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教科版三上第2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 教案

    教科版三上第2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第1页
    教科版三上第2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第2页
    教科版三上第2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科学1.感受空气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1.感受空气教案,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第二小学 杨荣
    【教材分析】
    空气是学生常见且初步探究过的物质,很多性质是学生已经观察并了解的,但也有一些性质没有被学生发现,如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本课作为《空气》单元的起始课,主要了解学生对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探究兴趣。教材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对空气、水和石块进行对比探究,进一步认识空气的特征,如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够被压缩等。同时又关注空气和一般物体的共同特征,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具有一般物质的属性和特点,如占据空间、有质量等,为后续继续探究空气做好铺垫。
    教材聚焦部分借助气泡图呈现学生对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原有认知,也为活动中学生通过现象描述空气特征搭建一个脚手架,气泡图还会随着后续的学习逐步修正和完善。探索部分中,传递游戏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和石块、水的共同特征,让学生认识空气会流动、容易泄漏等特征的同时也知道空气和水、石块一样能被感受到、占据空间等。感受空气的活动中,让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多种方法发现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如感受到空气很轻,容易被挤压等。拓展部分让学生在研讨后对物体的三态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认识一袋空气》的学习中,已经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对空气进行初步的探究,对空气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空气物质属性的了解较为浅薄。三年级学生对空气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兴趣,也掌握一些观察方法,但对自己提出的一些观点还缺乏举出证据的意识,对空气一些特征现象的解释还比较欠缺。本课将通过传递游戏和感受空气两个活动让学生对空气性质有进一步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描述空气的性质,对比发现空气、水和石块的异同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
    2.空气是存在的,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使用气泡图整理信息。
    2.能够运用感官和常见物品来观察空气。
    3.能够描述观察方法和发现,倾听他人的分享。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尝试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探究。
    2.能够和他人分工合作,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征。
    难点:通过体验能够比较发现空气和一般物体的共同特征。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抽奖箱(内放一块石头,四周不透明)、椭圆纸片(粉色、蓝色)、记号笔
    学生每组:适量的椭圆纸片(粉色)、每人1支记号笔、适量的水、1块石头、1个封口塑料袋、1个塑料杯、1个碗、1个大透明塑料袋、1个气球、1个打气筒、1个口哨、每人1张实验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抽奖”游戏导入,调查学生前概念
    1.选取几名同学从抽奖箱中抽取“奖品”。
    2.当石块被抽走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抽奖箱内真的没有东西吗?
    3.刚刚同学说抽奖箱内没有东西,这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当抽奖箱“空”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有学生会想到抽奖箱内有空气,但由于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常常难观察到空气的存在。通过简单的讨论,将关注点转移到空气上。
    4. 你还知道空气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吗?(板书)学生分小组将已知的空气特征和作用用记号笔写在圆纸片上。
    5.分享交流:教师选择某1组分享自己发现并将纸片贴在黑板,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形成气泡图。
    设计意图:要求每个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写下有关空气的特征或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每个学生都进行思考。将学生写好的圆纸片贴在黑板,形成气泡图,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空气的前概念,也让学生认识和尝试使用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还可为学生后续的发现和表达交流提供思路。
    (二)传递游戏-比较探究空气与水和石块的异同点
    1.教师给大家带来3种传递物,展示石块和水,提问:空气在哪里?分别选择哪个容器装哪一种传递物合适,为什么?
    2.学生思考如何获取空气,小组讨论选择合适的容器分别装空气、水和石块进行传递并记录,要求传递物不可漏出。
    3.交流各小组的想法,注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补充有关空气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展示材料中,教师提出“空气在哪里?”的问题,是想让学生意识到空气就在我们周围,总是会充满各处。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各容器所装的传递物,也是学生思考和发现这3个容器和传递物异同点的过程。
    4.各小组进行传递,实验中注意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发现空气怎样的特征?空气和水、石头有什么共同特征?
    5.学生分享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对空气的一些特征能够脱口而出,但能够完整说出探究方法来说明空气特征的情况较少,在此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什么样的特征,可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其次,学生在实验中容易发现空气和水、石头的不同点,但对于三者相同点关注较少。因此,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游戏,也是在促进学生观察与比较能力的发展,进而认识到空气和一般物质一样是可以被观察、感受到的。
    (三)借助常见物品,感受空气
    1.生活中有很多和空气有关的物品,ppt展示大塑料袋、气球、哨子,可以怎么玩?
    2.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玩。温馨提示:考虑卫生问题,哨子只1个同学吹,其他同学观察。
    3.学生分组玩,及时记录玩的方法和发现,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借助生活中常见易得的物品,发现空气的特征和作用,丰富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
    (四)拓展
    教师介绍空气、水、石块分别属于不同的物质类型,人们是如何区分三态的?学生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空气和水、石块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对于三态的名称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人们是如何区分三态,学生还不能够准确说出分类方法。通过课下查阅资料的方法,延续科学探究,不仅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还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
    【板书设计(生成)】
    【板书说明】
    气泡图中有关空气的特征和作用都是学生即时的课堂生成,可以提前打印备用。粉色代表在聚焦环节中学生已有的认知,是由学生小组贴在黑板生成的,而蓝色代表在后续探究活动中学生发现的空气特征。



