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含解析)
(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3部分 题型增分练 选择题专练 第11练 综合练A(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3部分 题型增分练 选择题专练 第11练 综合练A(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1练 综合练A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2019·厦门质检)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减小,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B.小肠上皮细胞能吸收氨基酸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C.浆细胞加工、运输抗体的过程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D.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伴随着生物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 A
解析 皮肤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A错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如小肠上皮细胞可以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氨基酸,B正确;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的加工与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C正确;神经元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该过程涉及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因此该过程伴随着生物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
2.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技术和方法中,正确的是( )
①在DNA分子模型制作实验中,将多个脱氧核苷酸同方向排列组成单链 ②模拟性状分离比的实验中,两个桶中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 ③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环割脚趾皮肤的目的是破坏效应器 ④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不同部位的外表皮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⑤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全部染色体与全部DNA之比为1∶1 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其遗传规律和化学本质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答案 B
解析 ①②④正确。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环割脚趾皮肤的目的是破坏感受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与核DNA之比为1∶1,DNA还位于线粒体、叶绿体中。孟德尔利用遗传因子解释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并没有证实其本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3.胰岛素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刚合成的多肽称前胰岛素原,在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切除信号肽,成为胰岛素原,最后胰岛素原在蛋白酶作用下形成胰岛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基因控制合成前胰岛素原时,需要消耗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等物质
B.前胰岛素原生成胰岛素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不需要生物膜系统的参与
C.前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和胰岛素三种物质中,降血糖作用效果最显著的是胰岛素
D.信号肽酶发挥作用时,不会有肽键的断裂和水的消耗
答案 C
解析 前胰岛素原是一种多肽,基因控制合成多肽时不需要脱氧核苷酸,A错误;前胰岛素原是在核糖体上形成的肽链,要形成具有活性的胰岛素分子,还需要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B错误;前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和胰岛素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只有胰岛素,因此只有胰岛素能降低血糖,C正确;信号肽酶的作用是切除信号肽,因此其发挥作用时,必会有肽键的断裂和水的消耗,D错误。
4.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适宜),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CO2吸收量(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CO2释放量(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在35 ℃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30 ℃
C.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 ℃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 ℃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10 ℃时的2倍
答案 C
解析 表中“光照下CO2吸收量(mg/h)”代表的是净光合速率,“黑暗下CO2释放量(mg/h)”代表的是呼吸速率。由表可知,在昼夜不停的光照条件下,只要净光合速率大于0,植物就可以正常生长,所以在35 ℃时该植物能正常生长,A错误;净光合速率越大,植物生长越快,故昼夜不停地光照,在25 ℃时该植物生长得最快,B错误;有机物积累量=光照下积累的有机物量-黑暗下消耗的有机物量,故每天交替光照12小时,黑暗12小时,在20 ℃时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正确;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 ℃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10 ℃时的(3.50×12-3.00×12)÷(1.75×12-0.75×12)=6÷12=0.5(倍),D错误。
5.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B.RNA的生成需经历转录和翻译过程
C.ATP是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
D.NADPH是细胞呼吸的中间产物
答案 C
解析 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并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如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RNA的生成需经历转录或RNA复制过程,B错误;ATP是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C正确;NADPH是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的产物之一,D错误。
6.下列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蔬菜大棚采用蓝紫色的薄膜,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
B.施用农家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的CO2
C.维持蔬菜大棚中适当的昼夜温差,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
