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第1页
    2022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第2页
    2022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北京北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
    生 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 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 Y中物质可与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反应维持pH稳定
    D. Z处理化性质的稳定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
    2. 味觉是由溶解性化学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而引起的感觉。咸味食物中Na+浓度比唾液高,Na扩散进入味觉细胞,使其膜电位改变,促进递质释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兴奋传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形成咸味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 Na+内流进入神经细胞不需消耗ATP
    C. 咸味觉形成包含一次完整的反射过程 D. Na+内流使得神经元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3. 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这种突触间隙极小,仅有2-3nm。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
    B. 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
    C. 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
    D. 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依赖于化学信号及细胞膜的流动性
    4. 某成年人从25 ℃环境来到10 ℃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速率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 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 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5. 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高出约70mV
    B. 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Na+内流
    C. 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Cl-内流
    D. 突触a、b的突触后神经元均未产生动作电位
    6. 下表是两位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血液化验单的部分结果。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甲状腺激素含量
    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
    患者1
    低于正常值
    高于正常值
    患者2
    低于正常值
    低于正常值

    A. 患者1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抑制减弱可导致其分泌TSH的量较高
    B. 患者2体内TSH水平低于正常值可能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的原因之一
    C. 给患者2静脉注射TRH后检测TSH的含量,可为判断病变部位提供参考
    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相应激素分泌
    7. 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分别从其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动脉采集尿液和血液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据此结果可以推测注射食盐水后(  )

    尿液
    血浆
    体积(mL/单位时间)
    Na+
    K+
    Na+
    K+
    (mg·kg-1)
    (mg·kg-1)
    (mg·kg-1)
    (mg·kg-1)
    注射食盐水前
    25
    15
    35
    155
    45
    注射食
    盐水后
    40
    12
    30
    135
    37

    A.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C. 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
    D.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
    8. 将定量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胰岛素、定量的抗胰岛素抗体与待检测的血液混合,待检测血液中的胰岛素就会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与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再将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分离出来,检测其放射性强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来标记胰岛素
    B. 该方法应用的是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C. 利用该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病因是否是胰岛素分泌不足
    D. “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高
    9. 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发育为乙的场所是骨髓
    B. 丙细胞膜表面有大量抗原识别受体
    C. 乙增殖分化丙需要抗原刺激
    D. 丙细胞具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10. 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

    A. 病毒抗原诱导B细胞分化的作用
    B. 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C. 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 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11. 下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质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B. 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 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D. 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12.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物质
    B.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 若②表示促性腺激素,则②分泌量不只是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
    D. 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13. 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 病毒感染细胞→人体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胞内病毒
    D. 给予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14. 在水稻花期,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利(释放乙烯)。成熟期测定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和成熟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处理浓度
    每穗粒数(个)
    千粒重(g)
    产量(kg)
    成熟粒率(%)
    对照
    115
    25
    7661
    80
    生长素5ppm
    146
    27
    8415
    89
    赤霉素30ppm
    132
    28
    8215
    85
    乙烯利20ppm
    110
    26
    7499
    87

    A. 三种处理中5ppm生长素促进水稻增产的综合效果最好
    B. 20ppm乙烯利处理可以促进水稻籽粒的成熟
    C. 30ppm赤霉素可使水稻籽粒增重,从而提高产量
    D. 此例中生长素与乙烯调节籽粒成熟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15. 研究人员以燕麦胚芽鞘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蔗糖和KCl对生长素(IAA)促进生长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一、二的蔗糖组和KCl组使用的胚芽鞘不含IAA
    B. 蔗糖和KCl都可以提高IAA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
    C. 两个实验中IAA组的结果都是由内源IAA作用引起的
    D. 两图结果说明蔗糖与KCl作用都是为胚芽鞘生长供能
    16. 植物开花、种子的萌发及休眠都是在一年之中的某一时刻发生的。环境给植物的信号就是所谓的光周期(昼夜的长短),最显著的就是开花过程。根据开花与光周期的关联,可以将植物分为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下图是研究某短日照植物的开花与光周期的关系,根据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断夜间的长度,而不是日照的长度
    B. 在短日照植物临近开花季节,夜间照明会使开花时间推迟
    C. 若实验植物为长日照植物,在暗期内不断闪光可使其推迟开花
    D. 将菊花(短日照植物)每天遮光数小时,可以使其在夏天开花
    17. 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 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物种丰富度
    D.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18. 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 豹种群的增长率逐年增加
    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未明显改变
    C. 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 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19. 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A,真菌B会攻击并毁坏切叶蚁的菌圃。一种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产生抑制真菌B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根据上述信息,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
    A. 上述生物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 切叶蚁单一的食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制约
    D. 切叶蚁和放线菌互惠互利,共同进化
    20. 在由裸岩向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
    B. 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
    C. 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D. 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到达顶极群落时均是森林群落
    21. 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

