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写作,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不惧风雨,铸造顶天立地的自己,谦逊礼让,保持纯正的中国风,忍与不忍,进退有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写作专题
上海市静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8. 写作。
有人说,要有朋友,一定要学会忍让;
有人说,处处忍让,会导致失去朋友。
请写一篇文章,可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自定文体;(3)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某同学认为林黛玉多愁善感,他找到了“黛玉葬花”等情节作为证据;
某人认为《红楼梦》是乾隆组织文人写作的,她提供的理由之一是“大观园”的名称来自乾隆所写的“燕台大观”;
某人讨厌薛宝钗,他设想宝钗的结局是嫁给贾雨村,他找到的证据是贾雨村曾吟诵过“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句子(注:贾雨村字时飞)。
以上“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做法在社会生活中也很常见,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40分)有人说:“一个民族有太多的英雄意味着太多的苦难,是不幸的。”也有人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情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700字。
上海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8.(有人认为,只有将过往抛在身后,人才能前行。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评估语文试题
25. 生活中,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专题
上海市静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8. 写作。
有人说,要有朋友,一定要学会忍让;
有人说,处处忍让,会导致失去朋友。
请写一篇文章,可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自定文体;(3)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从交朋友的角度,阐述了对“忍让”的不同理解。其中,第一种观点强调要学会忍让,这里的忍让指的是谦让精神,更多的是用在面对他人、面对功劳、面对名利、面对收获、面对自己的强项、面对自己的优势的时候,懂得谦逊忍让,礼让他人,不炫耀长处,不自夸功劳,低调谦和。第二种观点认为不能过度忍让,这里的忍让,就有懦弱的意味了。尽管“忍让”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人际关系团结、和睦,但一个人什么事都忍的结果是只能把委屈埋在心里,由块垒积聚成大山,终有一日,在“忍无可忍”之时爆发,做出不可收拾之事。诚然,遇到不平之事大声反对甚至冲上前,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我们的人格魅力也借此得到彰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一份生而为人的安然与张力。显然,正直的人多了,社会也会变得更好。
写作时,可以提倡“忍”,说明我们要学会谦让,也可以反对“忍让”,指出我们要有不服输、不避让的竞争意识,说明“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执着的精神。因此,无论写什么事例,面对朋友不忍而“争”的一定的正面积极有益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东西,一定是原则问题、大是大非问题、底线尊严问题。当然,也可结合二者,说明我们应当学会该让则让,该争则争,或者可以从个人与国家层面来讲,也是谈“让”或“暂时妥协”的好处。
立意:
1.不惧风雨,铸造顶天立地的自己。
2.谦逊礼让,保持纯正的中国风。
3.忍与不忍,进退有度。
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某同学认为林黛玉多愁善感,他找到了“黛玉葬花”等情节作为证据;
某人认为《红楼梦》是乾隆组织文人写作的,她提供的理由之一是“大观园”的名称来自乾隆所写的“燕台大观”;
某人讨厌薛宝钗,他设想宝钗的结局是嫁给贾雨村,他找到的证据是贾雨村曾吟诵过“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句子(注:贾雨村字时飞)。
以上“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做法在社会生活中也很常见,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未必需要“正确”
生命有自我证明和自我实现的本能,折射在现实中,好比一些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无论出于寻求认同感或是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且合乎情理,但它经不起理性的推敲。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做法有助于人们坚定个人选择,减少异己干扰,主观上属于利己的行为。在一些情况下,寻找有利证据的自证可视作对舆论的有力对抗;地心说尚是主流观念的时代,哥白尼的日心说堪称离经叛道,正是他在寻找证据过程中不断坚定的信息和他个人不盲从大流的精神让他得以保留自己的见解,迈进科学的一步。
然而当下的人们所做的事与此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科学研究是从无数次推演和实践中得到结论,继而搜索旁类佐证的;现在的大多人没有经历全面合乎理性的思考,仅凭借有限的阅历或资料,草草定下观念,这之后才去寻求证据,属于本末倒置的行为。预设好的结论则会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影响人们的选择,使他们局部地去查阅史书或社会实事,着重于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于是加重了片面的看法。男女有别乃21世纪热议的话题,网民们各执一词,纷纷搬出用以自证的社会事件,不同观念的网友间常常引发语言冲突甚至上升至网络暴力。实际上,如果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成见,以全局的观念搜阅古今的资料,便可见今日之无数都来自“歧视”与“被歧视”而已,没有对错之分,而重在采取行为力求改变。
