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树德中学高2021级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40题,1-20题每题1分,21-4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不断恶化,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其幼虫称桦尺蠖)种群中,与从前浅色个体占多数相比,黑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
B. 黑色桦尺蛾是通过进化产生的新物种
C. 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获得性遗传的证据
D. 桦尺蛾体色变化趋势体现了共同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进化的结果,但没有产生新物种,B错误;
C、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的观点,C错误;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桦尺蛾体色变化趋势体现了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D。
2. 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我国多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细菌形成抗药性。若被细菌感染,则会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菌的变异类型主要是基因突变,变异对细菌都是有害的
B. 抗生素诱发细菌基因突变,导致产生抗药性基因
C. 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
D. 抗生素直接选择的是细菌的抗抗生素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细菌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生素时,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细菌,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抗生素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细菌杀死,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下来。这样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响了,就出现了一种具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
【详解】A、细菌为原核生物,可发生的变异类型主要是基因突变,细菌的变异中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抗药性强的变异对细菌本身是有利的,A 错误;
B、抗药性变异是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存在的,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抗生素不能诱发细菌产生抗药性突变,B 错误;
C、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细菌抗药性增强,C 正确;
D、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最终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D 错误。
故选C。
3. 在草原上生活的某种群个体基因型都为aa,后引入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引入后该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变化情况如表所示,种群内个体可随机交配产生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基因型
AA
Aa
aa
引入初期
35%
18%
47%
引入十年后
55%
40%
5%
A. 十年后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75% B. 引入新个体十年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C. 该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 自然环境决定了该种群的进化方向
【答案】C
【解析】
【分析】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④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据表数据,引入十年后,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55%AA、40%Aa、5%aa,则A基因频率=55%+1/2×40%=75%,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引入初期A基因频率=35%+1/2×18%=44%,a基因频率=56%,引入十年后,A基因频率=55%+1/2×40%=75%,a基因频率=25%。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
C、生物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C。
4. 血液中CO2能够透过血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与H2O结合成碳酸,碳酸解离出来的H+刺激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运动加速、加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哺乳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CO2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B. 哺乳动物剧烈运动产生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明显降低
C. 脑脊液、血红蛋白及血浆中的CO2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 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后可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传递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不产生CO2;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维持血浆中pH的稳定;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详解】A、哺乳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不产生CO2, A错误;
B、哺乳动物因剧烈运动产生乳酸,血浆pH会在缓冲物质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不会明显降低,B错误;
C、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H+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后可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传递兴奋,D正确。
故选D。
5. 河豚毒素作用于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专一性地与钠离子通道牢固结合,高效阻断钠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用河豚毒素处理突触前神经元,一段时间后给予适宜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钠离子内流、神经递质释放所需的ATP均主要来自线粒体
B. 河豚毒素中毒后,可引起细胞间兴奋传递加快、肌肉痉挛
C. 河豚毒素中毒后,突触前膜钾离子外流过程可能不会被阻断
D. 实验结果为突触前神经元能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化学物质。在神经元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当一个神经元受到来自环境或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刺激时,储存在突触前囊泡内的递质可向突触间隙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将递质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钠离子内流为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A错误;
B、河豚毒素高效阻断钠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因此河豚毒素中毒后,可引起细胞间兴奋传递减慢,B错误;
C、河豚毒素专一性地与钠离子通道牢固结合,河豚毒素中毒后,突触前膜钾离子外流过程可能不会被阻断,C正确;
D、实验结果为突触前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不能释放神经递质,因此突触后神经元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C。
6.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朱利叶斯解开了吃辣椒产生疼痛感这一谜题,并发现了人体感知温度和疼痛的分子机制,荣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TRPV1是一种跨膜的阳离子通道蛋白,可感知辣椒素和高温的刺激,TRPV1被激活后构象发生改变,通道开放,阳离子内流,触发机体多种生理活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吃辣椒后引发的痛觉是一种条件反射
B. TRPV1的形成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C. 阳离子通过TRPV1内流属于协助扩散
D. 该发现可解释喝冷饮能缓解吃辣椒产生的热辣感
【答案】A
【解析】
【分析】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2、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通道的直径和形状相适配、大小和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分子或离子通过通道蛋白时,不需要与通道蛋白结合。
【详解】A、吃辣椒产生疼痛感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
B、TRPV1是一种跨膜的阳离子通道蛋白,其空间结构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B正确;
C、TRPV1属于离子通道蛋白,阳离子通过TRPV1内流属于协助扩散,C正确;
D、辣味是灼烧感,喝冷饮料能够通过降温,使部分TRPV1通道关闭,阳离子内流减弱,降低灼烧感,缓解辣味,D正确。
故选A。
7. 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有三个,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后膜上Na+通道的打开离不开信息分子——神经递质的作用