    【学生记录单设计】
    【班级记录单设计】



    《感受空气》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姓名: 班级: 记录时间: 年 月 日
    探索一:传递游戏
    小组讨论,分别将空气、水、石块和选择的容器相连。
    空气 水 石块



    和小组同学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吧!
    探索二:感受空气
    玩一种,记一种:用文字或画图表示你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大塑料袋

    气球

    哨子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玩的,感受到空气什么特征?

    一上《植物》单元教学设计
    1.感受空气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黄国胜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空气》单元的第1课。作为起始课,本节课主要起到了解学生前概念、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再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空气和液体、气体的相同点,为持续研究空气奠定基础。
    本课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从“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两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前概念,再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更多空气的特征。通过感受,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最后通过游戏后的研讨,让学生对固态、液态和气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空气是学生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但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这对于三年级孩子直观观察空气的特征,特别是与石头、水两种物质相同点的认知是具有较大难度的。但是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观察到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初步知道如何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这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感受空气和传递游戏,认识到空气总会充满各处,并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科学思维:在传递游戏中,能归纳空气与液体、气体的相同特征。
    探究实践:能借助身边的材料,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并以文字、图画、图表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
    态度责任: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感受空气和传递游戏,认识空气总会充满各处,并具有多种特征。
    难点:在传递游戏中,能归纳空气与液体、气体的相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1.每组提供水、石头、空气、透明杯子、碗、气球、哨子、透明自封口的塑料袋;2.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调查前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充满空气的透明塑料袋、记录单
    1.出示透明塑料袋。
    提问:塑料袋是空的吗?有什么?
    2. 回顾:空气是我们身边一种常见的物质,在一年级也已经观察过空气,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空气有什么特征?空气有什么作用?
    3.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气泡图,并汇报交流,一起回顾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
    4.揭题:这节课一起感受空气,继续观察空气的特征(板书:感受空气)
    【设计意图】承接一年级观察空气的经历,回顾和梳理关于空气的已有认知,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空气的积极性。
    二、 探究空气的特征(预设23分钟)
    1.感受空气(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自封口的塑料袋、哨子、气球、记录单
    (1) 出示材料
    提问:塑料袋、哨子、气球,你会分别怎么玩?
    (2)明确方法:学生边示范边交流玩塑料袋、哨子和气球的方法。
    (3)提问:在玩的过程中,你又会发现空气的哪些特征?
    (4)学生分组体验玩一玩塑料袋、哨子和气球,记录空气的特征,结束后汇
    报与交流。
    教师引导:你用了什么方法玩,观察到空气的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身边常见的物品,在玩一玩中发现空气的特征和作用,丰富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知。
    2.传递空气(预设11分钟)
    材料准备:水、石头、空气、塑料杯子、碗、记录单
    (1)明确任务:把石头、水和空气分别装入合适的容器,依次传递给每位同学。
    (2)提问:你会如何完成传递任务?
    (3)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传递空气、水和石头,结束后汇报交流,说说方法和发现。
    引导:①我们用什么容器传递来什么(物质),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②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特征?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预设:①我们用塑料袋来传递空气,因为空气会泄漏,也会流动; ②空气和水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的形状。空气和石头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设计意图】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的活动指向性更加明确。通过传递空气、水和石头,帮助学生直观观察到三种物质的共同特征,进而具体感知到空气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三、交流我们的发现(预设10分钟)
    材料:课件、班级记录单
    1.你认为空气有哪些特征?你是如何知道的?
    2.空气与一般物质相比,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空气有哪些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及时梳理获得的新知,更加立体、多维地建构空气特征的概念,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预设:5分钟)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是液体,石头和沙是固体,空气是气体。人们是怎样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呢?回家后我们去找找有关的资料了解吧!
    五、板书设计
    2.1 感受空气

