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上科学第13课《云和雾》教案(定稿)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5002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五上科学第13课《云和雾》教案(定稿)
展开教学内容 | 13.云和雾 | 课时安排 | 1-1 | 总课时 | 23 | ||
教学目标 | 1.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2.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4.表现出对云和雾的形成原因及两者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5.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解释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难点:做人造雾的实验。 | ||||||
教学准备 |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量筒、冰袋、温水、线香、火柴。 | ||||||
授课时间 |
| ||||||
教 学 过 程 | 个 性 化 备 课 | ||||||
一、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云上厦门美景。 2.提问:你看到一幅什么天气下的厦门美景? 预设:云、雾、云雾缭绕。 3.聚焦云和雾,我们看到的是云还是雾? 4.揭题《云和雾》: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云和雾,来探寻云和雾的秘密。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推测雾的形成 1.提问:关于云和雾你有什么想知道?(提出问题) 预设:什么是云什么是雾?云和雾是怎么形成的?云和雾的区别? 2.谈话:从离我们最近的雾开始研究。 3.师生共同讨论:见过雾吗?在雾中行走身上有什么变化? 4.推测:雾可能是由什么组成的?(水、水蒸气、水分等) 5.追问:提供水你能制造出雾吗? 6.小组讨论:怎么想?怎么样?需要什么? 7.根据小组设计领取实验器材并实验。 8.交流汇报:(1)造雾成功→推测雾是怎么形成的。 (2)造雾失败→什么原因失败 9.通过教室里造雾活动,初步推测雾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核心词:水蒸气、遇冷、小水滴...)
(二)模拟雾的形成 1.谈话:既然是科学课,就要有规范的操作,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制造雾?验证我们推测是否正确。 2.师生讨论:(1)怎么制造水蒸气——温水;加冷水或热水行不行? 遇冷怎么模拟——冰块 。 师补充:尽可能真是的模拟大自然的环境,空气中除了水蒸气还有什么?(微尘或烟雾)我们用线香的烟来模拟空气中的细微灰尘。 3.师演示人造雾(结合PPT) 往烧杯内倒入温水,温水约占烧杯的一半; 点燃线香,待充分燃烧后放入烧杯中,等待5秒,取出线香后,用蒸发皿盖上,观察烧杯内的现象; 用冰袋盖住烧杯口,观察烧杯内的现象。 4.谈话:对我们的实验还有没有疑惑?温馨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5.学生动手实验并填写记录单(5分钟)。 6.学生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并小结雾是怎么形成的。 7.小结:通过实验验证了雾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了雾。 8.思考:用实验的成果解释自然界中雾现象的成因: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 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漂浮在空中形成了雾。 9.通过视频来进一步了解。视频“雾的形成”。 (三)结合资料,解释云的形成 1.通过登山者不同视角呈现的云和雾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视频资料,思考云和雾的区别。 2.观看完视频资料,能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及位置不一样。 3.小组讨论并根据雾的研究,解释云的形成。 4.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众多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高空就是云。 5.视频进一步认识“云的形成”(板书:高空、近地面)。
三、 总结拓展 1.分享你今天的收获,帮老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大自然中的水蒸气可能在近地面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也可能在高空形成云,还有可能飘在地面上或者地面的物体上,也可能遇到更冷的环境等,这些都会形成不同的天气现象。
板书设计:
13.云和雾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