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选考)(教师版)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选考)(教师版)第1页
    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选考)(教师版)第2页
    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选考)(教师版)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选考)(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选考)(教师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决定小鼠毛色为黑, 甲型血友病, 将4种基因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 埃博拉病毒, aabb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
    生 物(选考)
    1.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以下对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统一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脂双层 B. DNA是它们的遗传物质
    C. 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D. 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2. 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 )
    A. 1/16 B. 3/16 C. 7/16 D. 9/16
    3. 甲型血友病(HA)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A基因突变为a所致。下列关于H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HA是一种伴性遗传病 B. HA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C. XAXa个体不是HA患者 D. 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HA
    4. 将4种基因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没有分化能力)中进行表达,可将其改造为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这一现象表明小鼠成纤维细胞可能 ( )
    A. 比iPSCs少上述4种基因 B. 细胞核不具有全能性
    C. 自身的上述4种基因未表达 D. 上述4种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5. 如图是雄性哺乳动物体内处于分裂某时期的一个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
    B. 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C. 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只产生2种基因型的精子
    D. A、a和D、d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6. 埃博拉病毒(EB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EB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的原料为四种脱氧核苷酸
    B. 过程②发生的场所为EBV的核糖体
    C. 过程③的产物与过程①的产物碱基序列相同
    D. EBV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它的RNA中
    7. 果蝇的有眼与无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眼色的红色与白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多只无眼雌果蝇与多只白眼雄果蝇交配,F1 全为红眼,让 F1 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 F2,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红眼
    白眼
    无眼
    雌蝇
    3/8
    0
    1/8
    雄蝇
    3/16
    3/16
    1/8

    A. 有眼与无眼中有眼是显性性状 B. 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C. F1 红眼雌蝇测交子代中无眼占 1/2 D. F2 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两种
    8. 鸡羽毛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且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为白色羽。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芦花羽、全色羽和白色羽鸡,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 )
    A. TtZBZb×TtZbW B. TTZBZb×TtZbW
    C. TtZBZB×TtZbW D. TtZBZb×TTZbW
    9. 某品系油菜种子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影响。用结黑色种子植株(甲)、结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如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结黑色种子植株
    结黑色种子植株:结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结黄色种子植株
    结黑色种子植株:结黄色种子植株=3:13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子颜色性状中黑色对黄色为显性
    B. 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C. 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AARR
    D. 实验二的F2中结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10. 下图表示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已知A、a和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甲、乙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1∶1∶1∶1
    B. 甲、丙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1∶1∶1∶1
    C. 乙、丁植株杂交可用于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在自然条件下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是乙和丙
    11. 某动物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若减数分裂过程中92.8%初级精母细胞不发生交叉互换,则该动物产生的重组类型配子的比例接近于( )

    A. 92.8% B. 96.4% C. 7.2% D. 3.6%
    12. 芍药一般为二倍体(2n=10),是我国的传统花卉,科研人员对新品种芍药花粉母细 胞的减数分裂进行了研究。一个花粉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可以形成四个花粉粒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①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B. 图③细胞中有5个四分体
    C. 图⑤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D. 减数分裂过程的顺序为⑤③①②④
    13.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B. 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的本质
    C. 新冠病毒COVID-19的遗传物质是RNA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4. 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DNA分子的特异性由脱氧核苷酸的比例决定
    C. ⑤表示的是胸腺嘧啶,⑨表示的是氢键
    D. 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
    15. 大肠杆菌拟核 DNA 是环状 DNA 分子。将无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置于含 3 H 标记的 dTTP 的培养液中培养,使新合成的 DNA 链中的脱氧胸苷均被 3 H 标记。在第二次复制未完成时将 DNA 复制阻断,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此实验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DNA 复制过程中,双链会局部解旋
    B. Ⅰ所示的 DNA 链被 3 H 标记
    C. 双链 DNA 复制仅以一条链作为模板
    D. DNA 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16. 蛋白质和DNA是两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下列对两者共性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元素含有C、H、O、N
    B. 由相应的基本结构单位构成
    C. 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
    D. 体内合成时需要模板、能量和酶
    17. 科研人员测定某噬菌体单链DNA的序列,得到其编码蛋白质的一些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谷氨酸(Glu)至少有两种密码子
    B. 终止密码子分别为TAA或TGA
    C. 一个碱基对替换可能引起两种蛋白发生改变
    D. 基因重叠能经济地利用DNA的遗传信息量
    18. 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只在细胞核内催化反应 B. 两者都以脱氧核苷酸为催化的底物
    C. 两者都能催化氢键形成反应 D. 两者都以DNA单链为模板
    19. 图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分别在DNA、 RNA上
    B. 在胰岛细胞中②过程产生的α链一定是合成胰岛素的mRNA
    C. ①过程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可缩短DNA复制时间
    D. ③过程只发生在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
    20. AID酶是一类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脱氨酶,能引起碱基替换,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个子代DNA均发生了碱基对替换
    B. 子代DNA再复制后会出现T-A碱基对
    C. 两个子代DNA转录生成的RNA不同
    D. 两个子代DNA表达的蛋白可能不同
    21. 图示某种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最可能发生在细胞核染色体DNA的位置
    B. 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是基因上的起始密码子
    C. 图中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转录出4条mRNA
    D. 图中核糖体上合成多肽过程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22. 反义RNA是指与mRNA或其他RNA互补的小分子RNA,当其与特定基因的mRNA互补结合时,可阻断该基因的表达。细胞中的抑癌基因,其表达产物可以抑制癌症发生,研究发现抑癌基因的一个邻近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形成杂交RNA的原理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B. 反义RNA不能与DNA互补结合,因为它是单链的核酸
    C. 将该反义RNA导入正常细胞,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D. 能够抑制该反义RNA形成的药物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23. 基于对基因、环境和生物体性状的理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也可能不同
    B.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C. 一种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
    D.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因为受精时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24. 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关于该流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B. ②过程中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 某段DNA上发生了碱基的改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D.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5. DNA分子中碱基上连接一个“-CH3 ”,称为 DNA甲基化,基因甲基化可以导致其不能转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甲基化一定对生物体不利 B. 基因甲基化引起变异都能传递给子代
    C.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 D. 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不影响DNA甲基化水平
    26. 生型果蝇为灰身、长翅。灰身基因(A)突变后出现黑身表型,长翅基因(B)突变后出现残翅表型。已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用灰身长翅(P1)与黑身残翅(P2)两种果蝇进行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根据这两对基因的DNA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对杂交实验一亲本、子代的基因组DNA进行体外扩增(PCR技术),检测结果见图1。

