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颜乐堂记
(明)杨士奇
庐陵胡则颜名其所居堂曰颜乐,其志固望希于大贤君子之地乎!间求记于余。嗟乎,其可以易言哉!夫颜之乐,极其学之所至,心与道一,而于出处动静从容安适,无往而不得,斯其所为乐也,其可以易言乎?然颜之乐,虽乐其在己者,其心盖未尝一日而忘利民也。孟子称禹、稷、颜子同道,道在是,即心在是,得其心,而后可以言其乐也。
则颜诗书故家,其为人敦厚详慎,外和而内夷,志在利人。善医,闻人有急,虽风雨寒暑昏莫,趋赴恐不及。比以名医征诣京师,京师士大夫家闻则颜善医,奔走迎致,无虚日。则颜为医,不局于一科,其所治无不良效。
翰林沈修撰一弟,甚爱之,忽病目,求诸专科之医。一医曰:“疾本深矣,不可责近效,药之半岁,其或庶几也。”一医曰:“当施大药,非百缗直不可。”言已,皆竟去不顾。沈修撰惧,遍求医之良,得则颜。则颜视之,曰:“此风毒所侵耳,即治,不过五日愈。”药之五日,愈。胡学士女兄之夫病伤寒,时在舟中,求他医往治。医问所病证,曰:“此殆死也。”不肯行。胡公百方强之,且约厚赀谢,始行。明日还报曰:“其果死也。”更求则颜。则颜往脉之,曰:“此病欲解矣。”施两剂而愈。继复病,数剂愈。司经芮洗马病目,其剧如沈氏,往求则颜。则颜曰:“此可三日愈。”药之三日,愈。翰林周编修得痿疾剧,初朝廷命蒋御医治,未几,蒋有使命出外,他医弗能继也。则颜继之,竟愈。既而周之家人皆疾,他医皆难之,迎则颜,则颜皆愈之。庶吉士刘孟铎暴病,亟甚,恒所往还亲爱者环视之,悚然。则颜素厚孟铎,脉之,摇手曰:“易易耳,无怪也。”施数剂,愈。
余在京师,目见其治效彰彰如此,每愈一疾,辄自喜,而人德之与否不计也。即知其不可治,辄忧形于面。此其心之所存可知矣。夫其心之所存与志之所慕者苟不相倍,因是勉勉自修,积诚而不已,则大贤君子之地,未有不可几及焉者。孟子曰:“颜何人哉!”则颜归而求之可也。
(有删改)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其为人敦厚详慎,外和而内夷: 夷:________________
(2)医问所病证,曰:“此殆死也。” 殆:________________
9.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其心之所存与志之所慕者苟不相倍,因是勉勉自修,积诚而不已,则大贤君子之地,未有不可几及焉者。
10.根据文章内容,解说“颜乐堂”的寓意。(4分)
11.根据文章内容,为“颜乐堂”撰写一副楹联。(2分)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共21分)
(一)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魏征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二)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王安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原谤
皮日休【注】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者,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注】皮日休,晚唐文学家;当时统治者生活奢靡,剥削残酷百姓。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B.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忧虑
C.殊不知尧慈被天下 被:蒙受,遭受
D.折而族之 族:灭族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以膏泽斯民
B.貌恭而不心服 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
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则民扼其吭
D.上乃欲变此 乃不在于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一分析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原因,把国家安危和民心向背联系起来。
B.选文二挖掘保守派思想根源,委婉表明坚定的立场,体现出作者刚毅不屈的精神。
C.选文三画波浪线的语句,用递进句式和反问语气,写出人民更易对君主产生怨限。
D.选文三借尧舜行为高尚却被怨谤的事例,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苛责明君的不满之情。
9.翻译下列语句。(5分)
(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分)
(2)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3分)
10.根据以上三则选文,概括民怨形成的原因,并说说魏、皮二人对待民怨的态度与王安石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给民衣食。
故农祥晨正,阳气愤盈,土木脉发。天子亲耕于东郊,后妃躬桑于北郊。国非无良农也,而王者亲耕;世非无蚕妾也,而后妃躬桑。上可以供宗庙,下可以劝兆民。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天子亲耕,后妃亲织,以为天下先。是以其耕不强者,无以养其生;其织不力者,无以盖其形。衣食饶足,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以行其威。故衣食为民之本,而工巧为其末也。
