,并为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剧挑选不同的发行和排片方式,不断延伸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触点”可知,播放平台可以根据用户反馈,高效、精准地推送作品。
材料二“由于影视内容在网络空间中能够被长期储存、随时调取、随手分享,有可能凭借‘长尾效应’获得持续的影响力”可知,网络平台为文艺作品的储存、调取、分享等提供了便利,观众可以随时观看、反复观看。
材料一“技术迭代更新,依然是内容为王。互联网时代,信息和产品极大丰富,优质内容是在海量文艺产品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材料二“对于影视产业而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是辅助性角色而不是决定性因素,应当警惕并防止唯技术、唯数据、唯市场而罔顾文艺创作规律的倾向”可知,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文艺作品的创作而言,只是起到辅助性作用,文艺作品应遵循自身规律,在作品内容和价值表达上下功夫,以吸引观众。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①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②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③,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 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 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 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 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 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 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
8. 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9. 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B 7. C
8. 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
作用:①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②开头环境描写暗示了文章主题,烘托主人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
9. 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
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城,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而他们的希望是和平和疗治好战争的创伤;
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我’感到很伤心”分析错误。小说中只说到“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并没有提到“我”对此的反应。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 “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描写“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可知,少校妻子的死对他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说明他对未来并不抱有期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是“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抓住关键句子,如“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很冷的秋天”,点明时间季节是深秋,突出环境寒冷凄凉,萧瑟阴郁的特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从环境自身角度看,阴冷的环境,秋风萧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为文章奠定了凄凉的基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烘托人物心情做了铺垫。文中写到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每天去接受治疗,他们有的擅长踢足球,有的擅长击剑,但是都因为战争,可能再也没有办法接触他们喜爱的运动。尤其是文中提到的少校,提到失去的妻子,更是彷徨、无助、绝望,“‘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头环境描写为下文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做了铺垫,从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从文中“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可以看出,以少校为代表的这些军人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特别大,从身体到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开头环境描写暗示了文章主题,烘托主人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从文中第一段可以知道,故事发生在米兰,从文中第五段“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可以知道我是美国人,美国人在米兰,是在异乡。
从文章开头“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可以知道,战争已经远离米兰,华灯初上,看橱窗很惬意,从中可以体会出,这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作为一个伤员,经历了战争经历了生死的伤员,这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我”每天去医院治疗,期待着好起来的那一天,是“在异乡”的深层含义,预示着和平。
文中第二段写到“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第三段写到少校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下文还提到了很多的伤员,因为战争,有人死掉了,有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但是他们可能永远站不起来,恢复不到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因为战争,或孤独、或痛苦、或绝望,这也是一种“异乡”,远离正常生活的异乡。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践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B.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C.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D.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申,甲为天干,申为地支,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相配,共组成六十组,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用来纪日。
B. 署敕,唐时,皇帝命令,须经宰相签署,政事堂会议通过,在敕字之下,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再送尚书省执行。
C.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D. 顿首,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为正拜。跪拜礼有稽首、顿首、空首、再拜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 魏征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入伍的建议,唐太宗非常生气,但他据理力争,他的意见最终被唐太宗采纳。
