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上综合:文化遗产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部编本八上语文课外古诗词《浣溪沙》同步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八上课外古诗词采桑子同步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八上课外古诗词相见欢同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八上语文三峡复习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知识掌握: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的名称 《如梦令》就是词牌名。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所以我们一般用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以便区分。
如梦令 忆江南 采桑子 菩萨蛮 水调歌头 蝶恋花 定风波 江城子 沁园春 浣溪沙 醉花阴 鹧鸪天
1.诵读,感悟词中的画面美和意境美;2.体会词人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3、对比阅读,感知李清照诗歌情感的曲折变化。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人。她工诗,能文,更擅长词,且通晓金石鉴赏。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反映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寓故国黍离之悲,情调感伤。给辛稼轩、陆游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她也被誉为“婉约之宗”。其词风格婉约,善用白描,语言清丽,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要讨论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作者
因为北宋的灭亡,生活的变故,李清照的作品风格也有不同。前期: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生活安定优裕。所以前期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后期:金兵入据中原时,词人流寓南方,不久丈夫病死,词人生活困顿,境遇孤苦。所以后期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这首词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待字闺中写的。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如梦令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读清字音,读准节奏和韵律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太阳落山,时候已经不早。
大醉,形容醉的程度深。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路进入藕花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曲折地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内心欢愉的情致
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船行之快,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第一层,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喝得时间太长了,喝得也稍多了,太阳西沉,天快了晚了,这种荒唐的事至今还记得。开头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沉醉不知归路”,因为酒喝多了,人晕晕乎乎的,好像感到醉了。沉醉,是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之意。这时,连回家的路已经记不太清楚了。酒喝到如此的程度让人担心哪!“沉醉”二字透露出了女词人心底的欢快。 “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第二层,三、四两句写误入藕花丛中。“尽兴晚回舟”,我们好像看到诗人踉踉跄跄从亭子上走下来,解开拴船的绳索,撑开小船向前去。划呀,划呀,可是,酒喝多了,头脑不太清醒,船到底划向哪里,诗人也许不太明白。由于酒后发力,用力过猛,小船儿一头撞进了藕花丛中,“误入藕花深处”,却将一叶扁舟摇荡于盛放的荷花丛中。“误入”这里把诗人酒眼朦胧醉的憨态全部写出来。这里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待。又照应开头的“常记”(长久记忆),因为这首词遥追忆。
第三层,五、六两句写乘着酒兴奋力争渡。“争渡,争渡”,用了叠句,表示奋力,再奋力。要把船驶出误入的藕花宕,诗人不得不使劲力气划船了,这里诗人动作很重,声音很响,也许是酒力的助升。诗人乘着酒兴,拚命地划着,而滩上的鸥鹭,它们本来开始晚休了。这些会儿一向以为这里平安无事,现在如此的动作,乌儿们可吓坏了,它们惊恐地扑腾腾地四处乱飞。“惊起一滩鸥鹭”。是谁打扰了它们,是李清照,是喝醉了酒的女诗人李清照,它们哪里知道呢?
记事:沈醉→不知归路→误入→争渡 →惊起鸥鹭抒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美景:亭台、小溪、流水、夕阳、醉人、藕花
热爱自然
1、作者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诗人“不知归路”,一是因为酒醉, 二是因为她尽兴而心醉。
2、炼字“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了船行的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4、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那学完这首词,同学们能想到哪些画面呢?
回忆自己年轻时在溪边的亭子游玩,待到兴尽欲归,已是日落黄昏,慌乱之际,迷失了回家的路。抒发词人愉悦的心境,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对美好事物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尽显早年生活的纯真与浪漫。
这首词写词人追忆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活动,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生活、对自然的 热爱之情。
这首词中有叙述、反复、衬托、情景交融。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运用了叙述的手法。在”争渡,争渡“运用反复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以“误入藕花深处”衬托主人公的忘情心态。情景交融体现在作者把移动着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以“常记”引出一次印象很深的往事的回忆,以“沉醉”暗示一天郊游的欢乐。重点是写这次郊游归途迷路争渡的情景,由于尽兴游玩而沉醉,由于醉酒日暮而不识归路,使船误入荷花深处,这里荷花亭亭玉立,荷叶飘曳多姿,荷香沁人心脾,但船上的人由于急于找到归路而无暇欣赏,反而惊起了栖息在这里的沙鸥和白鹭,笑话声、划水声、惊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优美欢畅,情趣横生的意境,使人陶醉在迷人的大自然景色之中。
我感受到了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好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读到“惊起一滩鸥鹭”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
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红肥瘦。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理解默写:1.《如梦令》中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 。2.翠绿的荷叶,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 。 3.“ , , ”写出了词人先是焦急,紧接着是惊愕,最后是惊喜的心情。
语文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习题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习题ppt课件,共6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评课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李清照,认识词,如梦令月夜归航,如梦令,思考与讨论,具体是什么时间,从哪个词可看出,李清照,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准字音,“如梦令”,词牌本词无题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的时光,快乐就要大声说出来,我说我快乐,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