B. 通过测定血液中某些信息分子的含量,可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C. 有的内分泌腺分泌的信息分子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是免疫细胞之间完成信息交流不可或缺的信息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体内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激素、淋巴因子等。
【详解】A、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Na+通道打开,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
B、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检测血液中激素的种类和含量,可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B正确;
C、有的内分泌腺分泌的信息分子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对人体细胞的黏附,不是免疫细胞之间完成信息交流的信息分子,D错误。
故选D。
8. 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据下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传递至下丘脑,再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之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
B.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
C. 血糖升高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起效果后,会通过相关途径使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D. 抗体2作用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的受体,则该患者体内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均可能偏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细胞膜。
【详解】A、刺激传递至下丘脑,再通过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之分泌胰岛素的过程为反射,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
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B正确;
C、血糖升高使胰岛素分泌增加,经胰岛素作用后,血糖浓度降低,使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反馈调节),C正确;
D、抗体2与受体结合后,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不能发挥作用,使血糖浓度无法降低,故该患者体内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均可能偏高,D正确。
故选A。
9. 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腺垂体
B. 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C. 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D. 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TRH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与腺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即定向作用于腺垂体,A正确;
B、机体TH的浓度偏低,则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B错误;
C、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所必需的,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TRH和TSH分泌增加,TSH可促进甲状腺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C正确;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TRH不能作用于垂体,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机体产热减少,从而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正确。
故选B。
10. 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 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 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
C、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C正确;
D、据图可知,寒冷环境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D正确。
故选A。
11. 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最美逆行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尿量减少。下列关于尿液生成及排放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B. 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大量饮用清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一盐平衡
C. 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排尿减少
D. 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水的重吸收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在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能力增强,排尿减少;反之,重吸收能力减弱,排尿增多。
【详解】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错误;
B、医护工作者因长时间穿防护服工作,他们汗流浃背,饮水受限,这个过程丢失了水分和无机盐,故医护人员紧张工作后应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利于快速恢复水一盐平衡,B错误;
C、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受控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当医护人员工作时高度紧张,排尿反射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使排尿减少,C正确;
D、医护人员工作时汗流浃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水的重吸收增加,排尿减少,D错误。
故选C。
12. 某研究人员以小鼠为材料进行了与甲状腺相关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切除小鼠垂体,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
B. 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其耗氧量会增加
C. 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
D. 给切除垂体的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代谢可恢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
【详解】A、若切除垂体,则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产热减少,A正确;
B、给切除垂体的幼年小鼠注射垂体提取液后,该提取液中含有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小鼠的耗氧量会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故给成年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加,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故切除垂体后,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让代谢恢复正常,D错误。
故选D。
13. 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B.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C. 病毒再次感染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D. 依据图中所示的变化规律,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多次接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A正确;
B、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病毒(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正确;
C、病毒再次感染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
D、依据图中所示的变化规律,再次接种时产生抗体迅速、且产生抗体的量较多,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多次接种,D正确。
故选C。
14. 缺氧是指组织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通气量(基本通气量为1)之间的关系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脉血氧分压从60mmHg降至20mmHg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组织供氧
B. 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肺泡通气量快速增加,过度通气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C. 缺氧时,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
D. 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pH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观察图示,动脉血氧分压从60 mmHg 降至20 mmHg 的过程中,肺泡通气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气增多,以增加组织供氧, A 正确;
