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 大肠杆菌在肠道无氧的环境中可进行无氧呼吸,在体外适宜环境中可进行有氧呼吸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大肠杆菌说法正确的是( )
A. 遗传物质储存在细胞核中
B.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C. 通过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 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繁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没有其他细胞器。
【详解】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存在成形的细胞核,其遗传物质储存在拟核区域,A错误;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存在线粒体,其细胞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可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大肠杆菌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C正确;
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分裂方式为二分裂,D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只能为生物体提供能源
B. 质粒、叶绿体、线粒体、ATP和RNA中都含有核糖
C. 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的产物相同
D. 蔗糖储存于肌肉细胞中,能及时补充人体所需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蔗糖在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里含量丰富,大多数水果和蔬菜也含有蔗糖。常见的二糖还有在发芽的小麦等谷粒中含量丰富的麦芽糖,人和动物乳汁中含量丰富的乳糖。分布在植物茎秆和枝叶中的纤维,以及所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详解】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可以为生物体提供能源,还可以组成细胞结构,如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A错误;质粒是环状的DNA分子,不含有核糖,B错误;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的产物都是葡萄糖,C正确;蔗糖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不存在于肌肉细胞,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胞中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以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特有的糖类,再根据题意作答。
3.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者都能产生ATP,但形成ATP的能量来源不同
B. 两者都含有磷脂、DNA和多种酶,都是半自主遗传的细胞器
C. 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都含有线粒体,植物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
D. 两者都参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但最初的能量来源不同,线粒体产生ATP的能量来源于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叶绿体产生ATP的能量来源于光能,A正确;
B、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双层膜细胞器,都含有磷脂、DNA和多种酶,叶绿体还含有色素,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B正确;
C、需氧型的细菌没有线粒体,植物的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C错误;
D、叶绿体能把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线粒体能把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活跃化学能,叶绿体可将CO2固定形成有机物,线粒体可将丙酮酸分解为CO2,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参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正确。
故选C。
4. 如图曲线表示完全相同的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置在A、B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可以是根尖成熟区的细胞
B. 若B溶液的浓度稍减小,则曲线中b点左移
C. 用一定浓度的KN03溶液代替B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
D. ab段曲线表明细胞液浓度在逐渐增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有关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解题要点是识记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
A.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在A、B溶液中细胞发生了渗透作用,该细胞应该是具有大液泡的成熟细胞,可以是根尖成熟区细胞,A正确;
B.若B溶液的浓度减小,则浓度差减小,相同时间内失水的程度变小,复原时所需要的时间变短,即a点下移,b点左移,B正确;
C.据图可知,植物细胞在B溶液发生了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如果用一定浓度的KN03溶液代替B溶液,可得到类似的结果,C正确;
D.据图可知,曲线ab段的变化是由于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细胞主动吸收B溶液中的离子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细胞从外界大量吸水所致,D错误;答案选D。
[点睛]:本题以坐标图形式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现象,解题关键是对坐标图的解读:1、据图分析,A细胞失水量增加,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且不能自动复原;B细胞先失水量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说明细胞从外界主动吸收了离子导致细胞液浓度增大。2、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要选择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含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若外界溶液的浓度增大,导致浓度差变大,则单位时间内,失水程度大,复原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
5. 图甲表示肽酶催化二肽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和pH下,肽酶催化二肽水解的反应速率与二肽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模型能解释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B. 图甲中a、b、c分别代表肽酶、二肽、氨基酸
C. 图乙若在e点时增加二肽浓度,反应速率会有所提高
D. 图乙段限制因素可能是肽酶的量,该因素在本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甲图是肽酶催化二肽水解的模型,a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表示肽酶,a与b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b变成c、d,因此b是二肽,c是氨基酸。
2、乙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肽酶的催化速率与二肽的关系图,二肽少于f时,随二肽量增加,反应速率增大,说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二肽含量,大于f点之后,二肽量增加,反应速率不再增加,说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再是二肽量,而是酶的数量。
【详解】A、由题图甲可知,酶与底物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该模型可以解释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但该图模型不能解释酶的高效性,A错误;
B、根据分析,a是肽酶,b是二肽,c表示二肽的水解产物,氨基酸,B正确;
C、图乙e点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二肽浓度,所以如果在e点时增加二肽浓度,反应速率会有所提高,C正确;
