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五 加与减(二)回收废品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五 加与减(二)回收废品教学设计,共7页。
第六课时单元课时第6课时知识课题回收废品(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节次1设计者陈茜其它 所涉单元大概念(表述)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还剩,比多少。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科书提供了“回收废品”的学习情境,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比多”“比少”的含义,利用生活经验与实际操作,把它与加减法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学情分析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运算之后,利用生活经验与实际操作,把它与加减法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2、在运算过程中,借助小棒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设计(作业设计)课堂:课后:学习活动关键问题学习重点: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能正确列式计算。学习难点: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环节关键问题(或内容)活动形式预设引导策略达成目标(或大概念)第一环节情境创设:展示后观察、表述表述完整提问引导:你能从图中读出哪些数学信息?能读懂图,找出数学信息第二环节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观察、合作、交流策略:画图 提问引导:你能准确表达你提出的数学问题吗?你能说说为什么要回收塑料吗? 达成目标: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环节问题: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动手操做,尝试列式策略:摆一摆;画一画 提问引导:说一说,小红收集的瓶子数与什么有关?小红收集的比小林收集的多3个是什么意思?摆一摆或画一画小红收集的瓶子数,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达成目标: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第四环节问题: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策略:小棒摆一摆;画一画提问引导:小青收集的瓶子数与什么有关系?小青收集的比小林收集的少4个是什么意思?达成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自己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 记录与反思学生学习表现部分学生梳理不清数量关系,后通过摆小棒、画图能慢慢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去解决。教师教学过程读图找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几何直观演示数量关系 ,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反思与调整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用到生活中去”。本节课用生活中的“回收废品”的场景引入新知,不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还使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让孩子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2、通过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到学习中。运用小棒摆一摆、画一画的直观经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梳理数量关系,从而正确列出算式,解决实际问题。3、尊重学生,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时,给予语言的鼓励,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第三部分 单元学习设计与实施的反思对单元整体设计与实施的整体反思,如:单元大概念的提炼与实施完成的效度等,单元/课时目标、评价任务设计与使用的质量水平等,情境创设与关键问题、学生学习表现、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效果等,以及设计与实施后的调整。(该环节,应在授课前、后学生表现对比分析,授课思考与研讨后进行)反思与调整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实现新知识的迁移。学生已有的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中。单元整体设计更多关注知识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把碎片式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水平。2、直观模型与简单推理相结合,理解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培养运算能力。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地理解算理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教学时,加强直观,变抽象为形象,给予学生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做中学”的理念来达到知识的延展。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学习100以内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参与探讨算理,发展内驱力,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初步形成解决简答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回收废品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探究体验,达标检测,课堂小结,教学板书,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跳绳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小兔请客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