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选择题,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虎妞,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请用正楷将下面的汉字抄写下来,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2分)
    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宛转(zhuān) 镶嵌(qiàn) 锋芒必露(bì) 微不足道(wēi)
    B.辜负(gū) 闲暇(xiá) 忧心忡忡(chōng) 忍俊不禁(jìn)
    C.晶莹(yíng) 恳切(kěn) 锲而不舍(qiè) 诲人不倦(huì)
    D.烦燥(zào) 累赘(zhuì) 悲天悯人(mǐn) 耐人寻味(nài)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ㅤㅤ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__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__而鲜艳。春联,以对使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__,是华人重要的过年习俗。当人们开始贴春联、福字、窗花的时候,__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A.向 稳重 形势 寓意 B.向 稳定 形式 意味
    C.在 稳重 形式 意味 D.在 稳定 形势 寓意
    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ㅤㅤ①春节、清明、端午……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与众不同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②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贮满心中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③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A.第①句画直线的内容不简明,应删去“一个”。
    B.第②句画直线的内容不通顺,应改为“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
    C.第②句中的加点词语,“对于”“和”是连词,“生发”是动词。
    D.第③句中画波浪线的短语“轻轻摇荡”“牢固的维系”不都是偏正短语。
    三、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共3小题,满分17分)
    5.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中《孙权劝学》我们学过。
    B.《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C.除了祥子,《骆驼祥子》还描写了车主刘四、虎妞、小福子、小萝卜头等人物。
    D.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都是科幻小说。
    6.请简要概括《骆驼祥子》中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3分)
    7.默写填空。(12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陋室铭》)
    (2)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岑参《逢入京使》)
    (4)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游山西村》中,“   ,   ”写山水往复、道路曲折,后来衍生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的意义。
    (6)人生于世,既要有“   ,   ”的凌云壮志,又要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报国情怀。(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回答)
    四、古诗文阅读(15分)
    8.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各题。(3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通过描绘庐山的不同形态,揭示    的哲理;《登飞来峰》不仅揭示    的哲理,还直抒胸臆,表达了    。
    9.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甲]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节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乙]南方多没①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②,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③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苏轼《北人学没》)
    [注释]①没(mò):指潜水。②涉:趟水过河。③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指轻易拿握潜水技能。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但手熟尔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B.以我酌油知之
    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板》)
    C.故北方之勇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2)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B.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C.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D.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两个句子。(6分)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卖油翁“酌油”的演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B.甲文陈尧咨“尔安敢轻吾射”一语表现出他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C.乙文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虽然要勤奋好学,但不可忽视客观条件的限制。
    D.甲文通过言行凸显人物性格,乙文通过对比来表现南方和北方人学潜水的不同。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10.(30分)
    [甲]端午乡思
    ㅤㅤ①小区闲地里,有人种了一小片艾草,兀自在那儿绿油油的蓬勃生长。艾草虽曰草,却并不低矮偃伏,而是高高大大的,有灌木的威势,羽状分裂的齿形叶子,参差错落地在桔梗上伸展。我掐了一片叶子嗅了嗅,一股浓烈的植物清香之气沁入鼻腔肺腑。
    ㅤㅤ②《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艾易惹相思,艾草的气息仿佛让我闻到了一种家乡的味道,想起了端午节。植物似无情,却是感情密码和信息的储存器,一旦遇到机会,它会丝丝缕缕地释放出来。
    ㅤㅤ③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在家门口插艾是老家一个恒久的习俗,据说能辟邪祛灾。记得小时候,一到五月端午那天,母亲天不亮就起来,她窸窸窣窣地穿上衣服,将头天准备好的略微有点打蔫的艾草拿起来,走到街门口插入香炉内,一边两枝,又在窗棂上也绑上一束,立时一股青草的气息弥散开来。此时,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太阳尚未升起,这种起五更插艾草的感觉,充满了神秘和庄重的气氛,非常具有仪式感。加上“辟邪”的说法,让我惴惴地有点小紧张,好像外面有一只怪兽蹲伏着,就等着被艾草吓跑。我问母亲,为啥不等大白天再插艾,她说,太阳出来后再插就不灵了。如果端午这一天在村里溜一圈,可以发现,家家门口遍插艾草,蔚为风景。我们村西相隔一里地,有一村庄艾村,是我奶奶的娘家。据说,这村子原名叫庄活村,后来改名艾村自然跟“艾”有关。当地流传着明代“燕王扫北”的故事,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争夺皇位,在河北一带两军厮杀。本地百姓以为燕王叛逆,故反对之,燕军便大肆杀戮。一日燕军来到庄活村屠村,见一家门口插有艾草,心生忌惮,便绕其门而过。后逃难的百姓返回,知其况,便纷纷效仿,家家插艾,从此将村名改为艾村。艾草在人们心目中是吉祥平安的物什。《平乡县志》载:“五月五日,簪艾虎,食角黍,饮雄黄酒。”“簪艾虎”,是说五月端午这天,要将艾草做成老虎状,或者剪纸成虎样粘上艾叶,戴在头上。陆游也有“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诗句,但好像而今民间流传的习俗并不见戴艾的,还是多为插艾。说艾辟邪,虽然附会了神秘色彩,其实倒也不是迷信。艾草是中药,《本草纲目》称之“药草”,有多种效用,艾灸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再说,细菌、病毒,不都是看不见的“邪祟”吗?
