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32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六正确运用修辞手法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33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七仿用与变换句式第1课时仿用句式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34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八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35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九图表文转换 试卷 1 次下载
-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36复习任务群五写作专题九审题与立意分点突破一感悟思辨类材料作文 试卷 1 次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33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七仿用与变换句式第2课时变换句式
展开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33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七仿用与变换句式第2课时变换句式,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时 变换句式
一、专项练习
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要求: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作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的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和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人生里面的礼和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有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答:示例一:①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②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③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④礼和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示例二:①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②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③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④礼和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解析】 画横线的长句的主干是“礼和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这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短句,放在最后,修饰成分包括“礼和乐”的定语“作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的”和两个括号中分别对“礼”和“乐”的解释。这三个修饰成分可以通过添加主语的形式,变成三个短句。考生要注意的是,“作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的”在添加主语“礼和乐”的同时,要把“作为”改为“是”,再删除“两大柱石”后面的“的”以使句子完整。此句可以放在第一句,也可以放在第三句。而“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和“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这两句要相连,且不可互换位置。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如果你骑上单车徜徉于花海,那又是一番惊奇体验。脸庞飘过和煦的微风,身边走过黑色的耗牛,脚下的草尖上开满鲜花,草腰上沾着水珠。油菜花摇动着灿烂的笑脸,挥舞着葱绿的手腕,让你忍不住想走到它跟前,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在花田里竞相拍照,摆着各种姿势。作为陪衬的高处的巍巍青山、远处的霭霭雪峰以及脚下的潺潺溪流都被框入这片金黄中。这景,只有高原有,也只配高原才有。它不仅颠覆着内陆人们对西北荒凉的认知,而且向远方的客人展现了粗犷高原温柔细腻的一面。
答:示例:远处的霭霭雪峰被框入这片金黄中,高处的巍巍青山被框入这片金黄中,脚下的潺潺溪流也被框入这片金黄中,它们都作了陪衬。
3.以“蜡染”为开头,把下面的语句重组成一个单句。(4分)
①蜡染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
②蜡染古时候被称为蜡缬。
③始于秦汉,盛于隋唐,流传至今。
④蜡染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⑤蜡染是用蜡刀点蘸熔蜡在织物上描图案,然后浸染,最终在布面上形成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图案。
答:蜡染是一种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的,始于秦汉、盛于隋唐、流传至今的,用蜡刀点蘸熔蜡在织物上描图案、然后浸染、最终在布面上形成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图案的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选定一个句子作为单句的主干句,然后将其他分句的主要内容作为修饰成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插入主干句中。本题要求以“蜡染”开头,观察几个句子,将①句作为主干句最合适,确定主干句后,提炼其他句子中的主要内容,如“古时候被称为蜡缬”“始于秦汉,盛于隋唐,流传至今”等,然后将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插入①句中即可。
4.请将下列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协调的排比句。(4分)
俗话说:“江山也要文人捧。”文学作品捧红景点的例子数不胜数: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竟使绍兴城的菜地和民居成为名胜古迹,天天游客如云;兰亭,原是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4公里的兰渚山下的一座普通小亭,由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名闻天下;南京的秦淮河,则因有了俞平伯、朱自清的同题散文被收入语文课本而名声大噪。像这样由语文而促进旅游新产品开发的事例不胜枚举。
答: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绍兴城的菜地和民居成为天天游客如云的名胜古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兰亭”这座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的普通小亭名闻天下;被收入语文课本的俞平伯、朱自清的同题散文使南京的秦淮河名声大噪。
【解析】 题干明确要求将画线句子换为句式协调的排比句,首先选择表达准确、简明的句子,如第一句“……(文章)使……(地名)……”,选好范例,其后两句仿写此句即可。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着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吧,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鲁迅先生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他有关形象时,会出现某些倾向。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些倾向,不超过50个字。