    请回答问题:
    (1)由P2的表现型可以推测其基因型是___________。根据杂交实验一与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推测P1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2)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序列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变化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由图1的检测结果可以推测:果蝇B基因内碱基对的增加导致B→b的突变。请你写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3)对杂交实验二中的亲本、子代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亲本及亲本型子代检测结果见图2。请将新组合表型果蝇的结果绘在图2中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杂交实验二,后代中出现4种表型,且数量不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噬菌体作为本研究的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分别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和细菌分离,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充分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被浸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在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信息中______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28. 为探究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中间载体”,科学家们做了如下研究。依据真核细胞中DNA(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这一事实,科学家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
    (1)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
    假说一: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
    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
    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________(相同/不同)的核糖体。
    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__________结合,进行______过程合成蛋白质。
    (2)研究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在此过程中,细菌细胞内合成了新的噬菌体RNA。为确定新合成的噬菌体RNA是否为“信使”,科学家们进一步实验。
    ①15NH4Cl和13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细菌利用它们分别合成_______________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将这些“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4Cl和12C-葡萄糖的培养基上培养,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该培养基中加入32P标记的__________核糖核苷酸为作为原料,以标记所有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大肠杆菌被侵染后________(合成了/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结果否定了假说_____(一/二)。

    32P标记仅出现在离心管的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与“重”核糖体相结合,这为另一假说提供了证据。
    (3)若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请选择下列序号填入表格。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1
    ______
    ______
    2
    ______
    ______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
    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
    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④不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29. 为研究大肠杆菌乳糖代谢过程中lac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科研人员做了相关实验。
    (1)在加入乳糖和去掉乳糖条件下,检测培养的大肠杆菌细胞中lac mRNA和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得到图所示结果。