    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22. 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理论上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甲藻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 混合培养时乙藻处于竞争劣势
    23. 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
    B. 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
    C. 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
    D. 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
    24.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鼠,第二次捕获20只鼠,其中有标记鼠5只。由于被捕过一次的鼠不易再被捕到。则对该种群数量实际值的推测最合理的是( )
    A. 超过160只 B. 160只 C. 不足160只 D. 55只
    25. 内生真菌生长在植物叶和茎的细胞间,感染植物并无症状,从植物中获得营养和保护,同时帮助植物提高抵御食草动物能力。研究多花黑麦草感染内生真菌后对两种蚜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种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通过样方法调查两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B. 内生真菌对蚜虫密度的抑制具有选择性
    C. 内生真菌和多花黑麦草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D. 实验中甲种蚜虫和乙种蚜虫是竞争关系
    二、非选择题
    26. 福寿螺作为一种入侵生物,已对广东地区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寻找防治措施,调查了广东省某地3种不同生境(水田、旱地、水渠)下的福寿螺种群密度。
    (1)福寿螺刚入侵时,种群增长呈现近似J型,种群增长速率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点)。
    (2)图1是对福寿螺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另外通过群落调查发现,福寿螺以水稻和微藻等植物为食,同时也吃线虫(线虫以微藻为食),鸭子可以吃福寿螺及水稻害虫稻飞虱等。

    ①福寿螺与线虫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不同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受到_______________干扰较多。
    ③请尝试提出福寿螺的防治建议(至少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回答)_____________。
    (3)为了研究福寿螺为何会取代田螺成为优势种,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将福寿螺与田螺放置于干旱环境相同时间后进行检测(螺类生物细胞在干旱环境中会产生大量活性氧,损伤细胞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催化活性氧分解)结果见图2、图3。

    分析图2和图3的实验结果,从两个方面解释为何福寿螺能取代田螺成为优势种: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27. 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湖泊A是某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浅水湖泊,有着丰富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和较高生产力的各种水生生物群落。研究人员在近30年来连续开展水生植物多样性调查,以1983、2005、2016三年的调查数据代表该湖泊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湖泊A的物种组成除了各种水生植物外,还有______________。近30年来,城镇化的发展使湖泊A的多个群落面貌不断发生阶段性的变化,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__演替。
    (2)调查群落植物类群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法,表中数据为1983年以来湖泊A各生活型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变化。由数据可以看出,若把湖泊A看作一个大群落,其演替趋势为植物类群的物种丰度____________,其中贡献最大的生活型为____________植物。
    各生活型水生植物种类数量变化
    种类
    1983年
    2005年
    2016年
    种数
    所占比例(%)
    种数
    所占比例(%)
    种数
    所占比例(%)
    沉水植物
    14
    37.84
    14
    28.57
    18
    26.87
    浮叶植物
    3
    8.11
    3
    6.12
    3
    4.48
    漂浮植物
    1
    2.70
    3
    6.12
    4
    5.97
    挺水植物
    19
    51.35
    29
    5919
    42
    62.68
    合计
    37
    100
    49
    100
    67
    100

    (3)将湖泊A划分为若干群落类型分别进行调查,获得下表数据(具体群落名称未给出)。研究发现,在2005年水生植物群落数量最低,仅有4大类共9个群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群落数量减少最多,推测这些区域被挺水植物群落侵占,因为当时的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属于挺水植物)在湖泊A已形成入侵趋势。若接下来不进行治理,推测2005年后的湖泊A会出现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__等现象。
    湖泊A水生植物群落类型及群落数量演替动态
    群落类型
    1983年
    2005年
    2016年
    数量(个)
    挺水植物群落
    4
    4
    9
    沉水植物群落
    10
    3
    8
    浮叶植物群落
    2
    1
    4
    漂浮植物群落
    0
    1
    1

    (4)下表的调查数据为1983年以来湖泊A水生植物干重的变化。由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的单位面积水生植物干重约为1983年的____________倍。研究发现干重增加最为明显的区域距离城镇较近,由于人类活动____________,造成藻类植物爆发式增长,使群落类型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
    1983年以来湖泊A水生植物干重的变化(g/m2)
    湖泊A的不同区域
    1983年9月
    2005年8月
    2016年8月
    东部
    126.4
    453.2
    634.9
    中部
    100.6
    920
    257.4
    西部
    106.3
    113.1
    478.5
    平均值
    111.1
    219.4
    457.0

    28. 请学习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调控胰岛素分泌的新信号
    我们身体内有许多激素会参与调节新陈代谢过程,保证能量能够合理供给,满足生物体的需求。例如胰岛素通过调节血糖起到的作用。除了葡萄糖外,脂肪分解也是重要的能量来源。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分解脂肪的过程中会释放某种分子,以调节能量代谢。
    近期的研究发现,脂肪细胞释放的分子是一种名为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的分子。该分子可与胞外腺苷激酶(ADK)及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结合,形成蛋白复合物——fabkin,fabkin能够调节胞外ATP和ADP的水平。组织细胞上具备的一些受体能通过感知ATP和ADP的比例来了解是否需要进行能量摄入。而胰岛B细胞也具有这样的受体(P2Y),胰岛B细胞接受信号会引发一系列细胞内的反应,从而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图1)。
    虽然fabkin在正常的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但研究发现,当脂肪细胞异常分泌FABP4时会造成糖尿病。即当FABP4较多时,形成的fabkin过多,促进ATP较多生成,如图2-左,抑制P2Y,最终导致cAMP生成量减少。因此,糖尿病的形成可能与fabkin的异常分泌有关,这也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研究者设法在糖尿病小鼠中注射了特异性抗体,抑制fabkin的功能(如图2-右)。结果小鼠体内的正常胰岛B细胞数量增加,且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


