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诗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诗阅读,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这首词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诗阅读
上海市静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 (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青青水中蒲三首
〔唐〕韩愈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其三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10. 对上面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以“蒲”自比,以“鱼”比“君”,抒发夫妇离别之情。
B. 第二首诗说蒲草常居水中,而浮萍漂泊无定,比喻夫妇不能相守。
C. 第三首诗说妇人当恪守本分,男子则应志在四方,不该思念纠缠。
D. 首诗巧用比兴,语言浅近而意韵深远,有汉魏六朝乐府之古风
11. 三首诗都是韩愈寄赠妻子的作品,不直接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拟写妻子思念自己,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2. 这首词属于( )
A. 小令 B. 中调 C. 长调 D. 复调
13. 下列词语不适于描述本词风格的是( )
A. 清新 B. 细腻 C. 婉约 D. 飘逸
14. 请分析这首词中抒情主人公的“痴”。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6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三首
秦 观
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①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碾瀹②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注】①菰(gū)蒲:茭白和蒲草。②瀹(yuè):烹茶或泡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主人公碾茶烹茗和课儿读书两件家庭小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其一”为舟中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都已主人公观察细致入微见称,语言清新动人。
(2)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上海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5.(6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蓟门五首(其一)
高适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①今已矣②,不识霍将军③。
注释:①勋庸,功劳。②已矣,犹言无望了。③霍将军
(1)从体裁看,本诗属于 。
A.第四句与“古老”照应,表明此人是一位戍边老兵。
B.“独立思氛氲”写老兵的行为以及状态,属于虚写。
C.“一身既零丁”表明戍边的老兵远离家乡,孤苦零丁。
D.最后两句照应“思氛氲”,又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
(3)诗中划线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评估语文试题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听泉》二首
〔明〕袁中道
其一 其二
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独立巉岩间,侧耳听泉响。 月色入水滑,水纹带月洁。
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 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
忽然发大声,天地皆萧爽。 安得一生听,长使耳根悦。
清韵入肺肝,濯我十年想。
12. 从体裁上看,这两首作品属于( )。(1分)
A.律诗 B.绝句 C.乐府 D.古诗
13. 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清新自然 B.古朴典雅 C.含蓄深沉 D.质朴苍劲
14.两诗都善于调动感官体验多角度描写,而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对此加以赏析。(5分)
古诗阅读
上海市静安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 (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青青水中蒲三首
〔唐〕韩愈
其一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其二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其三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10. 对上面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以“蒲”自比,以“鱼”比“君”,抒发夫妇离别之情。
B. 第二首诗说蒲草常居水中,而浮萍漂泊无定,比喻夫妇不能相守。
C. 第三首诗说妇人当恪守本分,男子则应志在四方,不该思念纠缠。
D. 首诗巧用比兴,语言浅近而意韵深远,有汉魏六朝乐府之古风
11. 三首诗都是韩愈寄赠妻子的作品,不直接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拟写妻子思念自己,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10. C 11. 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
①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
②第二首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③第三首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
④三首诗其实是表达远行人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但却从妻子的角度写她如何思念自己,更能表达出双方心意相通,传达出对妻子深沉的思念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
C.“第三首诗说妇人当恪守本分,男子则应志在四方,不该思念纠缠”错,第三首仍是写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三首诗在体裁上属于“代内人答体”,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游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一首描绘送别情景。诗人以青青的水中蒲草起兴,衬托离思的氛围,又以蒲草下有一双鱼儿作比兴,以反衬思妇的孤独。鱼儿成双作对,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而诗中女主人公却要与夫君分离。她触景生情,不禁依依不舍,深情地说:您如今要上陇州去,谁跟我在一起呢?
