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一中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阶层,可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差序格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有其鲜明特征,其差序格局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亲属关系上。
    B.“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体现差序格局中关系可伸可缩的特点。
    C.人伦中也包括“男女有别”,是说男人与女人有区别,这是典型的男女不平等。
    D.区别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述差序格局不具有团体的特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须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推及在当代社会也是积极的。
    B.“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苏秦潦倒归来的遭遇体现了差序格局中势的作用。
    C.“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的言论表明了差序格局在小人身上不能体现。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有其传统思想基础。
    3.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   )
    A.“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B.“家庭”里成人之后住在家里就要给父母伙食费。
    C.“团队”中的人员要服从公认的规章制度。
    D.“朋友圈”人与人之间是等距离的。
    4.这篇文章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差序格局下一个简要定义。

    【答案】1.B 2.C 3.A 4.比喻论证,把社会结构格局比喻为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说明差序格局差序的特点;举例论证,举苏秦的例子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对比论证,把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对比,说明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特点。 5.差序格局就是指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通过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或者“伦”),形成的能伸能缩的有差等次序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格局。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差序格局主要体现在个人的亲属关系上”错误,根据“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可知,“亲属关系”只是社会结构格局的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差序格局的主要体现。
    C.“这是典型的男女不平等”错误,此处的“男女有别”是指男女间不必求同,是有差序的,也就是伦,不表示男女不平等。
    D.“是为了论述差序格局不具有团体的特点”错误,原文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可知是为了论述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孔子的言论表明了差序格局在小人身上不能体现”错误,“小人求诸人”,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这正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自私表现。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表明差序格局可伸缩的特点。
    B.谈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
    C.是团体格局的特点。
    D.“平等”关系没有“差序”。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论证方法的能力。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比喻论证,把社会结构格局比喻为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说明差序格局差序的特点;
    “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举例论证,举苏秦的例子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对比论证,把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对比,说明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给文中重要词语下定义的能力。
    原文“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由此得出“差序格局”的特点之一:以“己”为中心。
    原文“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由此得出“差序格局”产生的背景:“差序格局”产生于传统社会。另外得出“差序格局”的形成方式:通过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形成。
    根据“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知,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由此可知“差序格局”是有差等次序的。
    题干要求给“差序格局”(种概念)下定义,需要把以上特点连缀成句,注意下定义的基本要求:“……是……”,此题宾语中心语应该是“格局”(属概念)。
    据此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揣羊羔的老人
    李娟
    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
    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
    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
    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
    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唯一的维吾尔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
    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的粉红色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为黑色。
    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
    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
    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是谁?”却又不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 ——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
