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52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微专题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与分析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8单元稳态与调节微专题实验: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4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及其动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讲种群及其动态,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二,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出生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___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______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_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______、个体______的种群,如调查山坡上的珙桐密度。(2)估算法①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②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易错整合,判断正误。(1)调查种群数量较少的陆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2)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3)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 )(4)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5)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6)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7)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
1.黑光灯诱捕昆虫和性外激素诱杀害虫的原理相同吗?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何种信息传递?提示:原理不同。前者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后者利用了昆虫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原理。前者属于物理信息,后者属于化学信息。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提示: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3.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什么强调随机取样?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1.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技巧[科学思维](1)统计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调查种群密度方法中的注意事项[科学思维](1)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甲),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如图乙)。
(2)样方法中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3)标记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4)标记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种群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误差分析[科学思维]
考向以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载体考查生命观念及科学思维 (2023·河南驻马店阶段性考试)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性别比例的变化一定会影响种群出生率B.我国放开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使人口迅速增长C.出生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不同种群的年龄金字塔都有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年龄组
解析:种群性别比例的失调才会影响到出生率,而在正常范围内性别比例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影响出生率,A错误;我国放开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年龄结构,B错误;出生率主要受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影响,C正确;种群通常分为三个年龄组,即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但有些昆虫(如蚕),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特别短,生殖后期为零,D错误。
┃┃拓展归纳►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的关系(1)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2)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结构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3)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年龄结构。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4)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变式训练〕1.夏腊梅是一种落叶灌木,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研究人员在三个地区对夏腊梅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夏腊梅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可预测甲地区中的夏腊梅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B.乙地区的夏腊梅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但出生率不为0C.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的数量D.处于稳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图丙所示类型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区的夏腊梅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可预测甲地区中的夏腊梅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乙地区的夏腊梅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其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同,且不为0,B正确;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的数量,C正确;处于稳定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年龄结构如图乙所示类型,D错误。
考向 以种群密度的调查为载体考查科学探究 某实验小组为了检验某除草剂对稻田稗草的防治效果,做了对照实验,施加除草剂60天后调查稗草的种群密度。取样的方法为每组实验随机选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为1m2。调查结果为对照组5.75株/m2,实验组35.00株/m2。下列对该实验的解读或评述正确的是( )A.样方数量过少,面积适当B.样方面积过小,数量适当C.杂草株数应为整数,对照组数据有误D.实验组数据可信,该除草剂施用效果显著
解析:稗草为草本植物,所以应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只随机取3个样方,则样方数量过少,A正确,B错误;由于取3个样方平均值,所以杂草株数可以为整数,也可以是非整数,C错误;由于随机取样数量过少,偶然性较大,所以实验组数据不可信,D错误。
┃┃规律方法► “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变式训练〕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田鼠进行调查,调查样方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的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10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
下列是某同学对数据分析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的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解析: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A错误;如果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高,B错误;在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数量是60+68=128,雄性个体数量是40+32=72,即雌性与雄性的比例为16∶9,C错误;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00×100÷20÷2=250(只/hm2),D正确。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______。
(3)表达形式①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______。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______。
2.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3.种群数量的波动(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______中。处于波动中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____________。(2)当种群长期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______。(3)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_______________。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
(1)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2)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3)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4)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 )(5)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形增长。( )(6)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