D、图乙 f-g 段随着二肽浓度的提高,反应速率不变,限制因素可能是肽酶的量,该因素在本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A。
6. 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玉米长期水淹,可造成根腐烂,主要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产生毒害作用
B. 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是为了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C. 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D. 零上低温低氧、一定湿度环境储存蔬菜水果,低温、干燥、低氧环境储存粮食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①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②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③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④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⑤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⑥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⑦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详解】A、玉米长期水淹,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毒害细胞可造成根腐烂,A正确;
B、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主要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B错误;
C、皮肤破损较深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以避免感染破伤风芽孢杆菌而引起破伤风,C正确;
D、零上低温低氧、一定湿度环境储存蔬菜水果,低温、干燥、低氧环境储存粮食,以降低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延长保存时间,D正确。
故选B。
7. 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过程均需要解旋酶的催化
B. 图中②⑤过程都不能发生在正常的细胞中
C. 图中并非所有过程都需要碱基互补配对
D. 动物的遗传信息传递时,不会发生图中④⑤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④表示RNA的复制,⑤表示逆转录。
【详解】A、①表示DNA复制,该过程需要解旋酶催化,②表示转录,转录不需要解旋酶,RNA聚合酶具有解旋的功能,A错误;
B、②表示转录,可以发生于正常的细胞中,⑤表示逆转录,不能发生在正常的细胞中,B错误;
C、图中所有的过程都需要碱基互补配对,C错误;
D、④表示RNA的复制,⑤表示逆转录,④⑤过程都是发生于RNA病毒侵染的细胞内,不会发生在正常的动物细胞遗传信息传递时,D正确。
故选D。
8. 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培养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的一组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
B. 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即可将32P标记至噬菌体的DNA
C.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一段时间后离心,结果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能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因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搅拌、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若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因子代噬菌体含有32P,所以会使32P标记的一组中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强,A正确;因为噬菌体是寄生生活,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应该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细菌,获得含32P的细菌,再用含32P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即可将32P标记至噬菌体的DNA,B错误;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一段时间后离心,因噬菌体的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所以结果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将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D正确。
9. DNA复制、转录、翻译的原料、主要场所及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依次分别为( )
①脱氧核苷酸 ②核糖核苷酸 ③氨基酸 ④细胞核
⑤细胞膜 ⑥核糖体 ⑦A与T配对、G与C配对
⑧A与U配对、T与A配对、G与C配对
⑨A与U配对、G与C配对
A. ①②③、④④⑥、⑦⑧⑨ B. ②①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③②①、④⑤⑥、⑦⑨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答案】A
【解析】
【详解】DNA复制形成DNA,原料是脱氧核苷酸,场所是细胞核,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是A与T、G与C配对,转录是DNA一条链形成信使R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场所是细胞核,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是A与U、T与A 、G与C配对,翻译是信使RNA与转运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场所是核糖体,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是A与U、G与C配对,所以A选项正确。
故选A。
10.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
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生物多样性
③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④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⑥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的提供原材料.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①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①正确;
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经过共同进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和多种多样的系统,②正确;
③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错误;
④环境条件稳定也会发生基因突变、还可能会发生迁入迁出等,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④错误;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⑤错误;
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以为生物进化的提供原材料,⑥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⑥三项的叙述正确。
故选A。
【点睛】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 下列与变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与其等位基因a含有的碱基数不一定相等
B. 受精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C. 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 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二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而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此基因A与其等位基因a含有的碱基数不一定相等,A正确;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B错误;