刘擎说:“一个错误的、固定的看法,比无知的状态更加危险。”处在“舒适圈”中的人们很难看到这种状态下的弊端,如果不尝试打破成见,去寻找自己的认知之外,甚至与之相悖的例子,人就不会更新思维模式,学习到更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主动将自我纳入信息茧房中,所营造的不过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信”与“正确”。《三体》中的人类被打上了思维钢印,使其坚信信条,然而信条的内容被篡改,引发了人类的集体绝望与反叛。一味地看重自我正确性,而不去吸纳更多可能,无异于自取灭亡。
实际上,人们常常不是因为看不到弊端,而是出于自证、自负等微妙心理固执己见。认可与自己认知相悖的事情并不代表“我是错的”,而是让我们“更加正确”。韦伯曾言真科学都具有证伪性,即具有是错误的可能性。只有经得住实验检验的观点是值得我们追寻的,而追寻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开眼界,拓宽胸怀,去承认自己有错误的可能,寻找多元的例证来丰富修正自己的思想,达到上乘的境界。
比起单单看重支持自己看法证据,来证明自我的正确,我们更应该以开拓的眼界拥抱“不正确”的可能,实现灵魂的丰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几个关于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例子。这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分别从《红楼梦》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写作要求中需要对“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观点加以阐述,也就是说,你如何看待“提出观点,寻找证据”。你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
如果你认可,则需要对此进行阐述分析。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寻找证据加以证明这是正确的做法。因为要证明自己观点是否正确,只能是提供有利的证据加以证明。古往今来人们也都是这样做的。因为只有证据是最可靠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比如《石钟山记》中,苏轼为了证明石钟山名称的由来,夜里与儿子亲自来到石钟山下进行探寻,最终证明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而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你不认可这样的做法,可以从下面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观点,寻找证据”,无非就是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因此忽视相反的证据,就容易造成认知的偏狭。当我们选择性地注意和收集那些支持性的证据,不断巩固自我认知,排斥与自己判断相反的证据,更不会去验证那些证据的对错。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比如,我们讨厌某个人就会下意识地多看这个人的短处,以进一步来证实此人的讨厌。这种情况,尤其会使我们在面对一些模棱两可、难以决断的复杂问题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解释。
对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给予过分关注,无疑会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一些误区。它会使我们忽略那些与自己看法相悖的证据,甚至还会让人花费更多时间和认知资源去否定和抵制与自己看法相左的观点,这当然是有害的。因此,这样做非但无助于“正确性”的形成,反而会让人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沼。
当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也绝非毫无意义。每个人都渴望寻求“自洽”的状态,都需要拥有“确定感”;而这种对“正确性”的追求如果是热爱“真理”的表现,那么更是值得赞赏的。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由于客观局限,即便是对“真理”的认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经过反复实践,还因为认识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由此,绝对的“正确性”是否存在,就颇值得怀疑。
写作的时候,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你认为“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做法并不可取,然后可以分析原因,比如忽视相反证据,认识和行动上出现误区等。最后再重申观点。
立意:
1.眼见未必为实。
2.证据也未必可靠。
3.证据是最好的证明。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40分)有人说:“一个民族有太多的英雄意味着太多的苦难,是不幸的。”也有人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情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700字。
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写作题。
分析材料可知,它由两句引语组成。两句话两个观点,聚焦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与“英雄”的关系。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两种人因为所处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所以对其的界定就不一样:第一种人认为,英雄之所以辈出,源于这个民族遭受太多的苦难与不幸;第二种人坚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英雄是不幸的。很显然,两种立场两种观点,存在很大的分野。针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有很多种看法,材料仅列举了两种相对的观点。对于这种思辨性的材料,可以思考的角度有:民族的振兴能不能离开英雄,英雄对民族的复兴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时代发展能不能离开英雄,我们该如何审视英雄的意义。
两种观点,会引发什么样的思考,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了解,会有不同的结论,而结合材料把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这就是该道作文要表达的内容,也是写作者要完成的任务。
