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1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六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简答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1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六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简答题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1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六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简答题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1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六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简答题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1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六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简答题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1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六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简答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练案[21] 复习任务群三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六 文言文信息分析与概括(简答题)一、专项练习1.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3分)(原文)……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答:示例:原因:贪官污吏对老百姓的压迫盘剥。建议:①告诫各级官员要善待安抚百姓,不能一味靠军队对付老百姓;②各级官员要切实履职尽责,严惩贪赃违法者,不能文过饰非。(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主观概括题目经常通过传主的语言,来确定人物的思想主张、行事风格。【参考译文】乾道四年,盗贼接二连三在湖湘境内作乱,辛弃疾全部平定了叛乱。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官污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重视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要告诫州县,以惠民安抚平民百姓为本,(官吏中)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检举查办小官吏来应付成例,而自己想办法为掩饰过失找借口。”皇上下诏嘉奖他。2.宋湜病重之后,真宗皇帝是如何待他的?(3分)真宗即位,(宋)拜中书舍人。常召见便殿,方奏事,疾作仆地。内侍掖出,太医诊视,抚问相继,以疾亟闻。明年正月,真宗临视,许以先归,赐衾褥,曰:“此朕尝御者,虽故暗,亦足御道途之寒。”又遣内侍护送供帐,至澶州,卒,年五十一。(节选自《宋史·宋湜传》)答:示例:亲临探视,允许他先回归故乡并赐给被褥,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参考译文】真宗即位,任命宋为中书舍人。(真宗)经常在便殿召见宋,一次正在奏事,(宋)忽然病发倒地。内侍将他扶出来,太医前来诊视,探病抚问的人相继而来,太医把(宋)病重的情况赶快上奏给皇帝。第二年正月,真宗皇帝亲临探视,并允许他先回归故乡,赐给他被褥,说:“这被褥是我常用的,虽旧了些,也足以抵挡路途中的寒冷。”并派遣内侍护送沿途供帐,行至澶州,病逝,享年五十一岁。3.根据选文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3分)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答:示例:①淡泊功名;②崇尚古风;③狷狂不羁;④安贫乐道;⑤孝顺母亲。【参考译文】王冕,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他就把牛赶到陇上,悄悄地溜到学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时间他住在寺庙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讶异,招他为弟子,于是王冕跟从韩性学习,通晓《春秋》。王冕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欢他的狂傲,同乡王艮很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王艮任江浙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官职,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王冕回去接他的母亲到会稽,白牛拉着车,王冕穿戴着古代帽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子都嘲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亲,并以教导弟子,他把这些作常行之事。