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梳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梳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括题,作用题,手法题,点明时间,运用比喻,一语双关,象征义,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点明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记叙文(一)记叙阅读常见题型1、概括题:(1)内容概括题:人+事+结果 或 人+事(2)人物概括题:特点(性格、品质)+例子(3)标题含义题:字面义+语境义+手法+情感/主旨(4)字词含义题:注意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字面义+语境义+手法+情感/主旨(5)句子含义题:手法+内容+情感2、作用题(1)情节、人事物、环境作用题:人物+情节+环境+主旨(2)人称作用题:一二三人称+作用(3)标题作用题:结构+内容+主旨+效果(4)句子作用题:结构+内容+手法+效果(5)段落作用题:结构+内容+手法+效果3、手法题(1)人物手法: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侧面描写:周围的人、事物、环境细节描写:局部放大(2)情节 记叙顺序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3)句子赏析:点手法+析内容+明情感(4)字词赏析:找角度(修辞、描写、 词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析内容+明情感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1. 比喻: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 ,表达了××的情感。 2. 拟人: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3. 排比:该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抒发了××的感情,增强了语势,强化了感情。 4. 设问:该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突出文章(作者)××的内容(情感),引起读者思考。 5. 反问: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增强语势,突出表达了××的情感(强调了××的中心思想)。 (三)标题的作用: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点明写作对象3、运用设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中心5、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反映作者XX情感6、一语双关,象征义7、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点明主旨 (四)自然环境描写:1、照应前后文或标题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小说)等2、渲染XX气氛,引出下文XX3、烘托人物XX心情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XX作铺垫5、表现人物某性格/形象7、揭示文章主题 (五)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技巧:1.看文中是否有直接评价人物的语句;2.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3.分析事件,从中体会人物性格、品质;4.看侧面描写5.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答题语言:性格特点+事例表现(结合文章内容) (六)句段在文中的作用:(1)结构上:开头--------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XX作铺垫;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①过渡/承上启下;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作铺垫/埋伏笔;③与上文下文内容形成对比; ④呼应(照应)上文/下文 结尾---- 1、篇末点题(卒章显志);2、总结全文,深化主题;3、照应(前文/开头/标题);4、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2)内容上:有手法就赏析;分析内容(人物形象;事物特点;表达情感;点题;引发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七)记叙顺序作用:顺叙: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倒叙: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③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插叙:①补充交代了……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②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丰富……的人物形象; ④突出文章……中心补叙: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和事件。 议论文(一)论点题1、寻找论点的方法: ①标题即中心论点。 ②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结尾提出中心论点(注意提示语“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④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⑤需要概括的中心论点。a叠加分论点,归纳出中心论点。b通过分析论题找论点。注意分论点往往在文章各段的开头或结尾,尤其注意各段开头句式一致的句子,往往是本文的分论点,共同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为中心论点服务。如果题目涉及“本文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考的就是分论点,有几点答几点。 (二)论据题—常考题型1、论据的分类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2、判断论据类型及其作用:a、事实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b、道理论据增加权威性以及说服力。答题格式a、运用了道理论据,通过引用 ,有力地证明了 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b、运用了事实论据,通过 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 的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补充论据解题思路:①补写的论据要能证明观点,即论据与论点一致。 ②补写的事实论据要真实、典型,语言要简明、概括。 ③补写的道理论据要准确、有权威性,要原文抄录,不能断章取义。 (三)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概括事例)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运用道理论证,引用了……,准确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深入。 (3)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通俗易懂或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4)对比论证:运用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引用论证:运用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四)议论文的结构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论证结构: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 (五)议论文论证思路论证思路:首先通过……引出......观点,然后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 (六)语言赏析题常考题型: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 2、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3、词语顺序能否颠倒?(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格式】不能+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紧扣论点和分论点答出词语在文中含义+去掉的后果+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2)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答题格式】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作用。(3)词语顺序能否颠倒?【答题格式】不能+解释词语的含义+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4)代词的指代现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段落作用题(1)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①开头通过写________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 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________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中间文段结构作用:承上启下。 (3)结尾段的作用:①深化中心论点,提出________的结论;②重复或强化_____的中心论点;③发出___________的号召或劝勉人们___;④补充论证了______________。 说明文分类:1、事物说明文: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 功能等进行说明2、事理说明文:对事物的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一)找说明对象的方法: 题目、第一段、最后一段、找关键词(出现次数多的)(二)归纳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找段落中心句、关键句; 2.关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抓总括句和中心句。有些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3.找对事物进行定义的句子 4.归纳总结: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以段落层次和标点符号为参考进行分类整合。 注意:要提取关键词和关键短语,表达时使用原文里的关键词和关键短语 (不要用近义词代替关键词)(三)说明文标题的作用:①内容上:揭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②表达上: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审题指导】①抓关键词:标题有什么作用(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方面考虑)、简要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不能答空话、套话,语言要简洁明了)。②注意分值:至少从两个角度回答。答题模式 :1.内容上:①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是……);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③点明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④表达了作者……的情感。2.表达效果上:(根据具体情况选用)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化用名言、俗语、流行语、新词新语等;②或引用新鲜话题、热门话题等,使得标题生动、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引用(化用)古诗词,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运用问句(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感叹句等句式,设置悬念或增强表达效果,引发读者思考。 (四)说明方法及作用;类别 判断标志 ①举例子-------比如、例如、譬如、再如、如、据说 答题规范:运用举例子,列举了……的例子,有力的说明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列数字------必须要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等) 答题规范:运用列数字,列举了……等一系列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③作比较------比、而、和、相对于、较……相比 答题规范:运用作比较,把……和……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征(道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打比方-----像、仿佛、如、犹如、是…… 将……比作……,答题规范:运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分类别-----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有序号:一、二、三…… 答题规范:运用分类别,把……分门别类(分为×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下定义------判断句式:……是……、这就是……、……叫(作)…… 答题规范:运用下定义,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 答题规范:运用作诠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易于理解。摹状貌------对事物进行细致地描摹 答题规范:运用摹状貌,生动形象地描摹了事物的……特征。引资料-------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名人名言、诗句、新闻报道、轶闻趣事……标志是有“引号”答题规范: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E.引诗词。该诗句的引用,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文章生动有文采。 (五)说明语言加点字词赏析【题型1】××词意思是××,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2】不能删去(一般情况)。加点词语的意思是××,说明了××内容。删掉之后,变成了××意思,与事实不符。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题型3】不能换(一般情况)。加点词语是××意思,在文中表示××意思;而所换词语是××意思,用在句中表示××意思,与客观事实不符。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赏析限制性词语.表时间:已经、早已、一直、渐渐、当时等2.表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3.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都、大多数、少数、总共、有些等4.表数量:多、有余、很少、之一等5.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6.表频率:经常、常常、屡次、总是、有时、往往、通常等 说明文语言特点: 平实性说明文: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2.生动性说明文:动性说明也称文艺性说明,常常即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形象性的动词、形容词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有时还引用神话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七)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朝代、年代、古今、季节、早晚 ……(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的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2.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⑧从整体到局部。(常综合运用)常用于事理性说明文,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成因等。 【解题思路】1.明确说明对象。一般事物说明文常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2.寻找语言标志。时间顺序有表示朝代、季节、早晚等标志性词语;空间顺序的标志是方位词;逻辑顺序的标志,如“……首先……其次……再次……”就是从主到次的顺序;“由于……所以……”是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见到“总之……”,就要从具体到概括的顺序上去考虑。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一篇说明文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兼用其他说明顺序,一定要分清主要运用的是哪种说明顺序。4. 采用排除法。如果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那一定是逻辑顺序。 答题格式:①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对……(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③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顺序,便于读者理解。★注意: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八)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3.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连贯式结构多见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4.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并列式结构多用于采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记叙文标题含义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解题指津,共75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说明文知识点梳理,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明对象可能出现的位置,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判断说明顺序的思路,典型考题,答题格式,变相考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专题阅读:04+议论文论证思路题++考点梳理+专项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常考问法,答题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