    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
    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
    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
    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 ——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
    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 ”
    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
    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
    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
    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
    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
    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
    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
    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
    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
    (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牧区人民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
    B.文中描绘的两位老人以及“我”的母亲,都表现出对小羊的呵护和喜爱,都不仅仅是把小羊当做牲畜来看待。
    C.我妈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是指责小羊太贪吃,可又舍不得饿着它,只好往它的小食盆里添苞谷豆儿。
    D.文章结尾处,表现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十分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并且不希望这种生活方式被改变。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讲述第一位老人的故事时,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好奇。
    B.写我们家养过一只羊时,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
    C.文章构思十分巧妙,两位怀揣小羊羔的老人形象,一起一止,贯穿全文,深化主题。
    D.作者对第二位老人怀抱小羊形象的描写,看似冷静,实则对比强烈,充满艺术张力。
    8.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作者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你如何理解?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 7.B 8.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为故事发生创设了静谧温馨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形象,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深化作品主题。 9.①牧区小羊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②游牧地区的小羊不被视为牲畜,而被视为家庭成员,像孩子一样被陪伴依赖,被爱被呵护。③小羊被视为平等的生命被尊重。④小羊被人们看作生命的延续,寄托着生命的希望。

    【解析】6.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C项,“是指责小羊太贪吃”错。原文是“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可见妈妈怪小羊故意在顾客面前做出受委屈的样子,让顾客以为我们虐待它了。
    故选C。
    7.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B项,“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错。写了我妈把小羊当孩子看,和小羊“斗智斗勇”的温馨场景,旨在表现以我妈为代表的牧区人们珍爱生命、淳朴善良的美德。
    故选B。
    8.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环境描写是“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这段描写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其次,“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从视觉以及“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的触觉等角度,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为故事发生创设了静谧温馨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毕竟会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性格,因此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深化作品主题。
    9.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鉴赏作品主题的能力。
    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关键词,比如本题要解释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的原因。结合原文最后一段“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可概括出“牧区小羊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结合“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说明游牧地区的小羊不被视为牲畜,而被视为精神慰藉,再结合前文“老人抱着小羊羔”“人们精心喂养冬羔”“妈妈把小羊羔等孩子喂养”“女孩儿把小羊羔当宠物”等描写可知,这里的人们把羊羔当做家庭成员,像孩子一样被陪伴依赖,小羊羔被爱被呵护;小羊被视为平等的生命被尊重;再结合“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可见小羊被人们看作生命的延续,寄托着生命的希望。因此作者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帝使程钜夫及李孟、许师敬议行科举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于是命钜夫草诏行之。令天下以皇庆三年八月,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贡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亲试于廷,赐及第、出身有差。自后率三岁一开科。
