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劳动创造幸福。“五一劳动节”假期间,某同学所做下列家务劳动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晾晒洗好的湿衣服 B. 用洗洁精清洗碗筷
C. 用炉具清洁剂去除油污 D. 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2. 垃圾应该分类处理。家里的废旧报纸应归属于( )
A. 厨余垃圾 B. 有害垃圾 C. 其他垃圾 D. 可回收垃圾
3. 下列物质属于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的是( )
A. 煤 B. 氢气 C. 天然气 D. 石油
4. “鲤鱼跃龙门”是莘莘学子心中美好的愿望。黄河鲤鱼中富含的营养素是( )
A. 油脂 B. 糖类 C. 维生素 D. 蛋白质
5. 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闻气体气味 B. 测定溶液的pH
C. 稀释浓硫酸 D. 检查装置气密性
6. 下列常见的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
A. 水 B. 金刚石 C. 氯化钠 D. 二氧化硫
7.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混合物:空气 B. 复合肥料:尿素 C. 人体微量元素:钙 D. 合成材料:葡萄糖
8. 下列关于“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3g
B. 称量时,将NaCl固体放在右盘上称量
C. 量取时,俯视量筒对配制溶液浓度无影响
D. 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量筒
9. 载人航天器中处理CO2的一种方法是将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锂(Li2O2)反应,生成氧气和另外种物质。则另外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可能为( )
A. Li B. Li2O C. Li2CO3 D. LiOH
10.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工业上利用天然气捕获二氧化碳反应前后有关物质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丁的微观模型图为
B.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没有改变
C. 图中涉及的物质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乙
D. 反应后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4:1
11. “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探究方法。下列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探究目的的是( )
A. 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
C. 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D.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之一:铁与水接触
12. 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 B. 氮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C. 食盐和纯碱——加盐酸 D. 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固体——加水
13. 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溶液pH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氯化钠不断增加
B. 溶液显无色,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C. 溶液pH的变化证明了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D. 若稀盐酸换为稀硫酸,则曲线经过c点
14. 某混合物由Mg、Al、Fe、Cu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该样品2.2g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得到0.2g氢气,对该样品的组成猜测不合理的是( )
A. Mg和Al B. Mg和Fe C. Al和Cu D. Al和Fe
15.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的化学式是 ______ ,我国化学家 ______ 先生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
16. 中国芯彰显中国“智”造,芯片的基材主要是高纯硅。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 ;硅原子核外有 ______ 个电子层。
17.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①②③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______ 。
(2)①→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 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______ (填“增大”或“减小”)。
18.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是学生必做实验。
(1)图1点燃氢气时,观察到烧杯内壁上出现 ______ ,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图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实验测得V(a):(b)=1:2,要确定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还需要的数据有 ______ (填序号)。
a.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b.氢气、氧气的密度
c.氢原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9. 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时生成CO、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20.8g,经测定其中水的质量为10.8g,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比较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可得出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 。
20.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图是初中常见含碳元素物质的“化合价—物质类别”图(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1)C→B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向D点对应物质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这是因为该点对应物质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 ______ (填离子符号)。
(3)E点对应的物质有多种,其中 ______ (填化学式)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21. 请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写出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2)为什么稀硫酸与氯化钠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22.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一个即可) ______ 。
(2)A处红磷不燃烧,而B处红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______
23. 实验室可以利用如图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
(1)写出A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B装置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混入的氯化氢气体,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3)将C装置中的导管补画完整。
24. 粗盐中常含有泥沙、氯化钙和硫酸镁等杂质。为制得纯净的氯化钠固体,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
(1)若玻璃棒在上述某操作中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写出该操作的名称 ______ 。
(2)写出一个在以上操作中有碱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
(3)为验证溶液B中所含杂质,该小组取少量溶液B,先滴加酚酞溶液,而后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溶液仍呈红色。得出结论:溶液B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杂质。请说明该结论合理的原因 ______ 。