4.从文中看出,汉光武帝任用人才的首要标准是什么?体现在哪些地方?(3分)郭后既废,太子强意不自安。郅恽说太子曰:“久处疑位,上违孝道,下近危殆,不如辞位以奉养母氏。”太子从之,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恳诚,愿备藩国。上不忍,迟回者数岁。六月,戊申,诏曰:“《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袁宏论曰:夫建太子,所以重宗统,一民心也,非有大恶于天下,不可移也。世祖中兴汉业,宜遵正道以为后法。今太子之德未亏于外,内宠既多,嫡子迁位,可谓失矣。然东海归藩,谦恭之心弥亮;明帝承统,友于之情愈笃。虽长幼易位,兴废不同,父子兄弟,至性无间。夫以三代之道处之,亦何以过乎!帝以太子舅阴识守执金吾,阴兴为卫尉,皆辅导太子。识性忠厚,入虽极言正议,及与宾客语,未尝及国事。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厉左右焉。兴虽礼贤好施,而门无游侠。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俱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上以沛国桓荣为议郎,使授太子经。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辨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胜人,儒者莫之及,特加赏赐。又诏诸生雅歌击磬,尽日乃罢。帝使左中郎将汝南钟兴授皇太子及宗室诸侯《春秋》,赐兴爵关内侯。兴辞以无功,帝曰:“生教训太子及诸王侯,非大功邪?”兴曰:“臣师少府丁恭。”于是复封恭,而兴遂固辞不受。秋季,九月,马援自交趾还,平陵孟冀迎劳之。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是矣!”(节选自《资治通鉴·东汉光武中兴》)答:示例:用人的首要标准是忠,忠于朝廷,忠于职守。体现:阴识的低调忠厚,不与宾客谈论国事;阴兴的忠诚,公私分明,举贤不以交情好坏来定;桓荣的谦让;钟兴的淡泊名利;马援的征战沙场不顾惜自己生命。(两例1分,三例2分)【参考译文】郭皇后被废后,皇太子刘强心不自安。郅恽劝告太子说:“长久地处在不稳定的位置上,上违背孝道,下靠近危险。不如辞去太子之位,以奉养母亲。”刘强听从了劝告。多次托刘秀左右亲信和诸王表达他的诚意,希望退居藩国。刘秀不忍心这样做,迟疑徘徊了几年。本年六月戊申(二十六日),刘秀下诏:“《春秋》大义,选立继承人,以身份高贵为标准。东海王刘阳是皇后之子,应该继承皇位。皇太子刘强,坚决谦让,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难以长久违背他的愿望。今封刘强为东海王,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袁宏论说:设立太子,为的是尊重宗法统绪,统一民心,如果不是对天下有重大罪恶,就不该变动。光武帝中兴汉家大业,应当遵循正道以作为后世的楷模。如今太子的德行对外无所亏损,对内又多得恩宠,将嫡子改易位次,可以说是一个失误了。然而东海王刘强归于藩王地位,谦恭的心更加豁亮;明帝刘庄承继大统,对兄弟的情谊更加深厚。虽然长幼位置改变,一兴一废结局不同,但是父子兄弟之间,存在着真情,没有隔阂。即使以三代之道来处理,又怎能超过呢!刘秀任命皇太子刘庄的舅父阴识代理执金吾,任命另一位舅父阴兴当卫尉,一齐辅导太子。阴识天性忠厚,在朝廷中虽然直言正谏,但等到和宾客们一起谈话时,从不涉及国事。刘秀敬重他,常常指着他告诫皇亲贵戚,勉励左右仿效。阴兴虽然礼贤下士,乐于助人,但宾客中没有豪杰侠客。他和同郡人张宗、上谷人鲜于裒关系不好,但知道他们对国家有用,仍然称赞他们的长处推荐他们做官;友人张汜、杜禽,和阴兴交往很深,阴兴认为他们华而不实,都只在钱财上帮助他们,始终不替他们说话,所以世人称赞他对国家的忠诚。刘秀任命沛国人桓荣当议郎,命他教授太子儒家经典。刘秀亲自到太学,召集众博士在他面前讨论问题,提出质疑。桓荣辨析和阐述经典的精义,每每以礼让的态度使人折服,不以言辞锋利压倒对方,其他儒家学者都赶不上他,刘秀对他特加赏赐。刘秀又命学生们一面击磬,一面唱儒家的雅歌,一整天才结束。刘秀让左中郎将汝南人钟兴教授皇太子和宗室诸侯爵读《春秋》,封钟兴为关内侯。钟兴以自己没有功劳而推辞,刘秀说:“你教训太子和亲王侯爵,不是大功劳吗?”钟兴说:“我是从师于少府丁恭。”刘秀于是又封丁恭,而钟兴则坚决推辞,没有接受。这年秋季,九月,马援从交趾返回,平陵人孟冀迎接、慰劳他。马援说:“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疆,我想请求亲自出兵讨伐。男子汉只应当战死在疆场,用马革裹尸送回家乡安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生活在儿女情长之中呢?”孟冀说:“确实如此!作为有壮志的人就应当这样!”5.“社稷臣”,谓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3分)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答:示例:①章献太后想要专制,李迪义正辞严,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②章献太后最终保全了好的名声;③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他的文章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答话,(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我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我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被之事诛杀,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当今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很是赞扬他的想法。