C. 萧瑀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
D. 唐太宗刚毅英武,大臣们觐见时往往举止失措,所以每次有人奏事,唐太宗总是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4.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空有慰问抚恤/抚慰百姓的名声而没有实际恩德/实际行动。
(2)假如君主固执己见不听劝谏,认为自己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迎合顺从皇帝的旨意,(如果)君主已经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
14. 启示:(1)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2)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闻过必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曰”后是说话的内容,此处应断开;“在……”和“不在……”构成并列成分,“不在”前应断开,排除AC;“何必”表反问语气,用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排除B。
句意:魏征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相配”错,应是“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曲解文意,“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错误。错误理解了“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人心则异”意思是“人心向背不同”,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而非“都不得人心”。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御”,治理;“虚”,空;“存恤”,抚恤(百姓)。
第二句中,“苟”,假如,假使;“阿谀”,迎合;“既”,已经;“岂”,助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全”,保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意思是: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语句强调要以人为镜,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时时反省自己,弥补不足。
参考译文:
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征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征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征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
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阳羡粗有薄产,叙旧述怀,因献长句四韵
杜牧【1】
冥鸿【2】不下非无意,塞马归来是偶然。
紫绶公卿今放旷,白头郎吏尚留连。
终南山下抛泉洞,阳羡溪中买钓船。
欲与明公操履杖,愿闻休去是何年。
注:【1】其时杜牧回朝任司勋员外郎。【2】扬雄《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后喻避世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意为自己本如高飞的鸿雁不愿落下,此次回朝做官是实属偶然。
B. “白头郎吏”句表明自己虽韶华不再然尚有留恋朝廷不甘沉沦之意。
C. 颈联通过与终南山的对比,表现对阳羡的喜爱和对居住阳羡的向往。
D. 诗歌赞美了李侍郎的旷达精神,表示愿意对李侍郎恭谨相就并追随。
16. 全诗无一“隐”字,却处处表现归隐之志,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答案】15. B 16. 首联:冥鸿无意落下,喻不愿为官,期望隐居;“塞马”句感任职朝中祸福难料,已思隐退;颔联:通过与李侍郎高官尚思归隐对比,表明自己更不需留连微官。颈联:阳羡买钓船,为隐居找好去处;尾联:探听李侍郎何时退职,欲一同隐居。(三点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能力。
B.“尚有留恋朝廷不甘沉沦之意”理解错误。“白头郎吏”一语暗含对自己现居郎官之位的些许不满,更显出对悠闲的林泉之趣的向往,所以,这里并没有留恋朝廷不甘沉沦之意。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冥鸿”“塞马”“无意”“偶然”等词表达了作者回朝之后所任官职不过是偶然而已,自己居其位也不过是暂且“流连”罢了,进而表达了自己的退隐之意。
颔联,“紫绶公卿”代指李侍郎,如今位居高位的李侍郎尚且“放旷”而隐居,而作为“白头郎吏”低微之官的作者更不需要对官场有所留恋,通过对比表达自己的退隐之意。
颈联,不管是终南山的“抛泉洞”,还是阳羡溪的“钓船”,均说明作者已经为隐居找好了去处,足见作者的归隐之意。
尾联,希望能知道“明公”什么时候退职,作者想和“明公”一块“操履杖”游玩山川,寄情山水,以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的退隐之情。
全诗之中,作者没有用一个“隐”字,而是通过对李侍郎阳羡别业泉石风景的羡慕,表现了自己已欲退隐林泉的心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儒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儒者推举贤能要以国家利益为念,只要有真才实学,即使是亲属和仇人也不回避和计较。
(2)《论语·雍也》用辩证观点阐述“文”“质”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月夜捣衣是古典诗词中常见意境,多用来表现征人思妇远别故乡的思念惆怅情绪,如“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儒有内称不辟亲 ②. 外举不辟怨 ③. 质胜文则野 ④. 文胜质则史 ⑤. 玉户帘中卷不去 ⑥. 捣衣砧上拂还来(示例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示例三:花飞织锦处,月落捣衣边;示例四: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儒、辟、砧、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______。它是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也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_________,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完美体现着________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鸣。
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来自人们的认同感与共鸣。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少儿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时光流转,________,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从未变换。
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用时代发展解“天问”之问。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源远流长 博采众长 一脉相通 物是人非
B. 源源不绝 博采众长 一脉相承 物是人非
C. 源源不绝 兼容并蓄 一脉相通 物换星移
D. 源远流长 兼容并蓄 一脉相承 物换星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B.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C. 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