B、高原上缺乏氧气,生活在平原的人进入高原时,动脉血氧分压会降低.肺泡通气量会快速增加,过度通气排出 CO2 ,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 B 正确;
C、在缺氧条件下,人体肌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能量, C 正确;
D、缺氧时,机体内产生的乳酸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以维持血液 pH 的稳定, D 错误。
故选D。
15.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历程的部分实验(如图所示),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一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B. 实验一中为排除琼脂片的影响,可设置不放尖端仅放琼脂片的对照组
C. 实验二没有证明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
D. 实验二中琼脂上放置的胚芽鞘尖端越多,弯曲角度a越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1、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尖端也是感光部位;而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同时也是弯曲部位。
2、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会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在极性运输的作用下,生长素向伸长区运输,使得背光侧伸长区生长的快,向光侧生长地慢,植物就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A、图1中左侧无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右侧在琼脂片上放置尖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说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A正确;
B、实验一中可设置不放尖端仅放琼脂片的对照组,以排除除琼脂片的影响,确保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的影响有关,B正确;
C、实验二为温特的实验,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而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由其他科学家发现的,C正确;
D、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故若增加琼脂块上放置的尖端数量,弯曲角度a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D错误。
故选D。
16.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对细胞伸长生长以及细胞分化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对同一植物茎和芽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的某浓度的生长素可能对根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B.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向不能从形态学下端到形态学上端
C. 生长素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其生长,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程度与其浓度一一对应
D. 植物生长素没有特定的分泌器官,也没有明显的靶器官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因此某生长素浓度对芽和茎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可能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A正确;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B正确;
C、根据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曲线变化可知,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对植物的生长程度表现出相同的生长效应,即一般有两个相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的生长所起的调节作用相同,C错误;
D、植物生长素的分泌器官和作用的靶器官并不说不明白,D正确。
故选C。
17. 科研人员完成下图所示实验,一段时间后,检测到B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证实茎段中的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以确认其是否会被运输到B中
C. 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可去除茎段内源生长素,减少对实验的干扰
D. 本实验应增加一组顶端在下、基端在上的实验组,作为对比实验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用同位素标记化合物,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同位素标记法。
2、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详解】A、本实验证实茎段中的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但无法证明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为缺少对比实验,A错误;
B、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琼脂块A中的生长素,可追踪生长素的去向,通过检测B处的放射性,以确认其是否会被运输到B中,B正确;
C、切取的茎段内含有内源生长素,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可去除茎段内源生长素,从而减少对实验的干扰,C正确;
D、本实验只有顶端在上、基端在下的实验组,应增加一组顶端在下、基端在上的实验组,作为对比实验,从而证实茎段中的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D正确。
故选A。
18. 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对植物某器官的作用结果。图中虚线表示IAA浓度为0时,单位生长长度所需的时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横放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会由c对应的浓度变为d对应的浓度
B. 植物横放时,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可能会由a对应的浓度变为b对应的浓度
C. 对茎的作用效果为b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的作用效果可能为d
D. 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顶芽和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分别为a和b对应的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在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而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
【详解】A、茎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小,植物横放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增大且促进作用增强,故可能会由a变为b,A错误;
B、根对生长素敏感性较大,植物横放时,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增大可能起抑制作用,而生长素浓度由a变为b的过程促进作用在增强,B错误;
C、对茎的作用效果为b的生长素浓度是最适浓度,根的敏感性大于茎,故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可能对根起抑制作用,即作用效果可能为d,C正确;
D、植物表现为顶端优势时,顶芽生长素浓度较低,起促进作用,侧芽生长素浓度较高,起抑制作用,图中a、b对应的浓度均起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C。
19. 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浓度的2,4-D可用于双子叶农作物的田间除草
B. 盛花期连续暴雨后可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防止小麦减产
C. 喷洒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可延长绿色叶类蔬菜的保鲜时间
D. 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①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②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③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④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⑤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详解】A、因为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高浓度2,4-D可用于杀死单子叶作物农田的双子叶杂草,A错误;
B、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获得的是无子果实,而小麦收获的是种子,因此盛花期连续暴雨后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并不能防止小麦减产,B错误;
C、脱落酸具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的作用,故喷洒脱落酸不能延长绿色叶菜类蔬菜的保鲜时间,C错误;
D、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的伸长,故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D正确。
故选D。
20. 下列关于农业生产措施或作物生理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将成熟木瓜与未成熟柿子一起放置,柿子成熟快,其原理是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B. 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其原因是水稻合成分泌过多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导致植株过度增高