    ①乳糖属于糖类中的________糖,细胞内的β-半乳糖苷酶可将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
    ②据图可知,加入乳糖时,lac基因启动_________。去掉乳糖后,lac mRNA含量立即下降,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同时β-半乳糖苷酶含量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稳定,其原因是β-半乳糖苷酶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证实乳糖的作用是诱导新的β-半乳糖苷酶合成,而不是将细胞内已存在的酶前体转化为有活性的酶,科研人员将大肠杆菌放入含35S标记的氨基酸但无乳糖的培养基中繁殖多代,之后将这些细菌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中培养,加入乳糖后,分离、检测新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若这些酶_________放射性,则证明是诱导合成的。
    (3)科研人员发现一种lac基因突变型大肠杆菌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但不能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他们在野生型和突变型细菌培养基中添加放射性标记的乳糖,发现野生型在乳糖诱导后会摄取乳糖,而突变型菌几乎不能。据此推测乳糖还能够诱导野生型菌产生某种蛋白X,蛋白X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上述实验推测,只有当乳糖存在时,_________酶与lac基因的启动子结合,诱导lac基因表达,从而诱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这种机制使微生物在有底物存在时才合成相关酶,从而减少了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30.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基因与环境的“共舞”
    生物体的细胞中有一本生命之书——基因组。人的生命源于一个受精卵,初始的全能或多能细胞中的DNA,在转录因子的协同作用下被激活或抑制,让细胞走向不同的“命运”,最终在细胞中表达“一套特定组合”的基因。
    生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亿万年的进化让生命之书中蕴藏了应对环境变化的强大潜力。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始于染色质的解螺旋,各种转录因子结合到DNA上,启动表达。研究发现,这些过程中都存在着调控,这种调控不改变DNA序列,但会对基因进行修饰,从而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表型改变,并且有的改变是可遗传的,即表观遗传。例如DNA上结合一个甲基基团(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的改变,从而改变基因表达。表观遗传提供了基因何时、何处、合成何种RNA及蛋白的指令,从而更精确地控制着基因表达。
    表观遗传是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机制,在环境变化时,生物可以通过重编程消除原有的表观遗传标记,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表观遗传标记,这样既适应了环境变化,也避免了DNA反复突变造成的染色体不稳定与遗传信息紊乱。
    表观遗传与人的发育和疾病密不可分。胚胎发育早期,建立与子宫内环境相适应的表观遗传修饰是胚胎发育过程的核心任务。母体的饮食、供氧、感染、吸烟等与后代的高血压、II型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表观遗传改变增加了患有特定疾病的风险,但人体可在相当程度上忍受这些改变而不发病,经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持续压力,表观修饰的弹性被耗尽,细胞或者组织再也无法正常行使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分子遗传学则认为基因型决定生物个体的表型。然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并不是那么简单,表观遗传对遗传观的冲击,也使进化观的讨论更加复杂。
    生命本质上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基因与环境的“共舞”,才会奏响生命与环境相适应、协同进化的美妙“乐章”。
    (1)全能或多能细胞走向不同“命运”的过程可以称为________________,依据本文,这一过程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遗传学家提出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请在方框内绘出已概括的中心法则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属于表观遗传,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4)人们用“病来如山倒”形容疾病的发生比较突然。请结合文中内容,用30字内的一句话,作为反驳这种观点的内容: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以下对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统一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脂双层 B. DNA是它们的遗传物质
    C. 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D. 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细胞增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都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A不符合题意;
    B、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不符合题意;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C不符合题意;
    D、原核细胞通过二分裂进行细胞增殖,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D符合题意。
    故选D。
    2. 决定小鼠毛色为黑(B)褐(b)色、有(s)/无(S)白斑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Ss的小鼠间相互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有白斑小鼠的比例是( )
    A. 1/16 B. 3/16 C. 7/16 D. 9/16
    【答案】B
    【解析】
    【详解】两对性状分开计算,均为杂合子自交,所以黑色表现型为3/4,有白斑的表现型概率为1/4,所以同时出现的概率为3/16。故选B。
    3. 甲型血友病(HA)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A基因突变为a所致。下列关于H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HA是一种伴性遗传病 B. HA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C. XAXa个体不是HA患者 D. 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患HA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题可知,甲型血友病(HA)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隔代交叉遗传。
    【详解】A、甲型血友病(HA)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A基因突变为a所致,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男性存在Xa即表现患病,女性需同时存在XaXa时才表现为患病,故HA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B正确;
    C、XAXa个体不是HA患者,属于携带者,C正确;
    D、男患者XaY,若婚配对象为XAXA,则女儿(XAXa)不会患病,D错误。
    故选D。
    4. 将4种基因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没有分化能力)中进行表达,可将其改造为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这一现象表明小鼠成纤维细胞可能 ( )
    A. 比iPSCs少上述4种基因 B. 细胞核不具有全能性
    C. 自身上述4种基因未表达 D. 上述4种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iPSCs细胞可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说明基因选择性表达,它与其他细胞含有相同的基因。
    【详解】一般而言,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基因组成相同,且iPSCs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说明基因相同,结合题意可知,导入4个“关键基因”后小鼠的成纤维细胞转变成多能干细胞,应该与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故原因可能是小鼠成纤维细胞自身的上述4种基因未表达,C符合题意。
    故选C。
    5. 如图是雄性哺乳动物体内处于分裂某时期的一个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
    B. 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C. 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只产生2种基因型的精子
    D. A、a和D、d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图示中可观察到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AB和ab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之间正在发生交叉互换,因此可判定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
    【详解】A、根据细胞图示中的基因分布可以发现,该个体的基因型应该为AaBbDd,A正确;
    B、图中显示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且下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正在发生交叉互换,可判定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B正确;
    C、图中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由此可知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可以产生4种配子,C错误;
    D、A、a和D、d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C。
    6. 埃博拉病毒(EBV)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EBHF)的烈性病毒,EB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的原料为四种脱氧核苷酸
    B. 过程②发生的场所为EBV的核糖体
    C. 过程③的产物与过程①的产物碱基序列相同
    D. EBV的遗传信息贮存在它的RNA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埃博拉病毒的繁殖过程,首先以RNA为模板合成mRNA,其次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同时合成RNA,蛋白质再和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据此答题。
    【详解】A、过程①的产物是mRNA,原料为四种核糖核苷酸,A错误;
    B、EBV是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也无核糖体,B错误;
    C、过程①的产物是mRNA,③的产物是以①过程的mRNA为模板合成的,过程③的产物与过程①的产物碱基序列互补,C错误;
    D、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EBV的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D正确。
    故选D。
    7. 果蝇的有眼与无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眼色的红色与白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多只无眼雌果蝇与多只白眼雄果蝇交配,F1 全为红眼,让 F1 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 F2,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红眼
    白眼
    无眼
    雌蝇
    3/8
    0
    1/8
    雄蝇
    3/16
    3/16
    1/8

    A. 有眼与无眼中有眼是显性性状 B. 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C. F1 红眼雌蝇测交子代中无眼占 1/2 D. F2 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从表中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有眼果蝇多于无眼果蝇,故有眼相对于无眼是显性性状,红眼果蝇多于白眼果蝇,故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分析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眼色的红色与白色在后代雌雄中遗传情况不同,说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都有该性状,说明控制眼色(设为R、r)的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表可知,有眼∶无眼在雌雄性中比例均为3∶1,可推知F1中亲本均为Bb(设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为B、b);又由表知F2中雄蝇有两种眼色,可推知F1中母本眼色基因型应为杂合子,故亲本无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和BBXrY。
    【详解】AB、由上述分析可知,果蝇有眼相对于无眼为显性,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亲本无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和BBXrY,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与bbXrY测交子代中只要出现bb即为无眼,故无眼占1/2,C正确;
    D、亲本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F1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BBXRXr、BbXRXr、BBXRXR、BbXRXR共四种,D错误。
    故选D。
    8. 鸡羽毛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且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为白色羽。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芦花羽、全色羽和白色羽鸡,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 )
    A. TtZBZb×TtZbW B. TTZBZb×TtZbW
    C. TtZBZB×TtZbW D. TtZBZb×TTZbW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
    【详解】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雄鸡的性染色体是ZZ,雌鸡的性染色体是ZW,依题意可知杂交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T_ZBZ-,全色雌鸡的基因型为T_ZbW,子代中出现了白色羽鸡,则白色羽鸡的基因型为tt_ _。因此可确定杂交的两只鸡的常染色体基因型都是Tt、Tt,又因为子代中出现了全色鸡,那么全色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bZb或ZbW,其中ZbW中的Zb来自亲本中的雄鸡,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雄鸡TtZBZb,雌鸡TtZbW,所以A正确。
    【点睛】解遗传题的思路是首先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写出亲本的基因型,再根据亲本的基因型来推算子代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概率。如果不能直接写出亲本的基因型,那么要先写出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性,再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写出亲本的基因型,然后再进行相关的问题的计算。
    9. 某品系油菜种子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影响。用结黑色种子植株(甲)、结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如下实验。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结黑色种子植株
    结黑色种子植株:结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结黄色种子植株
    结黑色种子植株:结黄色种子植株=3:13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子颜色性状中黑色对黄色为显性
    B. 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C. 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AARR
    D. 实验二的F2中结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是对遗传规律的考查。由实验一杂交的结果F1全为结黑色和F2结黑色种子植株:结黄色种子植株=3:1可判断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由实验二的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9:3:3:1的变式),可判断F1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子代黑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r,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_、aaR_、aarr,可判断当R基因存在时,抑制A基因的表达。由此可以确定,乙和丙的基因型可能是AARR和aarr之一;又由于甲(A_rr)与乙杂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乙的基因型只能是aarr,则丙的基因型为AARR,甲的基因型为AArr。据此分析回答选项
    【详解】种子颜色性状中黑色对黄色为显性,A正确;甲的基因型为AArr,乙的基因型是aarr,丙的基因型为AARR,甲、乙、丙都是纯合子,B正确;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AARR,正确;实验二的F2中结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D错误;因此选D。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异常分离比的分析
    两对等位基因的纯合子杂交产生的F1自交,依据自由组合定律分析,通常情况下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9∶3∶3∶1,但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比例不是9∶3∶3∶1,但仍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序号
    条件
    自交后代比例
    测交后代比例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6∶1
    1∶2∶1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9∶7
    1∶3