    ㅤㅤ④过节总是离不开吃,端午节必定是要吃粽子的。《平乡县志》所谓“食角黍”倒是其来有自。西晋《风土记》云:“仲夏端午,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又云:“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差,从来没见过大米什么样,只知道南方种稻子才会有大米,我们这里缺水,种的是黍,包粽子用的馅自然是黍,即黄米、黏米,再加上枣,用苇子叶包成三角锥状,名副其实的“角黍”。过节的时候,母亲偶或赶集时买回几个粽子,但多是她自己亲手做。苇叶从村头大坑(池塘)边上的芦苇丛擗几把,黄米和枣家里就有现成的。但因苇叶较窄细,不如南方箬竹叶子宽,常常包不严实,裂呲歪巴,甚至有一回漏了一锅,当粥喝了,我们都为此笑了好几天。因为黄米和枣是日常食物,所以端午吃粽子也没觉得特别解馋。直到有一年五月端午,在县里工作的父亲带回了几个糯米裹蜜饯做的粽子,与往日“角黍”迥异,才一饱口福,品享到真正的美味。解开粽子外面捆绑的细绳,剥开苇叶,露出莹白如玉的糯米,里面裹着的蜜饯显现出一抹暗红色,如琥珀镶嵌其间,一小口一小口咀嚼,都舍不得咽下,那滋味真是糯糯的、香香的、甜甜的,好吃极了。这第一次吃糯米粽子,足够回味一生。后来每到五月端午,尽管粽子品类繁多,花样迭出,但我最爱吃的还是糯米裹蜜饯的那种,最初的甜蜜记忆不仅储存在大脑里,还在味蕾里。
    ㅤㅤ⑤宋代文豪苏东坡词曰:“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六爻令•天中节》)这里将端午节的习俗与怀念说了个齐全。张耒、梅尧臣、文天祥等历代诸多诗人都留下端午怀屈子的诗篇。屈原被称作伟大的爱国诗人,已深入人心。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家乡是小家的延伸,是国家的缩影。爱家乡是爱国这条大河的一脉支流。
    ㅤㅤ⑥又是一年五月端午,不禁令我悠然怀想起家乡——那青绿的艾草,金黄的麦浪,彤红的杏子,碧翠的芦苇,还有家人亲手包的并不规整的粽子。那是家乡的景色,家乡的味道。
    (文/刘江滨,有删改)

    [乙]包粽子
    ①面前是一盆洗好的苇叶,它们从水滨植物一跃成为灶间的新宠,还带着青绿,仿佛把水滨的芬芳带到了我的厨房。
    ②我净手后端坐于米盆前,开始端详眼前的苇叶。取三四枚翠绿的苇叶,在左手掌上顺次排列。它们像拍照时摆的队形,一枚叶子要将一部分与另一枚重叠。顺好叶子,笨拙地在叶根部打一个弯,卷成一个底端封闭的锥形漏斗,用来装米。米装上后,顶端却盖不严。好不容易遮好顶端,下面又“哗啦”流出米来,真就成了“漏斗”。不是米不听话,就是苇叶太调皮,费了好大劲,总算包扎好一个粽子,一撒手,它却又“哗啦”一声松开了。于是只能重新开始。
    ③第一个粽子我拆过四五次才算包起来。听老人说,要把苇叶蒸一下才顺溜,但那苇叶的醇香就比原生态稍逊,我还是慢慢驯教这野马般的青绿苇叶吧。我包出来的粽子米少、皮厚、费料。有几次我已捆扎好了,却发现一个角还咧着嘴在朝我笑。我不想再拆开粽子,拆了也未必包得更好,索性又取一片苇叶,把那破口处反复缠绕,就像一个错综复杂的补丁。
    ④捆扎粽子的绳是最经典的马莲草,将干马莲叶泡软,它就柔韧得跟丝线一样,不管怎么弯折,最后打几个结,它都不留空隙且不会断。醇香的糯米和秦来。被生于水滨的苇叶包裹。再被马蒸叶捆扎。经灶下柴太慢慢煮热。查气弥漫。真是大自然馈赠的佳品。
    ⑤如今,苇叶与金黄的黍米、雪白的糯米一起,辗转在我的手中,慢慢地托起、包裹、扎紧,成就一个个粽子,成就人们以如此方式感恩岁月和自然的心意。