25. 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制造汽车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______ 。
A.钢铁外壳
B.塑料灯罩
C.真皮座椅
D.玻璃车窗
(2)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用到了铝合金材料。一般情况下,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 ______ (选填“大”或“小”)。
(3)为探究Fe、Cu及未知金属R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了如图实验:
①A实验中只有一种金属表面产生气泡,该金属是 ______ ;
②B实验中只观察到铁片表面覆盖红色固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 ;
③通过以上探究过程可知,Fe、Cu、R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______ ;
(4)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原理的实验如图。
①观察到A中硬质玻璃管内产生的现象为 ______ ;
②此实验中关于盛满澄清石灰水的B装置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说法:①收集多余的CO,②检验并吸收生成的CO2。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填序号)。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和②
(5)工业上常用赤铁矿石冶炼生铁。现要生产5.6t含铁96%的生铁,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晾晒洗好的湿衣服,是水分蒸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B、用洗洁精清洗碗筷,是利用了乳化原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C、用炉具清洁剂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以与油脂反应从而除去油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符合题意;
D、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答案】D
【解析】解:可回收物是指各种废弃金属、金属制品、塑料等可回收的垃圾,家里的废旧报纸可回收加以再利用,属于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故选:D。
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等;废报纸属于可回收垃圾,结合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垃圾物质的分类、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B
【解析】解:A、煤在燃烧时能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不属于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故选项错误。
B、氢气的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属于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故选项正确。
C、天然气虽然比较洁净,但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不,不属于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故选项错误。
D、石油在燃烧时能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等空气污染物,不属于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煤、氢气、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物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能源的分类、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黄河鲤鱼中富含蛋白质。
故选:D。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与常见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素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A、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硫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
B、尿素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不属于复合肥,故B错误;
C、钙属于人体的常量元素,故C错误;
D、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葡萄糖不属于合成材料,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组成的进行分析;
B、根据尿素中只含有氮、磷、钾这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进行分析;
C、根据钙属于人体的常量元素进行分析;
D、根据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8.【答案】A
【解析】解: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需要氯化钠的质量=50g×6%=3g,故选项说法正确。
B、天平称量遵循“左物右码”原则,固体放在左盘,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NaCl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NaCl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配制溶液不需要用到漏斗,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主要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反应物中有碳、氧、锂等3种元素,生成物氧气中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不变,则另外一种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锂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故选:C。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10.【答案】B
【解析】解:A、丁的微观模型图为,该选项正确。
B、反应后分子个数增多,该选项不正确。
C、图中涉及的物质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乙,即二氧化碳,该选项正确。
D、反应后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56:4=14:1,该选项正确。
故选:B。
一定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CO2=一定条件2CO+2H2。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答案】D
【解析】解:A、一段时间后,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选项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探究目的。
B、图中实验,伸入加入二氧化锰试管的木条复燃,伸入另一支试管中的木条不复燃,可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故选项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探究目的。
C、图中实验,除了溶剂的种类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可探究溶剂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故选项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探究目的。
D、两支试管中的铁钉均能与水接触,不能得出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铁与水接触,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探究目的。
故选:D。
对比实验是为了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的影响,而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解答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只有一个变量,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达到对比实验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大,设计实验时要掌握其原理和区别,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A、加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浮渣较多的是硬水,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相同,不能鉴别,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C、食盐不与盐酸反应,纯碱(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加盐酸,产生气泡的是纯碱,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可以鉴别,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B。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有一定难度,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13.【答案】B
