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2、如图是自然界中豌豆的生殖周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的表达主要在a过程中
B.纯种豌豆自交产生的子代只有一种性状
C.基因重组过程只发生于c过程中
D.在d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二倍体细胞
3、如图为利用玉米(基因型为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与B、b的自由组合发生在①过程
B.植株B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4
C.①③过程为单倍体育种
D.⑤过程可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4、一个精原细胞内含有三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上的DNA全部用15N进行了标记,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DNA复制所用原料均不含15N)形成4个精子,其中一个精子和一个不含15N的卵细胞融合形成一个受精卵,该受精卵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四个子细胞中含15N标记的细胞数不可能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人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期时,染色体会向两极移动。正常情况下,下列对处于分裂后期细胞某一极染色体组成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2个染色体组,46条染色单体 B.1个染色体组,46条染色体
C.无同源染色体,23条染色单体 D.无同源染色体,23条染色体
6、某同学在观察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可能正在发生基因重组
B.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其子细胞的大小可能不同
C.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果蝇有可能是雄性
D.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可能取自卵巢
7、如图所示为人体内的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段的细胞都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
B.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都发生在cd段的某一时期
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和纺锤体都出现在bc段
D.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段的细胞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8、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下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一条染色体复制得到的两条相同染色体不可充当同源染色体
B.b点的出现与高尔基体有关
C.ab段细胞中曾出现过两个染色体组
D.秋水仙素导致ce段没有出现细胞分裂
9、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 )
A.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B.用被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C.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D.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
10、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两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
A. B. C. D.
12、基因型为Aa的烟草自交呈现出3:1的红花与白花的分离现象。三体烟草能正常发育,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随机分到两个子细胞中。现有♀AAa×♂Aa杂交,F1中红花与白花的分离比为7:1,反交的分离比为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a的烟草细胞内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B.AAa产生的各种雌配子存活率和受精能力相同
C.AAa和Aa杂交后代中二倍体占1/2
D.AAa烟草自交F1中白花的比例为1/12
13、人工将二倍体植物甲、乙、丙之间杂交,用显微镜观察子代个体处于同一分裂时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杂交组合
染色体数及配对状况
甲×乙
12条两两配对,2条不配对
乙×丙
4条两两配对,14条不配对
甲×丙
16条不配对
A.观察的子代细胞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B.丙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最多有42条
C.甲、乙、丙三个物种中,甲和乙亲缘关系较近
D.用秋水仙素处理甲与丙的子代幼苗,可能形成四倍体的新物种
14、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倍体水稻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
C.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之间有生殖隔离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15、DNA 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 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
A.胸腺嘧啶 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
16、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
17、已知小麦无芒(A)与有芒(a)为一对相对性状,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A是否突变为基因a,有人设计了以下4个杂交组合,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
A.♂无芒×♀有芒(♂AA×♀aa) B.♂无芒×♀有芒(♂Aa×♀aa)
C.♂无芒×♀无芒(♂Aa×♀Aa) D.♂无芒×♀无芒(♂AA×♀Aa)
18、图甲表示家系中某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图乙是对发病基因的测定,已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人类性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则Ⅱ-4有关基因组成应是图乙中的( )
