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疾病流行,经常会用到各类消毒剂。下列消毒剂不具有强氧化性的是
A.84消毒液(有效成份为) B.双氧水
C.医用酒精 D.二氧化氯
【答案】C
【详解】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等都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酒精不具有强氧化性,可使细胞脱水而达到杀菌消毒目的,故答案选C。
2.催雨剂的主要成分可以是干冰、液氮、碘化银(AgI)等,它们分别属于氧化物、单质和盐。下列物质与上述三种物质类别完全不同的是
A.O3 B.K2SO4 C.NO2 D.HNO3
【答案】D
【详解】A.O3属于单质,与液氮是一类物质,A不符合题意;
B.K2SO4是由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与AgI是一类物质,B不符合题意;
C.N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O元素,属于氧化物,与干冰属于同类物质,C不符合题意;
D.HNO3属于酸,与上述三种物质类别完全不同,D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化学变化中,需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 )
A.CCO2 B.CO2CO
C.CuOCu D.H2SO4BaSO4
【答案】A
【详解】A.碳单质的化合价为0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碳的化合价升高,碳能够被氧化成二氧化碳,需要加入氧化剂,故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二氧化碳能够被还原成一氧化碳,需要加入还原剂,故B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转化为铜,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铜单质的化合价为0价,氧化铜能够被还原成铜,需要加入还原剂,故C不符合题意;
D.硫酸转化成硫酸钡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加入氧化剂,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4.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选项
混合物
化合物
电解质
酸性氧化物
A
碘酒
胶体
金属铜
B
盐酸
氯化镁
固体氯化钠
C
双氧水
D
碱石灰
乙醇
盐酸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AgI胶体属于混合物,金属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盐酸为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氯化镁属于化合物,固体氯化钠溶于水能导电,属于电解质,SO3属于酸性氧化物,故B正确;
C.CO是不成盐氧化物,而非酸性氧化物,故C错误;
D.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l2O3是两性氧化物,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5.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A.硫酸铝钾为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钾离子、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KAl(SO4)2═K++Al3++2SO,故A正确;
B.NaHCO3是H2CO3的酸式盐,HCO不能拆,电离方程式为NaHCO3═Na++HCO,故B正确;
C.醋酸铵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故C正确;
D.一水合氨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电离方程式为,故D错误;
故选D。
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向悬浊液中滴加稀盐酸:
B.小苏打溶液与溶液混合:
C.氢氧化钠溶液与少量的反应:
D.大理石与醋酸反应:
【答案】A
【详解】A.氢氧化铝难溶于水,不能拆,盐酸是强酸,要拆,故离子方程式为:,A正确;
B.小苏打溶液与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与少量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错误;
D.大理石难溶于水,和醋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错误;
故选A。
7.依据下列实验事实证据,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铜丝能导电
固体不导电
溶液能导电
熔融能导电
结论
铜是电解质
固体中不含离子
在通电条件下发生电离
是电解质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铜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项错误;
B.固体中含Na+、Cl-,但要溶于水或熔融态离子才可以自由移动,才能导电,B项错误;
C.在溶于水或熔融态发生电离,C项错误;
D.电解质指在水或熔融态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D项正确;
答案选D。
8.在给定条件的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透明的溶液中:
B.使紫色石蕊溶液呈红色的溶液中:
C.使酚酞溶液呈红色的溶液:
D.与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
【答案】A
【详解】A.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则能够大量共存,故A符合题意;
B.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溶液呈酸性,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符合题意;
C.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溶液呈碱性,Mg2+在碱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
D.能与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呈酸性,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共存,且Fe与硝酸反应不能生成氢气,则也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9.物质检验是化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有关溶液成分的检验,结论正确的是