    【疑难解答】
    在调查学生关于空气的前概念时,发现出现“错误性知识”,此时应该如何处理。
    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对于教师而言反倒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要做的也正是要帮助学生修正错误观念,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在本节课碰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当不要急于纠正学生,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是等待学生发现,再适时地引导学生针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充分揭示不同学生的前概念;第二种是在本节课中暂时不做处理,而是把学生的前概念设计到接下来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实现从此岸到达彼岸,从而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9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感受空气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王思锦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指导教师
    石润芳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教学目标
    1.说出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说明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观察空气的特征;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3.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观察空气的特征。
    教学难点: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
    聚焦
    1.出示充气泳池图片:仔细观察,这个游泳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塑料+空气)它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征?
    2.谈话:我们在一年级的科学课上观察过一袋空气。你还记得空气有哪些特征、它有什么作用吗?
    3.用气泡图整理对空气的认识
    把你知道的有关空气的知识用气泡图表示出来,画在学习单上。
    4.讲述:同学们写的对不对呢?先不急着下结论。接下来我们将用8节课的时间进一步认识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在每一节课学习结束之前,我们都有机会补充和修改这张气泡图。
    10’
    探索
    1. 感知空气的存在
    l 思考:哪里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感知它的存在?
    (1) 出示材料:扇子、塑料袋、水盆、塑料杯、海绵
    (2) 参与活动:用上述材料证明空气的存在,在学习单上画图记录你是怎么做的。
    (3) 交流研讨:你看到什么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
    (5)小结:用一句话说一说哪里有空气——空气无处不在,总是充满各处。
    2.捕捉空气,感知它的特征
    (1)谈话:知道哪里有空气,我们就可以研究空气的特征了。要想研究空气的特征,首先要捕捉空气。你会用什么容器装空气呢?
    (2)出示材料:透明大塑料袋、气球
    (3)参与活动,在学习单上记录你的发现。
    l 捕捉一袋空气,用多种方法观察、感知它的特征
    l 抛接气球,观察有哪些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5)交流研讨: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装着空气的塑料袋、气球都变鼓了,又都容易按出坑,说明空气容易被挤压,没有固定的形状;装空气前后的塑料袋和气球感觉不出重量的差别,装满空气的气球抛起来后会慢慢落下来,说明空气很轻。空气很容易从塑料袋口、气球口漏出来,说明空气会流动。
    3.做传递游戏,在比较中感知空气的特征
    (1) 游戏规则
    出示需要传递的物品:几块石块、一杯水、空气(需自己捕捉)
    传递的要求:可以从上述任何一种物品开始,先观察需要传递的物品的特征,再把它传递给另一个人进行观察。要求不能遗漏或掉在地上。
    可选择的辅助材料:塑料碗、塑料杯、密封袋
    (2) 准备材料:石块、水、塑料碗、塑料杯、塑料袋
    (3) 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做传递游戏,在学习单上记录你的发现。
    (4) 交流游戏体会及发现
    你是怎样传递这三种物品的?在传递物品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们的哪些特征?
    石块较多,放在碗里传递;水容易洒,装在杯子里传递;空气容易泄漏,装在密封袋里传递。
    传递过程中发现:石块很硬,有颜色,有固定形状,容易被传递;水没有颜色,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传递过程中容易洒漏;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不太好密封,传递过程中容易泄漏。空气特别轻,几乎感受不到它的重量。
    (5)小结:通过游戏,我们感知到空气在颜色、形状、流动性、轻重等方面有与石块和水不同的特征。
    2’
    研讨
    1. 整理对空气特征的认识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空气的特征有哪些新的认识?补充修正你的气泡图。
    2. 空气和一般物体相比,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l 可以被感知、可以装起来
    1’
    拓展
    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石块是固体,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你还能举例说出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吗?人们是怎样区分它们的?有兴趣的同学课下查找资料。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期

    课题
    感受空气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说出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说明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观察空气的特征;能以绘画、文字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3.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课前学习任务
    准备实验材料:扇子、塑料袋、水盆、塑料杯、海绵、透明大塑料袋、气球、石块、水、塑料碗、塑料杯、密封袋
    课上学习任务
    空气有哪些特征、它有什么作用?把你知道的有关空气的知识用气泡图表示出来。

    【学习任务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使用扇子、塑料袋、水盆、塑料杯、海绵等材料证明空气的存在,画图记录你的做法。





    【学习任务二】捕捉空气,感知它的特征
    1.捕捉一袋空气,用多种方法观察、感知它的特征
    我发现空气是:
    2.抛接气球,观察有哪些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我发现空气是:
    【学习任务三】做传递游戏,在比较中感知空气的特征
    我发现空气是:
    【学习任务四】准备下节课所需材料
    水盆(装适量水)、乒乓球(或其他漂浮物)、气球各1,去底儿带盖的矿泉水瓶2个。
    推荐的学习资源
    《万能的空气》,(英)海威特著,蔡艳锦、侯晓希译,科学普及出版社2015年7月
    《空气和水》,(德)雷纳·克鲁门勒 文,(德)吉尔德·欧内索格 图,王勋华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06月