A. B.
C. D.
19、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 )
A.对兔唇畸形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B.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
C.对该城市出生的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
D.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20、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部分遗传多样性
B.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的抗病虫基因是在接触了病虫害后产生的
21、下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可以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C.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
D.海拔4000米处,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物种多样性
22、下列关于遗传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生物产生的变异越多,它就越可能在多变的环境里生存下来
B.如果变异由环境造成,那它就不可遗传
C.如果生物在进化上的地位越高等,那它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
D.如果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相互独立,那它们就不存在相互作用
23、下列关于鸭跖草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鸭跖草种群数量增加,则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也增加
B.若鸭跖草种群中基因型为RR个体的百分比增加,则R基因的频率也增加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隐性基因频率会降为0
D.只有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才能决定鸭跖草的进化方向
24、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p取大于零小于一的任何值时,亲代群体都可唯一判定各基因型比例
B.若亲代群体中aa频率为81/100,则F1中a频率为9/10
C.若p=b,则亲代只有杂合子
D.若F1中Hh频率≠1/2,则亲代p必不为1/2
25、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二、读图填空题
26、下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回答相关问题:
(1)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X、Y、常)染色体上,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X,Y,常)染色体上。
(2)Ⅱ-2的基因型为________,Ⅲ-3的基因型为________。
(3)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为患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4)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杂合的概率是________。
27、小麦的染色体数为42条。下图表示小麦的三个纯种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Ⅰ、Ⅱ表示染色体,A为矮秆基因,B为抗矮黄病基因,E为抗条斑病基因,均为显性。乙品系和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乙、丙品系在培育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________变异。该现象如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可为________提供原材料。
(2)甲和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所有染色体正常联会,则基因A与a可随______的分开而分离。F1自交所得F2中有___种基因型,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3)甲和丙杂交所得到的F1自交,减数分裂中Ⅰ甲与Ⅰ丙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而其他染色体正常配对,可观察到_____个四分体;该减数分裂正常完成,可生产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配子中最多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4)让(2)中F1与(3)中F1杂交,若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等,产生的种子均发育正常,则后代植株同时表现三种性状的几率为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8、我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H)与野生稻(D)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并辅以分子检测技术,选育出了L12和L7两个水稻新品系。L12的12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耐缺氮基因TD),L7的7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基因SD),两个品系的其他染色体均来自于H(图1)。H的12号和7号染色体相应片段上分别含有基因TH和SH。现将两个品系分别与H杂交,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对实验一亲本及部分F2的TD/TH基因进行检测,对实验二亲本及部分F2的SD/SH基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以带型表示(图2)。回答下列问题:
(1)为建立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科学家完成了水稻_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测序。
(2)实验一F2中基因型TDTD对应的是带型________。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和Ⅲ的个体数量比为________。
(3)实验二F2中产生带型a、β和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________定律。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雌配子均正常,但部分花粉无活性。己知只有一种基因型的花粉异常,推测无活性的花粉带有________(填“SD”或“SH”)基因,该基因使得花粉活性降低了________。(用分数表示)
(4)以L7和L12为材料,选育同时带有来自D的7号和12号染色体片段的纯合品系X(图3)。主要实验步骤包括:①将L7和L12杂交,获得F1后自交;②对最终获得的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________的植株即为目的植株。
(5)利用X和H杂交得到F1,若F1产生的无活性花粉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雌配子均有活性,则F2中与X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9、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