A.待测液中先加入硝酸酸化的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B.加盐酸酸化的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有
C.若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原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若滴加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
【答案】A
【详解】A.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为氯化银,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故A正确;
B.加盐酸酸化的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BaSO4或AgCl,因此溶液中含有或Ag+时均会出现题述现象,故B错误;
C.向某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但属于盐溶液,故C错误;
D.该气体可以是CO2或SO2等,因此该溶液中含有、、或等时均会出现题述现象,故D错误;
答案选A。
10.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胶体带电荷,而溶液呈电中性
②胶体加入电解质可产生沉淀,而溶液不能
③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比溶液稳定
④胶体能够发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则不能
⑤胶体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不能
⑥决定溶液、胶体的本质原因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A.0 B.1 C.2 D.3
【答案】C
【详解】①胶体的胶粒因表面积大而选择性吸附电荷而带电荷,但胶体作为分散系不显电性,如氢氧化铁胶体不带电,错误;
②胶体加入电解质溶液会发生聚沉可产生沉淀,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生成沉淀,所以溶液可以生成沉淀,如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错误;
③胶体是一种介稳性的分散系,比溶液稳定性差,但比浊液稳定,错误;
④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性质,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正确;
⑤溶液能透过半透膜,胶体不能,错误;
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区别分散系的本质原因,正确;
故选C。
11.实验室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ClO2:2KClO3 + H2C2O4 + H2SO42ClO2↑ + 2CO2↑ + K2SO4 + 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发生氧化反应 B.H2C2O4作氧化剂
C.H2SO4作还原剂 D.H2C2O4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答案】D
【详解】A.KClO3中Cl元素化合价降低,KClO3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H2C2O4中C元素化合价升高,H2C2O4作还原剂,故B错误;
C.H2SO4中元素化合价不变,H2SO4既不做氧化剂又不做还原剂,故C错误;
D.H2C2O4中C元素化合价升高,H2C2O4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故D正确;
选D。
12.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I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II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II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I和II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A
B
C
D
I
CaCO3、稀HCl
Na2CO3、稀H2SO4
Zn、稀H2SO4
Cu、稀H2SO4
II
KNO3
NaCl
BaCl2
Ba(OH)2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在I中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II中有二氧化碳气体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II中液面上升,但稀盐酸和氯化钙溶液不与硝酸钾溶液反应,溶液不会变混浊,故A错误;
B.在I中加入稀硫酸后,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II中有二氧化碳气体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II中液面上升,但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不与氯化钠溶液反应,溶液不会变混浊,故B错误;
C.在I中加入稀硫酸后,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II中有氢气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II中液面上升,稀硫酸和硫酸锌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溶液会变混浊,故C正确;
D.在I中加入稀硫酸后,稀硫酸与铜不反应,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II中没有气泡冒出,故D错误;
故选C。
13.化学笔记中有如下内容:
①物质按照组成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③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碱性氧化物;
④只要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
⑤按照树状分类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化合价升降。你认为笔记中有几处错误
A.3处 B.4处 C.5处 D.6处
【答案】C
【详解】①物质按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按元素组成分为单质(仅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①错误;