是以雕文刻镂伤于农事,锦绣纂组害于女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工害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欲禁人为盗,是扬火而欲无炎,挠水而望其静,不可得也。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故建国者必务田蚕之实,弃美丽之华。以谷帛为珍宝,比珠玉于粪土。何者?珠玉止于虚玩,而谷帛有实用也。假使天下瓦砾悉化为和璧,沙石皆变为隋珠,如值水旱之岁,琼粒之年,则璧不可以御寒,珠未可以充饥也。虽有夺日之鉴,代月之光,归于无用也。何异画为西施,美而不可悦,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衣之与食,唯生人之所由也。
霜雪岩岩,苫盖可以代裘;室如悬磐【1】,草木不可以当粮。故先王治国,有九年之储,可以备非常救灾厄也。尧、汤之时,并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洪水、七载大旱,不闻饥馑相望,捐弃沟壑者,蓄积多故也。谷之所以不积者,在于游食者多而农人少故也。夫螟螣【2】秋生而秋死,一时为灾,而数年乏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为螟螣,亦以甚矣!是以先王敬授民时,劝课农桑,省游食之人,减徭役之费,则仓廪充实,颂声作矣。虽有戎马之兴,水旱之沴,国未尝有忧,民终无害也。
(取材于《刘子·贵农》)
注释:【1】悬磐:形容空无所有。【2】螟螣:蛀食禾苗的害虫。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恃衣食 恃:依赖
B.如值水旱之岁 值:遇到
C.虽有夺日之鉴 鉴:借鉴
D.劝课农桑 课:督促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犹鱼之.须水
加之.以师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丈夫丁壮而.不耕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C.故衣食为.民之本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D.谷之所以不积者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上可以供宗庙
A.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
B.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C.范增数目项王(司马迁《鸿门宴》)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失民,亦不可以治
国家失去人民,也就无法安定太平
B.其织不力者,无以盖其形
纺织的人不得力,人民就没有遮蔽身体的衣物
C.是扬火而欲无炎
这就像煽动火却想要不燃烧
D.可以备非常救灾厄也
可以准备救济特别严重的灾难困厄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以鱼无水、人失足为喻,表明了民对国的重要性。
B.作者认为天子和后妃亲自耕织,能对百姓起到勉励的作用。
C.作者认为粮食难以储备积累,主要是由螟螣等害虫造成的。
D.本文骈散结合,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富于节奏。
11.本文第三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7—10题。
材料一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家,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取材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今为吏于此,欲遵古人之治,守不易之道,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诚有所不得为也。以吾之无所于归,而不得不有负冒于此,则姑汲汲乎于其厚者,徐徐乎于其薄者,其亦庶几乎其可也。顾反不然,不先之以教化,而遽欲责善于人;不待之以久,而遽欲人之功罪善恶之必见。故按致操切之法用,而怨忿违倍之情生;偏听摘抉之势行,而谮诉告讦之害集。己之用力也愈烦,而人之违己也愈甚。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而为吏者又非素择之材也。一日卒然除去,遂欲齐之以法,岂非左右者之误而不为无害也哉?则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审而已矣。顾吾之职而急于奉法,则志在于去恶,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以谓为治者当如此。故事至于已察,曾不思夫志于去恶者,俟之之道已尽矣,则为恶者不得不去也。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者,已之治乱得失,则吾将于此而观之,人之短长之私,则吾无所任意于此也。故曰思之不审而已矣。
(取材于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
7.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姑汲汲乎于其厚者 汲汲:急促的样子
B.偏听摘抉之势行 摘抉:挑剔指摘
C.一日卒然除去 卒:最终
D.俟之之道已尽矣 俟:等待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A. B.