    帝谓侍臣曰:“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今天下学官猥以资格授,强加之诸生之上而名之曰师尔,有司弗信之,生徒弗信之,于学校无益也。如此而望师道之立,可乎?下州小邑之士,无所见闻,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初无必为学问之实意,师友之游从,亦莫辨其邪正,然则所谓贤材者,非自天降地出,岂有可望之理哉!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者,身自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俟其德化之成,庶几有所观感也;其次则求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议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众所敬服而非乡愚之徒者,延致之日,诚诵其书,使学者习之,人耳著心以正其本,则他日亦当有所发也;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乎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
    (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
    六年,虞集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仁宗尝对左右叹曰:“儒者皆用矣,惟虞伯生未显擢尔。”会晏驾,不及用。
    (选自《元史·虞集传》)
    文本二: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B.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C.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D.集贤修撰虞集/独谓当治其源/因会议学校/乃上议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中的“当”,与《登泰山记》“当其南北分者”句中的“当”意义不同。
    B.“及第”中的“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级,“及第”就是科举考中,而“落第”“下第”则指没能考中。
    C.“父兄所以导其子弟”句中的“所以”,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D.“文艺”,此处指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与《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都属于古今异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庆三年八月,朝廷下令各地郡县推举贤能之人,经过考试选拔,分别赏赐不同的名次等级。
    B.虞集认为,那些凭借资格成为老师的人,得不到官府和学生的信从,对学校也没有什么好处。
    C.学生跟从严格选拔出来的老师学习,诵读其著述,就能够端正本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D.虞集就教育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仁宗的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图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4.韩愈和虞集认为选择合格老师的标准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10.D 11.C 12.A 13.(1)我希望的,是使百姓安定来谋求天下太平,然而不任用儒生,怎样达到这个目的!
    (2)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14.(1)能够传道;(2)通晓经学;(3)有操守,品行端正,不妄言;(4)学问、见解有令人敬佩(惊异)之处。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集贤修撰虞集单单认为应该治理产生人才的根源,趁机会集中商议有关学校的事情,于是上奏议说:“从师的风气树立起来好人就会增多。学校,是士人接受教育,使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地方。
    “治其源”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因”为副词,修饰“会议”,中间不分开,排除AB;
    “学校者……也”是判断句,主语“学校者”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正确。应当/处在。句意:经学(考查)应当以程颐、朱熹的《传》《注》为主/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B.正确。
    C.两者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都是固定结构,可译为“用来……”。句意:父亲兄长用来引导自己的子弟的/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D.正确。美人,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句意: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皇庆三年八月,……经过考试选拔,分别赏赐不同的名次等级”表述错误,从原文看,皇庆三年八月应是各地郡县推举贤能之人的时间,考试选拔则是第二年的事情。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安”,使……安定;“图至治”,谋求天下太平;“致”,达到。
    (2)“固”,本来;“先乎吾”,状语后置,应为“乎吾先”;“师”,以……为师。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知,韩愈认为要选择能够传道的老师。
    根据“为今之计,莫若使守令求经明行修者,身自师尊之,至诚恳恻以求之,俟其德化之成,庶几有所观感也”可知,虞集认为要选择通晓经学的老师。
    根据“其次则求操履近正而不为诡异骇俗者,确守先儒经议师说而不敢妄为奇论者”可知,虞集认为要选择有操守,品行端正,不妄言的老师。
    根据“其次则取乡贡至京师罢归者,其议论文艺犹足以耸动乎人,非若泛泛莫知根柢者矣”可知,虞集认为要选择学问、见解有令人敬佩(惊异)之处的老师。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皇帝(元仁宗)让程钜夫和李孟、许师敬商议实行科举考试的事。程钜夫建议说:“经学(考查)应当以程颐、朱熹的《传》《注》为主。文章应该革除唐、宋以来的弊端。”于是(皇上)命令程钜夫草拟诏书予以实行。命令全国在皇庆三年八月,郡县选拔推举有贤德有才能的人,贡举到官府,第二年二月,在京城举行会试,中选的人由皇上在朝廷上亲自考试,按成绩赐给及第、出身等。从此以后,遵循每三年举行一次科考。
    皇帝对侍臣说:“我希望的,是使百姓安定来谋求天下太平,然而不任用儒生,怎样达到这个目的!设科选拔人才,希望得到有真才实学的儒生加以任用,天下太平之道可以兴起了。”集贤修撰虞集单单认为应该治理产生人才的根源,趁机会集中商议有关学校的事情,于是上奏议说:“从师的风气树立起来好人就会增多。学校,是士人接受教育,使他们成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地方。如今天下的学官多是凭借资格授职的,强加到学生之上而称他们为老师,(实际上)官府不信从他们,学生不信从他们,对学校来说也没有益处啊。像这样却希望从师的风尚树立起来,可以吗?偏远地方的读书人,没有什么见闻,父亲兄长用来引导自己的子弟的,开始也没有一定要做学问的真实意图,与老师朋友之间交游往来,也不能分辨他们的好坏,既然这样,那么那些所谓的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这样)哪里有值得期望的道理啊!当今之计,不如让地方官寻求通晓经学有品行修养的人,亲自以老师的礼节尊敬他们,然后用真诚肯切的态度来请求他们,等到他们能够以德感化他人,这样才差不多会有所成就。其次就是寻求操守品行素来端正不做诡异惊俗事情的人,坚持遵守先儒经议师说而不敢妄发议论的人,要众人尊敬信服的而不是乡村老百姓的人,从邀请到他们的那天起,就敬诚诵读老师的著述,让学的人反复练习,听了之后牢记在心来端正他们的本性,那么将来某一天也应当会有所兴举。其次是选取乡里推举为贡生到达京城后落选而回来的人,他们的观点见解和文学经术还是有惊人的地方,并不像那些普通的不知道根底的人一样。”