(1)实验对照:生长于___________m处的野菊。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测量株高并记录数据。
(2)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________。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________。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野菊株高________。
四、填空题
30、果蝇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果蝇表现为红眼,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粉红眼,其余情况为白眼。果蝇体内另有一对基因T、t,与基因A、a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当t基因纯合时对雄果蝇无影响,但会使雌果蝇性反转成不育的雄果蝇。让一只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雌雄比例为3:5,无粉红眼出现。
(1)T、t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F2雄果蝇中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F2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3雌雄比例为________,F3中红眼雄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①中XYY综合征是由异常精子YY与卵细胞受精导致,YY精子一定是MⅡ后期Y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所导致,与联会无关,①错误;②线粒体DNA属于细胞质遗传物质,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没有关系,②错误;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是由于联会发生紊乱,不能或很难形成正常配子所导致的,③正确;④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在配子形成时.这对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MⅠ后期时又发生分离,自交后代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与联会有关,④正确;⑤卵裂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使某些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与联会无关,⑤错误。
2、答案:C
解析:A、a、b表示个体发育,c表示减数分裂,d表示受精作用,基因表达主要在a、b过程,A错误;
B、纯种豌豆自交产生的子代同时具有多种性状,B错误;
C、基因重组只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c表示减数分裂,C正确;
D、d表示受精作用,无同源染色体联会,D错误。故选C。
3、答案:D
解析:交产生的植株D只有3种基因型,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T与B、b不能发生自由组合,A错误;
B、基因型为BbTt的配子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植株B都为纯合子,B错误;
C、①③为花药离体培养,①③④过程为单倍体育种,C错误;
D、⑤过程中只发生有丝分裂,所以可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D正确。故选D。
4、答案:D
解析: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利用原料合成子代DNA分子,所以复制后的每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只有一条链为15N,故减数分裂完成后形成的4个精子中的3条染色体上的DNA都有一条链含有15N。使其中的一个精子和一个不含15N的卵细胞融合形成一个受精卵,则该受精卵中,3条染色体上的DNA都有一条链含有15N,另外3条染色体上的DNA不含15N。细胞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即DNA复制2次),由于始终只有3条DNA单链含有15N,而有丝分裂后期子染色体移向两极是随机的,故在形成的四个子细胞中含15N标记的细胞数可能为1或2或3,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5、答案:D
解析: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有4个染色体组,没有染色单体,92条染色体;细胞某一极染色体组成情况是有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46条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个染色体组,有92条染色单体,46条染色体;细胞某一极染色体组成情况是1个染色体组、23条染色体、46条染色单体;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个染色体组,没有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46条染色体;细胞某一极染色体组成情况是1个染色体组、无同源染色体及染色单体、23条染色体。
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正在分裂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说明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则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若该细胞处于分裂后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如果是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那么子细胞的大小有可能不同,B正确。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说明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前、中期,由于染色体 呈现4种形态,而雄果绳此时的染色体有5种形态,所以该果绳不可能是雄果绳,C错误。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末期,则该细胞可能来自精巢,D正确。
7、答案:B
解析:AB. 若该图曲线为减数分裂,则cd段的细胞既有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也有处于减数第二次前期和中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为46条或者23条,且等位基因的分裂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cd段,故A错误,B正确;
C. 若该图曲线为有丝分裂,则细胞板开始出现于末期,纺锤体开始出现于前期,消失于末期,故两者不可能均出现在bc段,故C错误;
D. ef段包括后期和末期,因此,细胞质未分裂成两个时均含四个染色体组,细胞分裂结束时每个细胞中含两个染色体组,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
故选:B。
8、答案:A
解析:A、由一条染色体复制得到的依然是一条染色体,A错误;
B、b点之后完成细胞分裂,DNA含量减半,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形成细胞壁与高尔基体有关,B正确;