C. 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树枝,树枝易生根,其原理是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
D. 玉米即将成熟时,若经历干热后又遇大雨,种子易在穗上发芽,其可能原因是高温降解玉米产生的脱落酸,解除了种子休眠,种子吸水萌发
【答案】B
【解析】
【分析】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详解】A、将成熟木瓜放在未成熟的柿子里会促进柿子的成熟,原因是成熟的木瓜释放出乙烯,催熟了未成熟的柿子。故该过程中起作用的激素是乙烯,A正确;
B、感染赤霉菌的水稻植株比正常植株高50%以上,其原因是赤霉菌合成分泌过多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导致植株过度增高,B错误;
C、人尿中含有植物的生长素,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住枝条,可促进生根,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原理,这和植物激素有关,C正确;
D、持续高温降雨,玉米种子中的脱落酸被降解,种子内脱落酸含量降低,抑制发芽的作用减弱,导致种子在穗上发芽,D正确。
故选B。
21. 黄刺尾守宫是主要分布在非洲西北部的一种蜥蜴,其黄刺颜色鲜艳,当遇到敌害时尾部还能够喷射出难闻的黏液,吓退敌害,这些特征都利于它们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后代,说明它和普通蜥蜴属于同一物种
B. 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长期不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黄刺尾守宫进化提供原材料并决定其进化方向
D. 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可能会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物种形成包括渐变式和骤变式。渐变式一般要经过地理隔离、自然选择,达到生殖隔离。骤变式是指不经过地理隔离,很快达到生殖隔离,如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子代三倍体是新物种。
【详解】A、若黄刺尾守宫能与普通蜥蜴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才说明它和普通蜥蜴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
B、黄刺尾守宫独特的形态特征是在特定环境中,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黄刺尾守宫进化提供原材料,但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其进化方向,C错误;
D、若不同蜥蜴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当不同种群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育后代,就导致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D。
22.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大熊猫是其设计原型。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在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B、b基因,叫作该种群的基因库
B. 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C. 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28.6%
D. 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40%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库指的是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是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在全部等位基因数中 的比值。
【详解】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B、b基因,是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很少的一部分,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低的过程,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也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2×60%×40%=48%,BB=60%×60%=36%,则Bb:BB=4∶3,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约为4/7×1/2=28.6%,C正确;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bXb为40%×40%=16%,在雄性个体中,XbY为40%,而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0%,D错误。
故选C。
23. 下图为某同学注射疫苗时,缩手反射弧某突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5-羟色胺为抑制性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同学咬紧牙关仍发生了缩手,说明C神经元的Na+内流大于CI-内流
B. 若该同学在注射疫苗时没有缩手,说明神经元A没有产生兴奋
C. 突触前膜的Ca2+触发递质小泡移动并与前膜融合,此过程不消耗能量
D. 上图中只有Na+内流会引起神经元C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详解】A、C神经元的Na+内流会引起兴奋,而Cl-内流会导致神经元抑制,若该同学咬紧牙关仍发生了缩手,说明C神经元兴奋,故说明Na+内流大于Cl-内流,A正确;
B、若该同学在注射疫苗时没有缩手,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而非A神经元没有兴奋,B错误;
C、突触前膜的Ca2+触发递质小泡移动并与前膜融合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Na+内流与Cl-内流都会引起神经元C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的变化,D错误。
故选A。
24. 全蝎作为传统的动物性中药,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据有关文献介绍:“全蝎辛,平;有毒。归肝经。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研究表明,蝎毒液中的毒素多肽能够与可兴奋细胞的钠通道特异性结合,并对其活性进行调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蝎毒液中的毒素多肽可以通过提高Na+通道活性,大幅缓解癫痫症状
B. 蝎毒液制成药物干粉时,为确保药效应选择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进行炮制
C. 研究中发现蝎毒液能降低细胞外的K+浓度,则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D. 毒素多肽能与离子通道特异性结合,有助于研究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详解】A、蝎毒液中的毒素多肽能够与可兴奋细胞的钠通道特异性结合,并对其活性进行调控,蝎毒素能止痛,故蝎毒素能抑制钠离子内流,故蝎毒液中的毒素多肽可以通过降低Na+通道活性,大幅缓解癫痫症状,A错误;
B、蝎毒素化学本质是多肽,为确保其炮制过程中不被相关酶降解,应选择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炮制,B错误;
C、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蝎毒液能降低细胞外的K+浓度,导致钾离子外流增加,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加,C错误;
D、由题干可知,毒素多肽能与离子通道特异性结合,这有助于研究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D正确。
故选D。
25. 研究人员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探究茶叶中茶氨酸对脑腺体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缺少一组不添加茶氨酸、其他条件与另两组相同的对照组
B. 由图推测,茶氨酸浓度越大,促进多巴胺释放的作用时间越长
C. 多巴胺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受体决定了多巴胺释放的位置
D. 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突触后膜内侧钠离子浓度比外侧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它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点位变化。
【详解】A、本实验需要评定大鼠自身产生多巴胺的情况,才能判断茶氨酸对多巴胺释放的影响,所以需要增加一组空白对照实验,即不添加茶氨酸、其他条件与另两组相同且适宜,A正确;
B、从图中不能看出茶氨酸浓度越大,促进多巴胺释放的作用时间越长,B错误;
C、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受体不能决定多巴胺释放的位置,C错误;
D、多巴胺发挥作用后,能使突触后膜内侧钠离子浓度比外侧低,D错误。
故选A。
26. 下列图甲中a部位为神经纤维与肌细胞接头(突触的一种),图乙是a部位的放大图。Ach与肌肉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引起肌肉收缩。将2个微电极置于图中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的正负两极相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f处给予刺激,腓肠肌收缩,电流计的指针不发生偏转
B. 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会引起肌细胞快速吸收Na+
C. 刺激d、e两处,腓肠肌均收缩,说明d、e位于传出神经上
D. 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后者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甲分析:a表示神经-肌肉接头,b、c、e位于传出神经上,d位于传入神经上,f是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经过突触时有突触延搁,速度会变慢。
【详解】A、由图可知,f腓肠肌属于效应器, a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可以初步判断b、c、e位于传出神经上,d位于传入神经上,在反射弧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因此在f处给予刺激,腓肠肌收缩,兴奋不会传向b、c、e,电流表的指针不发生偏转,A正确;
B、由题意可知,Ach是兴奋型神经递质,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引起肌细胞快速吸收钠离子,从而使肌肉收缩,B正确;
