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训练题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突破练八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突破练八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部编版,共7页。
任务突破练八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学科素养]乡土写实抒情小说萧红和孙犁两位作家在中国乡土小说史上都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虽然他们成名的时间不同,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二人在乡土小说的创作方面显示出了相似的创作风貌,即在乡土写实的基础上,融入了散文化、诗化的审美因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文本一北 中 国 萧 红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边响着大锯。“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城门外不远的地方就有一段树林,沿着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流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就跟着覆到地上了,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滚下来,滚到雪地里去,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有几棵了。上房的门咔咔地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那里边闹了。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着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两个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老管事的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因为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他已经写了三个月了。老管事的把那信封头朝下、脚朝上地倒念着:中华抗日英雄耿振华吾儿收父字老管事的全念对了,只是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其中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清雪还是照旧地下着,那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地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哪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一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大少爷就会回来的。他又想到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他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来那孩子有点不对。那孩子的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的?”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的时候,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地睡着。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从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领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树木都锯成短段。“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耿大先生死了。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六日(有删改)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含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耿大先生年轻时参加过革命党,因此能够理解儿子的热血和家国责任感,也认为儿子会在遭遇挫折后回家。B.耿大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这预示了家庭最终败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C.耿大先生念子成疾,却被家人幽禁园中,最终在郁结孤愤中死去,这体现出周遭人的求全自保,冷漠疏离。D.小说从当前耿大先生的病写起,关联两代人,将一个家的浮沉与民族命运凝聚一处,体现了构思的匠心。答案:C解析:C项,“这体现出周遭人的求全自保,冷漠疏离”错误。原文是说“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周围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在花园中,是害怕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会带来很多隐患,也会给耿大先生带来伤害。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中耿大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东北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B.