C、ab段表示玉米单倍体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前期和中期细胞中都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后期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
D、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ce段没有出现细胞分裂,继续为原来的一个细胞,D正确。
故选A。
9、答案:D
解析:A、抑制第一次卵裂导致染色体加倍,培育而成的个体为四倍体,A错误;
B、用γ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形成的新个体为单倍体,B错误;
C、利用移植方法获得的个体为二倍体,C错误;
D、极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受精卵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含有极体的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发育而成的个体为三倍体,D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图甲所示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图乙所示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图甲的变化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变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理解能力和信息转换能力。A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因此同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B项,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所以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即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含有8条染色体;C项,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D项,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因此胚胎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应含有6条染色体,三个染色体组。
12、答案:D
解析:A、三体是指某一对染色体有3条染色体,而不是三个染色体组,A错误;
B、AAa产生的配子和比例为AA:Aa:A:a=1:2:2:1,与Aa杂交,正常情况下,后代白花为1/6×1/2=1/12,实际为1/8,表明AAa产生的各种雌配子存活率和受精能力不同,B错误;
C、由于AAa产生的各种雌配子存活率和受精能力不同,因此不能确定AAa和Aa杂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和比例,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AAa产生的雌配子中a的比例为1/4,AAa产生的雄配子中a的比例为1/3,说明AAa烟草自交F1中白花的比例为1/4×1/3=1/12,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A、因表中观察到的是染色体的配对现象,则应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联会过程中,A正确;
B、由甲×乙的子代中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可知,甲和乙体细胞中共有染色体(12+2)×2=28条;由乙×丙的子代中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可知,乙和丙体细胞中共有染色体(4+14)×2=36条;由甲×丙的子代中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可知,甲和丙体细胞中共有染色体16×2=32条,因此甲、乙、丙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12条、16条、20条,B错误;
C、甲、乙、丙三个物种中,甲和乙配对的染色体最多,说明亲缘关系较近,C正确;
D、用秋水仙素处理甲与丙的子代幼苗,可得到异源四倍体,D正确。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A、二倍体水稻体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每组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A正确;
B、二倍体水稻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得到四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大,B正确;
C、二倍体水稻(2个染色体组)与四倍体水稻(4个染色体组)杂交得到三倍体,三倍体不育,说明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之间有生殖隔离,C正确;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单倍体不育,没有种子,因此不会有米粒,D错误。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
16、答案:D
解析:A、由题干信息“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说明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A正确;
B、由题干信息“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说明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可推测P基因起作用的机制,如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抑制物的合成等有关,C正确;
D、抑制剂只能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起抑制作用,并不能诱发P基因的突变,D错误。
故选:D。
17、答案:A
解析:如果A基因发生突变而变为a基因,这时无芒的纯合子父本AA产生含a的配子,当遇a的雌配子时,形成受精卵aa,将来发育的植株表现出隐性性状,所以最佳的杂交组合为父本为显性纯合子,母本为隐性纯合子组。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
18、答案:A
解析:A、A图表示Ⅱ-4的基因型为XaYA,其儿子均患病,女儿可能不患病,与系谱图相符,A正确;
B、B图表示Ⅱ-4的基因型为XAYa,其女儿均患病,儿子可能不患病,与系谱图不符,B错误;
C、C图表示Ⅱ-4的基因型为XaYa,而Ⅱ-4为该显性遗传病患者,肯定含有A基因,C错误;
D、D图表示Ⅱ-4的基因型为XAYA,其儿子和女儿均患病,与系谱图不符,D错误。
故选A。
19、答案:D
解析:通过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可以直接分析DNA序列,确定是否由遗传引起,故A正确。对双胞胎进行相关调查统计也可以推测出,因为双胞胎基因组成几乎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一个患一个不患,最可能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故B正确。进行血型调查统计分析对确定是否遗传因素引起的没有辅助意义,故C错误。对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可以大概确定发病方式,故D正确。
