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课件PPT+教案+音视频素材全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欣赏 天地之间的歌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欣赏 天地之间的歌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天地之间的歌》课件ppt、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天地之间的歌》教案doc、天地之间的歌第一乐段mp3、天地之间的歌mp3、天地之间的歌第二乐段mp3、二声部演唱《茉莉花》mp4、国家大剧院合唱《我和我的祖国》0mp4等7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天地之间的歌》教学设计
课 时:1课时
1、教材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乐曲《天地之间的歌》是电视系列片《天地之间》的主题歌,通过对天地万物的神奇壮观的描述,激发少年们用脑用手探索这些奥秘的志向。这首歌曲为二段体,A段由五个乐句组成,呈对称型;B段为副歌,由两个乐句构成。歌曲曲调轻快活泼,切分节奏的运用,领唱合唱的交替,前半拍休止的运用,使得全曲显得生气勃勃,恰当地表现了少年们立志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也是学习此歌的重点、难点。
2、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音乐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各种音乐要素、音乐体裁都比较了解。能听辨一些常用的演奏乐器的音色,能视唱一些简单的乐谱等。这些都为课堂内的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4、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5、学生用具:课本
课题 | 《天地之间的歌》 | 第4课时 | 学科 | 音乐 | 年级 | 六年级 |
教学 目标 | 1、审美感知目标:通过欣赏《天地之间的歌》,激发学生对探求天地之间奥秘的欲望,从而引起学习科学的兴趣。 2、艺术表现目标:通过学习《天地之间的歌》了解二声部知识,能够辨别两个乐段演唱形式的不同,感受两个乐段不同特点。 3、 创意实践目标: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在聆听、演唱等实践活动中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对表达音乐情绪起的作用。 4、 文化理解目标:通过欣赏《天地之间的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们立志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 | |||||
重点 | 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在聆听、演唱等实践活动中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对表达音乐情绪起的作用。 | |||||
难点 | 通过欣赏《天地之间的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们立志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新知导入 |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你知道什么叫二声部合唱吗? 师:合唱是指由两个声部,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它是一种集体歌唱艺术。二声部合唱的要求是听起来和谐。每一个声部的人要求就如一人唱的。 欣赏合唱《我的祖国》 | 学生认真听,回答老师的问题。 | 导入课题。 |
讲授新课 |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科学的二声部合唱《天地之间的歌》 1、聆听《天地之间的歌》 1)你感受到什么呢? 2)歌曲地速度和情绪上是怎么样地? 2、作者简介 3、聆听《天地之间的歌》 1)歌曲是什么演唱形式?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4、背景简介 5、聆听《天地之间的歌》第一乐段 1)第一乐段有什么特点? 2)用“啦”模唱第一乐段 6、聆听《天地之间的歌》第二乐段 1)第二乐段有什么特点? 2)请同学们边唱边用动作展示 7、完整聆听,体会乐曲的情感。 |
学生认真听,回答老师的问题。
1、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2、通过反复聆听欣赏体会歌曲内涵。 3、用心体会每一句的情感,将自己融入歌曲情境中。
回答老师的问题。 |
通过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巩固练习 | 师:同学们,通过欣赏、演唱你们是不是对《天地之间的歌》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把这首歌曲用不同形式展现出来,演绎到我们的课堂中吧。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为歌曲编配舞蹈,比一比谁跳的好。 2、请同学们分组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来表现歌曲,比一比那组做的好。 | 积极参与小组演唱并展示表演。
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以及个人的才能,比一比哪组唱得好。 | 用分组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以及参与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以创编的形式来进行扩展延伸,利于培养学生创作的灵感与兴趣,并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
拓展知识 | 欣赏二声部合唱《茉莉花》
| 为学生拓展关于歌曲的知识 |
|
课堂小结 | 《天地之间的歌》是二段体,歌曲曲调轻快活泼,切分节奏的运用,领唱合唱的交替,前半拍休止地运用,使得全曲显得生机勃勃,恰当的表现了少年人立志攀登科学高峰地决心。
|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说出自己对歌曲的体会。 | 通过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
板书 | 《天地之间的歌》 A段 齐唱 B段 二声部合唱
|
| 清晰、直观地展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过程。 |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音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欣赏 天地之间的歌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34《天地之间的歌》课件ppt、核心素养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上册34《天地之间的歌》教案doc、天地之间的歌第一乐段mp3、天地之间的歌mp3、天地之间的歌第二乐段mp3、二声部演唱《茉莉花》mp4、国家大剧院合唱《我和我的祖国》0mp4等7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音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唱歌 蓝天向我们召唤优秀课件ppt,文件包含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蓝天向我们召唤》《飞天》课件ppt、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蓝天向我们召唤》《飞天》教案doc、蓝天向我们召唤mp3、神舟五号成功发射mp4、蓝天向我们召唤航空航天混剪mp4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唱歌 小小少年优质ppt课件,文件包含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小少年》课件ppt、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小少年》教案doc、《小小少年》mp3、口哨独奏小小少年mp3、《小小少年》前西德电影英俊少年片段mp4、英俊少年片段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