    ⑥我想起小时候跟母亲包粽子的场景。那时候她还年轻,我尚稚嫩。母亲曾说:“今年米少,本来不够包粽子的,可是每年都包,一到这个时节就沉不住气,还是买些米添上吧。每年都给你八奶奶和婶娘送粽子吃,今年肯定还盼着呢。”婆婆身体还好的时候,也是每年包粽子,但每次吃粽子时,她却吃得很少。我劝她,也吃不了几个,就不必大费周章地包了。婆婆却说:“包给你们吃啊,我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媳、一大群孙子呢。”“买几个不就行了,市场上啥馅的都有。”“买来的是人家的味,我包的是自家的味。”想到这里,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尽管婆婆老了,眼睛也接近失明,但每个节令地都记得很清楚,前几天还问我,市面上是不是有卖苇叶的了。
    ⑦儿子被邀请来替我拍张包粽子的照片。在他的少年记忆中,有母亲坐在厨房包粽子的片段。当他进入梦境时,厨房还飘荡着煮粽子的清香,一缕混合着植物和米香的气息,钻进他的鼻息和梦中,那梦也该是香甜的吧?那一缕香味,将是他未来甜蜜的乡愁,将陪伴他走过漫长的人生路途。
    ⑧尽管我包出的粽子品相一般,但是,儿子不会在乎。他在给粽子“脱小褂”的时候还会说,挺好啊!眼睛近乎失明的婆婆也不会在乎,她享用这粽子的时候,脸上是满足的笑容。她也许会想,这么多年都吃不惯苇叶粽子的儿媳,也终于能包出苇叶粽子了。从此以后,儿子和孙子年年都能享受到自家包的苇叶粽子的清香了。
    ⑨夜已深沉,一锅“补丁”粽子还在炭火的余温中散发着香味。那香味,传承着节令的美好,也抚慰我劳累的身体。在我看来,那是一锅吉祥的粽子、幸福的粽子、寄托着美好祝愿的,粽子,我知道我的亲人们都喜欢。
    (文/张金凤,有删改)
    (1)阅读甲乙两文,填写如表。(3分)
    文章
    主要内容
    《端午乡思》
    家乡端午①   和②   的习俗
    《包粽子》
    ③   (用20字左右概括)
    (2)甲乙两文标题的作用,有什么异同?(4分)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别赏析甲文第③段和乙文第⑥段画直线的句子。(4分)
    ①母亲天不亮就起来,将头天准备好的略微有点打蔫的艾草拿起来,走到街门口插入香炉内,一边两枝,又在窗棂上也绑上一束,立时一股青草的气息弥散开来。
    ②婆婆却说:“包给你们吃啊,我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媳、一大群孙子呢。”
    (4)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分别赏析甲文和乙文第④段画虚线的句子。(4分)
    ①里面裹着的蜜饯显现出一抹暗红色,如琥珀镶嵌其间,……(修辞角度)
    ②醇香的糯米和黍米,被生于水滨的苇叶包裹,再被马莲叶捆扎,经灶下柴火慢慢煮熟,香气弥漫,真是大自然馈赠的佳品。(感官角度)
    (5)甲文第⑥段和乙文第⑨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排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①那青绿的艾草、金黄的麦浪、彤红的杏子、碧翠的芦苇,还有家人亲手包的并不规整的粽子。
    ②在我看来,那是一锅吉祥的粽子、幸福的粽子、寄托着美好祝愿的粽子,我知道我的亲人们都喜欢。
    (6)品读甲文第⑤段和乙文第⑦段加点的词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5分)
    ①爱家乡是爱国这条大河的一脉支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②那一缕香味,将是他未来甜蜜的乡愁,将陪伴他走过漫长的人生路途。(乡愁为什么是“甜蜜”的?)
