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第1页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第2页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期末考试测试卷
    语 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分餐制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而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是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一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②西晋王朝灭亡以后,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乱,还有居于统治地位民族的变更,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导致了家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席地而坐的姿势也随之有了改变,常见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这就促进了高足坐具的使用和流行。公元5~6世纪,束腰圆凳、方凳、胡床、椅子等新出现的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铺在地上的席子。
    ③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有意思的是,椅子上的仙人还用着惯常的蹲跪姿势,双足并没有垂到地面上,显然当时的高足坐具使用不久或不普遍。在同时代的其他壁画上,又可看到坐胡床(马扎子)的人将双足坦然地垂放到了地上。洛阳龙门浮雕所见坐圆凳的佛像,也有一条腿垂到了地.上。
    ④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可以肯定地说,在唐代时,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⑤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还值得一提的是传世绘画《宫乐图》,图中十多个作乐的官女,也是围坐在一张大案前,一面和乐,一面宴饮。所不同的是,她们坐的不是多人合用的大条凳,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单人椅。
    ⑥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古代中国,筷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是主要的饮食工具,出现最早且被用作主要取食工具的是“匕”,是一种状如匕首、介乎刀和匙之间的餐具,长柄浅斗,像今天的汤勺。要理解在古代中国,为何“匕”作为饮食工具比筷子出现更早也更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考察历史上中国人通常摄入的食物种类。
    ②饮食史专家倾向于把食物分为两类:谷物类和非谷物类。以就餐而言,前者显然更重要,因为在许多地方,“吃一顿饭”通常就等于“吃了一种谷物”,无论是大米、小麦、小米还是玉米。这种表达方式,说明了谷物食品的重要性。而非谷物类食物被称为“菜”,有时被称作“下饭菜”,可见“菜”的主要功能是辅助人们摄入谷物食品。
    ③在古代中国,“匕”之所以是主要的饮食工具,是因为中国人最初就是用“匕”来取用谷物食品的,筷子最初则是用来夹取非谷物类食品的。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文献中被称为“匕箸”,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勺子和筷子”。在“匕箸”的表述中,“匕”在前,“箸”在后,显示出勺子在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说,显示的是中国古人食谱中“饭”与“菜”的主次关系。今天在朝鲜半岛,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饮食传统的延续。就像中国古代的饮食习俗,朝鲜或韩国人通常用勺子取食谷物食品(即米饭),而用筷子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
    ④古代中国人和今天朝鲜半岛居民用勺子和筷子来进食,反映了饮食和文化的双重影响。从上古到唐代,中国北方以及朝鲜半岛的主要粮食是小米。不过小米烧熟之后不易于团成块状,因此更适合煮成粥。根据中国礼仪文献,食粥用勺子更好,筷子则主要用于从有汤的菜中夹起食物,或夹取非谷物类的食品,是一种次于勺子的进餐工具。
    ⑤筷子的角色在汉代发生了变化,这与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饺子、煎饼和烧饼等)在此时开始变得日益流行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用白和杵研磨谷物制作面条。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就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发现的,其原料是小米。到了汉代,石磨逐渐普及。除了小米,中国人也开始研磨小麦。在中国,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一个从“粒食”(即麦饭)到“粉食”(即面粉)的过程。这一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因为在面粉出现之后,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食用麦饭的传统,不过毫无疑问,是面粉把小麦变成了更受欢迎的谷物食品。到了唐代末年,即10 世纪初,小麦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足以动摇小米在中国北方农作物中的霸主地位。
    ⑥而在南方地区,稻米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主粮,南方居民可能很早就使用筷子来取食米饭和其他配食。在宋代,水稻产量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得到很大提高。到了明代,水稻种植面积持续增长。此外,大约从明代甚至更早开始,人们渐渐采用了合食制,即大家一同坐在桌旁进食,筷子被用来夹取所有食物。于是,勺子渐渐丧失了原来取用谷物类食品的功用,而主要用来舀汤,从以前用来吃饭的“饭匙”变成了“汤匙”,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摘编自《筷子:饮食与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敦煌285窟的壁画上出现了靠背椅子,洛阳龙门浮雕出现了有一条腿垂到地上的坐圆凳的佛像,都可以证明中国人的坐姿最终完成了革命性的改变。
    B.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相当普遍,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如高力士之兄高元理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传世绘画《宫乐图》等。
    C.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麦饭代替小米粥成为主食,石磨的推广运用,以及合餐制的逐渐普及,这些都使得筷子渐渐成为了中国人主要的进餐工具。
    D.“匕箸”这两种配套使用的餐具在词语表述上显示出勺子在早期中国人进餐工具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中国人餐桌上“饭”与“菜”的主次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
    良西向侍”说明秦汉之际,中国人已经采用合餐制。
    B.李商隐的《贾生》一诗中有“可怜夜半虛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可见,唐代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依然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C.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杜甫的“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都可以证明唐代时筷子是极其重要的进餐工具。
    D.古代中国的高足家具,在唐末五代,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而此时会食也十分普遍,这说明只要家具发生变革,分餐就会变成会食。
    3.根据材料,如果穿越回古代,你看不到的场景是(3分)( )
    A.战国时秦国人用“匕”吃小米粥。 B.汉武帝坐在靠背椅子上会见朝臣。
    C.东汉人用石磨将小麦研磨成粉。 D.苏轼和朋友们宴饮时使用筷子。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使用的论据类型,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中国人饮酒器皿的演变”的文章,你可能采用哪些论据?请简要陈述。(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6-9题。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镢头用来刨挖沉积的沙子。
    铁锹用来铲起刨挖松散的沙子,抛掷到罗网上。石头从罗网的正面哗啦啦响着滚落下来,细沙则透过罗网隔离到罗网的北面。
    铁丝编织的铁笼是用来装石头的。
    扁担是用来挑担装着石头的铁笼的。
    罗网成为男人和女人劳动成果的关键。
    男人女人都重复这这种劳动。他们重复着的劳动已经十六七年了。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也干过。干不成。”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女人说。