C、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但改变了基因的排列顺序,因此对个体性状会产生影响,C错误;
D、二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四倍体的配子发育形成的个体的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但是是单倍体,D错误。
故选A。
12. 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的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某黄色圆粒植株A和绿色圆粒植株杂交,后代出现4种类型,统计结果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为3:1:3:1。若植株A进行自交,理论上,其后代黄色圆粒植株中基因型为YyRR的植株所占的比例是( )
A. 1/8 B. 2/9 C. 1/4 D.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为3:1:3:1,说明圆粒:皱粒=(3+3):(1+1)=3:1,黄色:绿色=(3+1):(3+1)=1:1。
【详解】分析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后代中圆粒:皱粒=(3+3):(1+1)=3:1,该比例符合杂合子自交的实验结果,因此亲本基因型为Rr×Rr;后代中黄色:绿色=(3+1):(3+1)=1:1,该比例符合测交结果的比例,因此亲本基因型应为Yy×yy,由于亲本绿色圆粒植株基因型为yyRr,所以黄色圆粒植株A基因型为YyRr,若植株A(基因型为YyRr)进行自交,理论上,其后代黄色圆粒植株中(Y_R_)基因型为YyRR的植株所占的比例是:(1/2×1/4)÷(3/4×3/4)=2/9,B正确。
故选B。
13. 家兔的毛色受和B,b和H,h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灰兔和白兔杂交,F1均为灰兔,F2中灰兔:黑兔:白兔=12:3:1,下列有关推断错误的是( )
A. 亲代白兔的基因型为bbhh
B. F2中黑兔的基因型有两种,灰兔基因型有6种
C. 基因B、b和H、h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F2中的黑兔与白兔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由题意知,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灰兔∶黑兔∶白兔=12∶3∶1,是9∶3∶3∶1的变式,因此家兔的毛色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BbHh,亲本灰兔的基因型是BBHH,白兔的基因型是bbhh,黑兔的基因型为bbHH、bbHh或BBhh、Bbhh(以下只以黑兔基因型为BbbHh、bbHH的一种情况分析),A不符合题意;
B、F2中黑兔的基因型有两种(bbHh、bbHH),灰兔的基因型有6种(BBHH、BbHH、BBHh、BbHh、BBhh、Bbhh),B不符合题意;
C、基因B、b和H、h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不符合题意;
D、F2中黑兔的基因型有两种(2/3bbHh、1/3bbHH),与白兔杂交后代黑兔比例为1/3+2/3×1/2=2/3,白兔比例为1/3,性状分离比为2:1,D符合题意。
故选D。
14. 在某一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DD、Dd、dd的个性分别占20%、60%、20%,其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丧失生殖能力,则该种群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 )
A. 9/64 B. 9/100 C. 9/27 D. 25/64
【答案】A
【解析】
【分析】1、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
2、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个体丧失生殖能力,不能进行交配产生后代,能产生后代的基因型是DD、Dd,先计算DD与Dd的比例,以种群为单位计算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然后根据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计算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
【详解】由题意知,性成熟可育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DD:Dd=20%:60%=1:3,以种群为单位,产生的配子中,D的频率为1/4+3/4×1/2=5/8,d的频率为3/4×1/2=3/8。则该种群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个体占3/8×3/8=9/64。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自由交配与自交的不同及计算方法,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计算。
15. 已知果蝇杏眼(a)与卷翅(b)皆为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分别为红眼(A)与直翅(B)。若一只杏眼卷翅雌果蝇与一只红眼直翅雄果蝇交配,其后代各种表型所占的比例为:1/4杏眼直翅雄果蝇、1/4杏眼卷翅雄果蝇、1/4红眼直翅雌果蝇、1/4红眼卷翅雌果蝇,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杏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卷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亲代雄果蝇的眼色基因型为Aa D. 亲代雄果蝇的翅型基因型为Bb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杏眼卷翅雌果蝇与红眼直翅雄果蝇交配,其后代雄果蝇表现为杏眼、雌果蝇表现为红眼,说明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子代雌雄果蝇中均有直翅和卷翅,则说明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A、亲本中雄果蝇为红眼,雌果蝇为杏眼,子代中雄果蝇表现为杏眼,雌果蝇全为红眼,则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从子代表现型可以看出,卷翅与直翅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因此卷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
C、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代红眼雄果蝇的眼色基因型为XAY,C错误;
D、控制翅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表现型可以看出,卷翅与直翅表现型之比为1∶1,直翅为显性,因此亲代直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Bb,D正确。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一个含有m个碱基的双链DNA分子中,有腺嘌呤n个,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排列构成了该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在第4次复制时需要4(m-2n)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
C. 在该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氢键数为(3m-2n)/2
D. 在该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基团和1个含氮碱基
【答案】ABC
【解析】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且A和T之间有两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据此答题。
【详解】A、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正确;
B、该DNA分子中,A=n个,根据A+C=m/2,可推出C=m/2-n,再根据第n次复制时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2n-1(m/2-n)个,因此在第4次复制时需要4(m-2n)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作为原料,B正确;
C、在该DNA分子中,由于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碱基之间的氢键数=2n+3(m/2-n)=(3m-2n)/2,C正确;
D、在该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或两个磷酸基团,D错误。
故选ABC。
【点睛】
17.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 老虎与狮子杂交能生出狮虎兽,所以老虎与狮子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 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来决定