    (7)除了端午,其他传统节日也有值得回味的美食。请描绘这样的记忆。(不超字格)(6分)
    六、作文(50分)
    11.(50分)请以“因为有你而不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全文不少于5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③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代替;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2分)请用正楷将下面的汉字抄写下来,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衣冠简朴古风存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属于基础题。
    【解答】答案:
    衣冠简朴古风存
    【点评】汉字书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要注意加强。
    二、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分)
    2.(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宛转(zhuān) 镶嵌(qiàn) 锋芒必露(bì) 微不足道(wēi)
    B.辜负(gū) 闲暇(xiá) 忧心忡忡(chōng) 忍俊不禁(jìn)
    C.晶莹(yíng) 恳切(kěn) 锲而不舍(qiè) 诲人不倦(huì)
    D.烦燥(zào) 累赘(zhuì) 悲天悯人(mǐn) 耐人寻味(nài)
    【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A.有误,“宛转”的“转”应读作“zhuǎn”;“锋芒必露”的“必”应写作“毕”。
    B.有误,“忍俊不禁”的“禁”应读作“jīn”。
    C.正确
    D.有误,“烦燥”的“燥”应写作“躁”。
    故选:C。
    【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3.(2分)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__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__而鲜艳。春联,以对使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__,是华人重要的过年习俗。当人们开始贴春联、福字、窗花的时候,__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A.向 稳重 形势 寓意 B.向 稳定 形式 意味
    C.在 稳重 形式 意味 D.在 稳定 形势 寓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在”引导的介词短语作“贴”的状语,“稳重”意思是庄重而有分寸,不轻浮。“稳定”意思是固定;没有变动。根据“红底黑字”的提示,选“稳重”恰当;“形势”意思是事物发展的状况。“形式”意思是事物的外形。根据“文学”的提示,选“形式”恰当。根据“正式拉开序幕”的提示,选“意味”恰当。
    故选:C。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4.(2分)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ㅤㅤ①春节、清明、端午……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与众不同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②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贮满心中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③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A.第①句画直线的内容不简明,应删去“一个”。
    B.第②句画直线的内容不通顺,应改为“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
    C.第②句中的加点词语,“对于”“和”是连词,“生发”是动词。
    D.第③句中画波浪线的短语“轻轻摇荡”“牢固的维系”不都是偏正短语。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词性、短语等知识的掌握。
    【解答】A.有误,句子内容不简明,将“与众不同”删去。
    B.正确。
    C.有误,“对于”是介词。
    D.有误,“轻轻摇荡”与“牢固的维系”都是偏正短语。
    故选:B。
    【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4.聚焦法。对于句中出现的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应格外留意,尤其是成对出现的词语,先检查多用、错用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再看分句次序是否合理。
    三、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共3小题,满分17分)
    5.(2分)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中《孙权劝学》我们学过。
    B.《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C.除了祥子,《骆驼祥子》还描写了车主刘四、虎妞、小福子、小萝卜头等人物。
    D.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都是科幻小说。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等,结合选项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小萝卜头是《红岩》中的人物。
    故选:C。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6.(3分)请简要概括《骆驼祥子》中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分析】《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1899﹣1966)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憨厚老实,善良勤恳,坚忍不拔,就如同骆驼一般。随着农村日益凋蔽的发展,他来到了北平开始新的生活,最终选择拉车谋生。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然而,他的希望屡屡破灭,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最后,祥子成了自暴自弃、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结合祥子“三起三落”的经历: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骗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这一连串的打击,对于把车当成生命的祥子来说,无疑是非常沉重的。更不幸的是他同情喜爱的小福子又在黑暗势力摧残下自杀了,这使他失去了最后的希望。一个想凭借自己力气吃饭的个体劳动者,就这样被旧社会一口口地吃掉了。祥子在不可抗拒的黑暗势力的打击下,终于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据此,祥子经历了由奋斗——挣扎——毁灭的人生历程。
    答案: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骗去,第二次希望破灭。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12分)默写填空。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
    (2) 前不见古人 ,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4)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5)《游山西村》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山水往复、道路曲折,后来衍生出“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的意义。
    (6)人生于世,既要有“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的凌云壮志,又要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报国情怀。(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回答)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注意“鸿”的书写)
    (2)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3)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4)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5)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注意“柳暗”的书写)
    (6)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注意“绝”的书写)
    【点评】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四、古诗文阅读(15分)
    8.(3分)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通过描绘庐山的不同形态,揭示  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当局者迷、要有大局意识、主观片面无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的哲理;《登飞来峰》不仅揭示  站得高,看得远 的哲理,还直抒胸臆,表达了  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锐意改革的远大抱负、勇于革新的大无畏精神) 。
    【分析】《题西林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哲理的理解。《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据此分析概括即可。《登飞来峰》这首诗是诗人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这首诗借站在山顶,浮云就遮不住眼睛,来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还可以理解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困难和挫折。因此,最后两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揭示的人生哲理是:作者表明自己站的高,看的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扰,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答案:
    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当局者迷、要有大局意识、主观片面无法获得正确的结论);站得高,看得远;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锐意改革的远大抱负、勇于革新的大无畏精神)。
    译文:
    题西林壁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登飞来峰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9.(12分)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节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乙]南方多没①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②,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③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苏轼《北人学没》)
    [注释]①没(mò):指潜水。②涉:趟水过河。③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指轻易拿握潜水技能。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但手熟尔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B.以我酌油知之
    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板》)
    C.故北方之勇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2)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B.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C.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D.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文中画直线的两个句子。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A.甲文中,卖油翁“酌油”的演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B.甲文陈尧咨“尔安敢轻吾射”一语表现出他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C.乙文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虽然要勤奋好学,但不可忽视客观条件的限制。
    D.甲文通过言行凸显人物性格,乙文通过对比来表现南方和北方人学潜水的不同。
    【分析】参考译文:
    【甲】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湛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相同,但:两个都是“只”的意思;
    B.不同,以:凭借/用;
    C.不同,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D.不同,务:务必,一定/事务。
    故选:A。
    (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可据此断句为: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射,射箭;射,射箭的技艺;精,精湛。句意为: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湛吗?”
