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成都八中2022-2023学年上期半期质量监测试题
高二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浆 B. 淋巴 C. 组织液 D. 细胞内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详解】A、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血细胞生存的内环境,A正确;
B、淋巴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淋巴等细胞生存的内环境,B正确;
C、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之一,是大多数组织细胞生存的内环境,C正确;
D、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D。
2. 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K+、血红蛋白、淋巴因子
B.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 CO2、免疫球蛋白、尿素
D. 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A、K+、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A错误;
B、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道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CO2、免疫球蛋白、尿素均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蛋白通常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3. 山西的小李经常吃醋,但他血浆的pH并没有比其他人低,在维持血浆酸碱平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离子是( )
A. Na+、Cl- B. HCO3-、HPO42-
C. HCO3-、Cl- D. Mg2+、Ca2+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浆中含有许多酸碱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当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浆后,就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当酸性物质如乳酸进入血浆后,就与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可分解成CO2和水,血浆中的CO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浆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浆后,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浆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血浆中含有许多酸碱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血浆中缓冲物质能够中和酸性或者碱性物质,从而维持血浆中的pH值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小王经常吃醋后,醋酸与血浆中的NaHCO3、Na2HPO4发生中和反应,保持了血浆中pH值的相对稳定。综上所述B正确,A、 C、D错误。
故选B。
4.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
D.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血浆中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离子、血浆蛋白、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A错误;
B、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组分,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C正确;
D、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故选A。
5. 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
A. 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泌尿系统
B. 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液
C. 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血浆
D. 激素、氨基酸、蔗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形成血浆。
【详解】A、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A正确;
B、①是血浆,不是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液, B错误;
C、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是组织液,而不是血浆,C错误;
D、激素、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蔗糖是植物细胞内的二糖,被分解成单糖才能进入内环境,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6. 下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促甲状腺激素(TSH)
5.9
μIU/mL
0.27~4.2
A. 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可服用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
B. 该男子可能患有高血脂,应不吃脂肪,多吃糖类食物
C. 该男子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细胞代谢速率偏低
D. 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稳定不变,否则将引起代谢紊乱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表中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该男子血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能患有糖尿病;该男子甘油三酯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该男子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偏高,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分泌不足,患有甲状腺肿大。
【详解】A、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应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A错误;
B、该男子甘油三酯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应不吃脂肪,少吃糖类食物,因为糖类也能转化为脂肪,B错误;
C、该男子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偏高,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分泌不足,患有甲状腺肿大,细胞代谢速率偏低,C正确;
D、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错误。
故选C。
7.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 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 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D. 只要自身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功能正常,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能实现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A正确;
B、酶的作用条件温和,pH和温度的稳定,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B正确;
C、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C正确;
D、在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的调节网络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只要自身的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功能正常,就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D。
8.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①代表效应器
B. ②代表中枢神经
C. ③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负内正
D. 刺激③,④作出反应叫做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出神经,④为效应器。
【详解】AB、由图可知,结构②上具有神经节,说明结构②是传入神经,则与其相连的结构①为感受器,AB错误;
C、结构①为感受器,则可推知结构④为效应器,则结构③为传出神经,当其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负内正,C正确;
D、刺激③传出神经,④效应器作出反应不叫做反射,因为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D错误。
故选C。
9. 下图是某人以蛙的坐骨神经为实验材料,测量坐骨神经内、外电位变化的装置图(注:R为电表,丁装置的刺激位点是两个电极的中点)。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装置:未给予刺激时,R的指针没有偏转,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B. 乙装置:未给予刺激时,R的指针向左偏转,偏转值代表了静息电位的大小
C. 丙装置:给予一适宜刺激,a处膜内的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负电位
D. 丁装置:给予一适宜刺激,可观察到R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时膜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造成的,钾离子的外流是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钠离子内流造成的,也是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过程。钠离子从神经细胞膜内运输到膜外,钾离子从膜外运输到膜内都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详解】A、电流表不偏转,说明两个接线柱位置的膜电位相同,因此甲装置未给予刺激时,R的指针没有偏转,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A正确;
