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3年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全一册课后训练+过关检测(打包28套)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巩固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巩固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图为体温调节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作用途径相同
B.反应速度相同
C.作用范围相同
D.作用时间不同
答案D
解析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为反射弧,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为体液运输,A项错误。神经调节反应迅速,而体液调节反应缓慢,B项错误。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局限,而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较广泛,C项错误。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的作用时间比较长,D项正确。
2.人体摄入的食物过咸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
A.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B.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和垂体后叶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肾上腺和下丘脑
答案A
3.小勇从温度为22 ℃的室内突然走到温度为0 ℃的室外,其体内出现的相关生理变化是( )
A.产热量将高于散热量
B.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皮肤血流量增加
D.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答案B
解析寒冷环境中,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项错误。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增加分泌肾上腺素,细胞新陈代谢增强,增加产热,B项正确。寒冷环境中,为使散热量减少,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C项错误。在寒冷环境中,新陈代谢增强使葡萄糖的消耗量增加,机体为维持血糖稳定,会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D项错误。
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是形成温觉的部位
B.剧烈运动时,肝和脑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C.体温的神经调节过程中,肾上腺是效应器
D.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产热加强,散热停止
答案C
解析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形成温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项错误。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B项错误。体温的神经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肾上腺,所以肾上腺是效应器,C项正确。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产热加强,散热减弱,使得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相对恒定,D项错误。
5.下图为体温调节示意图。下列关于图中所示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X表示大脑体温调节中枢
B.Y可表示肾上腺
C.Z可表示骨骼肌
D.W表示效应器
答案D
解析题图中X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Y可表示骨骼肌,Z可表示肾上腺,W代表效应器。
6.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通过饮食补充并通过汗腺排出
B.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C.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只从肾、肺和消化道排出
D.调节水盐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答案D
解析Na+主要经肾随尿排出,A项错误。K+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B项错误。寒冷环境中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从肾、肺、消化道和皮肤排出,C项错误。
7.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外伤失血过多可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抗利尿激素作用于结构丙,可增加尿液的生成量
C.抗利尿激素由结构乙合成并释放
D.饮水有利于降低并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外伤失血过多可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项错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结构丙(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可减少尿液的生成量,B项错误。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C项错误。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饮水有利于降低并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D项正确。
8.马拉松长跑是一项高强度的体育运动,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是 调节的结果;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
(2)运动员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途中运动员会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 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 ,继而促进 ,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部位是 。
答案(1)神经调节和体液 作用时间较长
(2)产热和散热 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大脑皮层
能力提升
1.某同学上学时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但是少喝水不利于身体健康。下列关于少喝水引起的相关生理特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保持不变
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降低,引起细胞吸水
C.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降低水的重吸收
D.集合管、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
答案D
解析很少喝水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发生改变,A项错误。很少喝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易引起细胞失水,B项错误。很少喝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项错误,D项正确。
2.下图表示机体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T1
B.曲线1表示产热量,曲线2表示散热量
C.A~B过程中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量增加等方式增加散热
D.T2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机体表现为体温升高
答案B
解析由题图曲线可知,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后,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说明是由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T2<T1,A项错误。由于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后,短时间内曲线2与曲线1相比上升迅速,因此曲线1表示产热量,曲线2表示散热量,B项正确。A~B过程中机体由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C项错误。由题图可以看出,与T1相比,T2环境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但机体的体温仍保持相对恒定,D项错误。
3.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因肾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 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比正常人体内的多
B.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
C.禁水加压实验后,C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
D.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降低
答案D
解析NDI是因肾对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所以患者体内ADH的含量比正常人体内的要多,A项正确。NDI患者对水分的重吸收少,所以其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B项正确。禁水加压实验后,由于禁止饮水10h后补充ADH,ADH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C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C项正确。禁水加压实验后,虽然NDI患者的肾对ADH敏感性存在缺陷,补充ADH几乎不起作用,但因禁止饮水10h,尿液渗透压会升高,D项错误。
4.人是恒温动物,假设某一正常个体处于0 ℃的环境中时,产热量为a1,散热量为b1;处于30 ℃的环境中时,产热量为a2,散热量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与处于30 ℃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 ℃的环境中时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a1>a2,b1<b2
C.从30 ℃的环境中进入0 ℃的环境中时,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
D.从30 ℃的环境中进入0 ℃的环境中时,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反射
答案B
解析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A项正确。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因为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所以a1=b1,a2=b2。与处于30℃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的环境中时,产热增加,因此a1>a2,b1>b2,B项错误。从30℃的环境进入0℃的环境中时,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都增加,以增加产热,但代谢活动加快,代谢产生的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C项正确。人体在低温环境中起鸡皮疙瘩属于非条件反射,D项正确。
5.恒温动物能通过自身的产热来调节体温,如人、北极熊等。下图是某恒温动物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恒温动物是人,当环境温度高于T3时,机体主要通过 和皮肤血管的舒张来散出热量。若环境温度由T2逐渐向T1转变,耗氧量会增加,主要是甲状腺分泌活动增强的缘故,该过程中,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 激素调控。
(2)当环境温度为T2~T3时,恒温动物的耗氧量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该温度范围称为“热中性区”。在室内养殖家畜时,往往将室内温度保持在“热中性区”,这样做的道理是 。
(3)若恒温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长期偏离“热中性区”,它们在许多方面会表现出明显的适应。如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是为了 (填“增大单位体重的产热量”或“减少单位体重的散热量”)。
答案(1)汗液的蒸发 促甲状腺
(2)热中性区的耗氧量最低,有机物的消耗最少,有利于家畜的有机物积累
(3)减少单位体重的散热量
解析(1)若该恒温动物是人,当环境温度高于T3时,机体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和皮肤血管的舒张来散出热量。若环境温度由T2逐渐向T1转变,随着温度的降低,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增强,机体代谢增强,导致耗氧量增加;该过程中,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直接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调控,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
(2)“热中性区”的耗氧量最低,有机物的消耗最少,有利于家畜的有机物积累,所以在室内养殖家畜时,往往将室内温度保持在“热中性区”。
(3)若恒温动物生活的自然环境长期偏离“热中性区”,它们在许多方面会表现出明显的适应。如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是为了减少单位体重的散热量。
6.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SIADH),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从而导致水潴留以及稀释性低钠血症等有关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回答下列问题。
(1)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在 (填器官)内合成。正常情况下,能引起ADH分泌量增加的有效生理刺激是 ,ADH分泌的调节属于 (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抽取患者血液可以检测抗利尿激素水平的依据是 。
(3)药物是引起SIADH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药物引起SIADH的机制也不相同,有研究表明三环类抗抑郁剂(如卡马西平)可刺激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SIADH。现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对该研究结果进行验证,请写出简单的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
答案(1)下丘脑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神经调节
(2)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弥散到体液中,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3)实验思路: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家兔若干,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注射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剂溶液,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预期结果:甲组抗利尿激素水平偏高,乙组正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练习题,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达标测试,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课后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