    ②重点词:识水,识水性;虽,即使。句意为: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
    (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ABD.正确;
    C.有误,乙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即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方法。
    故选:C。
    答案:
    (1)A
    (2)D
    (3)①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湛吗?”
    ②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
    (4)C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10.(30分)
    [甲]端午乡思
    ㅤㅤ①小区闲地里,有人种了一小片艾草,兀自在那儿绿油油的蓬勃生长。艾草虽曰草,却并不低矮偃伏,而是高高大大的,有灌木的威势,羽状分裂的齿形叶子,参差错落地在桔梗上伸展。我掐了一片叶子嗅了嗅,一股浓烈的植物清香之气沁入鼻腔肺腑。
    ㅤㅤ②《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艾易惹相思,艾草的气息仿佛让我闻到了一种家乡的味道,想起了端午节。植物似无情,却是感情密码和信息的储存器,一旦遇到机会,它会丝丝缕缕地释放出来。
    ㅤㅤ③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在家门口插艾是老家一个恒久的习俗,据说能辟邪祛灾。记得小时候,一到五月端午那天,母亲天不亮就起来,她窸窸窣窣地穿上衣服,将头天准备好的略微有点打蔫的艾草拿起来,走到街门口插入香炉内,一边两枝,又在窗棂上也绑上一束,立时一股青草的气息弥散开来。此时,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太阳尚未升起,这种起五更插艾草的感觉,充满了神秘和庄重的气氛,非常具有仪式感。加上“辟邪”的说法,让我惴惴地有点小紧张,好像外面有一只怪兽蹲伏着,就等着被艾草吓跑。我问母亲,为啥不等大白天再插艾,她说,太阳出来后再插就不灵了。如果端午这一天在村里溜一圈,可以发现,家家门口遍插艾草,蔚为风景。我们村西相隔一里地,有一村庄艾村,是我奶奶的娘家。据说,这村子原名叫庄活村,后来改名艾村自然跟“艾”有关。当地流传着明代“燕王扫北”的故事,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争夺皇位,在河北一带两军厮杀。本地百姓以为燕王叛逆,故反对之,燕军便大肆杀戮。一日燕军来到庄活村屠村,见一家门口插有艾草,心生忌惮,便绕其门而过。后逃难的百姓返回,知其况,便纷纷效仿,家家插艾,从此将村名改为艾村。艾草在人们心目中是吉祥平安的物什。《平乡县志》载:“五月五日,簪艾虎,食角黍,饮雄黄酒。”“簪艾虎”,是说五月端午这天,要将艾草做成老虎状,或者剪纸成虎样粘上艾叶,戴在头上。陆游也有“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诗句,但好像而今民间流传的习俗并不见戴艾的,还是多为插艾。说艾辟邪,虽然附会了神秘色彩,其实倒也不是迷信。艾草是中药,《本草纲目》称之“药草”,有多种效用,艾灸是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再说,细菌、病毒,不都是看不见的“邪祟”吗?
