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64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主题讲评古代“多元一体”的民族大交融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5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1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6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固本增分,研考点精准突破,练经典强化提升,史料探究,史观史论,练·高考真题,押·经典模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知识点一 从列国纷争到变法运动1.列国纷争(1)概况:“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2)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2.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2)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 华夏认同 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根源于列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经济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2·P22、23、35、38】(1)农业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牛耕 推广。 ②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③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 都江堰 、郑国渠、芍陂。 (2)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往往是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3)商业①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②战国时, 货币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③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4.商鞅变法【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2】(1)背景①政治: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②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③诸侯国: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展开改革。(2)代表: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都主持变法。
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
5.选官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98】(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举荐和军功授爵制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②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 军功 大小授予官职。
知识点二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1.孔子(1)主要思想
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 为政以德 ”。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③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仁”是良好道德,是内在自觉
“礼”是社会规范,是外在约束
(2)教育成就 ①“有教无类”,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整理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把教育范围扩大到平民,体现了教育公平理念
2.老子(1)思想①唯物论:“ 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 ②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③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强调无为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著作:《 老子 》。
微点归纳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1)一个时代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2)两大历史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3)三种治国思想:一是人治,即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二是法治,即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三是无为而治,即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
史料情境·练思维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社会急剧变动,各诸侯国努力扩充自己的实力。齐、晋两大诸侯国正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晋国由其卿族韩、赵、魏三家瓜分,是为三家分晋。齐国由田氏一族取代,是为田氏代齐。两大事件成为由春秋时期向战国时期迈入的标志性事件。——摘编自齐光《论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之异同》思考:根据材料,说明“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两个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提示 是诸侯国士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是一场社会转型运动。
2.春秋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思考: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提示 变化:新兴地主形成和发展,贫富分化加速。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材深化·提认知1.历史概念——士阶层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底层。随着周朝政治、经济秩序的崩坏,士阶层崛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图解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变化
3.图解历史——商鞅变法
4.历史概念——“仁”与“礼”“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外在礼制的规范能促进人们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制约。
学术前沿·拓宽度1.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诸侯国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新论]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统一的国家观念逐渐形成,经历了从地域认同、政治认同到思想意识认同的艰难历程。
2.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新论]孔子和孟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但孔子赞同“霸诸侯,一匡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则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主题一 大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视角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①。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②;在此之前是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思考】 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异同点,并指出推动这一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 相同点: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主要原因: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获得发展。
视角2有关商鞅变法的历史评论材料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①,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②。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史
【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作者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及理由。参考答案 视角:人性发展(道德)。理由:变法使秦民重利轻义、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
1.历史解释——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差异
2.历史价值观——春秋战国时期蕴含的“大一统”国家理念(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趋势。(2)“戎狄蛮夷”不断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3)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5)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