先之以教化 则为恶者不得不去也
度义而后动 己之用力也愈烦
C. D.
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 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B.以吾之无所于归
盘庚不心存怨恨故而改变了自己的计划 因为自己没有归合天下人心的办法
C.故按致操切之法用 D.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
因此压制威胁的方法被施行 况且现在的读书人没有平素磨砺的操行
10.对变法引起他人怨恨和非议的原因,王安石与曾巩各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4分)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神宗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国用不足,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
甲子,议行新法。安石与刘恕友善,欲引置三司条例①,恕以不习金谷②为辞,且曰:“天子方属公以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安石曰:“利以和义,善用之,尧、舜之道也。”
王安石既执政,吕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上疏言:“臣究安石之迹,固无远略,唯务改作,立异于人。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疏奏,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刑部刘述上疏曰:“安石任偏见而立新议,陛下不察而从之,遂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守勿失,乃事事更张,废而不用,愿罢逐以慰天下。”安石欲置述于狱,司马光争之,乃贬知江州。
九月,行青苗法。欲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王安石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司马光谏曰:“惠卿憸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也。”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
山阴陆佃尝受经于安石,至是,应举入京师。安石问以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安石惊曰:“何乃尔!吾与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召佃谓之曰:“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民无不便,佃说遂不行。
帝谓王安石曰:“外人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安石曰:“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惧天变也。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何恤乎人言!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
(取材于《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三司条例:即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临时设定的决策机构。②金谷:指钱财和粮食。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设法夺民 夺:剥夺
B.天子方属公以大政 属:委托
C.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 使:假使
D.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 质:验证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加赋而国用足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B.愿罢逐以慰天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山阴陆佃尝受经于安石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D.何乃尔!吾与惠卿议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
神宗正宠爱王安石,(就)将吕诲的奏章退还回去
B.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使农民得以按农时从事生产,而兼并的人便无法乘农民的急难(加以盘剥)
C. 是乃所以致人言也
这就是你向人们传达言论的手段
D.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
陛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唯恐伤害百姓
13.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
14.人们评价王安石,多认为其诚贤,然亦有其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王安石的“贤”与“失”分别有哪些?(6分)
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颜乐堂记
(明)杨士奇
庐陵胡则颜名其所居堂曰颜乐,其志固望希于大贤君子之地乎!间求记于余。嗟乎,其可以易言哉!夫颜之乐,极其学之所至,心与道一,而于出处动静从容安适,无往而不得,斯其所为乐也,其可以易言乎?然颜之乐,虽乐其在己者,其心盖未尝一日而忘利民也。孟子称禹、稷、颜子同道,道在是,即心在是,得其心,而后可以言其乐也。
则颜诗书故家,其为人敦厚详慎,外和而内夷,志在利人。善医,闻人有急,虽风雨寒暑昏莫,趋赴恐不及。比以名医征诣京师,京师士大夫家闻则颜善医,奔走迎致,无虚日。则颜为医,不局于一科,其所治无不良效。