    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双隐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3∶4
    1∶1∶2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3∶1

    显性基因在基因型中的个数影响性状表现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4∶6∶4∶1
    AaBb∶(Aabb、aaBb)∶aabb=1∶2∶1

    10. 下图表示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已知A、a和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甲、乙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1∶1∶1∶1
    B. 甲、丙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的比例是1∶1∶1∶1
    C. 乙、丁植株杂交可用于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在自然条件下能稳定遗传的植株是乙和丙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植物可产生数量相等的四种配子,与乙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1∶1∶1∶1,A项正确;甲、丙植株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B项正确;乙、丁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是1∶1,不能用于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项错误;乙和丙属于纯合子,在自然条件下自花传粉,能稳定遗传,D项正确。
    11. 某动物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若减数分裂过程中92.8%初级精母细胞不发生交叉互换,则该动物产生的重组类型配子的比例接近于( )

    A. 92.8% B. 96.4% C. 7.2% D. 3.6%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概率是1﹣92.8=7.2%,1个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精母细胞产生4个精子分别是Ab、AB、aB、ab、其中2个重组类型配子为AB、ab、占1/2,则7.2%初级精母细胞发生交叉互换,产生的重组类型配子的比例接近于7.2%×1/2=3.6%。
    故选D。
    12. 芍药一般为二倍体(2n=10),是我国的传统花卉,科研人员对新品种芍药花粉母细 胞的减数分裂进行了研究。一个花粉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可以形成四个花粉粒细胞,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①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B. 图③细胞中有5个四分体
    C. 图⑤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D. 减数分裂过程的顺序为⑤③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据此答题。
    【详解】A、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A错误;
    B、由题干可知,芍药体细胞含有5对同源染色体,故图③细胞中有5个四分体,B正确;
    C、图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C正确;
    D、据上分析可知,减数分裂过程的顺序为⑤③①②④,D正确。
    故选A。
    13.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B. 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的本质
    C. 新冠病毒COVID-19的遗传物质是RNA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详解】A、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的基本定律,但并未提出“基因”这一概念,A错误;
    B、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并未证实基因的本质,B错误;
    C、新冠病毒COVID-19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C。
    14. 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和③相间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DNA分子的特异性由脱氧核苷酸的比例决定
    C. ⑤表示的是胸腺嘧啶,⑨表示的是氢键
    D. DNA分子中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③是含氮碱基(胞嘧啶);④是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胞嘧啶,但不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⑤、⑥、⑦、⑧都表示含氮碱基(⑤是腺嘌呤、⑥是鸟嘌呤、⑦是胞嘧啶、⑧是胸腺嘧啶);⑨是氢键。
    【详解】A、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的交替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的,B错误;
    C、⑤表示含氮碱基,其与T配对,故是腺嘌呤(A),⑨是氢键,C错误;
    D、D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且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D。
    15. 大肠杆菌拟核 DNA 是环状 DNA 分子。将无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置于含 3 H 标记的 dTTP 的培养液中培养,使新合成的 DNA 链中的脱氧胸苷均被 3 H 标记。在第二次复制未完成时将 DNA 复制阻断,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对此实验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DNA 复制过程中,双链会局部解旋
    B. Ⅰ所示的 DNA 链被 3 H 标记
    C. 双链 DNA 复制仅以一条链作为模板
    D. DNA 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识图分析可知,大肠杆菌拟核中的DNA两条链都做模板,进行半保留复制。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NA 复制过程中,会边解旋边复制,因此双链会局部解旋,A正确;
    B、识图分析可知,Ⅰ所示的 DNA 链是新合成的子链的一部分,由于原料是被3H标记的,因此Ⅰ所示的 DNA 链有3H标记,B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双链 DNA 复制时两条链都作为模板,C错误;
    D、由于合成的子代DNA中保留了一条模板链,因此DNA 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C。
    16. 蛋白质和DNA是两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下列对两者共性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元素含有C、H、O、N
    B. 由相应的基本结构单位构成
    C. 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
    D. 体内合成时需要模板、能量和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等,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因此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
    2、核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P,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聚合形成核苷酸链,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核酸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3、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都以碳链为骨架,因此蛋白质和核酸都是以碳链为骨架。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DNA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P,故两者组成元素都含有C、H、O、N,A正确;
    B、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两者都由相应的基本结构单位构成,B正确;
    C、蛋白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空间结构,DNA具有相同的空间结构,C错误;
    D、蛋白质和DNA在体内合成时都需要模板、能量和酶,D正确。
    故选C。
    17. 科研人员测定某噬菌体单链DNA的序列,得到其编码蛋白质的一些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谷氨酸(Glu)至少有两种密码子
    B. 终止密码子分别为TAA或TGA
    C. 一个碱基对替换可能引起两种蛋白发生改变
    D. 基因重叠能经济地利用DNA的遗传信息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不同的基因共用了相同的序列,这样就增大了遗传信息储存的容量;基因突变就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突变后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可能不变、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加。
    【详解】A、90号和149号都编码Glu,并且碱基不同,所以Glu至少有两种密码子,A正确;
    B、密码子是mRNA编码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碱基,而这是DNA分子,没有密码子,B错误;
    C、由于两个基因共用一个DNA分子片段,所以一个碱基对替换可能引起两种蛋白发生改变,C正确;
    D、图中基因D的碱基序列中包含了基因E的起始到基因E的终止,由此看出基因发生了重叠,这样就增大了遗传信息储存的容量,也能经济地利用DNA的遗传信息量,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特殊的特殊情况,分析清楚噬菌体的基因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18. 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只在细胞核内催化反应 B. 两者都以脱氧核苷酸为催化的底物
    C. 两者都能催化氢键形成反应 D. 两者都以DNA单链为模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转录和复制的比较:
    1、相同点:都以DNA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都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转录、翻译、复制的进行。
    2、不同点:转录以DNA单链为模板而DNA复制以双链为模板;转录无引物而DNA复制以一段特定的RNA为引物;转录和DNA复制中所用的酶体系不同;转录和DNA复制的配对的碱基不完全一样,转录中A对U,而复制中A对T。
    【详解】A、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主要在细胞核内催化反应之外,还会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起作用,A错误;
    B、DNA复制的产物是DNA,以脱氧核苷酸为底物;而转录的产物是RNA,以核糖核苷酸为底物,B错误;
    C、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而RNA聚合酶能催化氢键断裂反应,不能催化氢键形成,C错误;