1.在同样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下,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变化与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提示:不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2.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产量。这是为什么?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作出解释。提示:如果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和“S”形两种曲线的分析[科学思维]
提醒:(1)λ≠增长率λ指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根据Nt=N0λ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1=Nt/Nt-1-Nt-1/Nt-1=λ-1。(2)增长率≠增长速率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目,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2.明确K值的三个易错点[科学思维](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条件已遭到破坏。
3.K值与K/2的应用[社会责任]
提醒:(1)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②种群数量达K值时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捞量。(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打扫卫生、做好粮食储存、硬化地面、饲养天敌等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考向 分析比较“J”形曲线与“S”形曲线 (2023·湖南岳阳质检)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图1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模型,图2表示某农场田鼠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b段,种群的数量增长的倍数λ大于1,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2B.图1中造成b~e的原因可能是当地天敌捕食C.图2中,前10年内,种群密度最大年份是第6年D.图2中,第10年到14年,田鼠的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
解析:种群数量稳定后在K值上下波动,b~c段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2,A正确;c~d段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e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c~d段相比,影响b~e段的因素最可能是气候和传染病,B错误;图2中,前4年λ=1,说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第4~8年时λ>1,种群数量增加,所以种群密度最大的年份是第8年,C错误;图2中,第10年到14年,λ先小于1,后大于1,田鼠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D错误。
┃┃易错提醒►辨析“λ”与“增长率”的关系
(1)“λ”≠增长率种群“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代表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2)曲线分析
〔变式训练〕3.(2023·衡阳月考)在对森林内甲、乙两种鸟类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λ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鸟类种群数量常用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B.无法推断a点时甲、乙种群数量是否相等C.乙种群数量在第3年末达到了最大值D.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解析:鸟类种群数量的调查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A正确;从曲线上看a点时甲、乙种群的增长率是相同的,但无法判断两者的数量是否相等,B正确;乙种群在第3年末λ值为1,表示此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但前期λ值都大于1,此后种群λ值又小于1,因此此时数量达到调查期间的最大值,C正确;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4年中甲种群的λ=1.5,种群数量快速增长,虽然λ值相等,但每年的基数在变化,因此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不相等的,D错误。
考向 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2023·河南驻马店高三阶段性考试)燕鸻是有名的食虫鸟,尤其嗜吃蝗虫。下图中的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燕鸻和蝗虫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燕鸻和蝗虫的关系属于群落层次的种间关系B.当蝗虫种群数量处于S点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当燕鸻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该种群数量会逐年上升D.当种群数量较少时,曲线乙的种群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解析:燕鸻和蝗虫的关系属于群落层次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A正确;当蝗虫种群数量处于S点时,Nt+1=Nt,种群数量保持不变,说明年龄结构为稳定型,B正确;当燕鸻种群数量低于X点时,Nt+1与Nt比值小于1,说明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逐年下降,C错误;由图可知,曲线乙在种群数量较少的情况下,Nt+1与Nt比值较大,增长速度较快,D正确。
〔变式训练〕4.如图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B.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C.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解析: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增长速率最快,A正确;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速率为0,B正确;图1、2、3都是“S”形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C正确;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K/2,D错误。
【科学探究——领悟方法 提升能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另外,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
(2)计算公式: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 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 000×B=50 000A·B。
2.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
(2023·苏州模拟)在盛有100 mL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培养瓶中加入少量活酵母菌,将培养瓶置于适宜温度、通气良好等条件下恒温培养24 h,每隔一定时间抽取1 mL样液检测酵母菌的数量,统计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B.该酵母菌种群数量总体呈“S”形增长,在第18 h左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酵母菌计数时,将培养液先滴入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中方格内部的酵母菌
解析: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宜采用标记重捕法或样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计算,A错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数量从第0 h开始增加,第18 h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受资源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总体呈“S”形增长,B正确;酵母菌计数时的正确操作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走多余的培养液后,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错误;与样方法一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对方格内的酵母菌采用的统计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
〔变式训练〕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的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的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 d,每天随机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
(2)观察值是血细胞计数板上若干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有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大方格四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_________个/mL。
只计数相邻的两边及其顶角的酵
解析:(1)实验中要注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该实验中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取样,否则由于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2)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的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3)计数时,如果使用25×16规格的计数室,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计数,而整个计数板由400个小格组成。则计算公式:酵母菌数/mL=(80个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因此该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20/80×400×104×102=1×108个/mL。
┃┃拓展归纳►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
考点三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的种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影响实例①阳光: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______,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____________。②温度:春季植物种子的萌发以及寒冷季节蚊类等昆虫的死亡。
③水分:干旱缺水会使植物和动物的死亡率升高,但会导致____________种群爆发式增长。(3)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重要原因。
