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专题 (含解析)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共13页。
1.总体来看近五年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少。试题难度中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有时也以综合题形式呈现。2.从命题趋势来看,侧重于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或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垂直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差异规律。 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真题诊断]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1~3题。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1.A 2.D 3.C【解析】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2.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考向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真题诊断]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4~5题。4.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5.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答案】4.A 5.C【解析】4.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2000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根据右图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图2显示甲地符合要求,而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不符合图示景观,选A。5.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天山北坡因位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水汽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云杉林,据此选C。 [名师点睛]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名师点睛]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因素:水分。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3)判定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4)判定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图中南坡为迎风坡。3.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影响因素实例成因分析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地形起伏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林草原带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洋流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河流、地下水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三江平原沼泽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水成沼泽 短命植物是一种生长于干旱荒漠地区,在夏季到来之前就完成生长、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先锋植物。我国伊犁河谷年降水量约40cm,冬季有20cm厚的稳定积雪,年蒸发量约为800mm。伊犁河谷山地短命植物种类丰富,短命植物4月萌芽,6月消亡。下表为伊犁河谷短命植物垂直分布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海拔(米)<11001100-15001500-25002500-3000>3000种类数量246201.伊犁河谷短命植物能够生存得益于其生长季内A.光照较强 B.热量充足 C.水分较好 D.土壤肥沃.2.伊犁河谷山地短命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是A.冬季降雪量较大 B.春季积雪融水多 C.春季气温回升快 D.山地垂直差异大3.下列关于伊犁河谷山地短命植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春季沙丘移动有抑制作用 B.为适应干旱环境根系非常发达C.其种类数量与海拔呈正相关 D.海拔1500 -2500米处花期最长【答案】1.C2.D3.A【解析】1.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水分成为制约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伊犁河谷地区冬季有稳定积雪,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为短命植物的生存提供水分。故选C。2.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积雪融水多、春季气温回升快均为该地短命植物生长的有利条件,但不是导致短命植物种类多的主要原因,A、B、C错;从表格数据可知,水热垂直差异显著,短命植物种类多,故选D。3.短命植物的生长期主要在春季,提高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有效抑制沙丘活动,A正确。短命植物不同于耐于得植物,主要靠积雪融水生长,其根系较浅,B错误;从表格数据可知,短命植物种类数量随海拔先增后减,C错误;短命植物花期长短主要受热量制约,随海拔递增热量递减,花期缩短,D错误。故选A。“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常用来描述某个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能够反映出研究期初各类型土地的流失去向,以及研究期末各类型土地的来源构成。下表为F流域2001-2016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单位:hm2)o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2016年总计建设用地43.4747.4628.140119.07耕地21.47395.279.530.11496.31林地/草地39.41515.03740.362.451297.25未利用地0.050.07.1.930.072.122001年总计104.4957.76849.962.631914.75(数据说明:以建设用地为例,2001-2016年期间,43.47hm2的建设用地未发生转移,21.47hm2的建设用地转为耕地,47.46hm2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4.2001-2016年期间,F流域A.建设用地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 B.耕地面积增长最多C.因退耕增长的林地/草地面积为515.03hm2 D.未利用地的开发速度最快5.2001-2016年期间,F流域内林地/草地面积的变化能够A.减少流域内河流含沙量 B.增大流域内气温年较差C.加大流域内河流径流量 D.减小流域内的降水频率6.推测F流域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后备土地资源 B.提高区域内粮食产量C.减小水土流失速度 D.扩大畜牧业发展规模【答案】4.C5.A6.C【解析】4.读统计图表可知,2001-2016年F流域建设用地转入75.60hm2,转出60.93hm2,转入大于转出面积,A错。林草地增加556.89hm2,耕地增加101.11hm2,B错。耕地转化为林草地面积为515.03hm2,所以因退耕增长的林地/草地面积为515.03hm2,C对。未利用土地增加了2.05hm2,开发速度较慢,D错。故选C。5.由材料和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该时段,林草地面积增加了556.89hm2,可以减少流域内河流含沙量,A对。减少气温年较差,B错。林草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作用,使流域内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C错。流域内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频率可能增加,D错。故选A。6.由材料可知,该流域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林草可以减缓地表径流,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小水土流失速度,C对。耕地面积减小,不利于粮食产量提高,B错。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后备土地资源和扩大畜牧业规模不是主要目的,AD错。故选C。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身体一般都很微小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下图为钦州湾春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生物量水平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春季相比,秋季浮游动物较丰富的原因是A.径流下降 B.水温上升 C.围海造陆 D.富营养化8.决定钦州湾浮游动物平面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A.热量 B.光照 C.营养盐 D.土壤【答案】7.B8.C【解析】7.秋季,相比春季,经过夏季后径流量的增加以及水温的上升,太平洋钦州海浮游动物增多,所以B正确。