思辨性的材料,简单的任务表述,语短义丰,写作时先从材料中提炼论述的观点,民族存亡与复兴离不开英雄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然后分析一个民族,不管是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还是和平发展之时,都少不了无数英雄的默默付出。正是有了他们的勇往直前,不计生死,才永保一方安宁。时代不同赋予英雄的意涵不同,但是他们有个体的表征——天下为公、舍我其谁;继之,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阐述英雄的价值和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关联现实,新时代赋予英雄新的意义和特征,只有接力英雄、传承英雄精神,民族复兴才能早日实现。因为是思辨性的,写作时在立足一方的同时,要兼顾另一方,这样对问题的分析才全面深刻。
参考立意:
1.民族振兴离不开英雄。
2.传承英雄精神,助力民族复兴。
3.英雄担道义,民族自坚韧。
【解答】欲现复兴梦,英雄应扬帆
民族复兴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承载着无数华夏儿女的梦想。有梦就要追寻,在浩浩大军中,“英雄”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有了无数英雄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和舍我其谁的勇毅,擘画的蓝图才会变成现实。
英雄是一个响亮而让人肃然起敬的称谓。不同的时代赋予英雄不同的意涵和使命。身处乱世,一批批仁人志士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他们舍小家,保大家。纵使血雨腥风也阻挡不住他们勇往直前的步履。正是有了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计生死的前仆后继,才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乱世之秋,有了无数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才于危亡之时拯救了民族。和平建设时期,时代赋予英雄的意义有了新的特征。谈及英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惊天伟业的人。其实,各行各业都有无数立足自身岗位,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作出非凡的成就,他们也是新时代的英雄。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才成就了行业的辉煌。没有英雄,就没有蛟龙下海;没有英雄,就没有神舟问天;没有英雄,就没有抗疫的伟大胜利;没有英雄,就没有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雨腥风,有的是精于本业,为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时代有了他们我将无我的付出,时代的巨轮才劈波斩浪,浩荡前行。
英雄不只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精神的表征。处于百年未变之大变局的制高点,时代呼唤更多的英雄,更需要无数铮铮铁骨的英雄扛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重任。英雄有你、有我、有他。在各自的岗位上,以螺丝钉的精神要求自己,这样就没有翻不过大山、渡不过的大河。
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没有英雄会是什么样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从先辈的手中接过火炬,风雨兼程,让点点星火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有你的付出,这个世界就少去了黑暗和冰冷。——你就是英雄!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上海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8.(有人认为,只有将过往抛在身后,人才能前行。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8.【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就一个观点的两面进行分析讨论,一面是“只有将过往抛在身后,人才能前行”,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也就是不完全是这样。“不尽如此”的意思不是全盘否定既定观点,而是对这一观点有一其他解读方式。考生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一方面深入、具体的谈。若选择只有将过往抛在身后,人才能前行,则需要思考为什么只有抛弃过往,才能前行,过往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如何处理过往现在未来的关系,若选择另一方面,则要挖掘过往对生活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怎么认识这个问题。写作时,可从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高度,全面辩证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展现一名思想锐利、富有激情的当代青年学子对自我认知、自我发展的理性思考。其实,过往,不管认知与否,它都客观存在。对新时代的青年而言,抛弃过往,是重获新生的方式,能正视过往,也是有勇气的表现。行文过程中,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思考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自己如何去做,同时也可以给他人提出恳切、可行的建议。
参考立意:
①抛下过往,轻装上阵。
②正视过往,负重前行。
【解答】正视过往,负重前行 过往现在与未来常常成为我们人生抉择的分界点。有人认为“只有将过往抛在身后,人才能前行”,对此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认为只有正视过往,负重前行,才能走得更远。正如古言所说:“最沉重的负担把我们压得越贴进大地,我们就越能真实得感受生活”,一只桶只有在负重的时候,才能经得住风雨的洗礼。人也如此,只有在负重的情况下才能走得更远。
回忆那个风雪交加,断食短粮的地方,一个头发苍白手持汉节的老人,在一群羊的围绕下艰难的前行。但他不倒!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我是大汉人民,我要回报圣恩”,这是他一切一切过往的根基与精神力量。于是面对卫律的劝告降,他破口大骂,面对李陵的劝说他坚定不移。他,便是那个用19年的热血青春换大汉尊严的苏武。试问一个人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19年毅立不倒,原因为何?那原因只有一个:他心中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是过往几十年忠心积累的,那是大汉赐予他的重量。是忠压着他,是义撑着他,于是,他一路,负重前行,让苏武这个名字永垂史册。若把过往抛之耳后,只管荣华富贵,又怎么能前行千里呢?