    (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
    六年,虞集担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仁宗曾经对身边的人感叹说:“儒生们都被任用了,只有虞伯生没有重用提拔啊。”适逢(元仁宗)驾崩,虞集没被重用。
    (选自《元史·虞集传》)
    文本二: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节选自韩愈《师说》)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桃花源(节选)
    苏轼
    桃源信不远,杖藜可小憩。躬耕任地力,绝学①抱天艺。
    臂鸡有时鸣,尻驾②无可税。苓龟亦晨吸,杞狗③或夜吠。
    耘樵得甘芳,龅啮④谢炮制⑤。子骥虽形隔,渊明已心诣。
    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厉。不如我仇池⑥,高举复几岁。
    [注]①绝学:弃绝学业。②尻驾:以尻为车驾。谓随心所欲遨游。③杞狗:谓枸杞所化之大。旧传千年枸杞,其形若犬,故名。④龅啮:咀嚼辨味。⑤炮制:用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方法加工中草药。⑥仇池:魏晋南北朝时期氏族杨氏建立的政权名称,因其立国之时政治中心在甘肃陇南仇池山而得名。杜子美盖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诗对桃花源的生动描写,既依据了陶渊明《桃花源诗》原诗的内容,又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B.“杞狗或夜吠”以动衬静,以夜晚可以听见神犬的吠声来突出桃花源的宁静,富有神话色彩。
    C.选诗化用《桃花源记)中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之事,意在表明桃花源只存在于苏轼心中。
    D.选诗最后两句将桃花源和仇池古国做比较。认为桃源虽好。但还是比不上仇池这个地方。
    16.选诗中,桃花源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①“躬耕”句和“耘樵”句表明桃花源人过着靠天耕种、顺应天分的生活。②“尻驾”句和“绝学”句表明桃花源人过着心灵自由、随心所欲的生活。③“臂鸡”句和“苓龟”两句和“龅啮”句表明桃花源人过着鸡犬相闻、注重养生的宁静闲适的生活。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意在表明桃花源只存在于苏轼心中”错,从最后两句可知,苏轼认为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但并不是只存在于他的心中,他心中的理想之地是仇池。苏轼化用这一事件,意在表明桃花源难以到达。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躬耕任地力”“耘樵得甘芳”是说在土地上亲自耕作,收获芳香甜美。这两句是说耕作方式,表明桃花源人过着靠天耕种、自给自足、顺应天分的生活。
    “尻驾无可税”是说随心所欲生活在天地间,“绝学抱天艺”是说弃绝学业拥抱自然万物。这两句是说桃花源人远离世俗,亲近自然,过着心灵自由、随心所欲的生活。
    “臂鸡有时鸣”“苓龟亦晨吸”“龅啮谢炮制”这几句是说桃花源人的饮食起居,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有节,注重养生,生活安闲舒适。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刘裕率军北伐的气势,也表明自己坚决抗金的主张。
    【答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孰”“惑”“苟”“毫”“莫”“戈”。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久负盛名的美国休斯敦哈比剧院,曾播放了一部反映中国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天山脚下》,能容纳数百人的放映大厅 ① 。“没想到新疆有如此 ② 的地域文化,今年我要去看一看。”来自美国观众的反馈,生动展现了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粘连”作用。从中国西部电影展到图片展,从民族服饰展到乐器展……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让美国休斯敦、迈阿密两座城市的民众,亲身体验到中国西部文化的独特魅力。“栩栩如生的中国形象”,也因此更加立体、丰满。
    记得之前在一艘邮轮上,中国陕西、浙江、四川等地文艺工作者 ③ ,先后表演。陕西安塞腰鼓,体现了西部人民的朴实和坦荡;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展示了中国江南的柔美意境;川剧变脸,诠释了四川人民的热情与奔放……这样的表演时机合适吗?当然。整个航程下来,不少外国观众产生了“看看真实中国”的迫切想法。可见,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在传播对象心中埋下文化兴趣的种子,假以时日,种子自然会慢慢发芽、开花、结果,最终促成文明的交流互鉴。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渐密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士越来越多。而文化交流为切入点,被公认为是拉近彼此距离、消灭心理隔阂的最佳方案。海天各一处,共饮一泓水。文化的魅力在于“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用一种感性的方式展现一个国家的风貌。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成于无形、柔软似水,却能直抵人心、凝结一切。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为“陕西安塞腰鼓、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川剧变脸分别凸显了西部人民、中国江南、四川人民的特点”,二者语意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准确。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 座无虚席  ②丰富多彩 ③ 济济一堂 19.①原句具体写出了西部人民、中国江南、四川人民的特点,从北方到南方,安塞腰鼓、越剧、川剧各具特色,表明中国艺术内容的多样化和表演的精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改句缺乏具体内容,显得单薄;
    ②原句采用排比手法,三个句式结构相同,句意相关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表达效果;而改句只是一个表达普通的句子,无法达到上述效果。 20.而以文化交流为切入点,被公认为是拉近彼此距离、消除心理隔阂的最佳方案。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是说能容纳数百人的放映大厅都坐满了观众,可填“座无虚席”。“座无虚席”,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第二空,此处指新疆的地域文化种类多,可填“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第三空,此处说多地文艺工作者汇聚在一起,可填“济济一堂”。“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原句“陕西安塞腰鼓,体现了西部人民的朴实和坦荡;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展示了中国江南的柔美意境;川剧变脸,诠释了四川人民的热情与奔放”,“体现了西部人民的朴实和坦荡”“展示了中国江南的柔美意境”“诠释了四川人民的热情与奔放”具体写出了西部人民、中国江南、四川人民的特点,从北方到南方,安塞腰鼓、越剧、川剧各具特色,表明中国艺术内容的多样化和表演的精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改句只用了很概括的“特点”一词而缺乏具体内容,显得单薄,不生动;原句“……,体现……;……,展示……;……,诠释……”三个句式结构相同,句意相关,构成排比句,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表达效果;而改句只是一个表达普通的句子,无法达到上述效果。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文化交流为切入点”成分残缺,在前面加上介词“以”;