    D、DNA复制过程中以解螺旋后的每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过程都以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D正确。
    故选D。
    19. 图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 RNA上
    B. 在胰岛细胞中②过程产生的α链一定是合成胰岛素的mRNA
    C. ①过程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可缩短DNA复制时间
    D. ③过程只发生在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①中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该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图②中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表示转录;图③过程表示发生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
    【详解】A、DNA聚合酶(催化DNA分子复制时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和RNA聚合酶(催化转录)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A错误;
    B、胰岛细胞中可以表达多个基因,②过程转录出的α链不一定是合成胰岛素的mRNA,B错误;
    C、①过程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可缩短DNA复制时间,提高复制效率,C正确;
    D、③过程表示翻译,可以发生在人体细胞中位于细胞质基质中、内质网上和线粒体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故选C。
    20. AID酶是一类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脱氨酶,能引起碱基替换,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个子代DNA均发生了碱基对替换
    B. 子代DNA再复制后会出现T-A碱基对
    C. 两个子代DNA转录生成的RNA不同
    D. 两个子代DNA表达的蛋白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复制:
    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过程: 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详解】A、两个子代DNA中只有一个发生了碱基对替换,A错误;
    B、两个子代DNA中其中有一个相应位置的碱基对为U-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如果以该DNA分子为模板进行复制,则复制后会出现T-A碱基对,B正确;
    C、两个子代DNA相应位置的碱基对为U-A和C-G,因此可知两者转录生成的RNA不同,C正确;
    D、由于两个子代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即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所以两个子代DNA控制表达的蛋白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A。
    21. 图示某种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最可能发生在细胞核染色体DNA的位置
    B. 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是基因上的起始密码子
    C. 图中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转录出4条mRNA
    D. 图中核糖体上合成多肽过程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为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图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发生在原核细胞中。
    【详解】A、图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是原核生物内发生的过程,原核生物无细胞核和染色体,A错误;
    B、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位于DNA分子上,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位于mRNA上,B错误;
    C、图中附有核糖体的四条链是转录后的mRNA,而不是4条肽链,因此图中表示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转录出4条mRNA,C正确;
    D、核糖体上合成多肽过程是翻译过程,该过程中发生mRNA与t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配对关系为A-U、U-A、G-C、C-G,D错误。
    故选C。
    22. 反义RNA是指与mRNA或其他RNA互补的小分子RNA,当其与特定基因的mRNA互补结合时,可阻断该基因的表达。细胞中的抑癌基因,其表达产物可以抑制癌症发生,研究发现抑癌基因的一个邻近基因能指导合成反义RNA,其作用机理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形成杂交RNA的原理是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B. 反义RNA不能与DNA互补结合,因为它是单链的核酸
    C. 将该反义RNA导入正常细胞,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D. 能够抑制该反义RNA形成的药物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由抑癌基因到mRNA的过程为转录,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若mRNA与反义RNA杂交形成双链RNA,则不能翻译蛋白质。
    【详解】A、反义RNA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形成杂交分子(双链RNA结构),所依据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A正确;
    B、据图可知,反义RNA能与mRNA互补结合,说明能与mRNA的DNA中的一条单链互补结合,B错误;
    C、将该反义RNA导入正常细胞,可导致抑癌基因不能正常表达生成相应蛋白质,不能阻止细胞不正常分裂,因此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C正确;
    D、据图示可知,反义RNA或杂交RNA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是mRNA结合,影响抑癌蛋白的形成,因此研制能够抑制反义RNA或杂交RNA形成的药物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D正确。
    故选B。
    23. 基于对基因、环境和生物体性状的理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也可能不同
    B.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C. 一种性状可以受到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
    D.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因为受精时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的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表现型(表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
    【详解】A、表观遗传中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A正确;
    B、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为ii,其子代都是O型血(ii),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B正确;
    C、生物与性状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多个基因的影响,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多个性状,C正确;
    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高茎豌豆是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D。
    24. 图为基因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关于该流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B. ②过程中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 某段DNA上发生了碱基的改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D.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①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②表示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图中显示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即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①过程是转录,它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的过程可以发生在细胞发育的各个时期,A错误;
    B、②过程中除了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外,还需要tRNA,B错误;
    C、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会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C错误;
    D、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属于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
    故选D。
    25. DNA分子中碱基上连接一个“-CH3 ”,称为 DNA甲基化,基因甲基化可以导致其不能转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甲基化一定对生物体不利 B. 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都能传递给子代
    C.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 D. 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不影响DNA甲基化水平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DNA某些区域结合一个甲基基团。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
    【详解】A、变异的有利和有害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基因甲基化可能属于不利于生物的变异,也可能属于利于生物的变异,A错误;
    B、甲基化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遗传给子代,B错误;
    C、表现型由基因型和外界环境共同决定,因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C正确;
    D、吸烟会使人的体细胞内DNA甲基化水平升高,对于染色体上的组蛋白也会产生影响,D错误。
    故选C。
    26. 生型果蝇为灰身、长翅。灰身基因(A)突变后出现黑身表型,长翅基因(B)突变后出现残翅表型。已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用灰身长翅(P1)与黑身残翅(P2)两种果蝇进行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根据这两对基因的DNA序列分别设计引物,对杂交实验一亲本、子代的基因组DNA进行体外扩增(PCR技术),检测结果见图1。