B、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的膜电位,乙装置中电流表的导线一端在膜内,一端在膜外,因此乙装置在未给予刺激时,R的指针向左偏转,偏转值代表了膜内外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的大小,B正确;
C、丙装置给予一适宜刺激后,兴奋未传至a处时,a处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当兴奋传至a处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当兴奋传过a点后,a点恢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因此a处膜内的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负电位,C正确;
D、丁装置的刺激位点是两个电极的中点,当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后,兴奋同时传导到电流表的两端,因此R不偏转,D错误。
故选D。
10. 关于兴奋的传导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电位是外负内正
B. 兴奋部位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 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D. 突触小体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形成原因:神经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钾离子外流,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形成原因: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兴奋部位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A、当神经纤维兴奋时,钠离子内流,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状态时,膜电位应是“外正内负”,A错误;
B、兴奋部位的膜内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而膜外是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B错误;
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C错误;
D、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D。
【点睛】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
11. 下图表示用电表测量神经纤维在某部位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装置测得的膜电位对应图乙中B点的膜电位
B.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约为+30mV
C. 适当增加细胞外的Na+浓度,将导致C点对应的膜电位增大
D. 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四次通过0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图中两电极一个在膜外,一个在膜内,电流由正电位流到负电位,所以图示装置记录的是静息电位。当神经受到一次短促的外加刺激时,大量的Na+内流,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称为动作电位。由图可知膜电位在短暂时间内由原来的-60mV左右变为30mV左右的水平,但这种刺激所引起的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出现膜内正电位值的减少,恢复到受刺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即静息电位,所以图中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图中曲线的A点或D点,其电位是-60毫伏。C点电位的大小主要与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有关。
【详解】A、图甲中,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膜电位不为0,图乙中B点对应的膜电位为0,A错误;
B、图乙中A点或D点对应的膜电位即为静息电位,约为-60 mV,因此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约为-60 mV,B错误;
C、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主要与细胞外的Na+浓度有关,适当增加细胞外的Na+浓度会使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动作电位峰值增大,即C点对应的膜电位增大,C正确;
D、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再由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D错误。
故选C。
12. 如图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为神经细胞轴突末端
B. 图中信号分子只能由②释放
C. 图中信号分子作用后就会产生动作电位
D. 图中信号分子的释放和扩散都需要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A、②能释放神经递质,为神经细胞轴突末端(突触前膜),A错误;
B、图中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只能由②轴突末端的突触前膜释放,B正确;
C、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会引起动作电位,C错误;
D、图中信号分子—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但其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需要能量,D错误。
故选B。
13. 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增长,尿床现象逐渐减少,一定年龄后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该现象说明( )
A. 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 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C. 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 婴幼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不完整
【答案】B
【解析】
【分析】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起调控作用,可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详解】A、婴幼儿由于高级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级神经中枢不能控制低级中枢脊髓的反射活动,因此经常尿床,无法将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与白天进行比较,A错误;
B、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高级神经中枢不能有效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因此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说明脊髓的低级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B正确;
C、无意识排尿仍需要经过反射弧,属于反射,C错误;
D、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不完整,不能完成排尿活动,婴幼儿尿床不是排尿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而是大脑发育不完善,不能控制排尿反射,D错误。
故选B。
14.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大脑皮层S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
(1)感知外部世界,产生感觉。
(2)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3)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①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②学习和记忆:a.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b.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B错误;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分级调节,C正确;
D、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B。
15.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无导管的腺体分泌
B. 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
C. 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
D. 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动物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且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B、激素是由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AB正确;
C、有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如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C错误;
D、激素的含量很少,但对动物生命活动起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C。
16. 下列有关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年人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大脖子病
B. 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C. 幼年时口服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发育