D. 生物发生了进化表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反过来则不一定
【答案】BD
【解析】
【详解】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项正确;老虎与狮子杂交生出的狮虎兽不育,所以老虎与狮子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项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生物发生了进化表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反过来也是,D项错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知识串起来并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18.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所以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 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后期
C. 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均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CD
【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重复、倒位、缺失)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任何时期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所以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有交叉互换型和自由组合型,分别发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病因是第21号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遗传病,C错误;
D、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CD。
19. 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观遗传中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 表观遗传具有遗传给下一代的特点
C. 小鼠A基因甲基化程度越高其表达越受抑制
D. 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也会导致表观遗传
【答案】BCD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
【详解】A、表观遗传中,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A错误;
B、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B正确;
C、A基因上游具有多个可发生DNA甲基化修饰的位点,甲基化程度越高,其表达越受抑制,C正确;
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相关基因发生甲基化、乙酰基化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导致表观遗传,D正确。
故选BCD。
20. 取哺乳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又在未标记的培养液中完成减数分裂过程,共产生8个精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有一半含3H标记
B. 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3H标记
C. 次级精母细胞中始终有一半的染色体含3H标记
D. 可能存在每条染色体都含3H标记的精细胞
【答案】AC
【解析】
【分析】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详解】A、由题意可知,亲代DNA分子都不含3H标记,在含3H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那么经过一次有丝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都是一条链上含3H标记,一条链不含3H标记,即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都含3H标记,A错误;
B、由A选项可知,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都是一条链上含3H标记,一条链不含3H标记,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半保留复制后,染色体都含3H标记(每条染色体上都是1条染色单体含3H,1条染色单体不含3H),又因为初级精母细胞着丝粒未分裂,所以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3H标记,B正确;
C、由B选项可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由于着丝点未分裂,那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含3H标记,那么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的分裂,使次级精母细胞中有一半以上的染色体含3H标记,C错误;
D、由C选项可知,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至少有一半的染色体含3H标记,若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精细胞时,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移向一极,那么可能存在每条染色体都含3H标记的精细胞,D正确。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21. 下面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①~⑤为生理过程,a~h为物质名称,请回答:
(1)能吸收光能的物质a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①、④发生的场所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①~⑤过程中,能够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_。
(4)较强光照下,⑤过程中d的移动方向是从_______到________(填场所)。
(5)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e的含量逐渐变_________。
【答案】(1) ①. 类囊体薄膜 ②. NADPH、ATP
(2) ①. 线粒体内膜 ②. 叶绿体基质
(3)①②③⑤ (4) ①. 叶绿体基质 ②.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5)增加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⑤是光反应,④是暗反应,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①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是色素,b是氧气,c是NADPH,d是ADP,e是ATP,f是C5,g是二氧化碳,h是C3。
【小问1详解】
能吸收光能的物质a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可参与光反应过程,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是NADPH和ATP。
【小问2详解】
①是[H]和O2生成水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④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小问3详解】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ATP,图中⑤③②①可以表示这些阶段。
【小问4详解】
图中d是ADP,较强光照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⑤过程中d ADP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到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小问5详解】
e是ATP,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C3生成减少,C3还原随之减慢,则在短时间内e的含量增加。
22. 如图1表示某一动物(2N=4)个体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4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_____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2)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_____(填数字序号)阶段。
(3)图3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
(4)图4中乙图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该细胞中相应的数量关系对应图1中的_____。
