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泰安市东平县数学六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泰安市东平县数学六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仔细填空,准确判断,谨慎选择,细想快算,能写会画,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水的循环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林区降水总量的会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的水被森林吸收或渗透到地下.渗透到地下的水比蒸发掉的水少,少的部分占降水总量的.渗透到地下的和被森林吸收的水量之和共占降水总量的(_______).
2.某学校同学们做操,把学生分为10人一组,14人一组,18人一组,都恰好分完,这个学校至少有(___)个学生。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85m3=( )cm3 4L=( )mL 150dm3=( )m3
47mL= L 59秒=分 31cm=dm
4.解决找次品的方法很多,在众多的方法中,我们发现了分(________)份称的方法最好。
5.商品打八折表示实际售价是(__________)的,一本书原价15元,打8折后是(________)元.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数(素数)。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4个棱长是5dm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的是(________)dm²,体积是(________)dm³。
8.一块地60公顷,已经耕种了25公顷,耕种了_____.还剩下_____没耕.
9.如果和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______)。
10.气象局要统计近一周气温变化情况,应选用(_________)统计图比较合适
二、准确判断。(对的画“√ ”,错的画“×”)
11.甲数的 等于乙数(甲乙不等于零),那么甲数比乙数大。 (______)
12.因为0.2 +0.8=1,所以0.2 和0.8 互为倒数. (____)
13.1米的和2米的相等。 (______)
1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______)
15.12÷6=2,所以12是倍数,6是因数.(_____)
16.将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到原来的4倍,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分数的大小不变.(____)
三、谨慎选择。(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括号里)
17.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积是 9cm², 把它截成 3 段,表面积增加( )cm².
A.9B.18C.27D.36
18.下面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 )
A.B.C.D.
19.下图是一个正方体展开图,与4号相对的面是( )号.
A.6B.5C.2D.1
20.小光要统计今年1—6月份气温变化情况,用( )比较合适。
A.扇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
21.的分子加上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
A.16B.9C.12
四、细想快算。
22.直接写得数。
①-= ②-= ③+= ④-= ⑤1-=
⑥+= ⑦0.25= ⑧-= ⑨-= ⑩--=
23.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 -+ -(+) -(-)
24.解方程.
(1)
(2)
(3)
(4)
25.计算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五、能写会画。
26.把、、、在下面的直线上表示出来。
27.分别画出下面立体图形从前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
28.画出图中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六、解决问题
29.一根长方体钢材长50分米,横截面是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每立方分米钢材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30.乐乐锻炼身体用了小时,背古诗比锻炼身体少用了小时。背古诗用了多少小时?
31.图中,有一个正六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正六边形保持不动,正方形绕着正六边形逆时针方向转动,正方形至少转动(______)次后,小猴的尾巴回到原来的位置。
32.学校买来一批图书,其中文艺书占,科技书占,其余的是连环画。连环画占这批图书的几分之几?
33.下面是小红7~12岁每年的身高与同龄女学生标准身高的对比统计表:
(1)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
(2)小红从( )岁到( )岁身高增长得最快.
(3)对比标准身高,说说你对小红7~12岁身高增长情况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仔细填空。
1、
【解析】略
2、630
【分析】都恰好分完,说明学生数是10、14、18的公倍数,求出10、14、18的最小公倍数即可.
【详解】10=2×5,
14=2×7,
18=2×9,
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2×5×7×9=630;说明最少有630人.
答:这个学校至少有630人
3、850000;4000;0.15
;;
【分析】大单位化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1)由于1 m3=1000 dm3= 1000000cm3,要将0.85m3转化为以cm3为单位的数,只需用0.85乘1000000即可;(2)1L=1000 mL,要将4L转化为mL,用4乘1000即可;(3)1 m3=1000 dm3,要将150dm3转化为m3,用150除以1000即可;(4)1L=1000 mL,要将47mL转化为L,用47除以1000即可;(5)1分=60秒,要将59秒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用59除以60即可;(6)1dm=10 cm,要将31cm转化为dm,用31除以10即可。
【详解】0.85×1000000=850000,所以0.85m3=850000cm3;
4×1000=4000,所以4L=4000 mL;
150÷1000=0.15,所以150dm3=0.15m3;
47÷1000= ,所以47mL= L;
59÷60=,所以59秒=分;
31÷10=,所以31cm=dm。
本题考查单位之间的换算,熟练掌握各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3
【分析】我们可用类比的思想,先从个数少的例子开始研究,并把研究的规律应用到个数较多的情况中。
【详解】假设待测物体个数为8个,其中有一个次品,我们把这8个物体按以下方式来分:
8(4,4):没用到天平外的位置,本身没优化,共称3次;
8(2,2,2,2,):共称3次;
8(3,3,2):至少称2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所以三分法是最好的分配方式。
这部分知识要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去体会其中的规律,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
5、原价 12
【解析】略
6、2 3 5 23 2 5
【分析】
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1)把30分解成3个质数的积,可以利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得到:30=2×3×5。
(2)把30分解成3个质数的和,可以先找出3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从中选择三个不同质数相加等于30,可以得到30=2+11+17或30=2+5+23,从中选择一组即可。
【详解】
(1)(答案不唯一)
30=2×3×5(答案不唯一)
(2)30=23+2+5(答案不唯一)
重点掌握质数以及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可以利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7、400 500
【分析】将4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的方法有两种:(1)一字排列: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20分米、5分米、5分米;(2)排成2排,且每排两个,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分米、10分米、5分米,从而代入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即可求出其表面积,再比较即可。
【详解】(1)一字排列: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20分米、5分米、5分米;
表面积是(20×5+20×5+5×5)×2,
=225×2,
=450(平方分米)
(2)排成2排,且每排两个时,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分米、10分米、5分米,
表面积是:(10×10+10×5+10×5)×2,
=200×2,
=400(平方分米)
450>400,所以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的是400平方分米。
长方体体积:20×5×5
=100×5
=500(立方分米)
本题考查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将4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的两种方法。
8、
【解析】25÷60=
1=
答:耕种了,还剩下没有耕.