D.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脏的几乎所有细胞增加水的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功能。
2、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幼年时,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巨人症,成年人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肢端肥大症。
【详解】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易得甲亢,缺碘影响甲状腺的生长、分泌,甲状腺会肿大,也叫大脖子病,A错误;
B、性激素由性腺分泌,可以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B正确;
C、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生长激素会被分解而不能发挥作用,C错误;
D、抗利尿激素可以作用于肾脏中的肾小管和集合管,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B。
17. 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升高
B. 糖尿病是由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过高引起的
C. 血糖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其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D. 胰岛A细胞和B细胞分泌的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互为协同关系。
【详解】A、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导致血糖进入细胞障碍,使血糖上升,A正确;
B、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等因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血糖浓度不能下降,B错误;
C、血糖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其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错误;
D、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D错误。
故选A。
18. 如图表示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①②表示腺体。已知促性腺激素和雌性激素分别为蛋白质类物质和固醇类物质。请依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除①,图中所列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都将减少
B. 切除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将不能被运输到②
C. 雌性激素的分泌过程中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
D. 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则②的活动将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A、切除①垂体,促性腺激素和雌性激素合成及分泌量会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A错误;
B、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切除①垂体,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仍会被运输到身体各处,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存在分级调节,同时性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说明又有反馈调节,C正确;
D、促性腺激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会失去作用,D错误。
故选C。
19.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
B.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
C. 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A错误;
B、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有助于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组织细胞,C正确;
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活动减弱,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D正确。
故选A。
20.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某人因病导致垂体萎缩,其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浓度降低
B.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C. 人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侏儒症,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治疗
D. 血液中的激素微量但作用效果明显,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代谢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某人因病导致垂体萎缩,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释放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释放增多,A错误;
B、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信息分子,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起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B错误;
C、人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侏儒症,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需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治疗,C正确;
D、激素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起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C。
21. 下图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的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果X代表胰岛素,b~c时段肝糖原的合成速度下降
B. 如果X代表血糖,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上升有关
C. 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会增大
D. 如果X代表性激素,则其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性腺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糖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胰岛素可促进肝糖原合成,如果X代表胰岛素,b-c时段胰岛素含量下降,肝糖原的合成速度下降,A正确;
B、如果X是血糖,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发挥降血糖作用的结果,B错误;
C、如果X代表CO2,c→d段时,CO2浓度增大,CO2随体液运输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作用增强,C正确;
D、如果X代表性激素,则其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性腺,D正确。
故选B。
【点睛】
22.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激素具有高效性,起催化作用
B. 利用激素进行疾病治疗时,只能注射
C. 激素具有特异性,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D. 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详解】A、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起调节作用,没有催化作用,A错误;
B、利用激素进行疾病治疗时,不同激素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的只能注射(如胰岛素),有的可以口服(如甲状腺激素),B错误;
C、激素具有特异性,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因为只有靶细胞上才有相应激素的受体,C正确;
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才被灭活,而不是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D错误。
故选C。
23. 下列关于动物体内激素、神经递质和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只能随血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处
B. 抗体是由浆细胞或记忆细胞产生的,具有特异性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D. 各种激素与相应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只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A、激素能随血液运输到全身,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A错误;
B、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特异性,B错误;
C、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正确;
D、部分脂溶性的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细胞内,抗体与抗原的作用发生在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24.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较长,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短暂
C. 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神经系统不能产生激素