20、答案:A
解析: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普通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会丧失部分遗传多样性,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的遗传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不能决定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B错误;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也有利,C错误;
D、普通野生稻含有的抗病虫基因是在接触了病虫害之前就已经产生,接触病虫害后对抗病虫基因进行了选择,D错误。故选A。
21、答案:A
解析:A、图中b、c数量的差异应是环境对不同生物选择的结果,不是生物与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A错误;
B、图中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海拔高度的不同b物种个体数也不同,说明b物种中有不同类型的个体,适应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即b物种具有遗传多样性,B正确;
C、海拔2000米处不同物种的个体数比较接近,故比海拔3000米处物种均匀度高,C正确;
D、在海拔4000米处,a、b、c、d属于不同的物种,其数量上的差体现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A。
22、答案:A
解析:A、如果变异系数越大,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就越多,它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更容易在多变的环境里生存下来,A正确;
B、如果变异由环境造成,进而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那它就可以遗传,B错误;
C、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越强,因为生物总是适应具体的环境的,例如,将人置于无氧环境中,人不能生存,但是低等的乳酸菌却能够存活,C错误;
D、如果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相互独立,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比如某些性状只有同时存在若干个非等位基因时才会出现,当其中任何一个非等位基因发生改变时,都会导致产生同一种突变性状,D错误。
故选A。
23、答案:C
解析:A、若鸭跖草种群数量增加,则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减少,A错误;
B、鸭跖草种群中RR个体的百分比可以随自交而增加,则R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B错误;
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可能降为0,C正确;
D、环境、相关生物还有人为因素都可以影响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C。
24、答案:D
解析:A、若p=b,Hh的比例为1/2,HH与hh的比例相等,均为1/4,则亲代产生的配子为1/2H、1/2h,因此亲本可以为1/3Hh、1/3HH、1/3hh,亲本也可以全为Hh,因此亲代群体不一定能唯一判断各基因型的比例,AC错误;
B、亲代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1,若亲代群体中aa频率为81/100,无法推出F1中a频率,B错误;
D、若亲代p即H的频率为1/2,则h的频率为1/2,因此后代为1/4HH、1/2Hh、1/4hh,若F1中Hh频率≠1/2,则亲代p必不为1/2,D正确。
故选D。
25、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错;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B错;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故C正确;口器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
26、答案:(1)常;X
(2)AaXBXb;AAXBXb或AaXBXb
(3)1/24
(4)3/10
解析:(1)Ⅱ-1和Ⅱ-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Ⅲ-2),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但Ⅰ-1的儿子正常,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Ⅲ-3和Ⅲ-4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患乙病的孩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但Ⅲ-4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据Ⅲ-2患甲病,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Aa,据Ⅳ-2或Ⅳ-3患乙病→Ⅲ-2的基因型为XBXb,可进一步推知Ⅱ-2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据Ⅲ-2患甲病→Ⅱ-1、Ⅱ-2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可推知Ⅲ3的基因型为AA或Aa,据Ⅳ-2或Ⅳ-3患乙病→Ⅲ-2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3)若Ⅲ-3(基因型为2/3AaXBXb)和Ⅲ-4(AaXBY)再生一个孩子,则同时患两病的概率是2/3×1/4×1/4=1/24。
(4)Ⅲ-3的基因型是1/3AAXBXb或2/3AaXBXb,Ⅲ-4的基因型是AaXBY,从甲病分析:①1/3AA×Aa杂交的后代有1/3×1/2=1/6AA、1/2×1/3=1/6Aa;②2/3Aa×Aa杂交的后代有2/3×1/4=1/6AA、2/3×1/2=1/3Aa、2/3×1/4=1/6aa。这两种情况下,共有1/3AA、1/2Aa、1/6aa;又已知Ⅳ-1不患甲病,即基因型不是aa,所以可能为1/3AA、1/2Aa,其中Aa占A_的3/5,即Ⅳ-1为Aa的概率为3/5,为AA的概率为2/5。又因为其与乙病有关的基因型为XBXB的概率为1/2,为XBXb的概率为1/2,故Ⅳ-1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杂合的概率是1/2×3/5=3/10。
27、答案:(1)结构;生物进化
(2)同源染色体;9;2
(3)20;4;22
(4)3/16
解析:(1)观察图可知乙丙品系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基因A、a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因此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甲植株无B基因,可表示为--,基因型可表示为:AA--,乙植株基因型为aaBB,杂交所得F1基因型为AaB-,F2基因型有9种,其中仅表现抗矮黄病即含有B的基因型有2种:aaBB、aaB-。
(3)小麦含有42条染色体,除去不能配对的两条,还有40条能两两配对,因此可观察到20个四分体。由于I甲与I丙不能配对,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I甲与I丙可能分开,可能不分开,最后的配子中:可能含I甲、可能含I丙、可能都含、可能都不含,因此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因此最多含有22条染色体。