    二是“消灭”与“心理隔阂”搭配不当,改为“消除”。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发展普及, ① ——当机器逐渐取代人力,劳动教育是否仍有必要?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红”经济出现,对人们的劳动观产生了负面影响,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阻力。
    历史上生产工具的改进、技术方面的革新,都促使劳动出现新的形态。当前, ② ,使得部分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可以交由智能机器来完成,同时,智能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也会逐步将人们从琐碎的家务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以实现其全面发展。
    虽然智能时代已经到来, ③ 。智能机器的使用不意味着“以金钱换时间”的理念必然合理,也不意味着人将无法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与价值感。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过程将更具创新性,呼唤个体意识、批判性思维、想象力等脑力要素的参与。时代越进步,科技越发展,劳动教育就越应结合新时代劳动需求和形态变迁,打造数字时代劳动教育、劳动实践新样态。
    21.下列句子中的“等”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方案明确了政策实施范围,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等六大领域。
    B.某些“野生”景区的网络宣传为了吸引流量,往往突出旅游攻略和游玩分享等内容,而对于存在的风险和自然环境知识缺乏说明和告知。
    C.面对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重任,我等新时代有志青年理应责无旁贷。
    D.我依稀记得故乡的小河岸边有五颜六色、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璀璨夺目。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B 22.①使人们对劳动教育产生质疑  ②技术进步催生了许多智能劳动工具  ③但劳动教育仍有必要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原文中的“等”表示列举未尽。
    A.“等”表示列举煞尾。
    B.“等”表示列举未尽。
    C.“等”用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
    D.“等”表示程度或数量上相同。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破折号后文“当机器逐渐取代人力,劳动教育是否仍有必要”“对人们的劳动观产生了负面影响”可知,此处应是总体介绍人们越来越不重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故可填“使人们对劳动教育产生质疑”之类的内容。
    第二处,根据后文“使得部分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可以交由智能机器来完成”中的“使得”可知,此处应是介绍原因,“智能机器人”代表技术进步,内容上与“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形成对照,由此可填“技术进步催生了许多智能劳动工具”之类的内容。
    第三处,根据前文关联词“虽然”和后文“智能机器的使用不意味着‘以金钱换时间’的理念必然合理,也不意味着人将无法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与价值感”可知,此处应是表达作者认为劳动教育仍很重要,故可填“但劳动教育仍有必要”之类的内容。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农场主的苹果树品种特别好,而他周边的苹果树品种却很差。每年春天,这位农场主都会把优质的苹果种苗分给周围的人。大家都挺纳闷,如果大家的果树都变好了,他的果子不就卖不出好价钱了吗?农场主却说:“恰好相反,如果我的周围都是劣等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我的果园来。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让我农场周边长满优质果树呢?”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虽然每个个体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利益是彼此关联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才能促进集体的提升,最终也让每一个个体从中获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寓意、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由两段组成。第一段是关于农场主种苹果树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启示性,共四句话。第一句摆出现象,其中隐含着个体和群体、中心和周边的差异。第二句写做法,农场主不因为自己的果树品种好而得意藏私,反而将种苗分给周围的果农。第三句提出旁观者的疑问,第四句是农场主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种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二者看问题的出发点、角度,以及眼界都是不同的。很显然,农场主是从全局、宏观来看问题,考虑也更长远。他关注的并不是眼下自己的利益,而是综合周边环境考虑长此以往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做出了与众不同的正确的措施。第二段通过议论,围绕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对此加以强调与升华。当然“合作与共赢”“助人与助己”等也是材料所蕴含的寓意。须重视“联系现实生活”这个要求,生活中的确存在不少目光短浅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行文不可脱离现实,不能泛泛而谈。
    写作时应分析强调个人必须融入集体,只有集体好,彼此都能获益;不顾集体利益,只追求个体利益,最终个体利益也将受损。再进一步联系现实,人类社会就像果园,很多时候组成了一种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唯有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才能促进集体的提升,最终也让个体从中获益。
    立意:
    1.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2.远离“精致利己”,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3.“合作”才能“共赢”。
    4.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一中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请赏析小说尾段的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一春季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一春季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02毫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