翰林沈修撰一弟,甚爱之,忽病目,求诸专科之医。一医曰:“疾本深矣,不可责近效,药之半岁,其或庶几也。”一医曰:“当施大药,非百缗直不可。”言已,皆竟去不顾。沈修撰惧,遍求医之良,得则颜。则颜视之,曰:“此风毒所侵耳,即治,不过五日愈。”药之五日,愈。胡学士女兄之夫病伤寒,时在舟中,求他医往治。医问所病证,曰:“此殆死也。”不肯行。胡公百方强之,且约厚赀谢,始行。明日还报曰:“其果死也。”更求则颜。则颜往脉之,曰:“此病欲解矣。”施两剂而愈。继复病,数剂愈。司经芮洗马病目,其剧如沈氏,往求则颜。则颜曰:“此可三日愈。”药之三日,愈。翰林周编修得痿疾剧,初朝廷命蒋御医治,未几,蒋有使命出外,他医弗能继也。则颜继之,竟愈。既而周之家人皆疾,他医皆难之,迎则颜,则颜皆愈之。庶吉士刘孟铎暴病,亟甚,恒所往还亲爱者环视之,悚然。则颜素厚孟铎,脉之,摇手曰:“易易耳,无怪也。”施数剂,愈。
余在京师,目见其治效彰彰如此,每愈一疾,辄自喜,而人德之与否不计也。即知其不可治,辄忧形于面。此其心之所存可知矣。夫其心之所存与志之所慕者苟不相倍,因是勉勉自修,积诚而不已,则大贤君子之地,未有不可几及焉者。孟子曰:“颜何人哉!”则颜归而求之可也。
(有删改)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其为人敦厚详慎,外和而内夷: 夷:________________
(2)医问所病证,曰:“此殆死也。” 殆:________________
9.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其心之所存与志之所慕者苟不相倍,因是勉勉自修,积诚而不已,则大贤君子之地,未有不可几及焉者。
10.根据文章内容,解说“颜乐堂”的寓意。(4分)
11.根据文章内容,为“颜乐堂”撰写一副楹联。(2分)
8.(2分)(1)夷:平和 (2)殆:将要,恐怕
9.(4分)他的内心准则和立志所追慕的如果不相背离,借此勤勉自修,蕴积诚心不止,那么圣贤君子的境界,没有达不到的。(意思对即可)
10.(4分)“颜乐堂”嵌有胡则颜名中的“颜”字,“颜乐”含有胡则颜以治病疗疾为乐之意,也含有患者病愈康复而乐之意,还寄寓了胡则颜以成为颜回那样的大贤君子为乐的愿望。(意思对即可)
11.(2分)
【评分参考】符合文章内容及对联的基本要求
【示例】
妙手回春解疾痛 悬壶济世医苍生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共21分)
(一)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魏征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二)答司马谏议书(节选)
王安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三)原谤
皮日休【注】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者,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注】皮日休,晚唐文学家;当时统治者生活奢靡,剥削残酷百姓。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B.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忧虑
C.殊不知尧慈被天下 被:蒙受,遭受
D.折而族之 族:灭族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以膏泽斯民
B.貌恭而不心服 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
C.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则民扼其吭
D.上乃欲变此 乃不在于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一分析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原因,把国家安危和民心向背联系起来。
B.选文二挖掘保守派思想根源,委婉表明坚定的立场,体现出作者刚毅不屈的精神。
C.选文三画波浪线的语句,用递进句式和反问语气,写出人民更易对君主产生怨限。
D.选文三借尧舜行为高尚却被怨谤的事例,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苛责明君的不满之情。
9.翻译下列语句。(5分)
(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分)
(2)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3分)
10.根据以上三则选文,概括民怨形成的原因,并说说魏、皮二人对待民怨的态度与王安石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共21分)
6.C 7.B 8.D
9.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 方的缘故啊。
这样看来,百姓对待天,不讲究仁,也算是达到极点了!
【评分标准】第一句中“度”“是”错一处扣1分,句子翻译不顺畅,酌情扣分;第二句“是”“事”“至”错一处扣1分,句子翻译不顺畅,酌情扣分。
10.原因:①君主放纵自己,轻视人民,(1分)不效法尧舜之政,甚至残酷地剥削压迫百姓; (1分)②人们得过且过,官员同俗媚众,普遍对变革不满;(1分)③由于外界或自身的原因,百姓遭遇不顺。(1分)三人对待民怨的态度不矛盾。(1分)魏征和皮日休认为君主应慎重对待民怨,反思自我,为政以德;(1分)王安石认为应坚持正确主张,义无反顾地改革。(1分)三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和百姓福祉,所以不矛盾。(1分)
【评分标准】 第一问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第二问4分,按点赋分。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1题。
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给民衣食。
故农祥晨正,阳气愤盈,土木脉发。天子亲耕于东郊,后妃躬桑于北郊。国非无良农也,而王者亲耕;世非无蚕妾也,而后妃躬桑。上可以供宗庙,下可以劝兆民。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天子亲耕,后妃亲织,以为天下先。是以其耕不强者,无以养其生;其织不力者,无以盖其形。衣食饶足,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以行其威。故衣食为民之本,而工巧为其末也。