D. 人们正是循着这些植根传统、不断创新的文化习俗,思国怀远的情怀得以绵远流传。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D 19. B
20. 把人的特征“板起面孔”赋予了节日文化习俗,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节日文化习俗应该跟上时代步伐,让人感到生动有趣的道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源远流长:意思是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句中指节日文化历史悠久,用“源远流长”。
第二处,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博采众长:广泛搜集采纳,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此处强调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应用“兼容并蓄”。
第三处,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脉相通: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犹如一条脉络贯穿下来可以互通。此处强调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情感共的继承性,应用“一脉相承”。
第四空,物换星移:节令变化,时间推移。物是人非: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此处根据前面的“时光流转”可知,应用“物换星移”。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正是循着……使……”中残缺主语,排除C。
“不断创新、植根传统”语序不当,根据逻辑顺序,应该先“根植传统”,排除A。
D.结构混乱,“人们”相关的句子没陈述完整,又出现第二个主体对象“情怀”,重点也不突出。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解答此题,先要了解比拟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拟是借助想象力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可以把物当作人,也可以把人当作物来写。前者称为拟人,后者称为拟物。其作用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画线句中,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属于一个概念,而在此处将其当成人来写,具有了人的神态特征——板起面孔,让读者一下子就觉得节日习俗形象了起来,而句子阐述的是文化习俗应该跟上时代步伐的道理,此处没有进行严肃地说教,而是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人觉得道理是生动有趣的,从而使文段内容表意更丰富,使读者更易接受这样的观点。“跟得上时代步伐”属于人的行为动作赋予了节日,拟人修辞,拉近了节日与人的距离,亲切可爱。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均。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街上的高摊与地摊,还有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 ① ,果皮上的白霜一点儿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在这些果摊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同时,像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 ② ,可是还有荷叶,它也能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同时,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间的天堂,也许比天堂更繁荣一点呢!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有的骑着老虎,有的肩膀上担着剃头挑儿,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
【答案】21. 原文语序更合适,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美感;原文“有的肩着”中的“肩”字名词用作动词,使用巧妙,既更好地形成了排比,又给人一种画面感。
22. ①都摆列得那么好看②荷花虽久已残败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将修改后的句子和原句进行对比,寻找不同之处,然后以“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观点进行分析。
对比后可以发现,句子顺序进行了调整,原文是“有的坐着……有的肩着……有的背着……”,改句是“有的肩膀上担着……有的坐着……有的背着”,“骑着”和“坐着”应为一组,“肩着”和“背着”应为一组,原文语序更合适;句式上看,原句是四个排比句,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美感,改句没有这一效果。
词语使用上,原文“有的肩着”中的“肩”字名词用作动词,使用灵活,给人一种画面感。“肩膀上担着”用词一般,没有生动形象之感。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提到“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可见应是在说水果的摆放;后文提到“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很明显是摆得好看,所以第一处可填“都摆列得那么好看”之类的句子。
第二处前文提到“到北海去划船”,横线中应填划船时所见,横线后的转折词“可是”是关键信息,可是还有荷叶“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说明前文是在惋惜没有荷花的清香,联系文段描述的是北平的秋,可推出横线处应填“荷花虽久已残败”之类的句子。
四、写作
23.
材料一:
2019 年 3 月 13 日,联合国发布第六期《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指出:目前,42%的陆地无脊椎动物、34%的淡水无脊椎动物和 25%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濒临灭绝,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材料二:
2020 年 2 月 24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材料三:
2020 年 3 月 3 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为“维护地球所有生命”,我国的主题是“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写一篇演讲稿,以“增强法制意识,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在班会上演讲。
②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广大网民参与“向野味说‘不’!”的主题公益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1:
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武汉全城被封、郑州交通受限,更多国人在这个春节被号召宅居家中;聚会畅谈、把酒问盏不再是过节风潮,反是一种丧失理性的行为,更是无法原谅的罪过;自由行走今成奢侈,明眸皓齿、素颜朝天、微笑待人已成谬误,全国众志成城只为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而追究原因,这病毒之所以在人身上寄存并继而灾难性蔓延可能是因为有些人对野味的趋之若鹜、对野味的饕餮不厌。痛定思痛,我认为:面对野味病毒,早该悬崖勒马,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早已是刻不容缓。所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血与命的教训。
2003年肆虐全国的非典,导火索是可与多种烈性病毒共生存的蝙蝠;去年在内蒙古发生的鼠疫,病源是呆萌可爱、无可匹敌的土拨鼠;非洲大爆发的埃博拉病毒,主要宿主据说是果蝠。人类一次次为自己的无知付出惨重的代价,小到个体命丧黄泉,大到一个地域的人风声鹤唳、如惊弓之鸟般遁藏;旅游困顿、自由受限、经济受阻也自是不争事实。而反观这次疫情的产生根源,人类又一次为贪婪、无知付出高昂代价,无畏的人类呀,不知敬畏自然,不愿远离野味,可悲、可笑、可怜、可叹!