刘翔,这个历经几涨几落的运动员也是一个正视过往能负担得起重量的人。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曾因一枚金牌而让全中国的人沸腾喝彩,北京奥运会上却因报病下赛而让全国人失望。一涨一落,不知这个年轻人默默负担了多少,一喜一悲,不知这个年轻人隐藏了多少辛酸苦泪。但他没有忘记过往,而是在过往中找寻自己的力量。他一路负重,也一路前行。终于在国际比赛中刘翔又光芒万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刘翔是一个抵住压力,是一个能负重前行的人!
人生道路,我们历经各种艰难险阻,这些过往经历不应该简单被我们抛弃,我们应该正视过往,变压力为动力,负重前行。只有我们明晰因果,过往带给人的力量,才能行稳致远。愚蠢的人被压力压倒,再也爬不起来。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往往只看到它花开时的惊艳无涯,但那早已浸透了汗水的根却没人看到。花犹如此,人不也一样吗?当我们面对过往和现在的双重压力时不要害怕,不要抱怨,要知道成功的人都是从暴风骤雨中走出的人。只有正视过往我们才能迎接属于我们的诗与远方。
过往如虹桥,富含血泪与美好,只有正视这些血汗美好,才懂得前行的可贵,才知道我们应该要负重前行,走得更远!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评估语文试题
25. 生活中,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写作本题,要抓住关键句“对此,你怎么看”,“此”就是指材料中的“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这句话就是引导考生思考写作的方向,是赞成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更重要,还是认为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此问题为开放性问题,两种角度皆可。如果赞成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更重要,可从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去写作;如果赞成解决问题更重要,可从遇到问题要积极寻找方法写作。考生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方法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为什么未必能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因为方法看似解决了现有的问题,但往往还会出现更多更新的问题,方法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但往往方法会滞后于新问题,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就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参考立意:
1.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2.只有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3.寻找方法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答】寻找方法与解决问题
生活中,人们总是乐于从各种角度分析问题,但有人说,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我认为方法有千千万万种,但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的目的。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解决问题,只是找到一种相比来说更好的解决途径而已。
遇到问题去寻找方法,去探究解决问题之道,是值得肯定的。只有在发现问题和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科技才会进步,社会才会发展。
试想,如果没有一代代科技人的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科技怎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也许,我们还生活在原始部落时期。正是有了一代代人不断寻找方法的探索,才有了今天的一切科技进步。试想,如果没有一代代伟大的哲人不断寻找社会发展的方法,我们今天可能依然生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正是有了一代代伟人不断寻找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进步,走出落后制度的阴霾。
但是方法在不断的出现,问题也在不断地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不好的方法则是一种可以试一试,只有一定成功率的方法。这种方法还不完善,如果采用,只能解决问题的表面现象,根本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一般,甚至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有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用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取得称心如意的结果,而用不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到的只能是差强人意的结果,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在青岛啤酒集团生产车间的一个角落,因为工作需要,工人需要爬上爬下,因此,有人放置了一个活动梯子。用时,就将梯子支上,不用时,就把梯子移到拐角处。为了防止梯子倒下砸着人,工作人员特地在梯子旁边写了一个小条幅“请留神梯子,注意安全”。这是用三流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时不时会有人碰倒梯子砸到人或物件。有安全隐患。
这件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一晃几年过去。后来,外方来青岛啤酒集团谈合作事宜,他们留意到这个梯子和梯子旁边的小条幅,驻足良久,外方一位专家熟悉汉语,他提议将小条幅修改成这样——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很快,梯子边的小条幅就改过来了。都是九个字,但是横放的梯子砸不到人或物件,这个方法就是用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两个条幅都在讲方法解决问题,区别在于:前者的方法仅仅是做到了提醒,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后者的方法则是把梯子倒下砸人的潜在危险彻底排除,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很明显,当然是后者的方法是最好的,最有效的。
当问题在不断的出现,方法也需要不断的改进,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寻找方法与解决问题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更新方法,以适应不断改变的问题和不断发展的社会。
【点评】材料作文在审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提炼中心法、抓关键句法、由果溯因法、由物及人法、分析关系法、明确褒贬法、多向辐射法、舍次求主法、求异同法等。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