是以雕文刻镂伤于农事,锦绣纂组害于女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工害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欲禁人为盗,是扬火而欲无炎,挠水而望其静,不可得也。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故建国者必务田蚕之实,弃美丽之华。以谷帛为珍宝,比珠玉于粪土。何者?珠玉止于虚玩,而谷帛有实用也。假使天下瓦砾悉化为和璧,沙石皆变为隋珠,如值水旱之岁,琼粒之年,则璧不可以御寒,珠未可以充饥也。虽有夺日之鉴,代月之光,归于无用也。何异画为西施,美而不可悦,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衣之与食,唯生人之所由也。
霜雪岩岩,苫盖可以代裘;室如悬磐【1】,草木不可以当粮。故先王治国,有九年之储,可以备非常救灾厄也。尧、汤之时,并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洪水、七载大旱,不闻饥馑相望,捐弃沟壑者,蓄积多故也。谷之所以不积者,在于游食者多而农人少故也。夫螟螣【2】秋生而秋死,一时为灾,而数年乏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为螟螣,亦以甚矣!是以先王敬授民时,劝课农桑,省游食之人,减徭役之费,则仓廪充实,颂声作矣。虽有戎马之兴,水旱之沴,国未尝有忧,民终无害也。
(取材于《刘子·贵农》)
注释:【1】悬磐:形容空无所有。【2】螟螣:蛀食禾苗的害虫。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恃衣食 恃:依赖
B.如值水旱之岁 值:遇到
C.虽有夺日之鉴 鉴:借鉴
D.劝课农桑 课:督促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犹鱼之.须水
加之.以师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丈夫丁壮而.不耕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C.故衣食为.民之本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D.谷之所以不积者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李斯《谏逐客书》)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上可以供宗庙
A.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
B.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C.范增数目项王(司马迁《鸿门宴》)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失民,亦不可以治
国家失去人民,也就无法安定太平
B.其织不力者,无以盖其形
纺织的人不得力,人民就没有遮蔽身体的衣物
C.是扬火而欲无炎
这就像煽动火却想要不燃烧
D.可以备非常救灾厄也
可以准备救济特别严重的灾难困厄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以鱼无水、人失足为喻,表明了民对国的重要性。
B.作者认为天子和后妃亲自耕织,能对百姓起到勉励的作用。
C.作者认为粮食难以储备积累,主要是由螟螣等害虫造成的。
D.本文骈散结合,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富于节奏。
11.本文第三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6.(3分)C7.(3分)B8.(3分)A9.(3分)D10.(3分)C11.(6分)
答案示例:
①运用对比论证,将缺衣少食会导致百姓沦为盗贼,与百姓衣食丰足会知礼守节进行对比,从而强调了为政者要重视农业生产、抛弃浮华之物的观点。
②运用假设论证,假设水旱之灾来临,珍宝珠玉无法御寒充饥,论证了珍宝珠玉没有实用价值,强调人民生存依赖的是衣与食。
【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衣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依赖衣服和食物,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国家依赖人民,就像人依靠脚一样。鱼没有水,就不能生存;人失去脚,就无法行走;国家失去人民,也就无法安定太平。先王明白这样的道理,就使人民衣食丰足。
于是,立春之日,主农事的房星早晨出现在正南方,阳气充盈,大地草木生机勃发。天子亲自在东郊耕作,皇后和妃嫔亲自在北郊采桑。国家并不是没有善于耕种的农夫,君王却亲自耕作;世上并不是没有养蚕的女奴,皇后和妃嫔却亲自采桑。对上可以供奉宗庙祭祀,对下可以勉励百姓。神农的耕作法则讲:“男子健康少壮却不耕作,天下就有挨饿的人;妇女正当壮年却不纺织,天下就有受冻的人。”因而天子亲自耕作,皇后嫔妃亲自纺织,以此为天下人做出表率。因此耕作的人不得力,(人民)就没有维持生命的食物;纺织的人不得力,(人民)就没有遮蔽身体的衣物。衣食富足,奸诈邪恶之事才不会发生,人们平安喜乐而没有灾难,天下才会和洽安宁。智慧的人无需施展策略,勇敢的人无需展示威严。所以说衣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而精致巧妙的技艺则是不那么重要的。
因此雕琢刻镂妨碍农业生产,绣彩织锦影响纺纱织布。农事受损是饥饿产生的根本,纺织受害是受冻产生的根源。挨饿和受冻同时到来,却想要禁止人们偷窃抢劫,这就像煽动火却想要不燃烧,搅动水却希望它还平静,都是不可能的。吃饱穿暖,才能懂得荣耀和耻辱;粮仓殷实,才能顾及礼仪和规矩。所以施政者一定要重视耕种蚕桑,而抛弃华而不实的事物。把粮食与布帛当做珍宝,把珠宝和玉石等同于粪土。为什么呢?珠宝玉石仅可用来把玩观赏,而粮食和布帛却有实际的用途。就算让天下的瓦砾都变成和氏璧,沙石都变成随侯珠,如果遇到水涝或者干旱的年份,米粒贵如珠玉的时候,那么和氏璧也无法用来御寒,随侯珠也不可用来充饥。即使它们有能胜过太阳的光亮,有能取代月亮的光芒,终归也是没有用处的。这与画出的西施,美丽却无法令人喜欢,雕刻的桃李,形似却不可食用又有什么区别呢?穿衣与吃饭,是人们生存所依赖的。