D.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详解】A、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该调节过程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A错误;
B、体液调节主要通过激素起作用,该方式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错误;
C、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分泌激素,C错误;
D、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
故选D。
25. 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降低
B. 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增加散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 在炎热环境中,降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
D. 从温暖的室内走入室外,皮肤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入下丘脑形成冷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温调节过程:在寒冷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骨骼肌和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量,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多,增强细胞代谢等过程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和汗腺分泌增强,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详解】A、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散热的主要途径是皮肤血管的散热和汗液的蒸发,剧烈运动过程中,汗液的大量分泌是为了增加散热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
C、炎热环境中,汗液蒸发是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之一,降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不是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C错误;
D、冷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26. 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关于人体水盐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饮水不足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渴觉中枢兴奋
B. 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也是呼吸中枢所在区域
C. 当人失水过多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增强,尿量会减少
D. 某同学珍惜学习时间很少喝水以便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该做法不值得提倡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饮水不足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A正确;
B、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而呼吸中枢在脑干,B错误;
C、当人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增强,尿量会减少,C正确;
D、某同学珍惜学习时间很少喝水以便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该做法不值得提倡,因为该做法可能使体内水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尿量过少会使代谢废物不能随尿排出而引起中毒,损害人体的健康,D正确。
故选B。
27. 进行长跑运动时,人体内发生了多种生理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逐渐高于正常,这一过程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 运动过程中心跳加快,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C.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D. 适量补充水分可消除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体液调节是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输送发挥调节作用。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运动过程中心跳加快,其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大量流汗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机体通过调节使饮水增加,排水减少来维持渗透压稳定,C错误;
D、适量补充水分可消除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觉,D正确。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等相关知识,掌握两者调节过程是解题关键。
28. 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B. 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C. 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D.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详解】A、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A正确;
B、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是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是浆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是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的,而溶菌酶是组织细胞产生,C错误;
D、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9.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特点是针对病毒等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B. 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C. 效应T细胞紧密接触靶细胞导致病原体裂解死亡
D. 淋巴细胞既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A、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特点是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即专一性,A错误;
B、人体有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其中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B正确;
C、 效应T细胞在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从而释放出靶细胞内的病原体,C错误;
D、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D错误。
故选B。
30. 下图表示免疫反应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相关物质或细胞,不正确的叙述是( )
A. ①和⑤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 至少有3种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
C. 二次免疫时,③只能由②增殖分化而来
D. ⑤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免疫失调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其中①表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②表示B细胞,③表示浆细胞,④表示记忆B细胞,⑤表示抗体,⑥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⑦表示效应T细胞。
【详解】A、①细胞因子和⑤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
B、图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具有增殖分化能力,B正确;
C、二次免疫时,③浆细胞主要由④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也可以由②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错误;
D、⑤抗体有可能与机体自身物质结合,引起自身免疫病,D正确。
故选C。
31. 下列有关HIV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
A. 艾滋病人的死亡率极高,通常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直接引起死亡
B. 可通过母婴传播,属于遗传病,艾滋病患者可用抗生素治疗
C. HIV能识别并结合T细胞的表面受体,进入细胞
D. HIV的遗传物质为双链RNA,碱基为互补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T淋巴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大量的T淋巴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详解】A、由于HIV主要攻击人的T细胞,导致人的免疫能力降低,所以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A错误;
B、艾滋病可通过母婴传播,但不属于遗传病,属于传染病;抗生素可治疗细菌感染,而HIV是病毒感染,B错误;
C、HIV能识别并结合人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C正确;
D、HI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D错误。
故选C。
32. 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抗维生素D佝偻症