C、根据题图中脊柱和腓肠肌所在位置,a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可以初步判断b、c、e位于传出神经上,由于d与c之间有部分脊柱,脊髓是躯体运动是低级中枢,因此d位于传入神经上,腓肠肌属于效应器,刺激d、e两处,都会引起f腓肠肌的收缩,C错误;
D、图乙中的Ach与Ach受体结合后,兴奋的信息就从神经传递到了肌肉组织,导致Ach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27. 如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的模式图。①表示进器官的血液,②表示出器官的血液,甲、乙为两种体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分别为组织液和血浆,甲、乙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 若该器官是肺,则运动状态下的O2浓度①处高于②处
C. 若该器官是胰腺,则饥饿状态下胰高血糖素浓度②处高于①处
D. 若该器官是肾脏,则正常人尿素的浓度②处高于①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①是血液来向,②是血液去向。
【详解】A、甲、乙分别为组织液和血浆,甲、乙和淋巴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A 错误;
B、血液与肺进行气体交换,吸收O2排出CO2,因此O2浓度②处高于①处,B 错误;
C、胰腺中的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饥饿状态下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因此胰高血糖素浓度②处高于①处,C 正确;
D、血浆经过肾脏形成尿液,血浆中的尿素等废物进入肾小管,因此正常人尿素的浓度①处高于②处,D 错误。
故选C。
28. 人体在饥饿和进食等不同状态下会发生不同的生理反应,进食可刺激小肠的K细胞分泌一种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 B细胞和脂肪细胞,引起血糖浓度降低,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①~④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上的①②③④一旦与特定分子结合后,便会被灭活
B. 与注射葡萄糖相比,口服等量葡萄糖时体内胰岛素水平较低
C. GIP与①结合可能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转化为甘油三酯
D. K细胞分泌GIP和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答案】C
【解析】
【分析】1、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2、分析题图: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图中结构 ①~④是细胞膜上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
【详解】A、细胞膜上的①②③④(受体)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受体不会被灭活,A错误;
B、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葡萄糖是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浆,而消化系统中小肠K细胞可分泌GIP促进胰岛素分泌,而注射的葡萄糖直接进入血浆,不会引起该反应,故口服等量葡萄糖时,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B错误;
C、由图可知,进食后GIP通过结构①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脂肪,C正确;
D、K 细胞分泌GIP和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都是胞吐过程,都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错误。
故选C。
29. 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
B、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
C、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30. 为了探究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大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某小组选取同种且年龄与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进行饲养。饲养第30天时,对其实施切除手术,手术后再饲养一段时间,然后随机等分成①②③④四组,在第40天时分别注射不同激素及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了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该实验需要手术切除大鼠的胰腺的和垂体
B. 该实验中选取的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属于实验要控制的无关变量
C. 该实验结果表明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在促进大鼠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 该实验中第④组注射的每种激素量分别与第②、第③组注射的激素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对大鼠注射不同的激素,因变量是大鼠平均体重的变化,故该实验探究的是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大鼠生长的影响。为避免自身产生的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应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
【详解】A、本实验中给大鼠注射的激素有胰岛素和生长激素,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故该实验需要手术切除大鼠的胰腺和垂体,以排除内源性激素的干扰,A正确;
B、该实验中大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若无关变量不统一,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B正确;
C、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能促进大鼠的生长,且胰岛素与生长激素同时作用的效果比它们单独作用的效果还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应为协同作用,C正确;
D、该实验中第④组注射的激素量与第②③组注射的激素总量相等,D错误。
故选D。
31. 长期高脂饮食可以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会成为Ⅱ型糖尿病的易发人群。科研人员为探讨高蛋白饮食在肥胖患者Ⅱ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制备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后,再给予等热量的3组不同类型饲料喂养24周,24周后对模型大鼠静脉注射葡萄糖开展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大鼠胰岛素的分泌受血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调节
B. 5min后模型大鼠血糖降低,主要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所致
C. 高蛋白饲料组大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D.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减少高脂性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类食物的摄入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主要病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Ⅱ型糖尿病主要病因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胰岛素失去作用,本题实验收集的尿液中如果有葡萄糖出现,则会出现砖红色沉淀而尿液中出现葡萄糖的原因是胰岛被切除了不能正常产生胰岛素,不能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详解】A、胰高血糖素升高和血糖浓度过高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下丘脑可以通过神经控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调节,A正确;
B、胰岛素是身体中唯一降血糖的激素,所以5min后模型大鼠血糖降低,主要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所致,B正确;
C、由题图所示曲线可知,高蛋白饲料组大鼠的胰岛素浓度降低,但是其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与对照组大鼠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一致的,所以不能说明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C错误;
D、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减少高脂性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类食物的摄入,高脂饲料升高血糖浓度更高,D正确。
故选C。
32.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C)是机体内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类固醇分子,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如图为正常机体在应激状态下 GC的分泌及部分作用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GC分泌过程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B. 若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
C. 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时,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
D. GC能特异性识别免疫细胞膜上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在应激状态下,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产生CRH作用于垂体,垂体产生ACTH,作用于肾上腺,由肾上腺分泌GC,GC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详解】A、由图知,GC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控制,同时GC又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A不符合题意;