在霜雪凛冽的季节,茅草垫子可以代替皮衣;而室内空无一物时,草木却不能够充当粮食。因而先王治理国家,有九年的粮食储备,可以防备意外情况摆脱灾难和困苦。尧、汤时代都有十年的粮食储备,等到遭遇九年的洪水、七年的干旱,也没有听说食物严重匮乏,把人遗弃在沟渠中的情况,这正是积蓄充足的缘故。粮食之所以没有储备,是因为不务农游荡求食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蛀蚀禾苗的螟、螣,秋天生而秋天死,一时成为灾患,会使很多年都粮食匮乏。如果一人耕种供百人享用,这就像蛀蚀禾苗的害虫螟、螣,也很严重啊!因此先王将历法付予百姓,不误农时,鼓励并督促他们耕田与植桑,减少不务农游荡求食的人,降低征发劳役对人力的耗费,就会使粮食充实,赞颂兴起。即使有战事发生,有水旱之灾,国家也不曾有忧患,人民终究也不会受到伤害。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7—10题。
材料一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家,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取材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今为吏于此,欲遵古人之治,守不易之道,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诚有所不得为也。以吾之无所于归,而不得不有负冒于此,则姑汲汲乎于其厚者,徐徐乎于其薄者,其亦庶几乎其可也。顾反不然,不先之以教化,而遽欲责善于人;不待之以久,而遽欲人之功罪善恶之必见。故按致操切之法用,而怨忿违倍之情生;偏听摘抉之势行,而谮诉告讦之害集。己之用力也愈烦,而人之违己也愈甚。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而为吏者又非素择之材也。一日卒然除去,遂欲齐之以法,岂非左右者之误而不为无害也哉?则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审而已矣。顾吾之职而急于奉法,则志在于去恶,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以谓为治者当如此。故事至于已察,曾不思夫志于去恶者,俟之之道已尽矣,则为恶者不得不去也。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者,已之治乱得失,则吾将于此而观之,人之短长之私,则吾无所任意于此也。故曰思之不审而已矣。
(取材于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
7.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姑汲汲乎于其厚者 汲汲:急促的样子
B.偏听摘抉之势行 摘抉:挑剔指摘
C.一日卒然除去 卒:最终
D.俟之之道已尽矣 俟:等待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A. B.
先之以教化 则为恶者不得不去也
度义而后动 己之用力也愈烦
C. D.
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 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B.以吾之无所于归
盘庚不心存怨恨故而改变了自己的计划 因为自己没有归合天下人心的办法
C.故按致操切之法用 D.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
因此压制威胁的方法被施行 况且现在的读书人没有平素磨砺的操行
10.对变法引起他人怨恨和非议的原因,王安石与曾巩各有怎样的看法?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4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解答】(1)C.卒:通“猝”,突然。译文:一日之间突然除去旧法。
故选:C。
(2)A.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把。译文: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先实施教化。
B.则:连词,那么。译文: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那么作恶的人就不得不除掉了。
C.而:连词,表顺承,然后;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译文:(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务求人言上达而且开阔视听的人。
D.也:助词,表停顿,无实义;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译文:自己用力越多/足下不必对此感到奇怪。
故选:B。
(3)A.“为”,介词,因为;“怨者”,有怨恨的人;“故”,缘故;“度”,计划。译文: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故选:A。
(4)①结合原文相关语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可知,王安石认为之所以产生怨恨和非议是人们习惯苟且偷安,而自己想帮助皇帝改变这种局面。②结合原文相关语句“故按致操切之法用,而怨忿违倍之情生;偏听摘抉之势行,而谮诉告讦之害集。己之用力也愈烦,而人之违己也愈甚”可知,曾巩认为之所以产生怨恨和非议是变法的人操之过急且考虑不够周全。
答案:
(1)C
(2)B
(3)A
(4)①王安石认为怨恨和非议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习惯苟且偷安,而自己力图改变这种风气。②曾巩认为怨恨和非议产生的原因是变法者考虑不慎重,操之过急,负俗冒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取材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材料二
假使在此做官,要想遵循古人的政治,信守不变的法则,先实施教化,并等待一段时间,确实有办不到的地方。因为自己没有归合天下人心的办法,而不得不在这负俗冒进,那么姑且拣重要的事情迅速加以处理,那些不重要的方面则要慢慢来,那还差不多可以行得通。但反之就不是这样,不先实施教化,而急于要求他人为善;不等待一段时间,就急于要求人们的功罪善恶显现出来。所以威胁压制的方法通行,怨愤背叛的情绪就滋长;偏听挑剔的风气盛行,这样揭短的弊端就丛生。自己用力越多,人们对自己的违抗也越烈。何况现在的读书人平素没有磨砺的操行,当官的又不是平素考察挑选出来的良材。一日之间突然除去旧法,就要以新法整治一切,这难道不是手下人的失误而且不是无害的吗?(如此看来,)谤议怨怒的产生,确有招致它来的原因。所以说:足下不必对此感到奇怪。