    请回答问题:
    (1)由P2的表现型可以推测其基因型是___________。根据杂交实验一与相关基因检测结果,推测P1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2)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序列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变化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由图1的检测结果可以推测:果蝇B基因内碱基对的增加导致B→b的突变。请你写出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3)对杂交实验二中的亲本、子代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亲本及亲本型子代检测结果见图2。请将新组合表型果蝇的结果绘在图2中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杂交实验二,后代中出现4种表型,且数量不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bb (2). AaBb (3). B基因的PCR扩增片段大小为600bp,而突变基因b的扩增片段为700bp (4). (5). P1亲本产生了4种基因型不同,数量两两相等的配子,其中亲本型多、重组型少;P2亲本只产生一种基因型的配子
    【解析】
    【分析】
    根据图1和杂交实验一可知:杂交一的亲本和子代的基因组成为AaBb×aabb→AaBb:aabb=1:1,推测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一条染色体上。
    【详解】(1)据图可知,P1基因PCR产物电泳结果显示,该基因的A、a、B、b区段均有片段显示,故推测P1亲本的基因型AaBb;P2只有a和b片段,故P2基因型为aabb。
    (2)由图1的PCR结果可知: B基因的PCR扩增片段大小为600bp,而突变基因b的扩增片段为700bp,说明B基因的长度增加了100bp,突变为b基因。
    (3)据图可知,杂交一的亲本和子代的基因组成为AaBb×aabb→AaBb:aabb=1:1,推测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一条染色体上,因此P1亲本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是AB和ab,图2说明杂交实验二中的亲本的亲本基因组成为AaBb和aabb,杂交实验二的F1出现的四种表现型是两多两少,且两两相等,其中亲本类型多,重组类型少,推测P1亲本雌果蝇产生了4种卵细胞(AB、ab、Ab、aB),数量两两相等,其中AB、ab多,Ab、aB少,而P2亲本雄果蝇只产生一种ab的精子,因此后代的基因组成为AaBb、aabb、Aabb、aaBb.新组合表型果蝇的扩增条带如图:


    (4)杂交实验二后代中出现4种表现型,四种表现型是两多两少,且两两相等,其中亲本类型多,重组类型少,推测P1亲本雌果蝇产生了4种卵细胞(AB、ab、Ab、aB),数量两两相等,其中AB、ab多,Ab、aB少,而P2亲本雄果蝇只产生一种ab的精子,说明P1发生了交叉互换,这种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应用配子法判断非等位基因的位置及遵循的遗传规律,分析DNA指纹判断基因突变的类型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会出特定个体的DNA指纹,并根据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推算交换率。
    27.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噬菌体作为本研究的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分别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和细菌分离,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充分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被浸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在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信息中_____________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 (1). 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 (2). 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3).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4). 较低  (5).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6).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7). 32P (8). DNA
    【解析】
    【分析】
    1、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2、分析曲线图:细菌的感染率为100%;上清液35S先增大后保持在80%,说明有20%的噬菌体没有与细菌脱离,仍然附着在细菌外面,离心后随细菌一起沉淀了;上清液中32P先增大后保持在30%左右,说明有30%的噬菌体没有侵染细菌,离心后位于上清液。
    【详解】(1)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是生物界最小的一种非细胞生物,并且结构简单,组成物质中只含有蛋白质和核酸,适于做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的实验材料。
    (2)赫尔希和蔡斯在实验时,由于噬菌体不能直接生活在培养基中,因此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其中32P表示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DNA和蛋白质的位置变化。
    (3)搅拌的目的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分离,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搅拌不充分,噬菌体没有和细菌分离,经离心后与细菌一起存在于沉淀物中,所以上清液中放射性较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DNA进入了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胞没有被破坏,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否则细胞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4)由于DNA进入细菌中并且产生子代噬菌体,因此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DNA起着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需要熟知该实验中实验材料的组成特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以及目的、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等。
    28. 为探究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的“中间载体”,科学家们做了如下研究。依据真核细胞中DNA(基因)主要位于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上这一事实,科学家推测存在某种“信使”分子,能将遗传信息从细胞核携带到细胞质中。
    (1)对于“信使”有两种不同假说。
    假说一:核糖体RNA可能就是信息的载体;
    假说二:另有一种RNA(称为mR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
    若假说一成立,则细胞内应该有许多________(相同/不同)的核糖体。
    若假说二成立,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__________结合,进行______过程合成蛋白质。
    (2)研究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的蛋白质合成立即停止,转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在此过程中,细菌细胞内合成了新的噬菌体RNA。为确定新合成的噬菌体RNA是否为“信使”,科学家们进一步实验。
    ①15NH4Cl和13C-葡萄糖作为培养基,细菌利用它们分别合成_______________等生物大分子。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将这些“重”细菌转移到含14NH4Cl和12C-葡萄糖的培养基上培养,用噬菌体侵染这些细菌,该培养基中加入32P标记的__________核糖核苷酸为作为原料,以标记所有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③将上述被侵染后裂解的细菌进行密度梯度离心,结果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大肠杆菌被侵染后________(合成了/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这结果否定了假说_____(一/二)。