D.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对光、水和肥等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 A
解析 植物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其他颜色的光吸收较少,蓝紫色的薄膜只有蓝紫光能透过,削弱了自然光的强度,所以蔬菜大棚采用蓝紫色的薄膜不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光合效率,A错误;施用农家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的CO2,提高农作物产量,B正确;蔬菜大棚种植中,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强度,晚上适当降温,可减弱细胞呼吸强度,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提高产量,C正确;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对光、水和肥等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
7.(2019·菏泽联考)血友病是人类主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父母表现型正常,其女儿可能患血友病
B.该病在家系中表现为连续遗传和交叉遗传的现象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与血友病的遗传方式相同
D.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性和血友病男性结婚,后代儿女患病的概率均为1/2
答案 D
解析 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正常情况下(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父母表现正常,其女儿不可能患血友病,儿子可能患血友病,A错误;该病在家系中表现为隔代遗传和交叉遗传的现象,B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两种病的遗传方式不相同,C错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性和血友病男性结婚,后代儿女患病的概率均为1/2,D正确。
8.(2019·山东济南一模)甲病和乙病都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下图为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已知Ⅰ4不存在甲病的致病基因,Ⅱ1不存在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3中只存在乙病致病基因,不存在甲病致病基因
B.Ⅱ1和Ⅱ2再生一个两病兼患男孩的概率为1/8
C.Ⅱ4与Ⅲ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D.Ⅱ3和Ⅱ4后代中最多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答案 B
解析 据题图可知,Ⅱ3和Ⅱ4不患甲病,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Ⅲ5,故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和Ⅱ2不患乙病,生出患乙病的儿子Ⅲ1,且Ⅱ1不存在乙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甲病和乙病分别受A、a和B、b控制,则Ⅰ3的基因型为AaXBXb,Ⅱ1和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Ⅱ3和Ⅱ4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 据分析可知,Ⅰ3既含有甲病致病基因,也含有乙病致病基因,A错误;Ⅱ1和Ⅱ2再生一个两病兼患男孩(aaXbY)的概率为1/2×1/4=1/8,B正确;由Ⅱ3和Ⅱ4的基因型可知,Ⅲ6的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Ⅱ4与Ⅲ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Ⅱ3和Ⅱ4后代中基因型有3×4=12(种),表现型有2×2=4(种)(不考虑性别),D错误。
9.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再恢复为白色。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此外,使君子花是两性花,但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
B.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C.使君子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同株自花传粉
D.花色变化导致三种传粉者间的竞争加强
答案 D
解析 使君子在早晨、下午和晚上的花色不同,可分别给蜜蜂、蝴蝶和飞蛾传递采蜜的信息,A正确;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着共同进化,B正确;使君子花的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导致使君子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同株自花传粉,C正确;花色的变化使三种传粉者在不同时间采蜜,降低了它们之间的竞争,D错误。
10.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
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
答案 D
解析 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这是信息传递的途径,不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故选D。
11.豌豆蚜和某种鳞翅目幼虫是利马豆的主要害虫,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上述两类害虫。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豆荚后(即处理组,不做处理的为对照组),调查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物种
分组
第7天
第14天
第21天
蝉大眼蝽
对照组
0.20
0.62
0.67
处理组
0.20
0.10
0.11
豌豆蚜
对照组
2.00
4.00
2.90
处理组
2.00
8.70
22.90
鳞翅目幼虫
对照组
1.00
1.31
0.82
处理组
1.00
2.19
3.03
A.施用疏果剂后,21天内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在该生态系统中,蝉大眼蝽和豌豆蚜都属于第二营养级
C.蝉大眼蝽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全部被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D.蝉大眼蝽主要取食利马豆,而取食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较少
答案 D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施用蔬果剂后,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增加,由于存在环境阻力,因此预测豌豆蚜的种群数量将呈S型增长,但是21天内豌豆蚜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没有体现S型增长,A错误;蝉大眼蝽可取食利马豆及上述两类害虫,因此其既属于第二营养级,也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蝉大眼蝽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只有部分被同化用于生长摄发育和繁殖,C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去除部分豆荚后,蝉大眼蝽数量减少,说明其主要取食利马豆,而取食豌豆蚜和鳞翅目幼虫较少,D正确。
12.一块农田中种植有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甜玉米和糯玉米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体现了基因多样性
C.可用目测估计法调查玉米螟幼虫的种群密度
D.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
答案 B