答:示例:评价人物形象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附着到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所处时代及思想、情感等对形象进行个人加工。
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转折复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里一幅20世纪50年代山东人民治理黄河时推着小推车爬坡的旧照片让人驻足不前:一群衣衫破旧的人们,奋力推着堆成小山状的淤泥,沿着陡峭的河坡向上艰难地行进;长长的车队,在古老的黄河河道上犹如一条气势磅礴的长龙。淮海战役纪念馆里也有几幅小推车的照片,天空可见尚未散尽的硝烟,脚下可见炮火留下的弹坑,几十万辆小推车倍日并行,一刻不停,长驱千里,运送着战场上需要的物资。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场景、人物,小推车上装载的货物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用小推车这种运输工具在改天换地。这种木制的小推车,只有一个轮子,靠人来推,就是这样的一辆辆小推车,推出了中国革命抑或说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如今,小推车是一种传统的运输工具,它已进入历史博物馆,小推车上深深融入山东人民血脉之中的那种坚忍英勇、忠诚奉献的精神,“小推车”精神依然在齐鲁大地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答:示例:虽然小推车作为一种传统的运输工具已进入历史博物馆,但是深深融入山东人民血脉之中的那种坚忍英勇、忠诚奉献的“小推车”精神依然在齐鲁大地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二、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我曾读过很多关于故乡的诗,诗里有参差错落的村落,有爬上屋檐的月亮,还有氤氲升腾的袅袅炊烟。印象中最深的总是乡村的傍晚,暮色渐渐地笼罩着堤岸、草垛,________。远处的炊烟升起来了,先是一两家,后来便千丝万缕地缠绕在一起,再也分不清谁是谁家的了……若是来点微雨,村庄则显得更加迷蒙。屋檐的水滴裹挟着山上的雾气,千家万户都被隐匿在一片氤氲里。“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是农家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在记忆里站成了一个人乡愁的灯塔。
7.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B )
①而后又落在了山石的缝隙深处
②水牛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田埂上
③荷锄而归的农人们不时地吆喝几声
④霞光一寸寸把堤岸染得通红
⑤晚归牧童的歌声浮漾在广袤的原野
A.⑤②①③④ B.④①⑤②③
C.⑤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⑤
【解析】 ④“霞光一寸寸把堤岸染得通红”承接前文的“堤岸、草垛”,衔接紧密,要放在开头;①“而后又落在了山石的缝隙深处”的主语应该是“霞光”,要放在④句之后,以上是从视觉角度进行的描写;⑤“晚归牧童的歌声浮漾在广袤的原野”中,“原野”与前文描写的对象“堤岸、草垛”“山石的缝隙”对应,衔接紧密,是从听觉角度进行的描写,是总说,要放在①句之后;而②③句是从听觉角度进行的细节描写,②句承接“原野”,聚焦在“田埂上”,③句聚焦在“吆喝”声。
8.请以平实的语言重新表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答:示例:炊烟从农家人的灶台上升起来非常好看,在记忆中成为一个人思乡的标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__①__。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技能人才往往聚焦于复杂生产体系中的某一个环节,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在聚光灯下,但是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__②__,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技术工人就能成为一个领域__③__的人才,打造自己在职场上的稀缺性,让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并提升一个领域的技术水准。
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既要依靠技术工人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培养。“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从技术工人自身而言,无论从事什么劳动,只要具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就能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政府部门应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强国建设,“匠心”铸就。从一枚螺丝钉的打磨,到精确到毫米级的工艺,小环节里有大学问,也能做出大成果。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就能凝聚起强大的创新动能,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至关重要__②孜孜以求__③不可或缺
【解析】 根据语境,第一处横线所在句子是要告诉人们,劳动者素质这一抽象事物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故选填“至关重要”较为恰当。第二处横线是接前句,阐明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即不仅仅要“默默坚守”,根据后面的内容,还要有所追求,故选填成语“孜孜以求”。第三处横线提醒人们,技术工人如果能够做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就能够在其所从事的领域成为不可多得也难以替代的人才,故选填成语“不可或缺”。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复句改为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示例:新征程上,凝聚起强大的创新动能,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的条件之一(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示例:①引用“择一事终一生”等古语、俗语,分别对技术工人等应当具备的执着专注等工匠精神的内涵加以限定和描述,不仅指明了技术工人自身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运用排比,将技术工人自身努力的方向——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卓越追求和努力的途径——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排列起来,语势强烈,言简意明。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35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九图表文转换,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33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七仿用与变换句式第1课时仿用句式,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32复习任务群四语言文字运用专题八语言文字运用分点突破六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训练,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