    32P标记仅出现在离心管的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与“重”核糖体相结合,这为另一假说提供了证据。
    (3)若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请选择下列序号填入表格。
    组别
    实验处理
    预期结果
    1
    ______
    ______
    2
    ______
    ______
    ①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
    ②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
    ③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④不出现DNA-RNA杂交现象
    【答案】 (1). 不同 (2). 核糖体 (3). 翻译 (4). 蛋白质和核酸 (5). 尿嘧啶 (6). 没有合成 (7). 一 (8). 底部 (9). 新合成噬菌体RNA (10). ① (11). ④
    (12). ② (13). ③(注:1组和2组可整组互换位置)
    【解析】
    【分析】
    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但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主要在细胞质中,因此中间会存在某种承载遗传信息的“信使”分子,实现将核中的遗传信息携带到细胞质中。若该“信使”为核糖体上的rRNA,则细胞中应该存在很多种核糖体,控制不同蛋白质的合成。若该“信使”为mRNA,则细胞中的核糖体应该是相同的,mRNA应该会与原有的核糖体结合,且在细胞中可以单独提取到游离的mRNA,其可以与相应的DNA片段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详解】(1)若核糖体RNA就是信息的载体,则由于遗传信息内容多样,细胞内应该有许多不同的核糖体。若mRNA是遗传信息传递的信使,则mRNA应该与细胞内原有的核糖体结合,通过进行翻译过程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2)①15NH4Cl含有氮元素,葡萄糖含有碳元素,因此可分别作为培养基中的氮源和碳源,细菌会利用它们可以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以供增殖用,从而在经过若干代培养后,获得具有“重”核糖体的“重”细菌。
    ②RNA特有的碱基为尿嘧啶,因此需在该培养基中加入32P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以标记所有新合成的噬菌体RNA。
    ③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为核糖体RNA和蛋白质。若合成了新的核糖体,则其RNA合成来源为14NH4Cl,离心后应出现“轻”核糖体,但离心结果只有“重”核糖体,表明大肠杆菌被侵染后没有合成新的核糖体,因此否定假说一。由图可知,32P仅出现在离心管的底部,说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原有的“重”核糖体相结合,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
    (3)若要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为“信使”,还需要进行两组实验。一组为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噬菌体DNA混合,另一组为将新合成的噬菌体RNA与细菌DNA混合。若第一组实验出现DNA- RNA杂交现象,第二组未出现该现象,则证明新合成的噬菌体RNA可以与噬菌体D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但不能与细菌D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从而作为“信使’承载噬菌体的遗传信息。
    【点睛】本题主要通过实验的角度考察了携带遗传信息的“信使”分子的证明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结合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和题干中的信息推导实验的步骤和结果。
    29. 为研究大肠杆菌乳糖代谢过程中lac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科研人员做了相关实验。
    (1)在加入乳糖和去掉乳糖条件下,检测培养的大肠杆菌细胞中lac mRNA和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得到图所示结果。