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基石。
一旦脱离了这一基准,缺少了必要节制,已经提升文明素质便会退回茹毛饮血的原始粗鄙。从动物园泼硫酸到女子“虐猫事件”,从猎杀野生黑熊到”活取熊胆”,从偷猎藏羚羊到“屠狗风波”……无不显示着人类对动物的虐待,对自然的不敬。如若虐待动物之风甚嚣尘上,那么当今人类社会又有什么标志性的本质属性迥异与动物世界?如若人人都是冷血,野生动物与人类又如何和平共处?人类在无以计数的种类病毒面前,又将何去何从?所以珍爱生命,敬畏自然,远离野味,必行有所止,必人人为之。
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尊重生命、共谋未来的共识。
自然以宽阔无边的胸怀包容了人类的无休止探索,也以一种悲悯的情怀脉脉关照着人类,无论是其地大物博的给予,还是冥冥之中烈性病毒唯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默契,自然馈赠了人类太多太多。我们人类就不要再得寸进尺,让那些寄存在野生动物身上的烈性病毒在人类的口腹之欲中,成为传染病毒的瘟疫之源。我们相信星际文明,可谁也没有亲见;我们探索宇宙,可也没有更好的逆旅被发现。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共谋未来,理性而文明地蜗居于宇宙一隅,早已是我们毋庸置疑的共识。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隐患排查,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相信这样的举措会进一步降低潜在的疫病风险。但这只是打补丁,更重要的是人人都增强法制观念,形成自觉意识。古人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让我们携起手来,真正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拒绝野味,给野生动物一线生机,给人类社会一份安宁!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例文2:
向野味说“不”的倡议书
尊敬的广大网民朋友们:
2020新年伊始,在江城,在华中,在神州,突出其来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疯狂肆虐,迅速席卷中国大地!直到现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还在持续进行中!有专家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还是野生动物!不知道听闻这个消息的你,心中有何感受!我想说的是: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17年前,也就是2003年初,在花城广州,因为有人滥食野生动物果子狸,引发了那场“非典”疫情,结果造成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确诊8422例,死亡919人的惨剧!
其实,不仅仅是“非典”,不仅仅是新型冠状病毒,据统计,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野生动物。仔细想想,这些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哪一场疫情,与野生动物没有关系啊?HIV病毒来自于非洲的黑猩猩或白眉猴,塞卡病毒来自于恒河猴,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尼帕病毒来自于蝙蝠;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猴子;拉沙热病毒来自于老鼠,鼠疫来自于土拨鼠……
退一步说,也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白吃”的!你知道埃博拉病毒是怎样传染给人的吗?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就是因为非洲的一位村民在森林里意外捡到一只黑猩猩的尸体,带回村分给大家烹食后,村人都神秘死亡了!所以啊,希望那些有特殊需要、特别爱好哪一口的人们: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管住嘴,你才会有命;管住嘴,你才能活命!
为了配合当前的疫情防控,2月2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从元月12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保护野生动物大型公益广告,开始在综合、新闻频道密集播出!我希望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向野味说‘不’!”的主题公益活动。
鉴于上述种种理由,特发出如下倡议:
1.深刻认识野生动物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认识滥食野生动物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远离野生动物,自觉维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维护生物链的完整性。
2.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关爱野生动物,从管住自己的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养成文明、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
3.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自觉同滥捕、滥杀、滥食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人做坚决、彻底的斗争!
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有不同的野生动物,因为一些人的特殊“需要”而被杀戮!少数人味蕾的满足,却让更多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需从你我做起!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滚滚洪流中去,让人类的小家幸福团圆!让万物的大家和谐共生!