B、长期大剂量使用GC,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而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发育,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退,B不符合题意;
C、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时,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效应器的组成部分,C不符合题意;
D、GC类固醇分子,受体在细胞内,不在细胞膜上,D符合题意。
故选D。
33.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位于下丘脑的PO/AH区的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相等时设定了一个调定点,如37℃,体温整合中枢就是按照这个调定点来调节体温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体温维持在体温调定点,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
B. 若体温低于调定点,会有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散热速度减缓
C. 在致冷源作用下,体温维持在调定点时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
D. 人体在发热初期,达到调定点之前,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从而感到寒冷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A、B两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温度,正常情况下体温为37℃,调定点调高后“正常”体温为39℃。
【详解】A、若体温维持在调定点,即体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此时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A正确;
B、若体温低于调定点,则此时相当于接受寒冷刺激,则机体体温平衡调节的结果是,相关神经支配使得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B正确;
C、在致冷源作用下,即寒冷刺激时,此时体温能维持相对稳定,则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等于热敏神经元,C错误
D、人体在发热初期,即没有达到新的调定点之前,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进而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D正确。
故选C。
34. 人对杉树花粉过敏是常见的过敏现象。花粉作为抗原进入某些人身体后,他们的体内会产生大量能与该抗原结合的蛋白质IgE,该种蛋白还可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FcER1的肥大细胞等结合并相互作用,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IgE并不是与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可以结合的
B. 根据过敏反应发生原理,IgE的量越多,过敏症状越严重
C.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下降,引起局部组织水肿
D. 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机体产生的抗体的存在位置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A、由题题意可知,IgE可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FcER1的肥大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所以并不是机体内所有细胞都可以跟IgE结合,A正确;
B、根据过敏反应发生的原理,IgE的量越多,结合的肥大细胞越多,产生的组织胺等越多,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使过敏症状加重,B正确;
C、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后产生组织胺,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使血浆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入到组织液中,引起局部组织水肿,C错误;
D、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一般分布在细胞表面,而正常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布在内环境中,D正确。故选C。
35. 下图甲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丙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下列实验现象及解释合理的是( )
A. 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于生长素的向下运输造成的
B. 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
C. 图乙茎3、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位于图丙中的C点之前和之后
D. 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根2处,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甲,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以横向运输的形式从尖端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分析图乙,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使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2、4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3侧,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茎对生长素不敏感,因此根表现为向地生长,茎表现为背地生长。分析图丙,A-B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增强,B-C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减弱,C点时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C-D段抑制植物的生长。
【详解】A、图甲中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发生的是横向运输,A错误;
B、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其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B正确;
C、图乙茎3、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都是促进茎的生长,而图丙中的C点之后才会抑制茎的生长,C错误;
D、由于受重力作用,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根2处,由于根对生长素最敏感,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D错误。
故选B。
36. 顶芽分生组织产生的IAA可通过影响IPT基因(控制细胞分裂素-CK合成的相关酶)和CKX基因(控制细胞分裂素分解的相关酶)的表达来调节侧芽的分枝生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IAA从顶芽运输到侧芽是极性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B. 侧芽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C.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做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
D. 可推测:当侧芽长成后,侧芽下端处IPT基因打开,CKX基因关闭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详解】A、IAA从顶芽运输到侧芽表现为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因而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A正确;
B、图中显示,顶端优势的产生是由于生长素运输到侧芽后,使IPT基因(细胞分裂素合成基因)、CKX基因打开,因而侧芽部位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下降,侧芽生长被抑制,切除顶芽后,IPT基因打开、CKX基因关闭,因而侧芽部位细胞分裂素的含量上升,进而表现为侧芽生长,可见,侧芽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程序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做为信息分子能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而实现了信息的传递,进而对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做出调节,C正确;
D、当侧芽长成后,其产生的生长素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使侧芽下端处的生长受到抑制,即该处的基因表达情况为:IPT基因关闭,CKX基因打开,D错误。
故选D。
37. 植物的根顺重力方向向下生长,称为正向重力性。植物细胞中感受重力的物质是淀粉体,植物根部的淀粉体在根冠,受重力影响淀粉体会下沉到根冠细胞的底部。下图为根冠细胞正向重力性调节机制,已知钙泵是Ca2+激活的 ATP酶,钙泵和生长素泵分别将钙离子和生长素运输到细胞壁并在根冠下侧聚积,大部分生长素最终分布在根的伸长区下侧,使根的生长表现为正向重力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淀粉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细胞底部可直接促进细胞释放大量Ca2+
B. 细胞质基质中Ca2+增多会直接激活钙泵和生长素泵
C. 钙泵和生长素泵具有特异性,二者转运物质时需要消耗 ATP
D. 重力导致根下侧细胞生长素的浓度高于上侧,促进生长的作用更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淀粉体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内质网上,促进内质网释放大量Ca2+,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调节作用,A错误;
B、细胞质基质中Ca2+增多,会激活无活性的钙调蛋白,被激活的钙调蛋白方可激活钙泵和生长素泵,B错误;