视角1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材料 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①,这为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实现了从“重天”到“重人”的转变,逐步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处事原则;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宗法制的动摇,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独立,特别是“士”的解放;各诸侯国征伐不止,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表现在各诸侯国之间的横向流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②。——摘编自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述论》
【思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原因及作用。参考答案 原因:政治上出现空隙;重人事,以人为本的思想;“士”阶层的崛起,追逐仕途;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作用: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国家统一;推进了学术繁荣。
视角2 孔子的体育思想材料 孔子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并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道德的界限和行为标准①,而古代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以及提倡的体育活动则是孔子实施“仁”教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把教育者变成理想的“仁”人。“礼射”作为一种实践“礼”与“仁”的手段和途径,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明长幼之序”②。——摘编自于修涛等《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体育的影响》
【思考】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体育思想。参考答案 体育是礼仪活动,通过体育实施“仁”教,目的是培养道德高尚、遵守社会秩序的人。
1.历史解释——先秦时期民本思潮的兴起
2.历史价值观——百家争鸣中的“共鸣”(1)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2)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3)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
3.历史价值观——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命题点1从考古史料角度考查先秦冶炼技术1.(2022广东卷,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 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河南,内蒙古地区出现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青铜器有可能是通过交易流通到内蒙古的,排除A项;“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出现铁器,故选B项;“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可以证明东周时期大冶铜矿已开采,但不能证明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排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箭头并不能佐证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
命题点2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古代政治理念2.(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B.老子C.韩非D.墨子答案 B解析 “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特点,这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张仁和礼,韩非主张法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都与“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不符,排除A、C、D三项。
命题点3依托史料信息考查法家思想3.(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
答案 A解析 材料“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律治理国家,“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说明田齐法家注重礼仪教化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律和礼仪的作用,并非强调对天的敬畏,故B项错误;注重礼仪的作用并不等于德治,故C项错误;外儒内法强调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同时以法律维护统治,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故D项错误。
命题点4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百家争鸣4.(2022湖南卷,1)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传播,这是私学产生和发展的表现,冲击了原有的“学在官府”的局面,冲击了贵族政治,C项正确,排除B项;多个思想流派的出现和多家思想的传播实际上不利于政治的统一,排除A项;这种局面是诸侯国之间矛盾尖锐的结果,而不是导致诸侯国之间矛盾的原因,排除D项。
预测点1从血缘关系角度考查东周社会动荡的原因1.(2022湖北十一校联考)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代际的不断更替,东周贵族宗族成员的数量超过了贵族宗法血缘关系自身所发挥的凝聚群体作用的极限。《左传》中宋国宗族“华氏居卢门,以南里叛”,但是尚属华氏族人的远亲华女主却“居于公里”。这反映出( )A.王权衰微导致分封制被破坏B.宗族规模过大导致血缘聚合力减弱C.宗法制有利于族群交融D.贵族政治已被官僚政治取代
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东周贵族宗族成员的数量超过了贵族宗法血缘关系自身所发挥的凝聚群体作用的极限”可知,宗族人数过多导致血缘凝聚力下降,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代际的不断更替,宗族血缘凝聚力下降,没有涉及王权衰微,排除A项;据材料“东周贵族宗族成员的数量超过了贵族宗法血缘关系自身所发挥的凝聚群体作用的极限”可知,材料强调人口增加导致宗法制的凝聚力下降,而非有利于族群交融,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预测点2从史学研究角度考查商鞅变法的评价2.(2022广东江门模拟)下表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这体现了( )
A.历史认识的阶级性B.历史评价的时代性C.历史解释的主观性D.史料实证的复杂性
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富强王治”反映了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富国强邦”反映了近代中国渴望民族振兴的社会心态,“阶级服务”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唯物史观比较盛行,国家经济变革的客观需求,故选B项。
预测点3从社会变动角度考查荀子的思想3.(2023山东中学联盟联考)《荀子·富国》中提到:“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非相》中强调“分莫大于礼”。为了达到“明分使群”,使不同等级各安其分,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他又主张以法入礼,规范秩序。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 )A.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B.有利于恢复礼乐秩序C.开启了法律儒家化过程D.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认为礼和法都是为了达到“明分使群”,使不同等级各安其分,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从而救患除祸,“救患除祸”即为重构社会秩序,这适应了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君主权威,排除A项;材料强调礼法并施重建社会秩序,并不是恢复礼乐秩序,排除B项;法律儒家化开始于汉代,排除C项。
预测点4依托史料信息考查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动4.(2022河北保定联考)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内重要人物的部分主张或改革措施。
据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B.法律教化阻碍社会发展C.军功爵禄与法律制度分离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6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凝练要点,内容索引,强基础固本增分,研考点精准突破,练经典强化提升,史料探究,史观史论,练·高考真题,押·经典模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凝练要点,内容索引,强基础固本增分,研考点精准突破,练经典强化提升,1条件,史料探究,史观史论,练·高考真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社会治理与医疗卫生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固本增分,研考点精准突破,练经典强化提升,史料探究,史观史论,练·高考真题,押·经典模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