    ㅤㅤ④过节总是离不开吃,端午节必定是要吃粽子的。《平乡县志》所谓“食角黍”倒是其来有自。西晋《风土记》云:“仲夏端午,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又云:“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我小时候,家里条件差,从来没见过大米什么样,只知道南方种稻子才会有大米,我们这里缺水,种的是黍,包粽子用的馅自然是黍,即黄米、黏米,再加上枣,用苇子叶包成三角锥状,名副其实的“角黍”。过节的时候,母亲偶或赶集时买回几个粽子,但多是她自己亲手做。苇叶从村头大坑(池塘)边上的芦苇丛擗几把,黄米和枣家里就有现成的。但因苇叶较窄细,不如南方箬竹叶子宽,常常包不严实,裂呲歪巴,甚至有一回漏了一锅,当粥喝了,我们都为此笑了好几天。因为黄米和枣是日常食物,所以端午吃粽子也没觉得特别解馋。直到有一年五月端午,在县里工作的父亲带回了几个糯米裹蜜饯做的粽子,与往日“角黍”迥异,才一饱口福,品享到真正的美味。解开粽子外面捆绑的细绳,剥开苇叶,露出莹白如玉的糯米,里面裹着的蜜饯显现出一抹暗红色,如琥珀镶嵌其间,一小口一小口咀嚼,都舍不得咽下,那滋味真是糯糯的、香香的、甜甜的,好吃极了。这第一次吃糯米粽子,足够回味一生。后来每到五月端午,尽管粽子品类繁多,花样迭出,但我最爱吃的还是糯米裹蜜饯的那种,最初的甜蜜记忆不仅储存在大脑里,还在味蕾里。
    ㅤㅤ⑤宋代文豪苏东坡词曰:“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六爻令•天中节》)这里将端午节的习俗与怀念说了个齐全。张耒、梅尧臣、文天祥等历代诸多诗人都留下端午怀屈子的诗篇。屈原被称作伟大的爱国诗人,已深入人心。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家乡是小家的延伸,是国家的缩影。爱家乡是爱国这条大河的一脉支流。
    ㅤㅤ⑥又是一年五月端午,不禁令我悠然怀想起家乡——那青绿的艾草,金黄的麦浪,彤红的杏子,碧翠的芦苇,还有家人亲手包的并不规整的粽子。那是家乡的景色,家乡的味道。
    (文/刘江滨,有删改)

    [乙]包粽子
    ①面前是一盆洗好的苇叶,它们从水滨植物一跃成为灶间的新宠,还带着青绿,仿佛把水滨的芬芳带到了我的厨房。
    ②我净手后端坐于米盆前,开始端详眼前的苇叶。取三四枚翠绿的苇叶,在左手掌上顺次排列。它们像拍照时摆的队形,一枚叶子要将一部分与另一枚重叠。顺好叶子,笨拙地在叶根部打一个弯,卷成一个底端封闭的锥形漏斗,用来装米。米装上后,顶端却盖不严。好不容易遮好顶端,下面又“哗啦”流出米来,真就成了“漏斗”。不是米不听话,就是苇叶太调皮,费了好大劲,总算包扎好一个粽子,一撒手,它却又“哗啦”一声松开了。于是只能重新开始。
    ③第一个粽子我拆过四五次才算包起来。听老人说,要把苇叶蒸一下才顺溜,但那苇叶的醇香就比原生态稍逊,我还是慢慢驯教这野马般的青绿苇叶吧。我包出来的粽子米少、皮厚、费料。有几次我已捆扎好了,却发现一个角还咧着嘴在朝我笑。我不想再拆开粽子,拆了也未必包得更好,索性又取一片苇叶,把那破口处反复缠绕,就像一个错综复杂的补丁。
    ④捆扎粽子的绳是最经典的马莲草,将干马莲叶泡软,它就柔韧得跟丝线一样,不管怎么弯折,最后打几个结,它都不留空隙且不会断。醇香的糯米和秦来。被生于水滨的苇叶包裹。再被马蒸叶捆扎。经灶下柴太慢慢煮热。查气弥漫。真是大自然馈赠的佳品。
    ⑤如今,苇叶与金黄的黍米、雪白的糯米一起,辗转在我的手中,慢慢地托起、包裹、扎紧,成就一个个粽子,成就人们以如此方式感恩岁月和自然的心意。
    ⑥我想起小时候跟母亲包粽子的场景。那时候她还年轻,我尚稚嫩。母亲曾说:“今年米少,本来不够包粽子的,可是每年都包,一到这个时节就沉不住气,还是买些米添上吧。每年都给你八奶奶和婶娘送粽子吃,今年肯定还盼着呢。”婆婆身体还好的时候,也是每年包粽子,但每次吃粽子时,她却吃得很少。我劝她,也吃不了几个,就不必大费周章地包了。婆婆却说:“包给你们吃啊,我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媳、一大群孙子呢。”“买几个不就行了,市场上啥馅的都有。”“买来的是人家的味,我包的是自家的味。”想到这里,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尽管婆婆老了,眼睛也接近失明,但每个节令地都记得很清楚,前几天还问我,市面上是不是有卖苇叶的了。
    ⑦儿子被邀请来替我拍张包粽子的照片。在他的少年记忆中,有母亲坐在厨房包粽子的片段。当他进入梦境时,厨房还飘荡着煮粽子的清香,一缕混合着植物和米香的气息,钻进他的鼻息和梦中,那梦也该是香甜的吧?那一缕香味,将是他未来甜蜜的乡愁,将陪伴他走过漫长的人生路途。
    ⑧尽管我包出的粽子品相一般,但是,儿子不会在乎。他在给粽子“脱小褂”的时候还会说,挺好啊!眼睛近乎失明的婆婆也不会在乎,她享用这粽子的时候,脸上是满足的笑容。她也许会想,这么多年都吃不惯苇叶粽子的儿媳,也终于能包出苇叶粽子了。从此以后,儿子和孙子年年都能享受到自家包的苇叶粽子的清香了。
    ⑨夜已深沉,一锅“补丁”粽子还在炭火的余温中散发着香味。那香味,传承着节令的美好,也抚慰我劳累的身体。在我看来,那是一锅吉祥的粽子、幸福的粽子、寄托着美好祝愿的,粽子,我知道我的亲人们都喜欢。
    (文/张金凤,有删改)
    (1)阅读甲乙两文,填写如表。
    文章
    主要内容
    《端午乡思》
    家乡端午① 1 和② 1 的习俗
    《包粽子》
    ③ 1 (用20字左右概括)
    (2)甲乙两文标题的作用,有什么异同?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别赏析甲文第③段和乙文第⑥段画直线的句子。