C、钙泵和生长素泵只能转运特定的物质,体现了特异性,由题目信息可知,钙泵是一种ATP水解酶,又由于在钙泵和生长素泵的作用下,钙离子和生长素聚积在根冠下侧细胞壁处,由此可判断钙泵和生长素泵转运物质需要消耗ATP,C正确;
D、重力作用导致根下侧细胞生长素的浓度高于上侧,因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故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根下侧细胞的生长,表现为根向地弯曲生长,D错误。
故选C。
38. 油菜素内酯(BL)被称为第六类植物激素。某实验小组在含有(+)或不含(-) 1mol/L的BL琼脂培养基上,利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拟南芥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对该实验及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BL和生长素浓度
B. 适宜浓度的BL与生长素可协同促进侧根的形成
C. 生长素浓度大于5mmol/L时,开始促进侧根形成
D. 随着BL浓度增大,其促进侧根形成效应逐渐升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由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含有BL的培养基上拟南芥幼苗的侧根形成率明显高于不含BL的培养基上侧根的形成率,这说明适宜浓度的BL与IAA可协同促进侧根的形成。
【详解】A、本实验是在含有(+)或不含(-) 1mmol/LBL的琼脂培养基上,利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处理拟南芥幼苗,因此自变量是含或不含BL和IAA浓度,A正确;
B、随着IAA浓度的增加,含有BL的培养基上拟南芥幼苗的侧根形成率明显高于不含BL的培养基上侧根的形成率,这说明适宜浓度的BL与IAA可协同促进侧根的形成,B正确;
C、与不加生长素相比,浓度大于5mmol/ L时,开始促进侧根形成,C正确;
D、本实验只进行了1nmol/LBL处理下拟南芥侧根形成率的影响,无法得知随着BL浓度的增大,拟南芥侧根形成率的情况,D错误。
故选D。
39. 为探究植物激素X对植物向光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以正常生长状态下的水稻幼苗为材料,设置四组实验,甲组不进行处理,乙组施加一定浓度的激素X,丙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丁组用激素X+生长素处理,四组均给予相同强度的单侧光照射,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θ),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 激素X通过抑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影响茎的弯曲生长
B. 激素X可能会抑制与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C. 激素X与生长素在茎的弯曲生长方面表现为拮抗作用
D. 实验结果不能说明激素X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A、据图可知,使用激素X后,茎的弯曲角度变小,说明激素X可能通过抑制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从而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减小,进而减弱了向光性,A错误;
B、若 激素X能影响生长素相关基因表达进而使生长素的合成量减少,也会使植株的向光性减弱,B正确;
C、甲组和丙组对照,说明生长素能增加植株的向光性反应,甲组和乙组对照说明激素X能减弱向光性,因此激素X和生长素对茎的弯曲生长具有拮抗作用,C正确;
D、实验中只是进行了激素X添加与否的对照,没有以激素X的浓度作为自变量进行探究,不能说明激素X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故选A。
40. 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效唑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 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
C. 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
D. 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与对照组比较,多效唑可提高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
【详解】A、由图可知,多效唑可以增强AGPase活性,促进鳞茎中淀粉的合成,间接参与细胞代谢,A错误;
B、由题“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可知,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甲醇-清水稀释液处理,B错误;
C、由题可知,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进而抑制鳞茎中淀粉的积累,根据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喷施赤霉素不能提高鳞茎产量,反而使得鳞茎产量减少,C错误;
D、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用外源激素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处理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41. 抑郁症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的含量减少有关。5-HT是使人愉悦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临床上常采用西药度洛西汀来治疗,机理如下图:
(1)5-HT释放后,经_____________(液体)运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据图分析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是__________,从而有利于神经系统活动正常进行。
(3)《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人参有“安精神,定魂魄之功效”。研究者展开了人参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能否抗抑郁研究,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刺激(CUMS)的方法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将度洛西汀和Rg分别溶于双蒸水制成溶液进行灌胃,用强迫游泳的行为学方法来检测大鼠的抑郁行为学变化。结果如下:
组别
外理
动物在水中的不动时间(秒)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15
2
CUMS
123±11
3
CUMS+度洛西汀10mg/Kg
92±28
4
CUMS+Rg5mg/Kg
63±29
5
CUMS+Rg10mg/Kg
62±30
注:动物在水中的不动时间可评价抑郁程度。
①本实验的对照组组别有_____________,第1组的具体处理是_____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在已有西药度洛西汀的情况下,Rg__________(有/没有)作为抗抑郁中药的研究前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组织液 ②. 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
(2)抑制5—羟色胺转运载体从突触间隙运走5—羟色胺,使5—羟色胺更多地刺激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3) ①. 1、2、3 ②. 不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刺激的方法处理,每天灌胃等量的双蒸水 ③. 有 ④. 4、5组与2、3组相比,大鼠不动时间明显缩短,说明人参皂苷可抗抑郁,且比度洛西汀抗抑郁效果还要好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小问1详解】
5-羟色胺作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经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的运输才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是:抑制5-羟色胺转运载体从突触间隙运走5-羟色胺,从而使5-羟色胺更多地刺激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小问3详解】
①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人参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能否抗抑郁,则实验的自变量是Rg,故该实验的对照组是1、2、3;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第1组应为空白对照,具体处理是不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刺激的方法处理,每天灌胃等量的双蒸水。
②分析实验结果可知,4、5组与2、3组相比,大鼠不动时间明显缩短,说明人参皂苷可抗抑郁,且比度洛西汀抗抑郁效果还要好,故Rg有作为抗抑郁中药的研究前景。
42. 肾内集合管细胞膜上具有AQP2、AQP3、AQP4等多种水通道蛋白。抗利尿激素(ADH)会通过调控AQP2的数量来调节水的重吸收,有关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③表示体液成分,a、b表示囊泡的不同转运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某种刺激”引起尿量减少,则该刺激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ADH的释放量将__________,并与集合管细胞膜上的X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此过程下丘脑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2)水分子通过AQP快速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集合管细胞中,AQP2与分泌蛋白都能通过囊泡进行转运,它们在囊泡的位置区别是____________若正常人一次性快速饮用1000mL纯净水,b过程将会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基本不变”)。
(3)若人体在正常饮水情况下尿量超过3L/d,则可能患有尿崩症(表现为尿量明显增多)。据图分析引发人体尿崩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 ①.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②. 增加 ③. 下丘脑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渗透压调节中枢、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
(2) ①. 协助扩散 ②. 分泌蛋白是被囊泡包裹着的,而水通道蛋白则位于囊泡膜上 ③. 增强
(3)①下丘脑的损伤导致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量不足