倡议人:xx
x年x月x日
【解析】
【详解】①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试题选取了三则材料,分别取材于联合国的最新环境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和公益日主题,以时间为序构成纵式结构,三则材料相互呼应,构建了共同主题,这样的安排有明确的指示性: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共同体、保障人类健康方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从命题立意上看,“增强”“共建”“倡导参与”“向野味说‘不’”等信息,具有明显的立意引导,旨在引导考生多从正面的角度来思考“维护地球所有生命”“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的现实意义,符合“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试题聚焦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立场,从法律和自律的角度,表达对建立一种更文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公共议题的感受与思考。而尊重生命和尊重自然教育,本就应该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三则材料各自独立,但也是有机的整体,写作时不应偏废。在文体方面,试题提出的写作任务有演讲稿和倡议书两种文体,要求学生从两个任务指令中任选一个完成。写演讲稿,要紧扣“增强法制意识,共建和谐家园”这个主题,但不能泛泛而谈,应围绕“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个大话题展开。要结合时代背景,突出个人体悟。此外,还要考虑演讲的对象(同学)、场合(班会),突出演讲的文体特点,既以情动人,又以理服人;既体现演讲稿的真切感,又要有适度的煽动性,以调动听众的情绪,引发听众的共鸣。
参考立意:
1、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2、假如地球上只剩下人类
3、以法律之剑,护自然的和谐
4、增强法制意识,做和谐家园的守护者
可用素材:
1、在一些地方,食用野生动物仍然被奉为餐桌上的“最高礼遇”。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然而舌尖的一时“任性”,却潜藏巨大风险。从SARS病毒到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从大家比较熟悉的鼠疫、H7N9禽流感到曾经肆虐一时的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都与动物有关。专家学者早已证实,很多要命的急病、怪病都是人在吃野生动物时传染到人身上的,许多疑难杂症的元凶就是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和病毒。面对这些血与泪的教训,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置若罔闻。这警示我们必须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
2、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反映着我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理念和态度。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研究员及其团队,曾证实了蝙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同时也发现蝙蝠身上携带一系列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即便如此,在研究者看来,一方面这些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决不能因为携带病毒就消灭它们,否则会带来更严重的生态破坏。因此,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对蝙蝠进行无侵害采样:采集样品以粪便粒和拭子为主,采样完成后将蝙蝠放归自然。这样的例子生动说明,与大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须秉持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态度,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更不应把野生动物端上餐桌,否则最终受惩罚还是人类自己。
3、避免野生动物带来的社会风险,最有效的方式是对活体动物的交易市场进行更加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对于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必须严厉打击、惩处。当年因非典疫情,广东省宣布取缔野生动物交易,关闭野生动物市场,对于后续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隐患排查,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相信这样的举措会进一步降低潜在的疫病风险。
4、从前我们呼吁保护野生动物,只是关注它的生态意义,还是有一些人不以为意,我行我素;如今这些传染病提醒我们,拒绝捕食野生动物,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公共安全。由人的贪念、愚昧引起的后果来之迅速,更是来势汹汹。我们应心怀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不抱自大心理。化用一句莎翁名言,同一的太阳照着人类,也不曾避了任何一种生物。天行有常,万物都在其该在的位置,维持天地的周转。一些病毒寄生宿主,千百年来动物共同进化出了特殊抗体,而新鲜宿主人类却对它们毫无招架之力。如果不是人类自高自大,把自己当作主宰而任由欲望膨胀,把本在山原奔跑的麋鹿、果子狸摆上餐桌,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5、圣雄甘地曾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每一次无节制的索取,大自然都会要求偿还。这一次“新冠肺炎”的战争,我们也会像打败“非典”一样打败它,但这场战争建立在惶惶人心和无数人命之上,早已不能以输赢来论。我们不要等到出现超级病毒再后悔贪婪,不要等到付出惨痛代价再后悔愚昧。
6、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保护野生动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是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得益的是我们自己,考验的是我们的文明程度。
参考结构:
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第一部分,紧扣材料,提出观点。首先,结合当前疫情的现实背景,紧密联系材料内容,挖掘原因:有些人对野味的趋之若鹜、对野味的饕餮不厌。然后,引出观点: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早已是刻不容缓。
第二部分,紧扣观点,分层论述。第一层,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血与命的教训。第二层,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基石。第三层,敬畏自然,远离野味,是人类尊重生命、共谋未来的共识。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明做法。首先,指出人人都应增强法制观念,形成自觉意识。然后,引名言强调我们应携起手来,真正敬畏自然,给野生动物一线生机,给人类社会一份安宁。
②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试题选取了三则材料,分别取材于联合国的最新环境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和公益日主题,以时间为序构成纵式结构,三则材料相互呼应,构建了共同主题,这样的安排有明确的指示性: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命共同体、保障人类健康方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从命题立意上看,“增强”“共建”“倡导参与”“向野味说‘不’”等信息,具有明显的立意引导,旨在引导考生多从正面的角度来思考“维护地球所有生命”“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的现实意义,符合“注重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试题聚焦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基于生命共同体的立场,从法律和自律的角度,表达对建立一种更文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公共议题的感受与思考。而尊重生命和尊重自然教育,本就应该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三则材料各自独立,但也是有机的整体,写作时不应偏废。在文体方面,试题提出的写作任务有演讲稿和倡议书两种文体,要求学生从两个任务指令中任选一个完成。写倡议书,则需紧扣“向野味说‘不’”这个主题,思考其对于“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地球所有生命”“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围绕“为什么说‘不’”“怎样说‘不’”展开,适度结合当前时代背景,说认识,提建议,谈希望,有观点,有态度,有理由。当然,也要注意倡议书的格式规范。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参考立意:
1、修法,坚决向滥食野味说“不”
2、保护野生动物、拒绝滥食野味
3、敬畏自然,拒绝野味
4、给野生动物一片安宁的生息之地,还人类一个祥和的生存空间
可用素材:
1、滥食野味是一股民间长期存在的风气,一些人或出于虚荣猎奇心态尝鲜,或愚昧无知不知危害贸然下口,或以这种形式彰显身份地位,对野生动物趋之若鹜。不仅吃蝙蝠、蛇这些“三无”动物,连果子狸、穿山甲这些保护动物也不放过。殊不知一只蝙蝠,就能携带四五百种冠状病毒。贪吃者吃下的不是野味,而是整个人类种群的安危。早在2003年SARS疫情期间,就有专家呼吁全面禁食野生动物,但疫情过后又不了了之。要让全社会形成“向滥食野味说不”的共识,做好宣传教育,培育全社会拒食野生动物的文明风气。让全社会向食用野生动物说不,依然任重道远。
2、尽管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但一些食客不断给出的高价,让不法分子选择铤而走险。据介绍,一只5公斤重的穿山甲,从国外走私进入中国的价格约为700元/公斤;经过两次转手,价格就变成了4400元/公斤;到了餐桌上,价格可能高达2.2万元。为了卖更高的价钱,不法分子会给穿山甲增重。通过注射面粉、涂料、水泥、石灰水,甚至镇静剂、兴奋剂和防腐剂等,一只5公斤重的穿山甲能增重20%以上。增重后的穿山甲最多可存活3到4天,但内脏早已腐烂。对动物来说,这极其残忍。对食客来说,这些增重野味非但没有“大补”功效,还容易引发中毒。
3、“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一些人什么稀有吃什么,这种陋习在中西方都存在。”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对记者说,当前中国正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一些人身上存在的“猎奇”“炫耀”“野味滋补”等畸形消费观很不可取。从公共卫生安全角度来说,吃野味会带来巨大的健康隐患。科学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世界多地出现的新发传染病都和动物有关。一些野生动物宿主含有各种病毒,仅蝙蝠身上就宿生有1000多种病毒。
4、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对野生动物也是如此。管住嘴,需要正其心。革除吃“野味”的陋习,需要加强法治约束,也需要在生活观念和消费习惯上来一场革命。“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不仅是抗疫时期的社会共识,也应是我们始终坚守的信条。
参考结构:
第一部分,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向野味说‘不’的倡议书”。
第二部分,称呼: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尊敬的广大网民朋友们”。
第三部分,正文: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本次倡议的背景、原因和目的。(1)2020新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疯狂肆虐。(2)2003年初,广州的“非典”疫情。(3)据统计,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野生动物。(4)2月24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了保护野生动物大型公益广告。
2、分三点提出本次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四部分,结尾: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滚滚洪流中去,让人类的小家幸福团圆!让万物的大家和谐共生!
第五部分,落款: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署上发倡议的日期。
2023-2024学年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