    (1)机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分泌增加,一方面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_________________;除了这三条去路之外,还能抑制____________转变为葡萄糖。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
    (2)糖尿病通常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__________。糖尿病人共同外在表现为__________。
    (3)根据文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
    A. 胰岛B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利于胰岛素分泌
    B. fabkin持续作用会使机体的血糖含量持续降低
    C. 受体P2Y可直接与fabkin结合并接受其调控
    D. 抗体治疗会降低AC活性从而减少cAMP含量
    (4)请综合图1和图2及文字信息说明fabkin是如何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的?脂肪细胞正常代谢,当分泌FABP4较少时,__________________通过P2Y使cAMP生成量增加,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反之,当分泌FABP4较多时,最终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5)抗体治疗该类糖尿病是一种治疗的新思路,但临床应用前需要考虑一些问题,请举出你认为需要考虑的问题。(请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
    29. 已知钙离子及钙信号转导对根的向重力性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钙信号转导对根的负向光性有何影响?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钙(CaCl2)处理水稻幼苗根尖24h后,测量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度及根生长速率,结果见图1。

    (注:不同浓度的CaCl2对水稻幼苗根生长速率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结果未显示)
    向溶液中添加CaCl2后发现,低于100 µmol·L-1CaCl2对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具有_____________效应,50 •mol·L-1CaCl2对水稻幼苗根的生长速率和负向光性弯曲度促进程度最大,但当CaCl2浓度高于100 µmol·L-1时,对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性的影响为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不同浓度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氯化镧(LaCL3)处理水稻幼苗根尖24h后,测量根的负向光性弯曲度及根生长速率,结果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水培溶液中的LaCL3浓度的升高,水稻幼苗根___________。当LaCL3浓度达12 µmol·L-1时,__________________。
    (3)为验证LaCL3对水稻种子根负向光性和生长速率的抑制作用与Ca2+信号有关,向LaCL3溶液中加入了100µmol·L-1CaCl2,结果发现,100µumol·L-1CaCl2能使水稻幼苗根负向光性弯曲有所恢复,苗根的生长速率也有相似的效果。为研究CaCl2、LaCL3对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在进行上述实验时,还测定了生长素浓度数据,结果见表。
    CaCl2、LaCL3分别及组合处理24h对水稻幼苗根向光侧和背光侧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处理
    生长素浓度
    向光侧/(ng·g-1)
    背光侧/(ng·g-1)

    142
    377
    50µmol/L CaCl2
    118
    398
    6µmol/L LaCl3
    229
    288
    6µmol/L LaCl3-100µmol/L CaCl2
    176
    351
    结果表明,50µ mol·L-1CaCl2和6µmol·L-1LaCl3单独处理对IAA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的影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添加100µ mol·L-1CaCl2可_______________LaCL3的作用。
    (4)其他实验证据表明,光受体接受单侧光信号后可调节生长素载体基因的表达和载体的极性分布,请结合此证据并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请完成对单侧光照引发根的负向光性弯曲生长的可能机制的阐述。
    单侧光照→_________________→促进生长素载体基因表达,增加生长素载体数量并形成极性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造成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细胞伸长,根出现负向光性弯曲生长。
    30. 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损伤人们的身体健康。失眠者白天出现精神不振、疲乏、易困倦和抑郁等表现。褪黑素作为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分泌昼少夜多,夜间褪黑激素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它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下图为褪黑素的分泌调节图,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光周期可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这是一个反射过程,其结构基础为_______________。请完成褪黑素分泌的反射路径: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____________→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
    (2)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褪黑素又可抑制SCN的兴奋,从而使褪黑素的分泌量维持稳定,此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_调节。褪黑素需经体液运输才能与SCN上相应_____________结合发挥作用。控制松果体细胞分泌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动,因为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对褪黑素的分泌量也有影响。H蛋白是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小鼠,得到以下结果:
    实验处理
    酶H相对活性(对照)
    酶H相对活性(处理96h)
    紫外光
    373
    314
    蓝光
    319
    137
    绿光
    323
    76
    红光
    325
    326
    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期熬夜的人褪黑素水平通常比正常人低,一些辅助睡眠的药物中含有褪黑素,但是褪黑素增多有可能引起季节性抑郁症,请综合上述分析,提出利用褪黑素调节睡眠的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对肿瘤免疫治疗有杰出贡献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其中艾利森教授因发现了T细胞表面的CTLA-4蛋白可以作为免疫系统的“刹车分子”并将它应用于治疗肿瘤而获奖,请分析下列相关问题。
    (1)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又称为____________,第三道防线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三道防线构成统一的整体,共同实现免疫功能,防止肿瘤发生属于其中的_______________功能。
    (2)研究者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体外培养的小鼠结肠癌细胞膜上表达B7-1蛋白分子,B7-1可与T细胞膜上的CD28蛋白或CTLA-4蛋白结合,传递抗原信息。将等量的培养的这些结肠癌细胞分别注射到三组小鼠体内,每组小鼠在注射结肠癌细胞后的第0、3、6天分三次分别注射等量不含抗体的溶剂、抗CD28抗体(与CD28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CTLA-4抗体(与CTLA-4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然后连续监测肿瘤的体积,实验结果见图1。