第二首仍言离情,开始两句诗是比,以蒲草“长在水中居”象征女主人公长在家中居住,不能相随夫君而行。又用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的浮萍来反衬,言蒲不如浮萍之能相随。所以,思妇寄语浮萍,无限感慨。
第三首主题相同,一唱三叹,感情一首比一首深沉。“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这两句诗有兴有比。用蒲草的短叶不出水,比喻思妇不能出门相随夫君。“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在空间上距离那么遥远,女主人公孤单单的形象也就显现出来,而其内心的凄苦也可想而知。诗中没有表示相思之语,而思夫之情自见。
三首诗其实是表达远行人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但却从妻子的角度写她如何思念自己,更能表达出双方心意相通,传达出对妻子深沉的思念之情。
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2. 这首词属于( )
A. 小令 B. 中调 C. 长调 D. 复调
13. 下列词语不适于描述本词风格的是( )
A. 清新 B. 细腻 C. 婉约 D. 飘逸
14. 请分析这首词中抒情主人公的“痴”。
【答案】12. A 13. D
14. ①抒情主人公的“痴”体现在对“春”的执着追寻上。②先“问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质疑;③再“唤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④再想象去“问黄鹂”,“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然而“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嘤嘤鸟语,无人能解,黄鹂也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根据字数划分,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或复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这首词总共54个字,属于“小令”。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故ABC均表述妥当。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抒情主人公的“痴”体现在对“春”的执着追寻上。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质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紧接着,“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6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三首
秦 观
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①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碾瀹②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注】①菰(gū)蒲:茭白和蒲草。②瀹(yuè):烹茶或泡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主人公碾茶烹茗和课儿读书两件家庭小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其一”为舟中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都已主人公观察细致入微见称,语言清新动人。
(2)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时间都在秋夜”错误,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
故选:C。
(2)第一首诗,以声衬静,“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描写秋夜霜落,邗沟的水清澈无比,天上寒星倒映水中,在船旁明亮地闪烁。这是静态描写,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景图。“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描写菰蒲深处突然传来人家笑语声声,这是动态描写。通过菰蒲深处的“笑语声”侧面烘托了夜的寂静。
第二首诗,“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描写生活场景,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新碾”“饮罢”“呼儿”等都是动态描写,通过生活中的动态场景表现家庭生活的闲适。“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描写小轩风停,落叶不在,青虫默默,对吐秋丝,是静态描写,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答案:
(1)C
(2)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寂幽。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的宁静;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砚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译文:
第一首:
已是降霜时分,邗沟里,水还是清澈的,天上万颗星星,映在水里,和船是那么近。
原以为岸边茭蒲之地,没什么人家,忽然传出了言语几声。
第二首:
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
没有风,小院里也没有落叶,几只虫子相对,正在吐丝。
赏析:
第一首表现邢沟附近的水乡夜色。微霜已降,秋水方清,诗人乘船经过运河,习习凉风,吹来清新空气,很觉爽快。这时没有月光,只见满天星斗。诗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环顾四周,寒星万颗,映照水中,倍感亲切。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消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三四句赞关环境幽寂。邢沟两岸丛生着菰蒲一类水生植物,在夜色朦胧中,给人以一望无际的感觉。菰蒲深处居然隐藏人家,诗人完全没有料到,不过,这种艺术处理,只适宜于若明若晴,唯见星光的秋江之夜,如果换成月夜和白天,就不一定恰切。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优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宋人曾说此联是来自白道猷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而“更加锻炼”。诗人们各自写出了生活中的类似体验,但秦观此联却显得更灵动,因而受到黄山谷的称赏。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用的是先抑后扬法。通篇不直写旅人,而是借物托志,先写霜气、秋水、寒星、菰蒲,最后写菰蒲深处的“笑语声”,随即戛然而止。然言虽止而意未尽。这亲切的笑语声是伴随着夜行人度过迷蒙空寂的秋宵,还是瞬间消失在凄冷的夜空,留下的却是更加难耐的寂寞和愁苦。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正面阐述,而是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由于构思巧妙,含蓄深邃,因而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描写家庭生活中的闲适情趣。一二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月团(茶饼)新碾,花瓷为杯,茶美而器精,说明诗人很通茶道。饮罢呼儿课诵《楚词》,更见教子有方,他同把酒色财气作为生活必需的腐败官僚,是大为异趣的。