虽然这样,造成这样一个局面的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考虑问题不慎重罢了。只是看重自己的职位而急于执法,那么,志在去除邪恶,就必须使人言上达而且开阔视听,我以为治国者应当如此。所以事情已经明察,即使不是曾经立志去除邪恶的人等待之道也已经尽到了,那么作恶的人就不得不除掉了。务求人言上达而且开阔视听的人,他自己的治乱得失,就将从人们的议论中观察出来,对于别人的长短隐私,就不会去加以注意了。所以说:是考虑问题不慎重罢了。
(取材于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
【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神宗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初,国用不足,安石曰:“国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者故也。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争议不已。
甲子,议行新法。安石与刘恕友善,欲引置三司条例①,恕以不习金谷②为辞,且曰:“天子方属公以大政,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利为先。”安石曰:“利以和义,善用之,尧、舜之道也。”
王安石既执政,吕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上疏言:“臣究安石之迹,固无远略,唯务改作,立异于人。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疏奏,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刑部刘述上疏曰:“安石任偏见而立新议,陛下不察而从之,遂害天下大公。先朝所立制度,自宜世守勿失,乃事事更张,废而不用,愿罢逐以慰天下。”安石欲置述于狱,司马光争之,乃贬知江州。
九月,行青苗法。欲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王安石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司马光谏曰:“惠卿憸巧,非佳士。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皆其所为也。”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
山阴陆佃尝受经于安石,至是,应举入京师。安石问以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安石惊曰:“何乃尔!吾与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召佃谓之曰:“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民无不便,佃说遂不行。
帝谓王安石曰:“外人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安石曰:“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惧天变也。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然人言固有不足恤者,苟当于义理,何恤乎人言!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
(取材于《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
注释:①三司条例:即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临时设定的决策机构。②金谷:指钱财和粮食。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设法夺民 夺:剥夺
B.天子方属公以大政 属:委托
C.使王安石负谤于中外者 使:假使
D.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 质:验证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加赋而国用足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B.愿罢逐以慰天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C.山阴陆佃尝受经于安石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D.何乃尔!吾与惠卿议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方眷注安石,还其章疏
神宗正宠爱王安石,(就)将吕诲的奏章退还回去
B.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使农民得以按农时从事生产,而兼并的人便无法乘农民的急难(加以盘剥)
D. 是乃所以致人言也
这就是你向人们传达言论的手段
D.陛下躬亲庶政,唯恐伤民
陛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唯恐伤害百姓
13.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陛下采纳人言,事无大小,唯是之从,岂不恤乎!
14.人们评价王安石,多认为其诚贤,然亦有其失。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王安石的“贤”与“失”分别有哪些?(6分)
10.(3分)C(使:让,导致)
11.(3分)A(A.连词,表转折。B.连词,来;介词,凭借。C.介词,从;介词,到。D.副词,竟然;副词,才。)
12.(3分)C(这便是招致人们议论的原因)
13.(4分)陛下采纳人们的谏言,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是正确的就一定会听从,怎么能说不顾虑呢!