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②错误;
③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非金属氧化物CO是不成盐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③正确;
④电解质是自身能发生电离的化合物,如SO2、NH3等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不是自身发生电离,不属于电解质,④错误;
⑤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是交叉关系,按照树状分类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⑤错误;
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开降,⑥错误;
故错误的是①②④⑤⑥,一共5个;
故选C。
14.常温下,某学生从一种强酸性的未知无色溶液中检出Ag+,他还想通过实验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大量的NO、Cl-、CO、Cu2+、Fe3+、K+等。以下他的想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无色,则有颜色的Cu2+、Fe3+不能存在
B.强酸性溶液中,CO不能大量存在
C.NO、K+能与Ag+共存,信息不足,需要进一步检验
D.溶液中含有Ag+,则与Ag+反应的Cl-、CO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C
【详解】A.因为溶液无色,而Cu2+为蓝色、Fe3+为浅黄色,故Cu2+、Fe3+不能存在,故A正确;
B.强酸性溶液中,CO与H+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不能大量存在,故B正确;
C.Cl-、CO不能存在,根据电荷守恒,NO肯定存在,故C错误;
D.溶液中含有Ag+,则与Ag+反应的Cl-、CO不能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C。
15.下列反应① ② ③。由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性强弱顺序为:
B.还原性强弱顺序为:
C.与水溶液不能反应
D.和可以大量共存,若想除去,而又不影响和,可用试剂
【答案】C
【详解】A.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氧化性强弱由①可知、②可知、③可知,A 正确;
B.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由①③可知,还原性强弱顺序为:,B正确;
C.溴具有氧化性且大于硫酸根离子,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则两者可以反应生成溴离子和硫酸根离子,C错误;
D.和可以大量共存,若想除去,而又不影响和,可用试剂,氯化铁之和碘离子反应而不和氯离子和亚铁反应,D正确;
故选C。
16.误食NaNO2会导致人体血红蛋白中的Fe2+转化为Fe3+而中毒,下列反应中,H2O2表现出的性质与该过程中NaNO2表现出的性质相同的是
A.2H2O22H2O+O2↑
B.H2O2+Cl2=2HCl+O2↑
C.H2O2+H2SO4+2KI=2H2O+I2+K2SO4
D.5H2O2+2KMnO4+6HCl=2MnCl2+2KCl+5O2↑+8H2O
【答案】C
【分析】误食NaNO2会导致人体血红蛋白中的Fe2+转化为Fe3+而中毒,则Fe2+失电子变为Fe3+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NaNO2作氧化剂,体现氧化性,与H2O2表现出的性质相同,即H2O2也体现氧化性;
【详解】A.,H2O2中氧原子既失电子,又得电子,氧元素的化合价部分升高,部分降低,H2O2体现氧化性和还原性,选项A不符合;
B.,H2O2中氧原子失电子,化合价升高,H2O2体现还原性,选项B不符合;
C.,H2O2中氧原子得电子,化合价降低,H2O2体现氧化性,选项C符合;
D.,H2O2中氧原子失电子,化合价升高,H2O2体现还原性,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C。
17.能正确表示下列变化的离子方程式是
A.向溶液中逐滴加入至刚好沉淀完全:
B.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
D.向溶液中加过量的溶液:
【答案】B
【详解】A.向溶液中逐滴加入至刚好沉淀完全,则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和水,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则二价铁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方程式为:,B正确;
C.漏掉氢离子、氢氧根的中和反应,应为,C错误;
D.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溶液生成碳酸钠、一水合氨和水,离子方程式为:,D错误;
故选B。
18.工业上从石煤中提取V2O5的过程中,可发生如下反应:6VO2++ClO+3H2O=6VO+Cl-+6H+,根据该反应判断VO中V的化合价是
A.+2 B.+3 C.+4 D.+5
【答案】D
【详解】根据电荷守恒:6×2-1=6n-1+6,则n=1,则中V的化合价为+5价,故选D。
19.硫化氢的转化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将H2S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l3、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回收S,其转化如图所示(CuS不溶于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中,生成CuS的反应为H2S+Cu2+=CuS↓+2H+
B.过程②中,Fe3+作氧化剂
C.过程③中,各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
D.回收S的总反应为2H2S+O2=2H2O+2S↓
【答案】C
【详解】A.过程①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uS的反应为H2S+Cu2+=CuS↓+2H+,A正确;
B.过程②中,发生的反应为:CuS+2Fe3+=S+Cu2++2Fe2+,Fe3+作氧化剂,B正确;
C.过程③中,氧气是氧化剂,Fe2+是还原剂,O和Fe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C错误;
D.根据转化关系图可判断回收S的总反应为2H2S+O2=2H2O+2S↓,D正确;
故选C。
20.Cl2与NH3可发生反应:8NH3+3C12=N2+6NH4Cl,生成的氯化铵成白烟状,此反应常用于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对这一反应描述正确的是
A.NH4Cl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B.反应中,未被氧化的NH3与被氧化的NH3质量之比为3:1