C. 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 D.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A正确;
B、抗维生素D佝偻症是一种伴性遗传病,B错误;
C、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
D、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故选A。
33. 下列叙述符合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是( )
A.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B. 达尔文提出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
C.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到尖端下部
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证明了它的化学本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A正确;
B、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但达尔文并未明确这种刺激是生长素,B错误;
C、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C错误;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但并未明确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D错误。
故选A。
34.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 甲不生长也不弯曲、乙直立生长、丙向左生长、丁直立生长、戊向右生长
B. 甲向左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向右生长、戊向左生长
C. 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直立生长、丁不生长不弯曲、戊向右生长
D. 甲直立生长、乙向右生长、丙向左生长、丁不生长,也不弯曲、戊向左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和感光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和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照可以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慢。
【详解】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其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面的一段。
甲的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纸遮住,无法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会均匀分布,故直立生长;
乙的尖端感受到右侧光照,使左侧生长素浓度偏高,尽管下部用锡箔纸遮住,但不影响效应的发生,故乙向右生长;
丙中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两侧生长素均匀分布并向下运输,胚芽鞘仍直立生长;
丁的尖端尽管受到了单侧光影响且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但因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下部不能受到生长素的调节效应而不生长不弯曲;
戊的尖端尽管受光均匀,但因右侧生长素向下运输的途径被云母片阻断,使尖端下面的左侧生长素多于右侧,导致左侧生长快于右侧,而弯向右侧生长。
C符合题意。
故选C。
35. 生长素是人们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的一种蛋白质
B. 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C. 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一定会抑制根生长
D. 生长素运送到作用部位会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它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有机物,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性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它是以色氨酸为原料合成的一种小分子有机物,A错误;
B、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条件是需要载体和能量,当缺乏氧气或有氧呼吸受抑制时,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减少,则主动运输的速率减慢,B正确;
C、由于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茎敏感,但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不一定抑制根的生长,C错误;
D、生长素是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D错误。
故选B。
36. 下图为研究生长素(IAA)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的实验,初始时,琼脂块①〜⑥中不含IAA,下列对实验结果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琼脂块①②中都有IAA,①>②
B. 琼脂块③④中都有IAA,③≈④
C. 琼脂块⑤⑥中都有IAA,⑤≈⑥
D. 琼脂块③④中含有的IAA分别与⑤⑥中的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云母片具有不透水性,会阻挡物质的运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向运输,即表现为极性运输。
【详解】A、①、②琼脂块中都有IAA,虽然有单侧光照射,但由于尖端插的云母片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故①=②,A错误;
B、由于琼脂块不能感受光刺激,故③、④琼脂块中都有IAA,③=④,B正确;
C、由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运输,故⑤、⑥琼脂块无生正素,C错误;
D、③、④琼脂块中含有的IAA,⑤、⑥中无生长素,D错误。
故选B。
【点睛】
37. 下列有关“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时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B. 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
C. 该实验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药液处理的时间植物的种类、温度等
D. 浸泡法处理就是将扦插枝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让其生根
【答案】D
【解析】
【分析】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详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在正式实验中,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为相互对照,故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A正确;
B、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幼芽可产生生长素,以利于更好的生根,B正确;
C、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有枝条类型、枝条长度、药液处理时间、植物种类、温度等,C正确;
D、浸泡法处理插条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枝条进行扦插,让其生根,D错误。
故选D。
38. 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据图推测,发生顶端优势现象时,距离顶芽最近的侧芽生长素浓度的可能范围是( )
A. a~b B. b~c C. c~d D. a~c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a点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起促进作用,b点生长素浓度为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与横轴的交点c点对芽生长的影响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而c~d由于浓度较高,将抑制芽的生长。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作用不同,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优先生长,其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偏高,从而侧芽抑制生长。因此侧芽生长素浓度的可能范围是c~d,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9.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消耗能量
B. 植物激素的合成既受基因组的调节,又影响基因组的表达
C. 细胞分裂素主要是由根尖合成的,对根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D. 脱落酸主要是由茎尖、成熟的叶片合成的,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过程中涉及的跨膜运输有主动运输,而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能量消耗,A正确;
B、植物激素的合成需要的酶要受基因的控制,但最终合成的激素在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中又影响基因组的表达,B正确;
C、细胞分裂素主要是由根尖合成的,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所以对根的生长表现为促进作用,C正确;
D、脱落酸主要是由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合成,D错误。
故选D。
40.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能促进a-淀粉酶合成,进而促进种子萌发
B. 较高浓度2,4-D可用于双子叶作物农田的除草
C. 用一定浓度的a-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
D 用乙烯利催熟观凤梨,可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类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 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解】A、赤霉素能促进α-淀粉酶合成,进而促进淀粉水解来促进种子萌发,A正确;