(评分参考:“无”“是”“恤”“唯是之从”各1分。意思对即可。整体句意通顺即可。)
14.(6分)答案要点:
王安石之“贤”:①通过改革,为国理财,力图解决国用不足的境况。②试图通过改革,扩大积蓄、平稳物价,减轻百姓所受的盘剥之苦。③不重个人名利,生活节俭。④不顾虑不合道义的“人言”,不死守“祖宗之法”,勇于变革。
王安石之“失”:①在改革中刚愎自用,打击异己,把别人的谏言当作邪说。②不辨忠奸,任用吕惠卿等奸邪小人。③推行新法的方法不当,导致新法干扰百姓,违背初衷。
(评分参考:王安石之“贤”4分,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王安石之“短”2分,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起初,国家财用不足,王安石说:“国家财用不足,是因为未得到善于为国家理财的人才的缘故。善于为国家理财的人,不用增加赋税却可使国家财用充足。”司马光说:“天下怎么会有如此的道理?天地所生产的财货百物,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你设法剥夺百姓,其危害比加重赋税还严重。”两人争议不止。
甲子日,商议推行新法。王安石与刘恕交好,想把他引进三司条例司任职,刘恕以不熟悉钱粮作为推辞的理由,并且说:“天子正把国家大政委托给相公,应弘扬尧、舜之道来辅佐明主,不应当把利放在首位。”王安石说:“利是用来调和义的,善于运用利,便是尧、舜之道。”
王安石执政以来,吕诲说他不通晓时事,重用他是不合适的。吕诲进呈奏章说:“臣考究王安石的事迹,他并无远大的谋略,唯独追求重制变更,标新立异。臣私下为此忧虑,使天下百姓遭殃的,定是此人。”奏章呈上,神宗正宠爱王安石,(就)将吕诲的奏章退还回去。刑部的刘述进呈奏章说:“王安石用偏见而立新议,陛下不明察却听从王安石,这样就会有害于天下的公平。先朝所立的制度,自应世代遵守勿失,而王安石却事事变更,废止而不用,希望罢免驱逐王安石来安慰天下。”王安石想要将刘述下狱问罪,司马光为刘述力争,于是贬刘述为江州知州。
九月,实行青苗法。想借以扩大积蓄,平稳物价,使农民得以按农时从事生产,而兼并的人便无法乘农民的急难(加以盘剥)。王安石推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司马光进谏说:“惠卿逢迎谄媚,并非好人。使王安石在朝廷内外受到诽谤的,都是吕惠卿所造成的。”神宗说:“安石不喜好官职,自己生活节俭,算得上是贤者。”司马光说:“王安石确实是贤者,但他的性情不通晓时事而又刚愎自用,这是他的短处。又不应当信任吕惠卿,吕惠卿是真正的奸邪之人,是为王安石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而王安石又努力实行他的谋划,所以天下一并指责他们二人为奸邪之人。”
山阴人陆佃曾跟随王安石学习经学,至此,应科举入京师。王安石问他新政的情况,陆佃说:“新法并非不好,但推行的情况不能同当初的意图一致,反而干扰百姓。”王安石惊讶地说:“怎么竟然这样!等我与惠卿商议此事。”安石又询问外界的舆论,陆佃说:“外界有很多人认为相公拒绝接受劝谏。”王安石笑着说:“我怎么是拒绝劝谏,只是邪说往来纷纷,全都不足一听。”陆佃说:“这便是招致人们议论的原因。”第二天,王安石叫陆佃并对他说:“已经派遣李承之到淮南验证追究(真相)了。”不久李承之还京,谎报百姓没有不感到便利的,陆佃的说法于是不被施行。
神宗对王安石说:“外界有人说,现在朝廷认为天象的变化不值得畏惧,人们的议论不必顾虑,祖宗的规矩也不一定效法。”安石说:“陛下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唯恐伤害百姓,这就是畏惧天变。陛下采纳人们的谏言,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是正确的就一定会听从,怎么能说不顾虑呢!然而有的言论确实不值得顾虑,如果所作之事合乎道义准则,又何必在乎别人的怎么说!至于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则本来就应当如此。”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论语》(《红楼梦》)专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十八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