    所有小鼠都出现肿瘤并在5-10天持续生长,对照组和抗CD28抗体处理组的小鼠肿瘤在注射后大约23天不再缩小消退并维持较小体积;抗CTLA-4抗体处理组小鼠第17天后__________________,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认为B7-1蛋白可导致免疫系统迅速识别并杀灭肿瘤细胞,CTLA-4的作用并不显著。他们继续实验,用不表达B7-1蛋白的肿瘤细胞注射小鼠,其他操作同(2)中的处理,实验结果见图2。

    在此实验中,对照组和抗CD28抗体组小鼠均因肿瘤生长巨大,在第35天时被执行安乐死,而注射抗CTLA-4抗体的小鼠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提示,B7-1分子确实可促进T细胞对肿瘤的杀灭作用,但是同样可以推测,CTLA-4抑制T细胞的信号路径也不只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施加抗CTLA-4抗体组70天后再次接种同种肿瘤细胞,仍能有效杀灭,说明抗CTLA-4抗体引发的对肿瘤的免疫可形成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简要评价用CTLA-4抑制剂治疗肿瘤的优点与风险。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风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X表示组织液,Y表示血浆,Z表示淋巴液。
    【详解】A、若饮食过咸,则Y组织液中Na+和Cl-增多,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X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可通过Z淋巴液进入Y血浆中,B正确;
    C、Y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可与肌细胞产生的乳酸反应维持pH稳定,C正确;
    D、Z淋巴液处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错误。
    故选D。
    2.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依题意可知,Na+扩散进入味觉细胞,使其膜电位改变,促进递质释放,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A正确;
    B、Na+经钠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咸味觉形成不属于反射,信号传导到味觉中枢缺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D、Na+内流使得神经元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C。
    3. 【答案】D
    【解析】
    【分析】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详解】A、由题干信息“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可推测,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A正确;
    B、该突触结构可通过电信号传递兴奋,速度较快,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B正确;
    C、因为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
    D、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依赖于化学信号及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D错误。
    故选D。
    4. 【答案】D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产热=散热,体温不变;产热>散热,体温上升;产热<散热,体温下降。
    【详解】A、a〜b段体温维持正常,说明散热量=产热量,A错误;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外界温度降低,温差增大,B错误;
    C、c〜d段处于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逐渐收缩,减小散热,C错误;
    D、a〜b段体温恒定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假如散热速率是50),d〜e段体温恒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假如散热速率是100,因为在d〜e段由于外界温度低,身体向外辐射的热量多),所以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D正确。
    故选D。
    5.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比膜内要高,K+浓度比膜内低,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相同: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由于细胞膜内外这种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因此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详解】A、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两个突触静息电位都是70mv,因此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A符合题意;
    B、分析突触a的膜电位变化图,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60mv,在此过程中,膜电位的绝对值变小,说明发生了阳(Na+)离子内流,B不符合题意;
    C、分析突触b的膜电位变化图,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80mv,在此过程中,膜电位的绝对值变大,说明发生了阴(Cl-)离子内流,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虽然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电位上升,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电位下降,但膜上电位都仍然是外正内负,没有形成局部电流,因此突触后神经元均未兴奋,未产生动作电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答案】D
    【解析】
    【分析】1、表中患者1部分数据,该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偏高,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分泌不足,可能患有甲状腺肿大;
    2、表中患者2部分数据,该男子的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值,TSH低于正常值,可能是垂体受损,也可能是下丘脑受损。
    【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患者1低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抑制减弱可导致其分泌TSH的量较高,A正确;
    B、TSH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患者2体内TSH水平低于正常值,可能导致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值,B正确;
    C、给患者2静脉注射TRH后检测TSH的含量,若TSH恢复正常,说明患病部位在下丘脑,若TSH不能恢复正常,则患病部位在垂体,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受到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可促进垂体分泌TSH,TSH的分泌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D。
    7. 【答案】B
    【解析】
    【分析】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由表格分析可知:血浆中,注射食盐水后Na+浓度降低了,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
    BC.注射食盐水后膀胱贮存的尿液体积增多,说明尿液增多,则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B正确,C错误;
    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该过程无关,D错误。
    故选B。
    8.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胰岛素特有的组成元素是S元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来标记胰岛素,可以将胰岛素与其他有机物区分开,A正确;
    B、抗体具有特异性,可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正确;