    ①乳糖属于糖类中________糖,细胞内的β-半乳糖苷酶可将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
    ②据图可知,加入乳糖时,lac基因启动_________。去掉乳糖后,lac mRNA含量立即下降,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同时β-半乳糖苷酶含量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稳定,其原因是β-半乳糖苷酶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证实乳糖的作用是诱导新的β-半乳糖苷酶合成,而不是将细胞内已存在的酶前体转化为有活性的酶,科研人员将大肠杆菌放入含35S标记的氨基酸但无乳糖的培养基中繁殖多代,之后将这些细菌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中培养,加入乳糖后,分离、检测新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若这些酶_________放射性,则证明是诱导合成的。
    (3)科研人员发现一种lac基因突变型大肠杆菌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但不能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他们在野生型和突变型细菌培养基中添加放射性标记的乳糖,发现野生型在乳糖诱导后会摄取乳糖,而突变型菌几乎不能。据此推测乳糖还能够诱导野生型菌产生某种蛋白X,蛋白X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上述实验推测,只有当乳糖存在时,_________酶与lac基因的启动子结合,诱导lac基因表达,从而诱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这种机制使微生物在有底物存在时才合成相关酶,从而减少了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答案】 (1). 二 (2). 转录 (3). lac基因转录停止,lac mRNA很快被分解 (4). 合成后不会很快被分解 (5). 不含放射性物质的 (6). 没有 (7). 运输乳糖进入细胞 (8). RNA聚合 (9). β-半乳糖苷酶和蛋白X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加入乳糖后,大肠杆菌细胞中lac mRNA和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都逐渐升高,而去掉乳糖后,大肠杆菌细胞中lac mRNA的含量逐渐降低,β-半乳糖苷酶的含量保持不变。
    【详解】(1)①细胞内β-半乳糖苷酶可将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说明乳糖由2个单糖组成,因此乳糖为二糖。
    ②据图可知,加入乳糖时,lac mRNA增多,说明lAc基因启动,转录成了mRNA;去掉乳糖后,lac基因转录停止,lac mRNA在减少,说明lac mRNA物质减少,被分解了;因为酶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保持不变,β-半乳糖苷酶含量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稳定,原因是β-半乳糖苷酶合成后不会很快被分解。
    (2)亲代大肠杆菌用含35S标记的氨基酸标记后,可以转移到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加入乳糖后培养:如果是细胞内已存在的酶前体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则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有放射性;如果是乳糖诱导合成的,因为培养液中没有放射性,合成的β-半乳糖苷酶也没有放射性,从而得出结论。
    (3)lac基因突变型大肠杆菌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但不能在以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野生型在乳糖诱导后会摄取乳糖,而突变型菌几乎不能,说明突变型菌不能运输乳糖进入细胞,从而不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据此推测乳糖还能够诱导野生型菌产生某种蛋白X,蛋白X的功能是运输乳糖进入细胞。
    (4)由上述实验推测,只有当乳糖存在时,RNA聚合酶与lac 基因的启动子结合,诱导lac 基因表达,从而诱导β-半乳糖苷酶和蛋白X的合成。这种机制使微生物在有底物存在时才合成相关酶,从而减少了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代谢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充分理解图文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基因与环境的“共舞”
    生物体的细胞中有一本生命之书——基因组。人的生命源于一个受精卵,初始的全能或多能细胞中的DNA,在转录因子的协同作用下被激活或抑制,让细胞走向不同的“命运”,最终在细胞中表达“一套特定组合”的基因。
    生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亿万年的进化让生命之书中蕴藏了应对环境变化的强大潜力。细胞中基因的表达始于染色质的解螺旋,各种转录因子结合到DNA上,启动表达。研究发现,这些过程中都存在着调控,这种调控不改变DNA序列,但会对基因进行修饰,从而引起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表型改变,并且有的改变是可遗传的,即表观遗传。例如DNA上结合一个甲基基团(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的改变,从而改变基因表达。表观遗传提供了基因何时、何处、合成何种RNA及蛋白的指令,从而更精确地控制着基因表达。
    表观遗传是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机制,在环境变化时,生物可以通过重编程消除原有的表观遗传标记,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表观遗传标记,这样既适应了环境变化,也避免了DNA反复突变造成的染色体不稳定与遗传信息紊乱。
    表观遗传与人的发育和疾病密不可分。胚胎发育早期,建立与子宫内环境相适应的表观遗传修饰是胚胎发育过程的核心任务。母体的饮食、供氧、感染、吸烟等与后代的高血压、II型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关。表观遗传改变增加了患有特定疾病的风险,但人体可在相当程度上忍受这些改变而不发病,经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持续压力,表观修饰的弹性被耗尽,细胞或者组织再也无法正常行使功能,从而产生疾病。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分子遗传学则认为基因型决定生物个体的表型。然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并不是那么简单,表观遗传对遗传观的冲击,也使进化观的讨论更加复杂。
    生命本质上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基因与环境的“共舞”,才会奏响生命与环境相适应、协同进化的美妙“乐章”。
    (1)全能或多能细胞走向不同“命运”的过程可以称为________________,依据本文,这一过程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遗传学家提出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请在方框内绘出已概括的中心法则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属于表观遗传,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4)人们用“病来如山倒”形容疾病的发生比较突然。请结合文中内容,用30字内的一句话,作为反驳这种观点的内容:__________。
    【答案】 (1). 分化 (2). 基因选择性表达 (3). 表观遗传 (4). (5). 染色体的DNA序列 (6). 疾病是在环境因素持续作用下,表观修饰弹性被耗尽的结果
    【解析】
    【分析】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1)文中所讲的全能或多能细胞走向不同“命运”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称为细胞分化。依据本文论点可知,这一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和表观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由题文分析可知,遗传学家提出的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细胞生物以及DNA病毒可进行转录、翻译以及DNA的自我复制,某些RNA病毒可进行RNA复制和翻译,某些RNA病毒可进行逆转录等,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可表示如下: 。
    (3)题意显示,表观遗传是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机制,在环境变化时,生物可以通过重编程消除原有的表观遗传标记,产生适应新环境的表观遗传标记,这样既适应了环境变化,也避免了DNA反复突变造成染色体不稳定与遗传信息紊乱,即表观遗传是一种遗传修饰,而遗传物质并未改变,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染色体的DNA序列发生了改变,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属于表观遗传。
    (4)题意显示,表观遗传增加了患有特定疾病的风险,但人体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忍受这些改变而不发病,经历十几或者几十年的持续压力,表观修饰的弹性被耗尽,细胞或组织再也无法正常行使功能,从而产生疾病,简言之,患病是因为在环境因素持续作用下,表观修饰弹性被耗尽的结果,因此用“病来如山倒”形容疾病的发生是不合适的。
    【点睛】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和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

    相关试卷

    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生物(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生物(含答案),共30页。

    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生物(教师版),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生物(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1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生物(教师版),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