C.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个数比为3:8
D.生成一个N2,反应中转移3个电子
【答案】B
【分析】反应8NH3+3C12=N2+6NH4Cl中,Cl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Cl2为氧化剂,N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NH3为还原剂,NH3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铵,有白烟生成,以此解答。
【详解】A.反应中Cl2为氧化剂,NH3为还原剂,NH4Cl是还原产物,N2是氧化产物,故A错误;
B.8NH3+3C12=N2+6NH4Cl反应中有8mol氨参加反应,2mol是还原剂,还有6mol未被氧化,未被氧化的NH3与被氧化的NH3质量之比为3:1,故B正确;
C.反应中Cl2为氧化剂,NH3是还原剂,8mol氨气中只有2mol被氧化,则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3:2,故C错误;
D.由方程式可知,生成一个N2,反应中转移6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21.填空。
(1)在下列物质中,请选择正确的序号填空:
①熔融的氢氧化钠 ②蔗糖 ③盐酸 ④金属钠 ⑤硫酸 ⑥二氧化硫气体 ⑦硫粉 ⑧石膏 ⑨酒精溶液 ⑩稀豆浆
a.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
b.属于非电解质的有_______。
c.上述状态下能导电的有_______。
d.上述状态下的电解质不能导电的有_______。
e.其中属于胶体的是_______。
(2)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备,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3)欲除去胶体中混有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
(4)下列实际应用与胶体知识有关的是_______。
A.高压静电除尘 B.血液透析 C.明矾净水 D.用盐卤制豆腐
【答案】(1) ①⑤⑧ ②⑥ ①③④ ⑤⑧ ⑩
(2)
(3)渗析法
(4)ABCD
【详解】(1)①熔融的氢氧化钠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电解质,能导电;
②蔗糖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③盐酸是溶液中含有氯离子和氢离子的混合溶液,能导电,混合溶液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④金属钠是金属单质,能导电,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⑤硫酸是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电解质,硫酸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
⑥二氧化硫气体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⑦硫粉是非金属单质,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⑧石膏属于盐,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电解质,石膏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
⑨酒精溶液是混合物,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
⑩稀豆浆属于胶体,胶体是混合物,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a.由分析可知,属于电解质的有①⑤⑧,故答案为:①⑤⑧;
b.由分析可知,属于非电解质的有②⑥,故答案为:②⑥;
c.由分析可知,上述状态下能导电的有①③④,故答案为:①③④;
d.由分析可知,上述状态下的电解质不能导电的有⑤⑧,故答案为:⑤⑧。
e.由分析可知,其中属于胶体的是⑩,故答案为:⑩;
(2)氯化铁和水反应生成胶体,反应的方程式为:;
(3)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氯化钠溶液可以通过半透膜,故欲除去胶体中混有的的操作名称是渗析法;
(4)A.高压静电除尘利用了胶体中胶粒带电,能产生电泳现象的性质,A正确;
B.血液是胶体,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渗析的性质,B正确;
C.明矾净水利用了胶体能吸附杂质,从而聚沉的性质,C正确;
D.豆浆是胶体,用盐卤制豆腐,利用的是胶体聚沉的性质,D正确;
故选ABCD。
三、工业流程题
22.某学习小组用含有少量杂质(主要为)的粗盐制取较纯净的,实验前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请回答:
(1)步骤②中除去的杂质离子是_______。
(2)试剂X是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其作用_______、_______。
(3)写出步骤⑤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
(4)步骤⑥的操作是_______。
【答案】(1)
(2) 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或者等合理均给分)
(3)
(4)蒸发结晶
【分析】某学习小组用含有少量杂质(主要为)的粗盐制取较纯净的NaCl,通过流程图可以看出,粗盐先用蒸馏水溶解,然后用足量的BaCl2溶液来除掉后过滤得到A沉淀BaSO4和溶液A1,往A1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得到沉淀B除Mg2+和得到溶液B1,向B1溶液中加入足量X是为了除掉Ca2+和Ba2+,不引入其他新离子所以应该是Na2CO3溶液,过滤后得到C沉淀CaCO3和BaCO3以及滤液C1,向滤液C1加入足量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NaCl,即得到D1溶液,最后蒸发结晶得到NaCl晶体。
【详解】(1)步骤②中加氯化钡可除去硫酸根离子(),生成BaSO4沉淀;
(2)步骤④中加过量碳酸钠溶液可除去Ca2+和Ba2+,故试剂X是Na2CO3溶液;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步骤⑤中加过量盐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NaCl,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步骤⑥中蒸发结晶得到NaCl。
四、实验题
23.实验小组制备高铁酸钾并探究其性质。
资料:①为紫色固体,干燥品在室温下稳定,在碱性溶液中较稳定。随着碱性的减弱,稳定性下降,与水反应放出氧气。
②通过强烈的氧化作用可迅速杀灭细菌,有消毒作用,同时不会产生有害物质。
③与水反应还能产生具有强吸附性的胶体,可除去水中细微的悬浮物,有净水作用。
④已知高铁酸钾是强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