【解析】解: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氯化钠不断增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显无色,不能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显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图像可知,pH是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等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溶液pH的变化证明了NaOH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Cl+NaOH=NaCl+H2O
36.5 40
H2SO4+2NaOH=Na2SO4+2H2O
98 80
49 40
可知,若稀盐酸换为稀硫酸,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多,则曲线经过c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液显无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或中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反应时的质量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B
【解析】解: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镁、铝、铁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质量关系为:
Mg+H2SO4=MgSO4+H2↑
24 2
2.4g 0.2g
2Al+3H2SO4=Al2(SO4)3+3H2↑
54 6
1.8g 0.2g
Fe+H2SO4=FeSO4+H2↑
56 2
5.6g 0.2g
A、由分析知,若2.2g全部是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小于0.2g,若2.2g全部是铝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0.2g,镁和铝组合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得到0.2g氢气,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知,若2.2g全部是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小于0.2g,若2.2g全部是铁生成氢气的质量小于0.2g,镁和铁组合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不能得到0.2g氢气,故B符合题意;
C、由分析知,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若2.2g全部是铝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0.2g,铜和铝组合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得到0.2g氢气,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知,若2.2g全部是铁生成氢气的质量小于0.2g,若2.2g全部是铝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于0.2g,铁和铝组合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得到0.2g氢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根据铜和稀硫酸不反应,然后依据Mg、Al、Fe三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关系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5.【答案】N2 侯德榜
【解析】解: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2;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故答案为:N2;侯德榜。
根据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氮气,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28.09 3
【解析】解: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根据硅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表示原子序数为14,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4;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
故答案为:
28.09;3。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③ 不变 增大
【解析】解:(1)由图可知,③烧杯中有固体析出,则③在该条件下,一定是饱和溶液。
(2)①→②的过程中,加热蒸发,水分减少,即溶剂质量减少,过程中没有固体析出,即溶质质量不变,故①→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不变。
(3)②→③的过程中,冷却结晶,即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反之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故答案为:
(1)③;
(2)不变;
(3)增大。
(1)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2)根据①→②的过程中,加热蒸发,水分减少,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②→③的过程中,冷却结晶,即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结晶的方法、饱和溶液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水雾或水珠 2H2O=通电2H2↑+O2↑ b、c
【解析】解:(1)图1点燃氢气时,观察到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或水珠,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答案为:水雾或水珠;
(2)图2是电解水的实验,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通电2H2↑+O2↑;实验测得V(a):(b)=1:2,要确定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还需要的数据有b氢气、氧气的密度氢原子、c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答案为:2H2O=通电2H2↑+O2↑;b、c。
(1)根据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论来分析;
(2)根据电解水的原理以及确定水分子结构的方法来分析。
本题探究了水的组成,掌握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电解水的原理等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CH4+2O2=点燃CO2+2H2O 3CH4+5O2=点燃2CO+CO2+6H2O 要有足够多的氧气
【解析】解:甲烷与充足的氧气点燃时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时生成CO、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20.8g,经测定其中水的质量为10.8g,则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0.8g×218×100%=1.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参加反应甲烷的质量为1.2g÷416×100%=4.8g,参加反应氧气的质量为20.8g−4.8g=16g,所以反应中甲烷和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4.8g16:16g32=3:5,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H4+5O2=点燃2CO+CO2+6H2O;比较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可得出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要有足够多的氧气,故答案为:CH4+2O2=点燃CO2+2H2O;3CH4+5O2=点燃2CO+CO2+6H2O;要有足够多的氧气。