    CD、“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越强,说明待测血液中的胰岛素与带标记胰岛素竞争越少,待测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越低,利用此方法可以诊断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否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C正确,D错误。
    故选D。
    【点睛】
    9.【答案】B
    【解析】
    【分析】1、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2、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
    【详解】A、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即甲发育为乙的场所是骨髓,A正确;
    B、丙细胞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B错误;
    C、乙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因为丙细胞能分泌抗体(一种分泌蛋白),因此丙细胞具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D正确。
    故选B。
    10.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LCM病毒感染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分离出淋巴细胞,加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能检测到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说明细胞毒性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
    【详解】据题图分析已知,LCM病毒感染小鼠4-5天后,分离出了淋巴细胞,分离的淋巴细胞包括活化了的细胞毒性T细胞,加入被LCM病毒感染的51Cr标记的同种小鼠细胞(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使得病毒暴露在细胞外,此时能检测到上清液中含有放射性,故本实验能说明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
    故选D。
    11. 【答案】C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题图显示过敏原与分布在肥大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引起肥大细胞产生组织胺,从而使得机体出现过敏反应。
    【详解】A、图示显示:肥大细胞上的抗体能与过敏原发生结合,说明B细胞膜上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A正确;
    B、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故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
    C、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
    D、由于过敏反应与组织胺的释放有关,故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正确。
    故选C。
    12.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均可以产生相关物质进入内环境,如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
    【详解】A、若①表示免疫过程中产生免疫分子,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浆细胞分泌抗体,辅助性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因此①包括抗体、细胞因子等,A正确;
    B、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正确;
    C、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量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C正确;
    D、控制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应该是躯体运动神经中枢,D错误。
    故选D。
    13. 【答案】C
    【解析】
    【分析】1.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
    2.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而不是T细胞。
    3.摄入高糖食品,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会让血糖降到正常水平。
    4.单侧光照会使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弯向光源生长。
    【详解】A、摄入高糖食品会使人体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从而使血糖浓度回落,A正确;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作用,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B正确;
    C、病毒感染引起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人体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出的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再由吞噬细胞吞噬处理,从而将病毒清除,C错误;
    D、单侧光下,植物茎部尖端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伸长作用明显,植物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D正确。
    故选C。
    14.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和题表,该实验自变量是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型,因变量是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成熟粒率。与对照组相比,三种处理组均能能增加每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成熟粒率,其中5ppm生长素处理组的每穗粒数、产量和成熟粒率均最大;30ppm赤霉素处理组千粒重最大。
    【详解】A、表中信息显示,5ppm生长素处理组的每穗粒数、产量和成熟粒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仅千粒重略低于30ppm赤霉素处理组,据此可知5ppm生长素促进水稻增产的综合效果最好,A正确;
    B、与对照组相比,20ppm乙烯利处理组的成熟粒率较高;20ppm乙烯利可释放乙烯,而乙烯可以促进水稻籽粒的成熟,B正确;
    C、与对照组相比,30ppm赤霉素处理组的水稻千粒重和产量均较高,且三种处理中30ppm赤霉素处理组的水稻千粒重最高,说明30ppm赤霉素可使水稻籽粒增重,从而提高产量,C正确;
    D、根据表格的信息无法判断二者调节籽粒成熟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D错误;
    故选D。
    1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两图中,燕麦胚芽鞘生长长度增加的百分比中:IAA+蔗糖组=IAA+KCl组>IAA组>蔗糖组=KCl组,蔗糖与KCl组的变化曲线相似,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效应。
    【详解】A、生长素主要在根尖或茎尖合成,因此实验中所用的胚芽鞘含有IAA,只是含量低,A错误;
    B、由实验一的结果:IAA+蔗糖组燕麦胚芽鞘生长长度增加的百分比>IAA组,说明蔗糖可以提高IAA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由实验二的结果:IAA+KCl组燕麦胚芽鞘生长长度增加的百分比>IAA组,说明KCl可以提高IAA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B正确;
    C、两个实验中的IAA组是由内源IAA和施加的IAA共同作用引起的,C错误;
    D、两图结果能够说明蔗糖与KCl对IAA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并不能证明蔗糖与KCl可以供能,D错误。
    故选B。
    16.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短日照植物处于短夜环境不开花,处于长夜环境开花,短日照植物虽然处于长夜环境,但被闪光中断,则变为短夜环境,故不开花。
    【详解】A、据图可知,控制开花的因素是持续不间断的黑暗环境,A正确;
    B、夜间照明使得黑暗环境中断,变为短夜环境而不开花,因此在短日照植物临近开花季节, 夜间照明会使开花时间推迟,B正确;
    C、若为长日照植物,则在暗期内不断闪光,长日照植物会提前开花,C错误;
    D、菊花属短日照植物,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可每天遮光数小时,使光照时间缩短,D正确。
    故选C。
    17. 【答案】C
    【解析】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等。