三四句则突出了静观万物的逸趣闲情。小轩风定,树梢处于暂时静止状态,连一用古叶也不见掉落。这可给了青虫以好机会,相对吐丝,好不自在。青虫乃细小生物,吐丝是轻微动作,但诗人却能仔细进行观察,他对昆虫世界的浓厚兴趣,对人世纷扰的淡泊情怀,都是可想而知的。诗人迷醉在青虫吐丝的小天地中,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简直忘掉了荣辱得失。这种情趣,是眼中唯见财与势的俗物所无法理解的。这样,诗人的超逸情怀,无形中便从纸背反透出来。一、二句写人情,三、四句写秋景,粗看似不相干,实则气氛和谐,情景交融,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方回说秦观“古诗多学三谢,而流丽之中有淡泊”,并举了此诗,当亦属于有“三谢余味”之作。全诗语言朴素清新,画面生动,极富生活气息,闲雅而有情致。
【点评】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上海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5.(6分)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蓟门五首(其一)
高适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①今已矣②,不识霍将军③。
注释:①勋庸,功劳。②已矣,犹言无望了。③霍将军
(1)从体裁看,本诗属于 。
A.第四句与“古老”照应,表明此人是一位戍边老兵。
B.“独立思氛氲”写老兵的行为以及状态,属于虚写。
C.“一身既零丁”表明戍边的老兵远离家乡,孤苦零丁。
D.最后两句照应“思氛氲”,又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
(3)诗中划线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分析】(1)本题考查有关诗歌文体常识。平时要注重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3)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诗人思想感情。
【解答】(1)此诗六句五言,不押韵,不对仗,不属于近体诗(四句、八句),应属于古体诗。
(2)B.“属于虚写”有误,这一句写老兵“独立”的行为以及思绪纷繁,属于实写。
故选:B。
(3)这两句用典,用了西汉霍去病的典故,说老兵立下战功,但是获得功勋却无望。长年戍边,艰辛异常,晚景却如此凄凉,不被肯定,表现了诗人对老兵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朝廷的失望与无奈。
答案:
(1)近体诗
(2)B
(3)这两句用典,老兵早年立下战功,现在功劳不被肯定,功勋无望,表达的是一种对其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朝廷的失望与无奈。
赏析:
“蓟门逢古老”这一首诗描写了老卒的凄凉境遇,令人同情。全诗言辞沉痛、悲哀、失望而无奈,似用边塞的血泪和成。不难想象,像这样的老卒不知有多少,长年戍边的艰辛可见一斑。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评估语文试题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听泉》二首
〔明〕袁中道
其一 其二
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独立巉岩间,侧耳听泉响。 月色入水滑,水纹带月洁。
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 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
忽然发大声,天地皆萧爽。 安得一生听,长使耳根悦。
清韵入肺肝,濯我十年想。
12. 从体裁上看,这两首作品属于( )。(1分)
A.律诗 B.绝句 C.乐府 D.古诗
13. 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清新自然 B.古朴典雅 C.含蓄深沉 D.质朴苍劲
14.两诗都善于调动感官体验多角度描写,而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对此加以赏析。(5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辨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特点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进而辨析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描写角度的赏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结合题干信息具体分析。
【解答】(1)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诗歌没有律诗的特点,也没有绝句的特征,没有出自乐府诗歌,因此是古诗。
故选D。
(2)B.“古朴典雅”表示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两首诗歌语言皆不符合“古朴典雅”的特点。
C.“含蓄深沉”表示蓄意深远,表达委婉,耐人寻味。两首诗歌表达情感都较为直接,不符合“含蓄深沉”。
D.“质朴苍劲”表示老练、刚劲。从诗歌内容上看不出来这一特点。
故选A。
(3)首先是第一首,前四句中,“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用“寒松”描写“月”,为下文“听泉”勾画出相应的环境;“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中“树影写石上”是诗人听泉路上所看之景;“独立巉岩间,侧耳听泉响”中“独立巉岩”展现了空旷清净的环境;“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从远及近描写泉声的变化,即“语犹微”到“涛渐长”;最后两句“天地皆萧爽”“清韵入肺肝”直接抒发泉声带给诗人的感受,即清爽天地、洗濯肺腑的陶冶功能。因此,第一首诗歌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
其次是第二首,“鸟忽鸣”是听觉,“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是视觉描写,前四句整体描写了月光洒在石头上、流淌再泉水中的场景,“石冷霜欲结”是比喻,展现了月光犹如凝结的爽滑和成片的白雪。后面四句“山川为震裂”“一生听”“耳根悦”,从“水石相激”的视觉转化为“山川为震裂”的听觉,静与动相互烘托,直接表现出诗人听泉之喜。因此第二首诗歌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
答案:
(1)D
(2)A
(3)第一首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前四句先以松写月,为听泉勾画出一个空旷清静的环境,然后由远及近地描写泉声的变化,意在突出泉水清爽天地、洗濯肺腑的陶冶功能。第二首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前六句写月光洒落在石头上、流淌在泉水中,犹如凝结的霜花和成片的白雪,七、八两句由视觉转向听觉,描摹水石相激、山川震裂的听觉效果,一视一听,一静一动相互烘托,表现听泉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写作,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不惧风雨,铸造顶天立地的自己,谦逊礼让,保持纯正的中国风,忍与不忍,进退有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38页。
这是一份上海市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现代文阅读2,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引起下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