(1) 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2)A为氯气发生装置。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每生成a个氯气,转移电子数为___个,用双线桥法表示此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
(3)C中得到紫色固体和溶液,请判断氧化性_______(填“>”“=”或“<”),C中通制得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4)下列关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是强氧化性的盐 B.固体保存需要防潮 C.其净水优点有:作用快、安全性好、无异味
(5)将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___
【答案】(1)价
(2)
(3) >
(4)ABC
(5)
【分析】由装置图可知,A装置中KMnO4和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得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B装置中盛有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氯化氢气体,C装置中在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作用下,氯气与Fe(OH)3反应制备K2FeO4,D装置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详解】(1)在中,钾元素的化合价是+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计算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12-(-2)4=+6,故答案为:价;
(2)由方程式可知,产生5molCl2转移10mol电子,则生成a个氯气,转移电子数为个;反应中KMnO4为氧化剂,浓盐酸为还原剂,Mn元素的化合价+7⟶+2,Cl元素化合价-1⟶0,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是电子数目相等,则用双线桥法表示此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故答案为:;;
(3)由分析可知,C装置中在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作用下,Cl2与Fe(OH)3反应生成K2FeO4、KCl和H2O,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可知,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故答案为:>;;
(4)由题给信息可知,是具有强氧化性的盐,通过强烈的氧化作用可迅速杀灭细菌,有消毒作用,同时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与水反应还能产生具有强吸附性的胶体,可除去水中细微的悬浮物,有净水作用,则具有作用快、安全性好、无异味的净化优点,固体保存时需要防潮防止变质失效,故选ABC;
(5)由题给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与H2O反应生成胶体、O2和KOH,配平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4.草酸(H2C2O4)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为探究草酸晶体的组成、性质及用途,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草酸晶体(H2C2O4·2H2O)100℃开始失水,101.5℃熔化,150℃左右分解产生H2O、CO和CO2。用如图装置进行草酸晶体分解实验,并利用分解产物CO测定某铁红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原理为:3CO+Fe2O32Fe+ 3CO2,用碱石灰吸收反应产生的CO2,据此测定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碱石灰为实验室常用干燥剂,成分为CaO和NaOH混合物)
(1)应该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图中加热装置已略去) _______ (选填序号)
A. B. C. D.
(2)A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 _______ ,C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 _______ 。B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F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
(3)若反应前D中铁红样品质量为20.000 g,反应后E装置中碱石灰增重13.200 g,该铁红样品(假设杂质不挥发也不发生反应)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保留2位小数)。
【答案】(1)D
(2) NaOH溶液 浓硫酸 检验CO2是否除尽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E
(3)0.80
【分析】在气体发生装置中草酸分解得到H2O、CO和CO2,因后续需要通过CO2的量来确定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所以需要先除去分解产物中的CO2,则装置A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B确定CO2是否被完全吸收,装置C中盛放浓硫酸进行干燥,然后CO和铁红进行反应,装置E中碱石灰吸收生成的CO2,装置F中的碱石灰可以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被装置E吸收。
【详解】(1)草酸晶体为固体,但在101.5℃时熔化为液体,所以发生装置应选用D;
(2)根据分析可知装置A中盛放NaOH溶液,装置C中盛放浓硫酸,装置B用来检验CO2是否除尽,碱石灰可以吸收CO2和水蒸气,装置F可以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E。
(3)反应后E装置中碱石灰增重13.200 g,即生成n(CO2)==0.300mol,根据CO与铁红的反应原理可知,Fe2O3的物质的量为0.100mol,所以质量分数为=0.80。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pdf、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实验题,工业流程题,有机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工业流程题,实验题,原理综合题,填空题,有机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