    (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详解】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可追踪其走过的路径,用来调查其徊游路线,A正确;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沿途识别带标志的该大雁,可调查其迁徙路线,B正确;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种群密度,而不能调查物种丰富度,C错误;
    D、岩礁上贝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C。
    18.【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F区豹种群数量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可见引入8只雌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在十年中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致病基因频率应该降低。
    【详解】A、在这10年间豹种群总体呈S型增长,则增长率不可能逐年增加,A错误;
    B、由于生育后代雌性和雄性的概率相同,因此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未明显改变,B正确;
    C、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的十年中,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是同种生物数量增加,不能体现物种丰(富)度大幅度上升,有可能下降,C错误;
    D、致病基因是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致病基因频率应该下降,豹种群的抗疾病能力上升,D错误。
    故选B。
    19.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一方面真菌B会攻击并毀坏切叶蚁的菌圃,另一方面一种生活在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产生抑制真菌B生长的抗生素,这种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说明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共同进化,同时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
    【详解】A、生物群落包括该地区所有的生物,而题干中只有切叶蚁、真菌A、真菌B、放线菌等少数生物,A错误;
    B、美洲热带的切叶蚁只吃它们用叶子碎片“种”出来的真菌A,其单一的食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根据分析可说明切叶蚁和真菌B的种群数量相互制约,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切叶蚁身上的放线菌能够分泌抗生素抑制真菌B的生长,减弱真菌B对切叶蚁的菌圃的攻击。同时放线菌主要靠切叶蚁独特的腺体分泌物生存,说明切叶蚁和放线菌是互惠互利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20. 【答案】D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A正确;
    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B正确;
    C、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C正确;
    D、并不是所有群落最终都能演替到森林群落,还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有关,D错误。
    故选D。
    21.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在不同枯落物层的厚度,不同枯落物层的生物种类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到影响,B正确;C.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D.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别,但是不能推测某种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故选D符合题意。
    22. 【答案】B
    【解析】
    【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A、分析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时的种群数量是K/2,即1.0×106个,A正确;
    B、混合培养时,10~ 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种间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
    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
    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全部死亡,D正确。
    故选B。
    23. 【答案】D
    【解析】
    【分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即当L值等于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L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L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详解】A.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A正确;
    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
    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
    D.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L值的内涵,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24.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 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 N:M=n:m。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0=20:5,N=160只,由于被捕过一次的鼠不易再被捕到,则该种群数量实际值小于160只,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5.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即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多用于植物、某些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种群。
    2、种间关系:(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A、蚜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通过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正确;
    B、根据柱形图分析,内生真菌感染和无内生真菌感染对比,蚜虫甲种群密度基本不变,而蚜虫乙种群密度大幅度减少,说明内生真菌对蚜虫密度的抑制具有选择性,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内生真菌生长在植物叶和茎的细胞间,感染植物并无症状,从植物中获得营养和保护,同时帮助植物提高抵御食草动物能力”,说明内生真菌和多花黑麦草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C错误;
    D、实验中甲种蚜虫和乙种蚜虫共同抢夺花黑麦草作为食物,二者是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 【答案】(1) ①. 不断增大 ②. 食物、空间等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缺少天敌或竞争者等
    (2) ①. 捕食和竞争 ②. 福寿螺是水生动物 ③. 人类活动如施肥、施农药、人工捡螺、放养鸭子吃螺等 ④. 经常在稻田中放养鸭子捕食福寿螺;进行水旱轮作,减少福寿螺生存的水环境
    (3) ①. 在干旱环境下,福寿螺的自由水/结合水显著下降,有利于福寿螺降低代谢进入休眠 ②. 福寿螺在干旱环境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很高,可以消除活性氧对细胞的损害
    【解析】
    【分析】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包括J型曲线和S型曲线,其中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生物出现连续增长的现象,曲线的增长率不变,增长速率连续增加。
    2、根据题意可知,福寿螺以水稻和微藻等植物为食,同时也吃线虫(线虫以微藻为食),鸭子可以吃福寿螺及水稻害虫稻飞虱等,则食物链包括:水稻、微藻→福寿螺→鸭子、水稻→稻飞虱→鸭子、微藻→线虫→福寿螺→鸭子。
