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新教材新人教版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57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十一章世界地理考点规范练55世界主要国家新人教版 试卷 3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球运动考点规范练4地球的宇宙环境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新人教版 试卷 3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球运动考点规范练5地球的历史与地球的圈层结构新人教版 试卷 3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球运动考点规范练6地球的历史与地球的圈层结构新人教版 试卷 3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与地球运动考点规范练7昼夜交替与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新人教版 试卷 3 次下载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十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考点规范练53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新人教版
展开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十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考点规范练53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新人教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保护红线包括,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规范练53
生态文明的协调度是对一个地区的生态质量、经济和谐、社会发展、保障体系协调程度的评价。下图示意2010—2016年河北省生态文明子系统雷达图演化。据此完成1~2题。
1.2010—2016年,河北省生态文明的主要支撑系统为( )
A.经济和谐 B.社会发展
C.保障体系 D.生态质量
2.河北省在保持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需要( )
A.重视生态保护 B.推广农药使用
C.扩大耕地面积 D.改变作物熟制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2010—2016年,在河北省生态文明子系统中,社会发展系统比重高,且增长趋势明显,因此社会发展是河北省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第2题,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统一;推广农药使用和扩大耕种面积都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熟制改变难度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行为与建设生态文明相违背的是( )
A.购物时使用塑料袋
B.就餐中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指定位置
D.上下班尽量使用公共交通
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符合( )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人定胜天的观点
C.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D.生态优先论的观点
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塑料袋难降解,不利于环保,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少用一次性餐具,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分类投放垃圾,利于垃圾回收利用;使用公共交通,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利于环保。第4题,由“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知,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面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据此完成5~6题。
5.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
A.2000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11年
6.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新理念指的是低碳环保,从图中可知2011年自行车出行占比开始上升,公共交通出行占比明显上升,小汽车出行比例开始下降,公共交通占比上升加快,说明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2011年。第6题,市民出行方式变化,选择公共交通和骑自行车出行的比重上升,减少汽车出行比例,不会扩大城市地域范围,也没有改变城市服务功能,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没有产生影响;从图中可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指的是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占比上升,小汽车出行占比下降,可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下表是2011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读表,完成7~8题。
国家 | 储量百分比/% | 产量百分比/% | 消费量百分比/% |
中国 | 36 | 97 | 41 |
美国 | 13 | 0 | 13 |
日本 | 资料暂缺 | 0 | 26 |
其他 | 51 | 3 | 20 |
7.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11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7.A 8.B
解析第7题,任何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都是相对的,受世界探明储量和本国保有储量的变化影响而不同。①③正确。第8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和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是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中应采取的必要措施。①③正确。
(2021河南洛阳一模)2020年底前,中国要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生态敏感脆弱区,是指受污染、开发、资源过度利用等人为活动干扰,且生态问题突出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划定依据,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9~11题。
9.生态保护红线包括( )
A.人为划定的,并不封闭的界线
B.海岸线,湖岸线
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地的边界
D.自然保护区与城镇、耕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10.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
A.目的是促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
B.是为了防止保护区野生动物外出伤人
C.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
D.可促进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
11.下列地区中,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的是( )
A.基本农田保护区 B.水土流失严重区
C.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 D.水土保持植被区
答案9.C 10.C 11.B
解析第9题,由材料可知,生态保护红线圈定的区域是国家保护的特殊功能区,不会留有缺口,因此生态保护红线是封闭的界线;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地的边界属于生态保护红线;江河、湖泊以及海岸等向陆域(或向海)延伸一定距离的边界属于生态保护红线,故海岸线、湖岸线不属于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与城镇、耕地之间的过渡地带不属于生态保护红线。第10题,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影响不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是为了防止野生动物外出伤人,而是为了减少人类对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等特殊功能区的破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属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内容。第11题,由材料可知,生态敏感脆弱区受人类活动干扰,生态问题突出。基本农田保护区属于耕地保护红线内的区域,是国家为粮食安全需要而设立的,不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区生态问题突出,属于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水土保持植被区为重要生态功能区,不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
(2022辽宁丹东一模)近年来,全国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河流出现平时水环境质量较好、汛期污染物浓度大幅上升的情形,生态环境部对此开展了汛期污染强度分析和治理。据此完成12~13题。
12.部分地区河流汛期污染强度大幅上升,其污染源主要为( )
①旱季藏污纳垢 ②城市生活排污 ③污水处理厂溢流 ④运输船舶 ⑤企业非法排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13.下列关于汛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合理的是( )
A.汛期禁止污水排放
B.全面关停相关污染源
C.利用遥感技术对汛期污染强度进行监测和预警
D.制定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方案
答案12.C 13.D
解析第12题,一般来说,汛期水量大幅度增加,增加了水体的生态流量,可降低污染物浓度。但汛期出现污染物浓度大幅上升的情况,说明地表径流挟带了大量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污染物主要来自旱季地表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汛期因雨量过大,超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时,雨污混合水就会以溢流的方式直接排放;部分企业趁雨季非法排污。城市生活排污和运输船舶产生的污染不会出现汛期和平时差异大的情况。故正确的组合为①③⑤。第13题,汛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最合理的是在汛期来临时,提前做好预案,制定好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方案,有防患有应对。禁止污水排放、全面关停相关污染源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实际生活、生产情况。利用遥感技术对汛期污染强度进行监测和预警,只提出了防患措施,没有提出遇到类似事件的应对方法。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被誉为“华北之肾”的白洋淀由143个相互联系的大小淀泊组成,总面积366平方千米,年均蓄水量13.2亿立方米,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天然大型平原洼淀。白洋淀从南、西、北三面接纳了9条入湖河流,最后通过湖东北的泄洪闸及溢流堰经赵王新河汇入海河水系的大清河流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白洋淀流域各条河流上游陆续修建水库134座,入淀径流和淀内蓄水都发生了根本变化,1983年到1988年曾出现连续五年的干淀,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人工调控白洋淀的水量,才较好地解决了干淀问题。
材料二 图1示意白洋淀位置,图2为白洋淀水体平衡示意图。
图1
图2
(1)简述白洋淀湿地对维持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发挥的主要作用。
(2)据图说出维持白洋淀水体平衡、防止干淀的措施。
(3)为保持白洋淀湿地面积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有人提出修水坝截断赵王新河。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
答案(1)抵御水旱;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区域气候(温湿状况);美化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
(2)上游水库放水,增加入湖水量;跨流域调水(引黄入淀),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地下水开采,保持地下水稳定,减少湖水渗漏;增加湿地面积,减少湖水总蒸发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减少湖水外泄,保持湖水水体平衡等。
(3)赞成。修水坝截断赵王新河,可减少白洋淀湿地水资源的外流损耗;有利于增加湿地面积,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等。
(或不赞成。赵王新河流出量在水资源消耗中所占比重较小;拦截赵王新河使白洋淀内水体循环更新速度减慢,影响湿地水质及生态环境等。)
解析第(1)题,主要分析湿地的功能,从调节气候、含蓄水源、蓄洪防洪、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角度分析。第(2)题,维持白洋淀水体平衡、防止干淀,即增加来水、减少外流、用水和泄水。第(3)题,若赞成,主要分析截断后减少泄水,增加湿地面积及其带来的生态效益。若不赞成,主要分析赵王新河发挥的作用及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92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新人教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十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练习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复习特训卷高频考点81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