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七年级上册第6节 汽化与液化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1.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了解液体汽化的方式,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现象和沸腾现象。
3.认识液体的沸腾现象,能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作出液体沸腾的图像。4.了解沸点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5.知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了解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的应用。
知识点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重点
(2)探究归纳:在上述现象中,物质都由液态变成了气态。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探究归纳:在上述现象中,物质都由气态变成了液态。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看得见的“白气”不是水蒸气从壶嘴喷出的“白气”、雪糕冒出的“白气”,其实都是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空气中有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凡是看得见的“白气”“白雾”都不是水蒸气。
典例1 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刚从冰柜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珠B.冰化成水C.春天早晨,树叶上有露珠D.身上的汗水自然变干了
[解析] 刚从冰柜里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液化形成的;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春天早晨树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身上的汗水自然变干,是汗水发生了汽化。
知识点2 汽化 重点
1.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概念: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3)改变液体蒸发快慢的方法①改变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改变液体表面积的大小;③改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说明 由于需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所以实验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如探究液体的表面积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应该控制液体的温度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而使液体的表面积不同。
(4)蒸发致冷(含教材第149页活动答案)
(5)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蒸发是一种缓慢进行的汽化现象。以分子运动的观点看,组成液体的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其中有些分子运动的速度较大。当这些分子处于液体表面时,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中,这个过程就是蒸发。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蒸发也就越快。
典例2 夏天,在风扇下会感到凉爽,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风扇吹的是凉风B.风扇吹的风把周围的热空气带走C.风扇吹的风从人体吸热D.风扇吹的风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
[解析] 风扇吹的风加快了人体表面空气的流动,使汗液蒸发加快,蒸发时吸收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故选D。
3.沸腾(1)概念: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水沸腾的实验(含教材第150页活动答案)
(3)沸腾的条件①液体达到一定温度;②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5)液体沸腾的温度— 时间曲线
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①用温水进行实验;②适当减少水量;③调大酒精灯火焰,并用外焰加热;④在烧杯上加带小孔的盖子,以减少热量损失
(6)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沸腾现象以分子运动的观点看,液体沸腾时,不但处于液面速度较大的分子要脱离液体表面跑到空气中,液体内部气泡壁上的速度较大的分子也要脱离气泡壁跑到气泡中。所以,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得多的汽化现象,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停止加热,水仍会沸腾的原因刚撤去酒精灯时水还会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这是因为此时石棉网和烧杯底的温度暂时还高于水的沸点,水还能从石棉网和烧杯底继续吸收热量。
(1)实验时,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为了便于调整器材固定的高度应先放好酒精灯,再确定铁圈的高度。
(2)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水中,且不能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
(3)实验时,烧杯内的水要适量。水太多,加热时间会太长;水太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会露出水面或在很短的时间内水被烧开,导致观察时间太短。
典例3 小明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时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2) 结合甲、乙两图,请你对本实验提出一条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后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减少水的质量(或给烧杯加盖)
缩短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或节约燃料)(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由图乙可知,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可采取减少水的质量、给烧杯加盖等措施来缩短加热时间。
(3) 小华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是发现将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明显比小明长,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水的质量较大(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如果小华实验时所用的水质量较大,会使加热时间明显变长,另外加热时酒精灯火焰太小、没有用外焰加热等都会使实验时间变长。
知识点3 液化 重点
1.概念: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压缩体积(含教材第153页活动答案)
(1)有些气体,在常温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就能够液化,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得到的。
(2)有些气体仅靠压缩体积的方法难以液化,可以采用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相结合的方法,如氮气的液化。
(3)凡是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一般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白雾”“出汗”等。
3.液化气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液化气体的优点:气体经液化后体积减小1 000倍左右,便于运输、储存和使用。
4.液化放热及其应用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汽化是吸热过程,液化是放热过程。液化放热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
(1)热管热管的金属外壳内衬垫一层多孔材料的吸热芯,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其中心是气腔。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吸热汽化,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放热液化后,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如此循环往复。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运”到背阴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2)电冰箱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吸收了冷冻室里的热量,使冷冻室里的温度降低。空气压缩机将生成的蒸气抽走,压入冷凝器,使之液化并把冰箱里带来的热量放出。冷凝剂液化后重新回到蒸发器里,如此循环工作,从而使冷冻室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6.常见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典例4 以下液体的液化方法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A.煤气罐中的液体B.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C.烧水时锅盖内侧的水滴D.推压活塞,注射器内重新出现的液态乙醚