    3、分析图2和图3可知,图2中在干旱环境下,福寿螺的自由水/结合水显著下降,说明福寿螺的代谢降低,有利于福寿螺进入休眠;根据题意,螺类生物细胞在干旱环境中会产生大量活性氧,损伤细胞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催化活性氧分解,以消除活性氧的细胞的损害,在图3中福寿螺在干旱环境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很高,说明可以消除活性氧对细胞的损害,以保护细胞结构。
    【小问1详解】
    福寿螺刚入侵时,由于食物、空间等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缺少天敌或竞争者等理想条件,因此种群数量连续增加,曲线增长呈现近似J型,而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会不断增大。
    【小问2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的食物链可知,福寿螺和线虫都以微藻为食,且福寿螺还以线虫为食,因此二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存在。分析图1可知,三种不同的生境中福寿螺种群密度差异明显,特别是在干旱环境中福寿螺的种群密度最低,而在水渠和水田中种群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福寿螺为水生生物,不适应干旱的环境条件造成的,另外,水田与水渠相比,水田受到人类活动如施肥、施农药、人工捡螺、放养鸭子吃螺等的影响,使得水田和水渠中福寿螺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性。根据图1的分析可知,在干旱条件下不利于福寿螺的生存,因此进行水旱轮作,减少福寿螺生存的水环境以降低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再次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可以经常在稻田中放养鸭子捕食福寿螺,以减少福寿螺的种群密度。
    【小问3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2柱状图显示福寿螺的自由水/结合水显著下降,说明福寿螺的代谢强度降低,有利于福寿螺进入休眠;图3柱状图显示福寿螺在干旱环境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很高,而螺类生物细胞在干旱环境中会产生大量活性氧,损伤细胞结构,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催化活性氧分解,以消除活性氧对细胞的损害,保护细胞结构。
    【点睛】本题以福寿螺为考查对象,涉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群落的种间关系、以及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等知识点的考查,要求学生识记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及其特点,能够根据题意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及其应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图示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关键。
    27. 【答案】(1) ①. 动物和微生物 ②. 次生
    (2) ①. 样方 ②. 越来越大 ③. 挺水
    (3) ①. 沉水植物 ②. 降低
    (4) ①. 4 ②. 排放大量含N\P的污水(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③. 速度和方向
    【解析】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湖泊A的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其物种组成除了各种水生植物外,还有动物和微生物。城镇化的发展使湖泊A的多个群落面貌不断发生阶段性的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次生演替。
    【小问2详解】
    调查群落植物类群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83年以来湖泊A物种数逐渐增加,即物种丰度越来越大;该演替过程中,挺水植物所占比例一直是最大的,且逐渐增加,因此其中贡献最大的生活型为挺水植物。
    【小问3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由1983年至2005年,沉水植物群落减少幅度最大,可能是由于挺水植物的生长,遮挡了阳光,使沉水植物大量减少。由于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属于挺水植物)在湖泊A已形成入侵趋势,导致沉水植物群落减少,因此若接下来不进行治理,可推测2005年后的湖泊A会出现物种丰富度下降等现象。
    【小问4详解】
    2016年的单位面积水生植物干重约为1983年的457.0÷111.1≈4倍。由于人类活动向湖泊排放大量含N\P的污水,导致水体矿质元素增加,因此距离城镇较近的位置水生植物干重增加最为明显,造成藻类植物爆发式增长,使群落类型由草型转变为藻型。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点睛】本题考查水体污染和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8. 【答案】(1) ①. 氧化分解、转化为糖原、转化为脂肪等 ②.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
    (2) ①. 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 ②. 多饮、多尿、多食(可多写体重减轻) (3)A
    (4)形成的fabkin较少,使ADP较多生成
    (5) ①. 抗体的使用量要适当,过量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 ②. 抗体的特异性要强,不能干扰其他方面的代谢。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体内能降低血糖浓度的一类激素,它不能直接发挥作用,必须和所要结合的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紧密结合后,才能产生生理效应。结合题干及图示可知,即当FABP4较多时,形成的fabkin过多,促进ATP较多生成,如图2-左,抑制P2Y,最终导致cAMP生成量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形成糖尿病,结合图示可知,抗体结合可使ATP减少,最终导致cAMP生成量增多,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增多,可治疗糖尿病。
    【小问1详解】
    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能促进其氧化分解、转化为糖原、转化为脂肪等;胰岛素还能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下降。
    【小问2详解】
    Ⅰ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B细胞功能减弱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引起的;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含量少,对肾小管中葡萄糖的重吸收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表现为多尿,多尿又会引起多饮,且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组织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因此表现为多食。
    【小问3详解】
    A、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当FABP4较多时,形成的fabkin过多,促进ATP较多生成,最终导致cAMP生成量减少,形成糖尿病,而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胰岛B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利于胰岛素分泌,A正确;
    B、fabkin过多,最终导致cAMP生成量减少,形成糖尿病,因此fabkin持续作用不会使机体的血糖含量持续降低,B错误;
    C、受体P2Y能通过感知ATP和ADP的比例来引发反应,不是直接与fabkin结合,C错误;
    D、fabkin过多,最终导致cAMP生成量减少,而注射特异性抗体,抑制fabkin的功能,因此会导致cAMP生成量增多,D错误。
    故选A。
    【小问4详解】
    脂肪细胞正常代谢,当分泌FABP4较少时,形成的fabkin较少,使ADP较多生成,通过P2Y使cAMP生成量增加,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
    【小问5详解】
    结合图示及题干可知,抗体的使用量要适当,过量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抗体的特异性要强,不能干扰其他方面的代谢。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糖尿病的治疗,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和从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9. 【答案】(1) ①. 促进 ②. 均表现出抑制效应