B、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较高浓度2,4-D可用于单子叶作物农田的除草,B错误;
C、生长素能促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进用一定浓度的α-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C正确;
D、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乙烯利催熟凤梨,可做到有计划地上市,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__。
(2)若用一定的强度刺激图甲中b点,则b点兴奋时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其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甲图中____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
(3)图乙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____________(兴奋/抑制/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通常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消耗能量,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4)兴奋不能从e传到b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神经中枢
(2) ①. 负→正 ②. Na+内流 ③. abcde
(3) ①. 兴奋或抑制 ②. 胞吐 ③. 需要 ④. 糖蛋白
(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以电信号形式传递,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即神经递质的形式传导。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由于细胞膜内外这种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称之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之为动作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若①代表感受器,则②为传入神经;若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即效应器,则④为传出神经,③位于②和④之间,且其中含有多个突触结构,应为神经中枢。
【小问2详解】
静息状态下,b点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b点兴奋时,膜外钠离子内流至膜内,导致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刺激b点时,b点可产生兴奋,a点与b点 处于同一神经元上,兴奋可以向左传至a点,同时兴奋向右经③中突触可传递至e点,e点和d点位于同一神经元上,因此可再传至d点,然后又经一次突触传递至传出神经上,最终可传至e点,进而引起效应器肌肉收缩。
【小问3详解】
图乙中神经递质包裹在突触小泡中,经胞吐过程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该过程是耗能的。释放的神经递质若为兴奋性递质,则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引起B细胞兴奋,若为抑制性递质,则会导致B细胞抑制。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一般是糖蛋白。
【小问4详解】
图中b点位于突触前神经元,e点位于突触后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不能从不能从e传到b。
42.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
(1)通常在餐后0.5-1小时左右,血糖浓度升高,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神经中枢还可以通过传出神经控制胰岛细胞来调控胰岛素分泌。该过程体现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胰岛素具有____________的作用。
(2)不吃早饭,容易使人体出现心悸、出汗、震颤、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出现低血糖症状之后应及时补充葡萄糖,在体内血糖浓度偏低时,细胞分泌____________(激素)使血糖升高,该激素与肾上腺素在提高血糖浓度方面有____________作用。
(3)寒冷环境中,下丘脑某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____________,最终促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____________。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____________的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浓度降低,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1) ①.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②.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2) ①. 胰高血糖素 ②. 协同作用
(3)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②. 细胞新陈代谢速率
③. 垂体 ④. (负)反馈
【解析】
【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最终导致传出神经未梢释放神经递质,进而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一方面葡萄糖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小问1详解】
通常在餐后0.5-1小时左右,血糖浓度升高,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神经中枢还可以通过传出神经控制胰岛细胞来调控胰岛素分泌。该过程体现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具有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的作用。
【小问2详解】
不吃早饭,容易使人体出现心悸、出汗、震颤、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出现低血糖症状之后应及时补充葡萄糖,在体内血糖浓度偏低时,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该激素与肾上腺素在提高血糖浓度方面有协同作用。
【小问3详解】
寒冷环境中,下丘脑某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T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TSH作用于甲状腺,最终促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新陈代谢速率。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浓度降低,这种调节作用称为负反馈调节。
43. 当新冠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会启动免疫反应对抗该病毒,下图是免疫系统作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它产生的物质甲是____________(填名称);物质甲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2)图中①,②和⑤均由__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当新冠病毒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③可来自图中的____________(填图中细胞名称)。
(3)新冠肺炎康复者半年内一般不会再次感染发病,这与其体内含有的相应抗体和____________细胞等密切相关:当新冠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比初次更____________(填“快”或“慢”)。
(4)“细胞因子风暴”是引起许多新冠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细胞因子风暴”是指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多种免疫细胞产生的调节免疫作用的物质),造成对机体的损害。“细胞因子风暴”会引起____________(选填“自身免疫病”或“免疫缺陷症”)
(5)目前针对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注射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有效途径。制作灭活疫苗时,需要对新冠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处理的关键是____________。
A. 保持病毒的数量 B. 保持病毒的毒力
C. 保持病毒的侵染力 D. 保持病毒的抗原结构正确
E. 确保病毒无法在人体内增殖,使人致病
(6)利用特异性免疫应答原理使机体主动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疾病的能力,称为免疫预防;免疫治疗则是利用免疫学原理,针对疾病的发生机制,人为地干预或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免疫学角度讲,接种疫苗属于____________(选填“免疫预防”或“免疫治疗”)。
【答案】(1) ①. T细胞 ②. 淋巴因子 ③. 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2) ①. 造血干细胞 ②. ②和记忆细胞
(3) ①. 记忆 ②. 快
(4)自身免疫病 (5)DE
(6)免疫预防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细胞①是T细胞,细胞②是B细胞,细胞③是浆细胞,细胞④是效应T细胞,细胞⑤是吞噬细胞。
【小问1详解】
细胞①是T细胞,T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则物质甲是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小问2详解】
细胞①为T细胞、细胞②为B细胞,细胞⑤为吞噬细胞,这三种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当新冠病毒再次进入机体时,会发生二次免疫,细胞③(浆细胞)可由B细胞(即细胞②)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小问3详解】
新冠肺炎康复者半年内一般不会再次感染发病,这与其体内含有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等密切相关,当新冠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时,会发生二次免疫,记忆细胞能快速分裂和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能快速产生抗体,因此,在二次免疫中产生抗体的速度比初次更快。