根据甲烷与充足的氧气点燃时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比较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可得出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要有足够多的氧气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0.【答案】CO2+C=高温2CO H+ Na2CO3
【解析】解:(1)C属于氧化物,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显−2价,为二氧化碳;B属于氧化物,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高温2CO。
(2)D点对应物质属于酸,向D点对应物质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这是因为该点对应物质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
(3)E点对应的物质属于盐,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对应的物质有多种,其中Na2CO3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故答案为:
(1)CO2+C=高温2CO;
(2)H+;
(3)Na2CO3。
(1)根据C属于氧化物,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B属于氧化物,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D点对应物质属于酸,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E点对应的物质属于盐,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价—物质类别”图的含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解:(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
(2)硫酸和氯化钠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钠和盐酸,没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反应无法进行。
故答案为:(1)6HCl+Fe2O3=2FeCl3+3H2O;
(2)无水、气体或沉淀生成。
【解析】(1)根据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
(2)根据硫酸和氯化钠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硫酸钠和盐酸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2.【答案】2H2O2=MnO22H2O+O2↑或2KClO3=MnO2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解:(1)实验室可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2KCl+3O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MnO22H2O+O2↑。
(2)A处、B处红磷均能与氧气接触,A处红磷不燃烧,而B处红磷燃烧,是因为A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处红磷温度能达到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故答案为:
(1)2H2O2=MnO22H2O+O2↑或2KClO3=MnO22KCl+3O2↑或2KMnO4=△K2MnO4+MnO2+O2↑;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2HCl+CaCO3=CaCl2+CO2↑+H2O HCl+NaHCO3=NaCl+H2O+CO2↑
【解析】解:(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CO2↑+H2O;故答案为:2HCl+CaCO3=CaCl2+CO2↑+H2O;
(2)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为HCl+NaHCO3=NaCl+H2O+CO2↑;故答案为:HCl+NaHCO3=NaCl+H2O+CO2↑;
(3)用浓硫酸干燥气体时,气体应从长管通入,图示为:;故答案为:。
(1)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除杂的原理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干燥气体的方法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难度不大。
24.【答案】蒸发 Ba(OH)2+MgSO4=BaSO4↓+Mg(OH)2↓或Ba(OH)2+Na2CO3=BaCO3↓+2NaOH 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能完全除去Na2CO3且证明含Na2CO3;过滤后溶液仍显红色,溶液呈碱性,说明还含有NaOH
【解析】解:(1)若玻璃棒在上述某操作中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写出该操作的名称是蒸发。
(2)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X是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是有碱生成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MgSO4=BaSO4↓+Mg(OH)2↓、Ba(OH)2+Na2CO3=BaCO3↓+2NaOH。
(3)该小组取少量溶液B,先滴加酚酞溶液,而后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足量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完全除去Na2CO3且证明含Na2CO3;过滤后溶液仍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说明还含有NaOH。
故答案为:
(1)蒸发;
(2)Ba(OH)2+MgSO4=BaSO4↓+Mg(OH)2↓或Ba(OH)2+Na2CO3=BaCO3↓+2NaOH;
(3)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能完全除去Na2CO3且证明含Na2CO3;过滤后溶液仍显红色,溶液呈碱性,说明还含有NaOH。
根据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过滤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钠要放在加含钡离子的溶液之后,可以将过量的钡离子沉淀,最后再用盐酸处理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较大,考查了粗盐提纯中离子的除杂,除去多种杂质离子时,要考虑除杂的顺序、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加入的过量的试剂。
25.【答案】A 大 Fe Fe+CuSO4=FeSO4+Cu Fe>Cu>R 红色的固体变黑 C
【解析】解:(1)A.钢铁外壳是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B.塑料灯罩,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真皮座椅,属于天然材料;
D.玻璃车窗,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故选A;
(2)合金的硬度比其组成中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故答案为:大;
(3)①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氢气,若实验中只有一种金属表面有气泡,则该金属为Fe;故答案为:Fe;
②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与铜,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故答案为:Fe+CuSO4=FeSO4+Cu;
③铁能置换处硫酸铜中的铜,则金属活动性Fe>Cu,R不能与CuSO4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Cu>R,综上得出金属活动性:Fe>Cu>R;故答案为:Fe>Cu>R;
(4)①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与二氧化碳,氧化铁为红色固体,铁粉为黑色固体,则实验中观察到玻璃管中红色的固体变黑;故答案为:红色的固体变黑;
②B中的澄清石灰水可以验证二氧化碳,CO不易溶于水,则该装置也可收集CO;
故选C;
(5)设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是x
Fe2O3+3CO=高温2Fe+3CO2
160 112
x×80% 5.6t×96%
160112=x×80%5.6t×96%
x=9.6t
答:现要生产5.6t含铁96%的生铁,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是9.6t。
本题考查工业炼铁的原理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比较、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关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即可解答。
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简答题,实验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水是生命之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2年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K,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