故选B。8.一般来说,营养盐丰富的水域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但钦州湾内湾浮游动物丰度较低,这可能跟营养盐结构比例失调有关,江河淡水输入(盐度和营养盐)是决定钦州湾浮游动物平面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故选C。 如图示意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我国某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附近进行研学旅行时的考察线路图。该地理分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研学小组考察的地理分界线最有可能是A.秦岭 B.阴山 C.南岭 D.天山10.为了解该分界线植被垂直分异,最优考察线路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9.A10.D【解析】9.图示中部地质构造为地堑,据此推测为渭河平原(地堑谷地),渭河平原以北为黄土高原,以南是秦岭,恰好符合图示构造。故选A。10.据图判断,地堑所在地为渭河平原,以南为秦岭山地,以北为黄土高原,故了解垂直地带性应选择线路④,D正确。故选D。某考察人员对我国一区域的两座山峰——白头山(41°55′N,128°11'E)和老白山(44°06′N,128°03′E)植被垂直带谱进行比较研究,绘制了两座山峰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P自然带主要为A.常绿阔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12.推测老白山偃松林带的植物特性是A.植株低矮 B.抗寒性差C.树干粗壮 D.叶片宽大13.与白头山相比,老白山垂直带谱中缺少苔原带的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较多 B.所处纬度更高C.土壤更加贫瘠 D.山体高度较小【答案】11.B12.A13.D【解析】山体基带对应的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相同。当地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偃松林带分布的位置气温低,因此热量不足,植株低矮,抗寒性强;从图中可看出与白头山相比,老白山山体高度较小,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因此缺失高山苔原带。11.山体基带对应的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相同。结合经纬度可知当地地处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对;常绿阔叶林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可排除A;温带荒漠带和温带草原带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可排除C和D。故选B。12.结合图示可看出偃松林带分布在针叶林带和岳桦林带以上,说明老白山植被垂直带谱具有从温带向寒带过渡的特点,且分布的位置气温低,因此热量不足,植株低矮,抗寒性强,A对,B错;树干粗壮、叶片宽大一般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可排除C和D。故选A。13.从图中可看出与白头山相比,老白山山体高度较小,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因此缺失高山苔原带,D对;从图中可看出二者植被垂直带数以及山体垂直带大致相同,略有区别,因此两地的降水差别不大,A错;纬度对苔原带缺失影响小,如俄罗斯高纬度附近有大面积的苔原带,B错;北极圈内有大面积的苔原带,但该地土壤贫瘠,因此可排除C。故选D。伊勒呼里山是大兴安岭北段向东的一条支脉。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根深)、草本(根浅)和苔藓(无根)四个层次,土壤偏酸性,该林区曾多次发生火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伊勒呼里山以北地区典型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泰加林 D.落叶阔叶林15.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每次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是A.光照条件改善 B.养分短时骤减 C.土壤酸性增强 D.地表夏温降低【答案】14.C15.A【解析】14.据图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大兴安岭北段向东的一条支脉,属于寒温带,典型的自然植被属于亚寒带针叶林,即针叶泰加林,C正确。常绿硬叶林位于地中海气候区,A错误。常绿阔叶林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错误。落叶阔叶林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的温带季风气候区,D错误。故选C。15.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每次火灾后,森林郁闭度降低,使得林下植物的光照条件得到提高,A正确。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B、C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地表夏温升高,D错误。故选A。下图示意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甲)和生长季末期(乙)与海拔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各小题。16.秦岭地区森林植被A.生长季山上比山麓长 B.生长季末期南坡比北坡晚C.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 D.生长季始期南坡比北坡迟17.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中甲、乙两处A.相互靠近 B.同时上升 C.同时下降 D.上下远离【答案】16.C17.D【解析】16.据图可知,该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生长季末期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森林植被生长季是生长季始期到生长季末期的时间,因此图示海拔越高生长季越短,故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因此A错误,C正确。秦岭山区的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长季始期较早,生长季末期较迟,因此B、D错误。故选C。17.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变好,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故图中甲位置下降,乙位置上升,即上下远离,D正确。故选D。白鹳主要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西南部,是长途迁徙性鸟类。欧洲白鹳每年8月底至9月初迁离欧洲繁殖地,次年3至4月离开南非越冬地返回。白鹳既能煽动两翅进行鼓翼飞翔,也常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高空滑翔飞行,迁徙途中主要进行高空滑翔。图为欧洲白鹳南迁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白鹳在迁徙过程中,每天飞行5小时左右。当其途径乙地时,选择的飞行时段最可能是北京时间A.5:00~10:00 B.11:00~16:00 C.17:00~22:00 D.23:00~次日4:0019.一队白鹳9月初飞离甲地,11月初到达丁地。飞行期间A.甲地昼短夜长且昼越来越短 B.乙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C.丙地每日日出均为东北方 D.丁地日落的地方时不断提前20.白鹳南迁途中,经过的主要自然带依次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雨林带C.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答案】18.C19.B20.A【解析】18.注意材料信息“也常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高空滑翔飞行,迁徙途中主要进行高空滑翔”。乙地经度大致在30°E左右,比北京时间晚大约6小时,所以当北京时间为17:00~22:00时,当地时间介于11:00~16:00,正值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间段,上升气流旺盛,白鹳有利于借助上升气流进行高空滑翔,C正确,排除ABD,故选C。19.9月初飞离甲地,在秋分日之间(大约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甲地昼长夜短,A错;飞行期间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乙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B正确;在秋分日之间,丙地日出东北,在秋分日,丙地日出正东,在秋分日之后,丙地日出东南,C错;飞行期间,丁地昼长不断变长,日落的地方时不断推后,D错。故选B。20.白鹳南迁途中,经过的主要气候区依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所以经过的主要自然带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A正确,排除BCD(注意甲地地处西欧,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不是温带草原带),故选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专题十二 区际联系与区域发展(含解析),共18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专题十 环境与发展(含解析),共18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专题六 人口问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反向春运”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