故答案为、.
9、
【分析】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说明这两个数是互质数,再根据是互质数的两个数,最小公倍数即这两个数的乘积解答即可。
【详解】如果和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故答案为:
本题主要考查了是互质数的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10、折线
【解析】略
二、准确判断。(对的画“√ ”,错的画“×”)
11、正确
【解析】把甲数平均分成5份,乙数和其中的4份一样多,由此判断甲乙的大小即可。
甲数的等于乙数(甲乙不等于零),那么甲数大于乙数,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12、×
【详解】解答本题时,要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本题中0.2 +0.8=1,不是乘积是1,所以0.2 和0.8 不是互为倒数.
13、正确
【解析】1×=(米),2×=(米),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分别计算后再判断即可。
14、√
【分析】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较小数的所有因数都是较大数的因数,较大数是较小数所有因数的倍数。
【详解】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说法正确。
本题考查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5、×
【详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是单独说哪个数是因数,哪个数是倍数.所以本题不能说12是倍数,6是因数;故答案为;×.
16、×
【解析】略
三、谨慎选择。(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在括号里)
17、D
【解析】【考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解答】解:9×4=36(平方厘米) 答:表面积增加36平方厘米.
故选D.
【分析】一根长方体木料,把它截成3段,就增加了4个横截面,已知它的横截面积是9cm2 , 据此解答.
18、B
【详解】略
19、A
【解析】略
20、B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详解】要表示气温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故答案为B
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统计图的特点,根据特点进行选择。
21、A
【解析】解:原分数分子是3,现在分数的分子是12+3=15,扩大5倍,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母也应扩大5倍,原分数分母是4,变为4×5=20,即分母增加了20﹣4=1.
故选:A.
四、细想快算。
22、①;②;③1;④0;⑤
⑥;⑦;⑧;⑨;⑩0
【分析】根据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口算即可,含小数的将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第⑩题可以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详解】①-= ②-= ③+=1 ④-=0 ⑤1-=
⑥+= ⑦0.25== ⑧-= ⑨-== ⑩--=-(+)=-=0
本题考查了分数口算,计算时要认真,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计算。
23、1; ; ;
【详解】++=(+)+=1+=1
-+=
-(+)=-=
-(-)=+-=1-=
24、(1)
(2)1
(3)
(4)
【解析】(1)x+=
解:x+-=-
x=
(2) x-=
解:x-+=+
x=1
(3) +x=
解:+x-=-
x=
(4)-x=1-
解:-x=
x=-
x=
故答案为(1);(2)1;(3);(4).
【分析】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据此解答.
25、24平方厘米
【详解】(4×4-2×2)×2=24(平方厘米)
五、能写会画。
26、
【解析】略
27、
【解析】略
28、
【分析】根据旋转的特征,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点O的位置不动,其余各部分均绕此点按相同方向旋转相同的度数即可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详解】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旋转,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六、解决问题
29、1560千克
【解析】20厘米=2分米
2×2×50×7.8=4×50×7.8=200×7.8=1560(千克)
答:这根钢材重1560千克.
30、小时
【分析】背古诗所用时间=锻炼身体所用时间-,据此解答。
【详解】-
= -
=(小时)
答:背古诗用了小时。
此题主要考查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需先通分再计算,通分时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31、12
【详解】主要考查的是最小公倍数。这道题是比较有新意的,没有直接让你求4和6的最小公倍数,而是依托猴子尾巴回到原点这一情境,让学生发现其实就是求4和6的最小公倍数。
32、
【详解】1--=
答:连环画占这批图书的。
33、(1)(2)11;1.(3)小红的身高低于标准身高,身高增长的比较慢;到了10﹣1岁时,小红的身高增长的比较快,尤其是到了11﹣1岁增长的最快,已经超过了标准身高.
【分析】(1)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即可;
(2)分别算出从7~1岁,小红身高增长的厘米数,再比较即可;
(3)在7﹣10岁时,小红的身高低于标准身高,身高增长的比较慢;到了10﹣1岁时,小红的身高增长的比较快,尤其是到了11﹣1岁增长的最快,已经超过了标准身高.
【详解】(1)折线统计图如下:
(2)10﹣11=8(cm),19﹣10=9(cm),139﹣19=10(cm),148﹣139=9(cm),160﹣148=1(cm),
8<9<9<10<1,
所以小红从11岁到1岁身高增长得最快.
(3)在7﹣10岁时,小红的身高低于标准身高,身高增长的比较慢;到了10﹣1岁时,小红的身高增长的比较快,尤其是到了11﹣1岁增长的最快,已经超过了标准身高.
故答案为(2)11,1.
身高产量项目年龄
7
8
9
10
11
12
标准身高/cm
123
128
135
140
148
153
小红身高/cm
112
120
129
139
148
16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陵县数学六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认真读题,准确填写,反复比较,精心选择,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珙县数学六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认真填一填,是非辨一辨,细心选一选,用心算一算,操作与思考,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乐昌市数学六下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按要求画图,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