(5)图4中甲、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依次含_____、_____对。
【答案】(1)Ⅲ、Ⅳ (2)③⑥
(3) ①. DNA复制 ②. 着丝粒分裂
(4) ①.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②. Ⅱ
(5) ①. 4 ②. 0
【解析】
【分析】分析图1: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I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I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I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II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V中 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2: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
分析图3:AB段进行DNA的复制,BC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CD段染色体着丝点分开,DE段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
分析图4: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I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I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V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因此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Ⅲ和IV。
【小问2详解】
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和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2倍),即图2中③⑥阶段。
【小问3详解】
图3中AB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2,故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图3中CD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1,故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
【小问4详解】
图4中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不均等分裂,该动物为雌性动物,乙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故乙图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目分别为4、8、8,对应图1中的Ⅱ。
【小问5详解】
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相似,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结合图4可知甲、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依次含4、0对。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1中各柱形代表的时期和图2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23. 如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据查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据图回答:
(1)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为_____(显或隐)性遗传。
(2)乙病为_____遗传病。
(3)11号的基因型_____。
(4)10号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是_____。
(5)3号和4号婚配,生下同时患甲乙两种病女孩的几率是_____。
(6)12号个体中乙病致病基因来自_____号个体。
【答案】(1) ①. 常 ②. 隐
(2)伴X隐性遗传病 (3)AAXBXb或AaXBXb
(4)1/3 (5)0
(6)7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题图分析:3号和4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和4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3号和4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因此,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3详解】
6号和7号均不患甲病,而12号两病均患,则6号和7号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6号患乙病,基因型为XbY,7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则6号和7号婚配后生出的表现正常的11号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Xb,两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
【小问4详解】
3号和4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和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因此,3号的基因型是AaXBY,4号的基因型是AaXBXb,则10号不携带致病基因(AAXBY)的几率是1/3×1=1/3。
【小问5详解】
3号基因型是AaXBY,4号的基因型是AaXBXb,他们所生后代女孩肯定不换乙病,因此不会生出既患甲种病又患乙种病的女孩,即3号和4号婚配,同时患甲乙两种病女孩的几率是0。
【小问6详解】
1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Y,乙病致病基因Xb来自母本7号个体。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遗传系谱图对遗传病的致病方式进行正确的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前提,伴性遗传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计算是本题的重要考点。
24. 已知果蝇中与眼色有关的色素合成受基因D控制,基因E使眼色显紫色,基因e使眼色显红色,无色素产生的为白色,现有纯合红眼雌蝇和纯合白眼雄蝇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一代雌性全紫眼,雄性全红眼,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D、d和E、e分别位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选填“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它们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
(2)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若子一代相互交配,则子二代中红眼:紫眼:白眼=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常染色体 ②. X染色体 ③. 自由组合定律(或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④. DDXeXe ⑤. ddXEY ⑥. 3:3:2
【解析】
【分析】根据纯合红眼雌蝇和纯合白眼雄蝇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一代雌性全紫眼,雄性全红眼,亲本为有眼色和无眼色,子代无论雌雄均为有眼色,与性别无关,说明D/d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亲本为红眼和白眼,子代雌雄眼色不同,说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即E/e基因在X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D、d和E、e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已知果蝇中与眼色有关的色素合成受基因D控制,基因E使眼色显紫色,基因e使眼色显红色,无色素产生的为白色,由(1)分析可知,D、d和E、e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所以亲本纯合红眼雌蝇和纯合白眼雄蝇的基因型分别为DDXeXe、ddXEY。
(3)亲本基因型为DDXeXe、ddXEY,子一代的基因型为DdXeY、DdXEXe,若子一代相互交配,则子二代中红眼(D-XeY、D-XeXe)∶紫眼(D-XEY、D-XEX-))∶白眼(dd--)=(3/4×1/2)∶(3/4×1/2)∶(1/4×1)=3∶3∶2。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首先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再利用遗传定律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