②自身产生的抗体与ADH受体特异性结合或ADH受体含量减少,导致集合管细胞对ADH不敏感
③控制合成AQP2的基因表达受抑制,导致集合管细胞膜上的AQP2减少
④含AQP2的囊泡上无法定位到集合管细胞的特定位置
⑤集合管细胞膜上的AQP2以囊泡形式脱落
【解析】
【分析】人体水平衡的调节过程:饮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小问1详解】
若图中“某种刺激”引起尿量减少,说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增强,则该刺激可能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的因素可能是所吃的食物过咸、饮水过少等,此时ADH的释放量将增加,并与集合管细胞膜上的X(抗利尿激素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表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增强。此过程下丘脑作为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节中枢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下丘脑的某些分泌细胞还表现为分泌作用,能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
【小问2详解】
水分子通过AQP快速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该过程中水分子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行,不消耗能量。集合管细胞中,AQP2与分泌蛋白都能通过囊泡进行转运,它们在囊泡的位置区别是包裹有分泌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结合后将分泌蛋白分泌出去,而包裹有AQP2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后AQP2位于细胞膜中,起着转运水分子的作用,若正常人一次性快速饮用1000mL纯净水,b过程将会“增强”,从而减少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小问3详解】
若人体在正常饮水情况下尿量超过3L/d,则可能患有尿崩症(表现为尿量明显增多)。图中显示,机体对尿量的调控是通过抗利尿激素来实现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会导致尿量减少,反之尿量增多,据此可推测引发人体尿崩的原因是一方面是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另一方面是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无法发挥作用,也可能是转运水分子的通道蛋白减少等因素,据此引起尿崩症的因素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①下丘脑的损伤导致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量不足
②自身产生的抗体与ADH受体特异性结合或ADH受体含量减少(自身免疫病),导致集合管细胞对ADH不敏感
③控制合成AQP2的基因表达受抑制,导致集合管细胞膜上的AQP2减少;
④含AQP2的囊泡上无法定位到集合管细胞的特定位置;
⑤集合管细胞膜上的AQP2以囊泡形式脱落。
43. 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中a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______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T细胞接受刺激后会分泌_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可促进大部分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_________________过程。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_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______。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显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___________。从体液免疫的角度分析注射加强针的意义是___________。注射了新冠疫苗是否就能够保证不会被新冠病毒感染,请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特异性 ②. 淋巴因子 ③. 细胞免疫
(2) ① 乙 ②. 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3) ①. 全程接种+加强针 ②. 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③. 不能由于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且病毒变异性强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小问1详解】
病毒为胞内寄生物,进入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在均属于特异性免疫,而在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是因为,T细胞接受刺激后会分泌淋巴因子,该物质可促进大部分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因而二者可表现为同步增长。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细胞免疫过程,即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效应T细胞会与被病毒侵染的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破裂,病毒暴露,进而被抗体识别,最终被消灭。
【小问2详解】
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因为此前阶段即使病毒侵染,也没有抗原再度合成,进而无法检测,而在乙时段,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因而可检测出来,帮助做出判断。
【小问3详解】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b显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图中显示,全程接种+加强针的保护作用更有效,因为实验结果显示,全程接种+加强针保护措施下产生的抗体中和各种病毒的能力更强。从体液免疫的角度分析注射加强针之所以能起到较好预防效果是因为加强针的使用相当于激发机体产生了二次免疫,因而场所了更强的免疫反应,进而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因而预防相效果更好。注射了新冠疫苗并不能够保证不会被新冠病毒感染,原因之一是体内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进而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另一方面,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为单链结构,因而病毒变异性强,这也会导致机体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不能起到相应的预防作用。
44.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是植物体内常见的五种植物激素,近几年科学家陆续发现一些其他植物激素,比如独脚金内酯等。GR24是人工合成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为了研究其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拟南芥为材料进行了如图1的实验,结果如图2。请回答:
(1)GR24和NAA均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属于______。与独脚金内酯相比,GR24的优点有______。由图2推测NAA和GR24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______(选填“A”或“B”)中。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______,其余的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从图2可看出,GR24与NAA对侧枝生长具有______(选填“协同”或“拮抗”)作用。
(3)据图2的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与图1相同的切段进行实验。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①______;②______。若检测结果为______,则支持科研人员提出的假设。
组别
处理
检测
实验组
在主茎上端施加NAA
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
在琼脂块中①
主茎下端的放射性标记含量
对照组
同上
同上
在琼脂块中②
【答案】 ①. 植物生长调节剂 ②.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作用时间长等 ③. A ④. NAA和GR24的有无(和培养时间) ⑤. 侧枝长度 ⑥. 协同 ⑦. 添加GR24 ⑧. 不添加GR24 ⑨. 实验组下端放射性标记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作用时间长等优点。
3、分析图2,自变量是培养时间和加入的生长素类似物种类,因变量检测指标为侧枝长度。对照组的侧枝长度最长。NAA和GR24共同处理,侧枝生长明显受抑制。
【详解】(1)据题干和图2可知,GR24和生长素类似物NAA一样,是人工合成的,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与独脚金内酯相比,GR24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的优点是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作用时间长等。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因此进行实验处理时,应该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和GR24,NAA和GR24应加入琼脂块A中。
(2)由图2可知,实验自变量是NAA和GR24有无,因变量是侧枝长度,其余的无关变量控制应该相同且适宜。NAA和GR24共同处理,侧枝生长明显受抑制,二者在调节侧枝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3)根据图1分析,该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琼脂块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琼脂块中不添加GR24。若GR24阻止了侧芽生长素向外运输,则实验组因在琼脂块中添加了GR24,检测结果为实验组下端放射性标记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支持科研人员提出的假设。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1月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