    ①母亲天不亮就起来,将头天准备好的略微有点打蔫的艾草拿起来,走到街门口插入香炉内,一边两枝,又在窗棂上也绑上一束,立时一股青草的气息弥散开来。
    ②婆婆却说:“包给你们吃啊,我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媳、一大群孙子呢。”
    (4)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分别赏析甲文和乙文第④段画虚线的句子。
    ①里面裹着的蜜饯显现出一抹暗红色,如琥珀镶嵌其间,……(修辞角度)
    ②醇香的糯米和黍米,被生于水滨的苇叶包裹,再被马莲叶捆扎,经灶下柴火慢慢煮熟,香气弥漫,真是大自然馈赠的佳品。(感官角度)
    (5)甲文第⑥段和乙文第⑨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排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①那青绿的艾草、金黄的麦浪、彤红的杏子、碧翠的芦苇,还有家人亲手包的并不规整的粽子。
    ②在我看来,那是一锅吉祥的粽子、幸福的粽子、寄托着美好祝愿的粽子,我知道我的亲人们都喜欢。
    (6)品读甲文第⑤段和乙文第⑦段加点的词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爱家乡是爱国这条大河的一脉支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②那一缕香味,将是他未来甜蜜的乡愁,将陪伴他走过漫长的人生路途。(乡愁为什么是“甜蜜”的?)
    (7)除了端午,其他传统节日也有值得回味的美食。请描绘这样的记忆。(不超字格)
    【分析】甲文写端午插艾草、吃粽子、念屈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乙文写端午“包粽子”,表达了端午节和家人在一的幸福感受,“包粽子”蕴含亲情的味道,作者能为家人包粽子感到欣慰。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端午节在家门口插艾是老家一个恒久的习俗,据说能辟那祛灾”,①概括为:插艾;结合“过节总是离不开吃,端午节必定是要吃粽子的”,②概括为:吃粽子;结合“尽管我包出的粽子品相一般,但是,儿子不会在乎。他在给粽子“脱小褂”的时候还会说,挺好啊!眼睛近乎失明的婆婆也不会在乎,她享用这粽子的时候,脸上是满足的笑容”,③概括为:“我”在端午节包粽子,虽然晶相不好,但家人们喜欢。
    (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甲文标题“端午乡思”通过写端午插艾草、吃粽子、念屈原,表达了家乡的思念之情。乙文标题通过写端午“包粽子”,表达了端午节和家人在一的幸福感受。可见相同点:两文标题都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都能吸引读者阅读。不同:“端午乡思”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包粽子”蕴含亲情的味道。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母亲天不亮就起来,将头天准备好的略微有点打蔫的艾草拿起来,走到街门口插入香炉内,一边两枝,又在窗棂上也绑上一束”是动作描写,“插”“绑”等词语,生动具体地写出了母亲端午清晨插艾的情景,表现端午习俗在作者记忆中印象深刻。
    ②“包给你们吃啊,我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媳、一大群孙子呢”是语言描写,婆婆的语言交代了她端午节自己吃粽子很少却大费周章地包粽子的原因,表现了婆婆的慈爱。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如琥珀镶嵌其间”运用比喻修辞,把棕子里串着的蜜饯比作“琥珀”,生动形象地写出蜜饯暗红的色彩和晶莹的质地,表现作者第一次吃到糯米粽子的惊喜和珍惜。
    ②“醇香的糯米和黍米”“香气弥漫”从嗅觉角度写出粽子的香气弥漫,表达作者对粽子的喜爱。
    (5)本题考查句子情感分析。
    ①结合“又是一年五月端午,我不禁悠然怀想起家乡”“那是家乡的景色,家乡的味道”分析,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②写端午“包粽子”,表达了端午节和家人在一的幸福感受,“包粽子”蕴含亲情的味道,作者能为家人包粽子感到欣慰。
    (6)本题考查句子分析。
    ①“爱家乡是爱国这条大河的一脉支流”意思是爱国有种种表现,其中爱家乡是爱国主义情感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那一缕香味”指粽子的香甜味道。“将是他未来甜蜜的乡愁”指儿子将来对故乡的思念。这句话是说儿子将来对故乡的思念中,既包含粽子的香甜味道,也包含亲情的幸福感。
    (7)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其他传统节日值得回味的美食即可。
    答案:
    (1)①插艾;②吃粽子;③“我”在端午节包粽子,虽然晶相不好,但家人们喜欢。
    (2)同:两文标题都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都能吸引读者阅读。异:“端午乡思”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包粽子”蕴含亲情的味道。