【小问4详解】
据题意分析可知,“细胞因子风暴”是指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多种免疫细胞产生的调节免疫作用的物质),造成对机体的损害,由此可知,“细胞因子风暴"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小问5详解】
制作灭活疫苗时,需要对新冠病毒进行灭活处理,处理的关键是保持病毒的抗原结构正确,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确保病毒无法在人体内增殖,使人致病,DE正确。
故选DE。
【小问6详解】
从免疫学角度讲,接种疫苗属于免疫预防。
44.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离不开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请回答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最新研究发现,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细胞时,可引起收缩;作用于心肌细胞,可以降低收缩频率,题中所述乙酰胆碱是在____________(传入神经/中间神经/传出神经)细胞内合成的,作用于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有关。
(2)感冒患者出现腹泻和呕吐等症状,会导致机体大量失水,造成____________渗透压升高,刺激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进而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增强__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尿量____________。
(3)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之外,还有监控与____________功能。免疫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失去稳态,重症肌无力属于____________病,其病因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临床上可采用切除胸腺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胸腺使____________细胞不能生成,____________(物质)不能产生,刺激B细胞,从而减少相应抗体的产生。
【答案】(1) ①. 传出神经 ②. 特异性受体
(2) ①. 细胞外液 ②. 下丘脑 ③. 肾小管和集合管 ④. 减少
(3) ①. 清除 ②. 自身免疫 ③. T ④. 淋巴因子
【解析】
【分析】水盐平衡调节:①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②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
【小问1详解】
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细胞时,可引起收缩,骨骼肌细胞属于效应器,故乙酰胆碱是在传出神经细胞内合成的,存储在突触小泡中,乙酰胆碱通过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内,通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相应的电位变化。
【小问2详解】
机体大量失水,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小问3详解】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功能、监控功能与清除功能。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重症肌无力主要是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属于自身免疫病。临床上可采用切除胸腺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切除胸腺使导致T淋巴细胞不能生成,进而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时,使相应抗体的产生减少。
45. 如图表示植物的根、芽、茎在不同生长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从____________运输到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为____________mol·L-1,该浓度对芽的作用是____________,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作用特点,请据图定量描述生长素对芽的两重性: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体现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的发育受抑制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农业生产中一般通过____________的方法来促进侧枝和侧芽的发育,从而使得植株多开花、多结果。
【答案】(1) ①. 吲哚乙酸 ②. 形态学上端 ③. 形态学下端
(2) ①. 10-4 ②. 抑制生长 ③. 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
(3)生长素浓度小于10-6mol·L-1时,促进芽的生长,超过10-6mol·L-1后,抑制芽的生长
(4) ①. 顶端优势 ②. 去掉顶芽
【解析】
【分析】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其生长;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有两种: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指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小问1详解】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由芽、幼叶和幼根中产生,在幼嫩部位,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小问2详解】
如图所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4mol·L-1,该浓度抑制芽的生长,说明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
【小问3详解】
如图所示,生长素浓度在小于10-6mol·L-1时,可促进芽的生长,大于10-6mol·L-1时抑制芽的生长,这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具有两重性。
【小问4详解】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这种现象被称为顶端优势,农业生产中一般通过摘除顶芽的方法来促进侧枝和侧芽的发育。
46. 巴西木是百合科的常绿乔木,可长到6米。叶簇生于茎顶,株形规整,是有名的新一代室内观叶植物,巴西木常采用水培或扦插的方法繁殖,而生根则是扦插存活的关键,根的生长受多种激素的影响。科研人员以巴西木一年生枝条为实验材料探究不同浓度的生根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巴西木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结果如图。
(1)生根粉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完成一组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生根粉处理巴西木插条时,插条上保留3-4个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分析预实验的结果可知,若要进一步探究生根粉促进巴西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设计的思路是在____________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一步实验。
(4)现有突变形成的矮生巴西木品种,初步确定其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生长素受体异常(不能与生长素结合发挥作用);二是植株不能产生生长素(或生长素水平低)探究矮生巴西木品种产生的原因的实验思路是:随机选取矮生巴西木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另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测量并比较两组植株的____________。
【答案】(1)原料广泛、容易合成、作用稳定
(2)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3) ①. 芽能产生生长素,确保扦插生根的成活率 ②. 8×10-6至15×10-6mol/L
(4) ①. 适宜浓度生长素溶液 ②. 不做处理(和等量的蒸馏水处理) ③. 平均高度(或生长情况或长势)
【解析】
【分析】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中,为提高扞插枝条的成活率,常常去掉插条上的多数叶片以降低其蒸腾作用,同时要保留3-4个芽,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预实验设置空白对照不能减小实验误差,但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 ,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般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作用稳定等优点。
【小问1详解】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一般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作用稳定等优点。
【小问2详解】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有时需要在正式实验之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小问3详解】
进行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实验时,插条上往往保留一定数量的芽,因为芽本身也可以产生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由图可知,当生根粉浓度为12×10-6mol/L时,生根数最多,因此可判断促进巴西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位于12×10-6mol/L作用,因此需要以低于12×10-6mol/L的前一个浓度(即6×10-6mol/L)为起点,以高于12×10-6mol/L的后一个浓度(即15×10-6mol/L)为终点,在此范围内设置更小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实验。
【小问4详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成都火锅的麻辣鲜香深受喜爱, 坐骨神经由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成都火锅的麻辣鲜香深受喜爱, 坐骨神经由多根神经纤维组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