(4)(2)中F1(AaBb)能够产生四种配子:1/4AB、1/4aB、1/4Ab、1/4ab;(3)中F1(AaE-)能够产生四种配子:1/4A-、1/4aE、1/4AaE-、1/4无AaE-基因的4种配子(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2条染色体随机分配),因此(2)中F1与(3)中F1杂交产生F2的同时产生A_B_E基因的概率为:1/4AB×2/4(aE、AaE-)+1/4aB×1/4AaE-=3/16。
28、答案:(1)12
(2)Ⅲ;1:2:1
(3)(基因)分离;SD;8/9
(4)α和Ⅲ
(5)1/80
解析:(1)水稻为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之分,分析题图可知,水稻含有12对同源染色体,即有24条染色体,故对水稻基因组测序,需要完成12条染色体的DNA测序。
(2)实验一是将L12(基因型TDTD)与H(基因型THTH)杂交,F1的基因型为TDTH,F2的基因型分别为TDTD∶TDTH∶THTH=1∶2∶1,其中TDTD对应的是带型与亲本L12对应的条带相同,即条带Ⅲ,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Ⅲ的个体数量比为1∶2∶1。
(3)实验二是将L7(基因型SDSD)与H(基因型SHSH)杂交,F1的基因型为SDSH,理论上F2的基因型分别为SDSD∶SDSH∶SHSH=1∶2∶1,其中SDSD对应的是带型与亲本L7对应的条带相同,即条带α,SDSH对应条带为β,SHSH对应条带为γ,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Ⅲ的个体数量比为1∶2∶1。实际上F2中产生带型α、β、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分离定律;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雌配子均正常,但部分花粉无活性;已知只有一种基因型的花粉异常,而带型α,即SDSD的个体数量很少,可推测无活性的花粉带有SD基因。F2中产生带型Ⅰ∶Ⅱ∶Ⅲ的个体数量比为1∶2∶1。实际上F2中产生带型α、β、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即SDSD∶SDSH∶SHSH=1∶10∶9,可知花粉中SD∶SH=1∶9,由此可知该基因使得花粉活性降低了8/9。
(4)已知TD与TH、SD与SH两对基因分别位于7号和12号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以L7和L12为材料,选育同时带有来自D的7号和12号染色体片段的纯合品系X,基因型为SDSDTDTD;同时考虑两对等位基因,可知L7的基因型为SDSDTHTH,L12的基因型为SHSHTDTD,①将L7和L12杂交,获得F1(SDSHTDTH)后自交,②对最终获得的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α和Ⅲ的植株即为目的植株。
(5)实验二中SDSD∶SDSH∶SHSH=12∶120∶108=1∶10∶9,可知花粉中SD∶SH=1∶9,利用X(基因型为SDSDTDTD)和H(基因型为SHSHTHTH)杂交得到F1,基因型为SDSHTDTH,若F1产生的SD花粉无活性,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即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SDTD∶SDTH∶SHTD∶SHTH=1∶1∶9∶9,雌配子均有活性,类型及比例为SDTD∶SDTH∶SHTD∶SHTH=1∶1∶1∶1,则F2中基因型为SDSDTDTD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1/20=1/80。
29、答案:(1)10m、500m、1000m
(2)与10m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与原海拔处(500m1000m)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解析:(1)实验要设计对照试验,在第一步骤中的实验组是将生长于海拔500m、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m处,则相应的对照组就是生长于10m、500m、1000m处的野菊。
(2)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试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则栽培环境决定了野菊株高,因此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与海拔10m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则野菊原栽培遗传因素决定了野菊株高,因此实验结果是:移栽至10m处的野菊株高与原海拔500米和1000米处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
假设三:如果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移栽到低海拔高度处后,应比移栽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30、答案:(1)常;ttAAXbY
(2)8;1/5
(3)5:7;43/96
解析:(1)纯合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白眼雄果蝇杂交,如果T、t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应为XBTXBT和XBY,杂交后产生的F1再随机交配,F2中雌雄的比例应为1:1,与题意不符,说明T、t基因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中均没出现粉色的个体,说明亲本的基因型应均为AA,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为ttAAXbY。
(2)亲本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ttAAXbY,则F1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TtAAXBXb和TtAAXBY,它们相互交配后产生的F2中,雄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含有XY染色体的,共有3×2=6种,另外一种是雌性性反转形成的,其基因型有2种,即ttAAXBXB和ttAAXBXb,因此F2代雄果蝇中共有8种基因型,F2中雌雄的比为3:5,F2代雄果蝇分别是1/8TTAAXBY、1/8TTAAXbY、1/4TtAAXBY、1/4TtAAXbY、1/8ttAAXBY、1/8ttAAXbY、1/8ttAAXBXB(性反转)、1/8TtAAXBXb(性反转),其中不含Y染色体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5。
(3)F1中雌雄个体的基因型以及比例为TtAAXBXb:TtAAXBY=1:1,雌雄交配得到F2中雌性为:1/16TTAAXBXB,1/16TTAAXBXb,2/16TtAAXBXB,2/16TtAAXBXb,计算出雌性中配子比例:TXB:TXb:tXb:tXB=6:2:3:1,F2代雄果蝇分别是1/8TTAAXBY、1/8TTAAXbY、1/4TtAAXBY、1/4TtAAXbY、1/8ttAAXBY、1/8ttAAXbY、1/8ttAAXBXB(性反转)、1/8TtAAXBXb(性反转),性反转不育,所以雄性产生配子以及比例:TXB:TY:TXb:tXB:tY:tXb=1:2:1:1:2:1,随机交配,按照棋盘法,得出雌雄比为40:56=5:7,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T-AAXBY/ttAAXBX-,比例为43/96。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下期高一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下期高一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及答案,共9页。
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