    “工作不舍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他爸是个硬熊。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他说。
    “弓硬断弦。人硬了……没好下场。”她说。
    “这话倒对。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硬熊——”
    他很坦率又不无迷津地悄声对我说,他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偏偏注意女人的腰,一定要娶一个腰好的媳妇,脸蛋嘛倒在其次,能看过去就行了。
    他大声慨叹着,不无讨好女人的意思:“我女人年轻的时候,全县就数她腰好,农村太苦太累,再好的腰都给糟践了。”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茏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挑。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
    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崖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
    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没来。”
    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她苦笑一下:“这回考试是分班考试,考好可进重点班,分到普通班里就没希望咧。”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他听了就浑身都软了,在炕上躺了三天了。”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
    我瞬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
    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钧上。
    他对我淡淡地笑笑。
    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
    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
    我的眼睛模糊了。
    6.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详细描述的劳作的场景,突出了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赞扬了女人在繁重劳动面前不服输的性格。
    B. 小说写男人的爷爷是个硬熊,父亲是个硬熊,自己也因为“硬”无法在城里找个营生,与女儿考试失败而“软塌”形成对比,意蕴丰富。
    C. 小说中多次写到的“罗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暗示着夫妻在这种繁重的劳动的日子中挣扎,希望,最终却仍未挣脱这“罗网”中的日子。...
    D. 小说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质朴,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7.下列对小说中的“我”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作为第一人称,增加了小说故事的真实性。
    B.从叙述角度而言,“我”是故事的叙事者,起到叙述故事线索的作用。
    C.“我”同时也是作者自己,传达出自己对小说中这片土地的热爱。
    D.“我”是故事的参与者,表达了对这个家庭遭遇的复杂的感情。
    8. 小说是如何塑造男人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9. 小说结尾“我的眼睛模糊了”,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4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B.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C.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D.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 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 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 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12.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与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 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 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 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4.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江上阻风雨
    (唐)岑参①
    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江上阻风
    (清)宋琬②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②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被诬陷下狱三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
    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
    D.“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新奇。
    16.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2)魏征劝谏唐太宗“十思”时,并未开门见山,而是以木、水作类比,其目的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的诗中往往选取宏大、开阔、豪迈的意象,构成天高地阔、气象雄浑的整体意境,借景象之雄浑展胸襟之阔达,如《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①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热闹非凡,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②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③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座完善的建筑,__①__:适用,坚固,美观。
    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各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和各地方的地理气候。所谓“适用”,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气候环境。
    天然材料种类很多,但不一定都被人采用,被选用的材料,也不一定就是最坚固、最容易驾驭的。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而在中国用木达到了高度的圆满,__②__,且建筑上的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使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建筑上的美,显而易见的,当然是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__③__。建筑是为解决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而结构出来的物体,所以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的。
    2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完善的建筑要具备适用坚固美观的三要素。
    B. 建筑适用要适合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气候环境。
    C.建筑坚固不能只看材料本身,而要看材料运用。
    D.建筑美观可以适当忽略一些结构而独立存在。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对“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期末考试语文测试卷
    1.D(A项,中国人的坐姿发生革命性改变是在唐代,敦煌285窟的壁画是西魏作品,无法证明。B项,高力士之兄高元玮墓中的墓主人像只能证明“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但不能证明“用高椅大桌进餐”。C项,“水稻早熟新品种的引入,麦饭代替小米粥成为主食”一说无中生有。)
    2. C(A项,材料一“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鸿门宴发生在秦汉之际,应该是分餐制。B项,《贾生》一诗写的是西汉的贾谊,所以不能证明席地而坐的跪式坐姿是唐代的情况。D项,材料一“分餐向会食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说明,家具变革只是分餐向会食变化的必要条件,选项表述“只要……就……”是充分条件,过于绝对。)
    3.B(材料一“在敦煌285窟的西魏时代壁画上,我们看到了年代最早的靠背椅子”,可见西汉时还没有出现靠背椅子,因此,B项的场景不会出现。)
    4.①首先提出论点“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②接着介绍了从西晋到唐代的家具发展的过程及坐姿的改变。③进而通过唐代绘画证明了唐代用高足大椅会食进餐的情形。④最后呼应开头,重申论点。(每点1分)