从“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C.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单调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D.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答案:B解析:B项,“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前后矛盾的态度”错误。“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钉子”,称之“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爱,前后并不矛盾。3.文本一中,“树”多次出现,请结合“树”的命运概括其中的多层意蕴。(6分)参考答案:①榆树是家园环境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②养树、惜树象征对家园的热爱,对血脉传承的重视;③伐树隐喻了家庭命运的转折、家败人亡的悲剧;④焚树表现了沦陷区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决心。4.(情节手法和情节作用)文本二指出,萧红的小说“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谈谈文本一画线处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6分)参考答案:①说弟弟们尽念日本字,隐含了中国东北部已沦陷的现实,这解释了耿大少爷离家的原因。②母子间平实的对话,暗示了抗日斗争的艰辛,凸显了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③这样处理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运表现时代主题的审美追求。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铁木前传(节选) 孙 犁在谁家院里,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吸引了他们。木匠的手艺,多么可爱啊!还有生在墙角的那一堆木柴火,是用来熬鳔胶和烤直木材的,那噼剥噼剥的声音,也实在使人难以割舍。在童年的时候,常常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家什么时候也能叫一个木匠来做活呢?当孩子们吃晚饭的时候,把这个愿望向父亲提出来,父亲生气了:“要不,我把你送到黎老东那里当学徒,你就可以整天和斧子凿子打交道了。”黎老东是这个村庄里的唯一的木匠,他高个子,黄胡须,脸上有些麻子。看来,很少有给黎老东当徒弟的可能。因为孩子们知道,黎老东并不招收徒弟。他自己就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都不是木匠。欢乐的机会,总是很多的。如果是在春末和夏初的日子,村里的街上,就又会有叮叮当当的声音和一炉熊熊的火了。这是傅老刚的铁匠炉来村里了。麦收和秋忙就要开始了,镰刀和锄头要加钢,小镐也要加钢,他们还要给农民们打造一些其他的日用家具。傅老刚被人们叫作掌作的,他有五十岁了。他的瘦干的脸就像他那左手握着的火钳,右手抡着的铁锤,还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铁砧的颜色一样。他那短短的连鬓的胡须,就像是铁锈。傅老刚是有徒弟的。他有两个徒弟,大徒弟抡大锤,蘸水磨刃,小徒弟拉大风箱和做饭。小徒弟的脸上,左一道右一道都是污黑的汗水,然而他高仰着头,一下一下地拉送那呼呼响动的大风箱。孩子们围在旁边,对他这种傲岸的劳动的姿态,由衷地表示了仰慕之情。“喂!”当师父从炉灶里撤出烧炼得通红的铁器,孩子们一哄就散开了,随着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在他们的身后飞舞着。如果不是父母来叫,孩子们是会一直在这里观赏的,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要看出些什么道理来。是看到把一只门吊儿打好吗?是看到把一个套环儿接上吗?铁匠们每年要在这个村庄里忙一个多月。早晨,人们还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就听到街上的大小铁锤的声音了;天黑很久,他们炉灶里的火还在燃烧着。夜晚,他们睡在炉灶的旁边,没有席棚,也没有帐幕。只有连绵阴雨的天气,他们才收拾起小车炉灶,到一个人家去。他们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黎老东是好交朋友的,又出过外,知道出门的难处。他和傅老刚的交情深厚,他不称呼傅老刚掌作的,也不像一些老年人直接叫他老刚,他总称呼亲家。亲家是叫得很熟了。“亲家,亲家,你们到底是干亲家,还是湿亲家?”人们有时候这样探问着。“干的吧?”黎老东是个好说好笑的人,“我有六个儿子,亲家,你要哪一个叫你干爹都行。”“湿的也行哩!”轻易不说笑的傅老刚也笑起来,“我家里是有个妞儿的。”但是,每当他说到妞儿的时候,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在冷水桶里猛丁一蘸,立刻就变得阴沉了。他的老婆死了,留下年幼的女儿一人在家。“明年把孩子带来吧。”晚上,黎老东和傅老刚在碾棚里对坐着抽烟,傅老刚一直不说话,黎老东找了这样一个话题。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通开老朋友的紧紧封闭着的嘴,使他那深藏在内心的痛苦流泻出来。“那就又多一个人吃饭,”傅老刚低着头说,“女孩子家,又累手累脚。”“你看我。”黎老东忍住眼里的泪说,“六个。”这种谈话很是知心,可是很难继续。因为,虽然谁都有为朋友解决困难的热心,但是谁也知道,实际上真是无能为力。就连互相安慰,都也感到是徒然的了。这时候,黎老东最小的儿子,名字叫六儿的,来叫父亲睡觉。傅老刚抬起头来,望着他说:“我看,你这几个孩子,就算六儿长得最精神,心眼儿也最灵。”“我希望你将来收他做个徒弟哩。”黎老东把六儿拉到怀里说,“我那小侄女儿,也有他这么大?”“六儿今年几岁了?”傅老刚问。