    2 空气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感官并运用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第1课“感受空气”作为单元起始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空气,用气泡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分类整理,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关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
    第2~7课都是在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和特征。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也可以被压缩,这是对空气存在状态的探究;空气有质量并且很轻,大量的空气聚集在一起可以被称量;热空气会上升,空气会流动形成风,这是对空气属性的探究。
    第8课“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讨论、归纳、总结和提炼了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同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进而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通过感官简单地观察空气。若要进一步研究,必须借助工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感官并运用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教师将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思维,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从物质角度进行解释,并用量化的数据来说明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围绕概念的发展过程开展教学。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主题探究过程,从多个角度丰富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第1课“感受空气”中的气泡图可以贯穿在每一课中,在教学中逐步补充与修正,直到最后一课形成完整、清晰的图解。
    2.围绕学生的主体探究开展教学。教材的编写以“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板块的形式呈现,重点突出“探索”和“研讨”,活动的安排也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探究,“称空气”“压缩空气”“做热气球”等活动均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主体,引导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后对空气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实验的描述需要用理性的语言表达感性的认识,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用空气流动来解释风的成因。教师可以创建一些思维模型或图示,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降低解释的难度。
    3.围绕使实验直观简单开展教学。本单元的实验需要非常关注细节,例如:空气占据空间实验中的扎孔、打气;称量空气时天平的灵敏度调整;做“热气球”时袋子的选择;风的成因一课中对教具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工作,以确保能呈现出最直观的实验现象。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教师改进的教具要尽可能地简单、实用,在对细节的指导上要多借助微视频。
    第1课 感受空气
    (教材P22~24)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感受空气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2.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2.能用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打气筒、水、石块、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大号透明塑料袋、气球、哨子。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导入:进行打气球活动。用打气筒向气球内打气,指导学生分组体验。
    2.提问:气球里面装的是什么?(预设:空气。)
    3.追问:空气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预设:空气的特征有:摸不着、看不见、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等。空气的作用有:供给呼吸、帮助燃烧、给轮胎充气等。)
    4.揭题: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空气。(板书:感受空气)
    5.引导:引导学生绘制气泡图。(教学提示:在后面的探索活动中将学生的汇报结果记录到气泡图上。)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关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引出课题。本单元后面的研究内容都是在本课的基础上展开的,绘制气泡图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空气更全面、更科学的认知。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做传递游戏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应该选择什么容器来装石块、水和空气呢?怎样做,它们才不会从容器中泄露出来?(预设:用自封口塑料袋装空气,塑料杯装水,碗装石块。)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做传递游戏,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通过传递游戏,你们发现空气有哪些特征?你们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1:我发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因为我看不见它,也闻不到它的气味。
    学生2:我发现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因为我把它装在不同形状的容器里,它都可以充满整个容器。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提问:空气和水相比,有什么相同的特征?空气和石块相比呢?(预设:空气和水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都没有固定的形状。空气和石块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5.小结:空气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无色、无味、透明、形状不固定。
    【设计意图】在游戏开始前和游戏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空气与水或石块的相同特征。本环节既是对空气特征的总结,也是对观察方法的总结。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二:感受空气
    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按要求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2.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
    主持人:在“感受空气”的活动中,你们又发现了空气的哪些特征?你们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1:我发现空气可以流动,因为鼓起的塑料袋的封口被打开后迅速变扁了,封口处有轻微的风;吹口哨时口哨发出了声音。
    学生2:我发现空气很轻、能压缩,因为我只用很小的力就能把气球掂起来,而且轻轻挤压气球,气球就变形了。
    主持人:空气和一般的物体相比,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呢?
    学生3: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都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被感受到。
    学生4:它们都占据空间,都有质量。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3.小结:空气很轻,会流动,能占空间,能压缩。



    探索
    与研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在游戏中了解、验证空气的特征。再次引导学生回到气泡图的归纳整理上,气泡图里整理出来的关键词,是整节课乃至整个单元的探究线索。

    拓展
    与小结
    1.讲解:(教学提示:出示不同类型的物体图片。)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例如,冰、石头、沙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空气是气体。

    2.拓展: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还有很多,人们是怎样区分的呢?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
    3.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等特征,而且空气在地上无处不在,空气中的氧气能帮助燃烧,动植物呼吸需要空气。我们还发现了空气的一些新的特征,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来验证,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阅读课外科学书籍,激发学生科普阅读的兴趣。同时,通过展示各种类型不同的物体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类型,让学生能够对三种类型的物体进行区分。

    板书
    设计
    2.1 感受空气


    教学
    反思
      通过一年级“认识一袋空气”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水的三态特征也有了较丰富的认识。另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能用气泡图梳理前概念等。由此,在本节课中,首先通过聚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提供了思维工具气泡图,从而调查了学生关于空气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接着通过“做传递游戏”和“感受空气”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充分感受空气的特征,为本单元后续探究铺好基石。再通过拓展与小结,增进学生对空气的了解和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完成了各项教学目标。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相关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2.认识气温计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2.认识气温计教案,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设计意图,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7.风的成因教学设计,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压缩空气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压缩空气教案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