    (3)①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端午清晨插艾的情景,写出端午习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②语言描写,交代了婆婆端午节大费周章地包粽子的原因,表现了婆婆的慈爱。
    (4)①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蜜饯的色彩和质地,表现作者第一次吃到糯米粽子的惊喜和珍惜。
    ②通过嗅觉,写出粽子的香气弥漫,表达作者对棕子的喜爱。
    (5)①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②作者能为家人包粽子的欣慰。
    (6)①爱家乡是爱国主义情感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儿子将来对故乡的思念中,既包含粽子的香甜味道,也包含亲情的幸福感。
    (7)示例:饺子。饺子是咱们中国美食中最经典,最传统的美食。无论是春节还是其他节日,饺子都是不二的选择。每逢和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觉得无比幸福。
    【点评】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六、作文(50分)
    11.(50分)请以“因为有你而不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全文不少于5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③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代替;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为“因为有你而不同”。审题可知题目关键词“你”“不同”。“不同”意味着和别人、别的事情、别的感觉不一样。因为有你,可以变得更温暖、美丽、充满生机、充满温情、鼓励、帮助和人性中的光芒等。选材可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亲人、朋友的互帮互助,老师、同学的关心、友爱、鼓励、安慰,遇到困难之后的不服输以及毅力的磨练,还有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无畏付出,学校老师的停课不停教的努力,各行各业志愿者的无私辛苦等。一定要扎根现实,真实可信,集中笔墨突出温暖的感觉。
    【解答】
    因为有你而不同
    冬天里也有幸福的春天,就像春蚕结丝般无声,却闪耀着温暖的光亮;就像蜡烛燃烧般无息,却流淌下幸福的泪痕;就像春水渐涨般悄然,却激荡起缕缕的涟漪。因为有你,这个冬天变得不同,变得更加温暖。
    窗外,疫情严重,全家局促一室之内不得外出。北风呼啸着撞击着脆弱的玻璃,一股股寒意便从窗缝中钻进了房间。挑灯苦读的我在不知不觉中哆嗦了一下,就是这不经意的微颤却被一旁帮我整理衣服的母亲捕获了。
    悄悄的,一股暖流从我的背后升起,直入我的心扉,一双温暖如春光般的手轻轻地搭在我的肩上,哦,原来是母亲为我披上了一件棉衣,帮我抵御风寒。发现我转头看她,她慈祥地笑着说:“别着凉了,早点睡!”母亲的声音不高,但亲切的语调就像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舒缓的旋律伴着外衣的温度悄悄在我的心间流淌。
    母亲默默地转身走向楼梯,台灯投下的暗影在母亲的背后渐渐拉长,我的心也在这一刻微颤。望着母亲的背影,我忽然发现了母亲的苍老憔悴,想到了她为我们兄弟所付出的辛劳,懂得了她正用单薄的肩膀支撑着家庭的重担……感受着背后如融融春日般的温暖,我心里的一方冰水顿然化为一股温泉,身上的寒意就在这冬日里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感动——拥有这样一位无私关爱着我的母亲,我还有什么索求呢?还有什么可害怕呢?还有什么可推脱呢?这一刻,冬天的寒意在我心里已荡然无存,只有春天将我包裹,如此温暖,如此幸福!
    写完作业,卧床入眠,感动久久不能消逝。梦里,一片春意盎然,幸福的春天已经替代了冬天,不再寒冷、不再萧瑟,只有母亲深深的爱像火焰般在冬日里燃烧。因为有你,这个冬天不太冷。
    【点评】本文记叙了疫情期间“我”居家学习时,被妈妈的无私关爱所感动,冬天的寒冷被妈妈的温暖所取代,突出了中心“因为有你,这个冬天不太冷”。文章开头用一系列的比喻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式,语言生动形象,句式整齐,点明中心。文中用充满温情的笔墨叙述了妈妈对“我”的无私关爱。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准确、恰当,生动、细腻。文末再次扣题,总结全文。

    相关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试卷,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默写填空,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默写填空,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