[解析] 烧水时锅盖内侧的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即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得到的;其他三种均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得到的。
题型1 汽化和液化现象
角度1 对汽化和液化现象的辨别★★★
典例5 (应用实践)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B.液化C.凝固D.熔化
[解析] 液态的制冷剂吸收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方法点拨区分液化与汽化现象的方法明确物质的初、末状态,根据汽化和液化的概念进行判断,判断的思路如图所示。
角度2 对“白气”的正确理解(易错)★★★★
典例6 (应用实践)用电热壶烧水,水沸腾后,壶嘴周围出现“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关于这两种“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壶嘴周围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C.这两种“白气”在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D.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解析] 用电热壶烧水,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液化变成小水珠,形成“白气”,也属于液化现象。因此二者都属于液化现象,都会放热。
易错警示生活中常见的“白气”“白雾”都是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而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即“白气”“白雾”≠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题型2 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典例7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通过观察图片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跟液体________的高低、液体__________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还与______________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 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有关。
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________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
[解析] 两玻璃板上的酒精质量相等,表面积大小不同,所以探究的是酒精蒸发的快慢和酒精表面积大小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需要控制酒精的温度和酒精表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
【交流与评估】 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生活中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来降温(答案合理即可)
角度1 水沸腾的条件★★★
典例8 (应用实践)生活中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来阻止沸腾,“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来阻止沸腾。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解析] “扬汤止沸”中由于水在空气中散热,倒回去后水的温度达不到沸点,所以暂时停止沸腾,但继续加热,水的温度还是能达到沸点的,所以“扬汤止沸”只能暂时使水停止沸腾。“釜底抽薪”中抽掉木柴,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能彻底使水停止沸腾。
液体沸腾有两个必要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当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液体才会沸腾。
角度2 水沸腾时的规律★★★★
典例9 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 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__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解析] 实验中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浸没到水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要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因此装置必须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组装。
当地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
(3) 由实验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温度________,继续________。
(5) 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烧杯底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温度,水还会继续吸热
归纳总结水的沸腾实验考查的知识点很多,如温度计的读数、酒精灯的使用、器材的安装、沸腾现象的判断、图像的分析等。
题型4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角度1 蒸发的致冷作用★★★
典例10 (应用实践)下列有关蒸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可采用涂抹酒精的方法给发烧病人降温B.盛夏,在室内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C.滚烫的肉汤不冒“白气”,是因为厚厚的油层阻碍了水的汽化D.夏天扇扇子使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过来的风的温度比室温低
[解析] 夏天扇扇子使人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扇扇子加快了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体表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降低体温,D说法错误。
易错警示用扇子扇风时本身并不能降低气温,真正能降低体温的是汗液的蒸发,而扇子扇风可以加快蒸发,使降温更为明显。
角度2 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典例11 (原创题)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和她的科学团队制取的青蒿素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研究团队用加热青蒿乙醚溶液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提取青蒿素,避免了青蒿在高温情况下被破坏有效成分,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醚的________(选填“熔点”或“沸点”)较低。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握住注射器下端,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慢慢消失,这是一种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注射器内慢慢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使乙醚气体液化。
归纳总结提取青蒿素时,不放在水中加热而是放在乙醚中加热,这是因为乙醚的沸点低,当乙醚沸腾时,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过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节 升华与凝华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节 升华与凝华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2页。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构成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构成图文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特别提醒1,拓展培优,题型1分子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证明引力的存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节 细胞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节 细胞教学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1细胞学说的提出,胡克用的显微镜,胡克绘制的软木塞细胞,细胞的形态,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细胞各结构的功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