2.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种内关系:随种群数量增长____________加剧,会影响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2)种间关系:①_______________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②作为宿主的动物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病毒引起的_________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3.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1)密度制约因素:______和______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2)非密度制约因素:______________等气候因素以及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
4.种群研究的应用(1)在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利用和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2)指导农牧业和渔业生产,如捕捞量在______左右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易错整合,判断正误。(1)林下光照较弱会使所有林下植物的种群数量下降。( )(2)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影响种群数量。( )(3)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4)食物、天敌和气候等都是密度制约因素。( )(5)鱼塘养鱼要在鱼群数量达到K值时进行捕捞才能获得持续效益。( )
1.阅读教材P14资料1,回答有关问题:(1)若单独培养草履虫时,可推测两种草履虫都能正常生长,呈______增长。(2)若混合培养时,最后(第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请分析影响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3)结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_。
2.连线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实例提示:a—① a—④ a—⑤ a—⑥ b—② b—③ b—⑦
3.热图导析: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模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在渔业捕捞时,为什么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有利于获得较大鱼产量?提示:渔业捕捞中,捕捞量在K/2左右的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在病虫害防治中,是否应在害虫数量达到K/2才开始防治?提示:灭害虫应尽早进行,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K/2)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
1.归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增长、波动、下降,甚至消亡。影响因素有:
2.种群“S”形增长曲线的分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1)曲线分析
考向 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2023·湖南四大名校高考猜题卷)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敌对猎物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遭遇寒流时,某昆虫种群数量越多,死亡数就越多,寒流是非密度制约因素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不存在负反馈调节D.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
解析:捕食关系(天敌对猎物的影响)、竞争关系、种内竞争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寒流属于环境因素,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B正确;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C错误;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种内竞争越激烈,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D正确。
┃┃拓展归纳►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变式训练〕6.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树线以上雪线以下(图1乙区域)主要分布的是高山灌丛和草甸,雪线以上(图1甲区域)是常年积雪。近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树线以上植被厚度增加(植被厚度越大,郁闭度指数越高),图2是图1中乙区域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在甲区域没有分布,限制其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光照强度B.乙区域生长的小灌木(M)的种群密度远高于丙区域,其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温度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上升的幅度增加D.乙区域郁闭度指数越高,越不利于乔木幼苗的繁殖和生长
解析:甲区域和乙区域受到的光照强度差别不大,由甲区域常年积雪可知,该区域温度较低,限制小灌木在此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A错误;小灌木(M)在乙、丙两区域均能生长,丙区域的高大乔木阻挡了阳光的照射,使得矮小灌木受到的光照强度低,说明温度不是主要的密度制约因素,光照强度是主要的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增加,郁闭度指数增加,分析图2,郁闭度指数与树线上升的幅度呈负相关,C错误;乙区域的郁闭度指数越高,说明灌木和草本植物长得越茂密,越不利于乔木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利于其繁殖和生长,D正确。
考向 种群研究的应用 (2023·河北沧州十五校高三摸底)吹绵蚧是一种严重危害果园生产的害虫,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限制该害虫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m点B.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暴发C.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吹绵蚧种群数量会稳定在p点D.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n点
解析: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A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从而可能会导致吹绵蚧虫害的暴发,B正确;当种群数量超过p点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种群数量下降,最终稳定在p点,C正确;在果园中适当投放澳洲瓢虫,目的是使吹绵蚧数量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即m点,D错误。
〔变式训练〕7.(2023·河北邯郸六校联考)2020年起源于东非的蝗灾使世界多国受到严重影响,邻国巴基斯坦计划从我国引入鸭子防治蝗灾,如图表示蝗虫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形、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K值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维持K值的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呈“J”形曲线的种群而言,其λ值(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填“有关”或“无关”)。(3)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做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环境资源不变化)
K值越大,说明环境就越优越(合
(4)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可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蝗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用图中标号Ⅰ、Ⅱ、Ⅲ表示)。
解析:(1)K值又叫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J”形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增长率=λ-1,则λ=增长率+1,又因为增长率不变,故λ不变,即λ的大小与种群密度无关。(3)据图分析可知,Ⅰ曲线的K值较大,因此Ⅰ环境保持较好;Ⅱ的环境容纳量低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所以K值从大到小依次是Ⅰ>Ⅱ>Ⅲ,环境优越程度依次是Ⅰ>Ⅱ>Ⅲ。(4)据题意可知“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可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丝状菌被抑制生长,蝗虫种群数量将会增加,对应曲线Ⅰ。
1.(2021·湖南卷)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C.该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形曲线增长,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容纳量应小于a,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
2.(2021·浙江卷)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解析: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3.(2021·河北卷改编)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 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斗争最小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解析: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B错误;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内斗争最小,C错误;据分析可知,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4.(2021·山东卷)调查1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A.66只/公顷 B.77只/公顷C.83只/公顷 D.88只/公顷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讲人与环境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5讲人与环境,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二,生产资源,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和环境,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二,考点一群落的结构,相同时间,一定地域,不同群落,物种数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7讲种群及其动态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3标记重捕法,续上表,“λ”曲线的分析,关于K值,答案B,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结果分析,答案C,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