“九岁。”六儿自己回答。“我那女儿也是九岁。”傅老刚说,“她比你要矮一头哩,她要向你叫哥哥哩。”…………到了村里,先投奔了黎老东家。黎老东很是高兴,招呼左邻右舍的女孩子们来和小客人玩。“你叫什么名儿呀?”那些女孩子们问她。“我叫九儿。”小客人回答。“你姐妹九个?”女孩子们问。“就我一个哩。”小客人说。“那你为什么叫九儿?”女孩子们奇怪了,“在我们这里,谁是老几就叫几儿,比如六儿,他就是老六。”“这是我娘活着的时候,给我起的名儿。”小客人难过地说,“我是九月初九的生日哩。”和女孩子们玩了几天,和六儿也就熟了。六儿背着红荆条大筐,提着小镐儿,扬长走在前头,九儿背一个较小的筐子,紧跟在后面,走到很远很远的野地里去。六儿不喜欢在村边村沿拾柴,他总是愿意到人们不常到的地方去。他忽然轰起一个窠卵儿鸟,有时候他又追赶一只半大不小的野兔儿……“我们赶紧拾柴吧。”九儿劝告地说。“忙什么?”六儿说,“天黑拾满一筐回去就行。”他慢慢地走在草地里,注视着脚下。在一处做个记号,又察看着。后来,他把柴筐扔在一旁,招呼着九儿:“你守住这个洞口,不要叫它从这里跑了。”他回到做记号的那里,弯下腰,用小镐儿飞快地掘起来。这天,他们高兴地捉住了一只短尾巴的小田鼠,晚上带回家里来,装在一只小木匣里。第二天,风很大,他两个没有到地里去,在六儿家里玩。父亲出去做活了,六儿拿出小田鼠来,对九儿说:“它在匣里住了一夜,一定很闷,我们叫它在地下跑跑吧。”“捉不住了,怎么办?”九儿说。“不要紧,你把水道守住就行了。”六儿把小田鼠放在地下。起初小田鼠伏在他的脚下,一动也不动。六儿“嘘”它,跺脚轰它,它跑开了,绕着房根儿转,突然钻进了一个洞里。六儿急了,他命令九儿:“你看瓮里有水没有?”“瓮里干着。”六儿抓起瓢来,跑到咸菜缸那里,弄来一瓢盐水,灌进了鼠洞。但是不顶事。六儿失去了小田鼠,心里很难过。九儿心疼那一瓢盐水……童年的种种回忆,将长久占据人们的心。(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黎老东是村子里唯一的木匠,有六个儿子;傅老刚是每年春末夏初总要来这里忙活的外乡铁匠,家中只有亡妻留下的女儿九儿。B.铁木二匠劳作时“叮叮当当的斧凿声音……噼剥噼剥的声音”“叮当的锤打声,那四溅的铁花”吸引了孩子们并给他们带来了欢乐。C.傅老刚赞赏六儿长得精神且心眼儿灵,黎老东希望傅老刚将来把六儿收做徒弟,这些内容表明两人确定了九儿将来会嫁给六儿。D.六儿与九儿是小说塑造的两个重要人物形象,两人一起去拾柴,一起去捉田鼠,一起玩耍,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成了好朋友。答案:C解析:C项,“傅老刚赞赏六儿长得精神且心眼儿灵”“黎老东希望傅老刚将来把六儿收做徒弟”这两处信息并不能表明两个人确定了九儿将来会嫁给六儿。这两处信息只是说明傅老刚比较喜欢六儿这个孩子,而黎老东想让六儿以后学打铁。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中描绘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干活的场面,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富有生活情趣。B.“他那脸色就像刚刚烧红的铁……立刻就变得阴沉了”,神态描写很生动,符合人物身份。C.“只有这样一把钥匙,才能通开老朋友的紧紧封闭着的嘴”,把关于孩子的话题比作一把钥匙。D.小说将叙事融入描写当中,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和大量描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答案:D解析:D项,“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和大量描写”表述有误,文章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叙述,作者用淡淡的笔调讲述铁木二匠交往的故事,平静如流水一般。同时,小说也没有“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作者的叙述中,人物并没有表现出典型的形象特征,人物形象淡化。整个小说呈现出散文话小说的特点,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7.(概括情节内容)《铁木前传》中说铁木二匠“交情深厚”,文本哪些地方体现了铁木二匠之间的“交情深厚”?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①作为外乡来的铁匠,傅老刚师徒经常的去处是木匠黎老东家。②黎老东对傅老刚的称呼亲切,他称呼傅老刚“亲家”。③铁木二匠知心地谈话,彼此互相理解同情。④傅老刚把女儿带出来工作,先投奔的就是黎老东家,并把女儿安置在黎老东家。8.(分析情节与形象)小说中的九儿后来成了进步青年,而六儿是人们帮扶的对象。对二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读者并不感到诧异,因为文本已经做了铺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九儿年幼丧母,父亲又常年在外,从小的独居生活,培养了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六儿打小在父亲身边长大,又是家中的幺儿,自然受到更多的关爱,独立自主性没有九儿强。②九儿和六儿两个人去拾柴,九儿想的是赶紧拾柴,而六儿却不着急,说在天黑之前拾满一筐回去就行,可见,九儿责任心更强,六儿更贪玩。③在失去小田鼠的事件上,六儿的态度只是伤心没有了小田鼠;九儿则是心疼那一瓢盐水,说明九儿对于现实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在那个物资贫乏的时代,一瓢盐水对人的生活而言,更加重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西版)任务突破练5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九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部编版,共6页。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突破练十一分析探究小说的标题与主题部编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