    (2) ①. 负向光性弯曲度变小,水稻幼苗根的生长速率也降低 ②. 负向光性完全消失,根的生长也严重地受到抑制
    (3) ①. 促进和抑制 ②. 部分抵消(部分对抗)
    (4) ①. 激活光受体,将信号传到核内 ②. 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完成生长素的背光运输
    【解析】
    【分析】分析数据,不同浓度的氯化钙处理对于水稻的幼根负向光性弯曲的影响不同,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分析,发现加入氯化钙以后与对照组相比较(不加入的组)在低于 100 µmol·L-1 CaCl2的情况下,加入组要比不加组负向光性弯曲度大,所以说明有促进效应,而当CaCl2浓度高于100 µmol·L-1时,对水稻幼苗根的负向光性的影响为抑制,此时加入组的纵坐标低于了不加入组的;
    【小问2详解】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水培溶液中的LaCL3浓度的升高,与不加入组比较,水稻幼苗根负向光性弯曲度变小,水稻幼苗根的生长速率也降低,负向光性完全消失,根的生长也严重地受到抑制;
    【小问3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50µ mol·L-1CaCl2单独处理时,幼苗根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较加水组是减少了的,而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升高了,说明50µ mol·L-1CaCl2单独处理时对IAA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的影响是促进作用,而单独使用6µmol·L-1LaCl3处理的时候幼苗根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较加水组是增加了的,而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降低了,说明而单独使用6µmol·L-1LaCl3处理时对IAA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的影响是促进作用有抑制作用;添加100µ mol·L-1CaCl2后对于LaCL3的作用有部分抵消;
    【小问4详解】
    题干信息表明光受体接受单侧光信号后可调节生长素载体基因的表达和载体的极性分布,所以可以推测单侧光照→激活光受体,将信号传到核内→促进生长素载体基因表达,增加生长素载体数量并形成极性分布→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完成生长素的背光运输→最终造成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细胞伸长,根出现负向光性弯曲生长。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实验,考生要能够对于题干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题。
    30. 【答案】(1) ①. 反射弧 ②. 兴奋
    (2) ①. (负)反馈 ②. 受体 ③. 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可直接通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
    (3)绿光严重抑制酶H的活性(蓝光其次,紫外光再次),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红光对酶H活性几乎无影响,从而对褪黑素分泌无明显影响(或略微促进)
    (4)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色素的药物,但是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谨遵医嘱。
    【解析】
    【分析】1、分析图解: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2、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通过体液运输反作用于下丘脑。
    【小问1详解】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光周期信号刺激会使视网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传到神经中枢,最后到达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
    【小问2详解】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把兴奋传递到松果体,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褪黑素又可抑制SCN的兴奋,属于负反馈调节。褪黑素是激素,需经体液运输才能与SCN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可直接通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故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动。
    【小问3详解】
    如表格所示:与对照组比较,酶H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了红光组,故结论是:绿光严重抑制酶H的活性(蓝光其次,紫外光再次),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红光对酶H活性几乎无影响,从而对褪黑素分泌无明显影响(或略微促进)。
    【小问4详解】
    长期熬夜的人褪黑素水平通常比正常人低,故应避免熬夜,如: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色素的药物,但是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谨遵医嘱。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图解判断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方式,识记反射弧的组成,掌握兴奋在突触传导的过程。
    31. 【答案】(1) ①. 非特异性免疫 ②. 免疫监视
    (2) ①. 所有的肿瘤完全消退 ②. 阻断CTLA-4信号促进了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灭作用。
    (3) ①. 肿瘤完全消失 ②. B7-1分子 ③. 免疫记忆(记忆细胞)
    (4) ①. 用CTLA-4抑制剂可有效激活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 ②. T细胞活性太强,容易持续杀伤身体健康细胞,造成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小问1详解】
    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是生来就有的,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因此防止肿瘤发生属于免疫监视功能。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抗CTLA-4抗体处理组小鼠第17天后肿瘤平均大小为0,说明所有的肿瘤完全消退。由于抗CTLA-4抗体可与CTLA-4特异性结合,从而阻断了B7-1与CTLA-4蛋白结合后的信息传递,进而促进了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灭作用。
    【小问3详解】
    根据图2可知,注射抗CTLA-4抗体的小鼠第20天后肿瘤平均大小为0,说明小鼠肿瘤完全消失。根据题意“用不表达B7-1蛋白的肿瘤细胞注射小鼠,其他操作同(2)中的处理,实验结果见图2”,根据图2中注射抗CTLA-4抗体的小鼠肿瘤平均大小几乎没有增长且最后为0,而图1中注射抗CTLA-4抗体的小鼠肿瘤平均大小开始先增加,然后才减小,说明CTLA-4抑制T细胞的信号路径也不只是通过B7-1分子。施加抗CTLA-4抗体组70天后再次接种同种肿瘤细胞,仍能有效杀灭,说明抗CTLA-4抗体引发的对肿瘤的免疫可形成免疫记忆。
    【小问4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用CTLA-4抑制剂可有效激活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从而使肿瘤细胞减小。但T细胞活性太强,容易持续杀伤身体健康细胞,造成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以及免疫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题意获取信息的能力。

    相关试卷

    [生物]2023北京清华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教师版):

    这是一份[生物]2023北京清华附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教师版),共24页。

    2023北京清华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3北京清华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营养级的丁属于不同的种群,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生物(教师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