    5.①中国古代墓葬中出土的饮酒器。②中国古代画作中(壁画中)人物使用的饮酒器皿。③与饮酒器皿有关的汉语词汇和汉字。④中国古代文献中直接对饮酒器皿的记载。⑤日韩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所使用的饮酒器皿。(每点1分,其他言之成理的也可以得分)

    6. A(A. 小说开头详细描述的劳作的场景,突出了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赞扬了女人在繁重劳动面前不服输的性格。“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错,应该是男人与女人都承担着一样的家庭责任,承受着一样的生活煎熬。)

    7.C(小说中的“我”,不是指作者)

    8.通过正面描写来塑造男子形象,通过男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突出男人的鲜明的个性。
    ‚通过侧面描写来塑造男子形象,通过女人和我的对话来突出男人的硬气。
    ƒ通过对比手法塑造男人形象,男人的先前的“硬”和女儿考试失利的“软”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他对现实的屈服。

    9. “我”为男人因为女儿考试失利最终失去“硬”的个性而悲伤。
    ‚“我”为女人听到男人的话强烈的痛苦而同情.
    ƒ“我”为男人和女人的女儿很有可能延续着“罗网”中的日子而悲悯。
    ④“我”为那些被残酷的生活现实磨去刚直个性的现象感到痛心。
    …“我”为这个家庭在未来的日子找不到生活目标感到忧心。
    †“我”为这个家庭在贫困的“罗网”中挣扎却仍无法摆脱命运而感到同情与无奈。
    10. C

    11. B(B项,“粟……即高粱”错,粟是“小米”。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

    12. D(D项,富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出望外,而不是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13. (1)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
    (2)略
    14.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解析】“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这是解决了百姓的“吃”和“住”的问题,可概括为“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这是“有效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这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附: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坚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延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幸之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蓝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火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上是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投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时被任命。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延互相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
    富弼当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遂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15.C(C项,“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错误,该分析与全诗的情境不合,诗人一语双关,明写过了瞿塘峡这险要之处,西行之路还十分漫长;实写未来的仕宦之路,正如这瞿塘峡西面的水路一样险恶,一样漫长,体现出的应是“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
    16. ①岑参的诗中表现出的是对暴风雨视若等闲的豪迈情怀:前文极写水路艰险,最后两句“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直接道出自己平生心怀忠信之念,艰难险阻完全可以忽略,诗人对眼前的暴风雨视若等闲,豪迈豁达之情跃然纸上。
    ②宋琬的诗中表现出的是在高压统治之下惊惧惶恐、愤懑悲凉的思想感情,是对家乡的思念、对前路的担忧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17.(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空1分)
    18【答案】 交相辉映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解析】 交相辉映:(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根据语境,传统与现代相互映照。络绎不绝:形容车马、船只、行人等往来不断。此处指观众接连不断的到来。汁醇味正:滋味、气味浓厚纯正,此处强调浓厚纯正的盛宴,合适。

    19【答案】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与“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结构不一致;二是“导致”用词不当,“导致”常用于不好的结果。(每处2分。)

    20【答案】 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分析对偶句的构成,需将对偶句分解,根据其属性指出对应的词或短语。第二问,分析对偶句的表达效果,需根据对偶修辞手法的特点,并结合文段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1【答案】 D
    【解析】 第四段讲的是建筑的“美观”问题,根据最后一句中的“所以”可知,“所以”领起的句子是结论句,主要意思是建筑美观不能脱离合理结构。

    22【答案】 ①须具备三个要素 ②纯用石则甚不当 ③减一分则太短(意思对即可)
    【解析】 ①处,横线后面的“适用,坚固,美观”是建筑的三个要素,再根据横线后冒号的提示,可以推知此处应填“须具备三个要素”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横线前的“然而在中国用木达到了高度的圆满”和横线后的“且建筑上的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可知此处应是说中国建筑纯用石不适用,故此处可填“纯用石则甚不当”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横线前的“但美的大部分精神却蕴于其权衡中”“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可以推知,此处应填“减一分则太短”之类的内容。

    23【审题提示】
    从“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这句话入手,可以立意为:明天可以改正今天的错误,使明天更美好;明天是今天的希望;不灰心不丧气,明天会更好;等等。从“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这句话入手,可以立意为:今天把握不好,何来明天的辉煌;今天是明天的基础,不容做错;不要因为有明天的存在,忽视今天的努力;等等。从“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这句话入手,可以立意为:今天努力是为了明天幸福;把握住今天,才会有明天的辉煌;明天的幸福是因为有了今天的基础;今天的创造幸福比明天的拥有幸福更幸福;等等。
    既可以从个人的成长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国家的层面来写,还可以从社会的今天与明天来分析。无论从哪个方面立意写作,都要扣住材料含意和今天与明天之间的关系来写。

    相关试卷

    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北省咸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咸宁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黄石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黄石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