解析 甜玉米和糯玉米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甜玉米和糯玉米高低错落有致,不能体现群落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的垂直结构,A错误;甜玉米和糯玉米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其区别是基因有所不同,因此体现了基因多样性,B正确;玉米螟幼虫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C错误;玉米秸秆还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13.下列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正确的是( )
A.两者应用的原理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
B.两者都可用聚乙二醇(PEG)诱导细胞融合
C.两者成功的标志都是形成融合细胞核
D.两者都已用于大量生产分泌蛋白
答案 B
解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和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A项错误;聚乙二醇(PEG)既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也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B项正确;植物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再生形成新的细胞壁,动物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形成融合细胞核,C项错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是产生杂种植株,动物细胞融合可用于大量生产分泌蛋白,D项错误。
14.(2020·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一诊模拟)研究发现血糖水平的升高与多种激素有关。用不同激素处理生理状况相同的3组健康小鼠(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相同),分别测定处理前、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处理前
血糖浓度(g/L)
处理后
30 min
60 min
90 min
120 min
甲
胰高血糖素
1.00
1.28
1.20
1.10
1.10
乙
激素X
1.00
1.02
1.00
1.05
1.01
丙
胰高血糖素+激素X
1.00
1.50
1.60
1.56
1.50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激素处理
B.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激素X可升高血糖,同时也促进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D.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答案 C
解析 处理前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其作用是和实验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作为对照,B正确;表中的甲组数据可以说明胰高血糖素单独作用能升高血糖,乙组数据说明激素X单独作用不能升高血糖,丙组的数据说明胰高血糖素和激素X共同作用升高血糖的效果强于甲组,可见,激素X的作用是通过促进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的发挥而使血糖水平升高,但其本身不能升高血糖,C错误;尿糖中的“糖”属于还原糖,因此检测丙组小鼠是否出现尿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D正确。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符合题目要求。
15.(2019·南京、盐城第二次模拟)科学家将番茄和马铃薯细胞利用图示技术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植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技术涉及的原理有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等
B.过程②可用电激、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过程④⑤需提供无机营养成分、有机营养成分和植物激素等
D.f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配比与e培养基中的不同
答案 ACD
解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涉及原生质体的融合和植物组织培养,前者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后者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不能用灭活的病毒处理,B错误;④脱分化、⑤再分化需要营养成分和激素等条件,C正确;e中诱导形成愈伤组织需要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例适中,f中诱导分化出根或芽,需要增加生长素或细胞分裂素的比例,D正确。故选ACD。
16.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线粒体中可进行葡萄糖的分解
B.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是植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C.人体细胞中的多糖主要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
D.细胞膜两侧各种物质的浓度差主要通过被动运输来维持
答案 ABD
解析 细胞中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是植物体内的能源物质,B错误;人体细胞中的多糖为糖原,糖原在肝细胞和肌肉细胞中合成,C正确;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逆浓度梯度的运输,细胞膜两侧各种物质的浓度差主要通过主动运输来维持,D错误。故选ABD。
17.下列有关“必要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异、自然选择、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单一方向刺激是植物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发生极性运输的必要条件
D.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必要条件
答案 BD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来维持的,B正确;在植物的幼嫩部分发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运输过程,与单向刺激无关,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C错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之一就是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外界溶液浓度要高于细胞液浓度,D正确。故选BD。
18.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下列处理不恰当的是( )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要进行无菌处理
B.提供种类齐全的营养物质
C.提供纯氧以保证细胞的呼吸作用
D.保证提供适宜的温度和pH
答案 C
解析 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无菌条件,因此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要进行无菌处理,A项正确;动物细胞新陈代谢需要各类营养物质,因此需要提供种类齐全的营养物质,B项正确;动物细胞培养需要一定的气体环境,即95%的氧气和5%的二氧化碳,C项错误;动物细胞培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D项正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3部分 题型增分练 选择题专练 第12练 综合练B(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3部分 题型增分练 选择题专练 第9练 文字信息(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3部分 题型增分练 选择题专练 第8练 实验题(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