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时,章献太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辞严,能使宦官亲近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6.杜畿在被太祖派遣镇守河东时为什么反对派大军征剿?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年二十,为郡功曹,守郑县令。县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而内实与干通谋。太祖谓荀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张晟寇、渑间,南通刘表,固等因之,吾恐其为害深。河东被山带河,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曰:“杜畿其人也。”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或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畿居郡一月,以计縻之。 会白骑攻东垣,高干入泽,上党诸县杀长吏,弘农执郡守,固等密调兵未至。畿单将数十骑,赴张辟拒守。会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党羽皆赦之,使复其居业。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答:示例:①河东郡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作乱,大兵压境,容易使人们归附于卫固,反而消除了卫固的后顾之忧。②用兵如果不能取胜,邻郡就会响应,天下就会大乱,难以平息。③即使取胜,也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县人。幼年父母双亡,继母虐待他,他却孝顺出了名。二十岁时在郡中担任功曹,又暂时署理郑县的县令。县里关押了几百人,杜畿亲自审问,衡量犯人罪行的轻重,都一一定案发送,虽然不是都判处得很妥当,郡中人们已经对他这样年轻有主见感到惊奇。曹操委任他为司空司直,又升任为护羌校尉,让他持节,兼任西平太守的职务。曹操已经平定了黄河以北,高干在并州反叛。当时河东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河东人卫固、范先表面以请求封地为名,背地里却同高干勾结。曹操对荀说:“关西的那些将领凭借险要的地形和骑兵,要是去征剿他们一定会引起叛乱。张晟在山、渑水之间作乱,向南联络刘表,卫固等人也效法张晟,我担心他们为害太深。河东郡依山绕河,是当今天下的战略要地。请您为我推荐像萧何、寇恂那样的人去镇守河东。”荀说:“杜畿是合适的人选。”于是曹操追授杜畿河东太守的职务。卫固等人派了几千人马阻断陕津渡口,杜畿到了那儿不能渡过黄河。有人对杜畿说:“应该派大军来。”杜畿说:“河东郡有三万户人家,绝不是人人都想作乱。现在如果大兵压境,把他们逼急了,想做好事的人也找不到带头的,就一定会因为惧怕而服从卫固。卫固等一旦消除后顾之忧,必然要拼死抵抗。我们讨伐他如果不能取胜,四周的邻郡就会响应他,天下的变乱就平息不了了;如果我们能够取胜,也是摧残一郡的百姓。”杜畿单身前去,出其不意。卫固为人计谋很多,但缺乏决断的能力。杜畿在郡城待了一个月,设法用计困住了卫固。碰上张白骑的人马攻打东垣,高干的叛军进入泽,上党一带各县杀死县官,弘农郡扣押了郡守,卫固等人秘密调遣军队而调兵还没有到。杜畿就单独率领几十名骑兵赶到张辟坚守。恰逢朝廷的大兵前来征剿,高干、张晟都被打败,卫固等人被抓获斩首,杜畿赦免了卫固等人的余党,让他们恢复过去的产业。二、综合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应。冬十月丁酉,下制来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史思明引兵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诣城下挑战。龙仙恃勇,举右足加马鬣上,慢骂光弼。光弼顾诸将曰:“谁能取彼者?”孝德请行。光弼问:“须几何兵?”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对曰:“愿选五十骑出垒门为后继,兼请大军助鼓噪以增气。”光弼抚其背而遣之。孝德运矛跃马搏之,斩首,携之以归。贼众大骇。周挚复收兵趣北城。光弼速帅众入北城,登城望贼曰:“贼兵虽多,嚣而不整,不足畏也。不过日中,保为诸君破之。尔辈望吾旗而战,吾旗缓,任尔择利而战,吾急旗三,则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少退者斩!”又以短刀置靴中曰:“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诸将出战,顷之,廷玉奔还。光弼望之,惊曰:“廷玉退,吾事危矣。”命左右取廷玉首。廷玉曰:“马中箭,非敢退也。”使者驰报,光弼令易马,遣之。光弼连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光弼驱俘囚临河示之。乃遁。(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B.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C.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D.光弼连飐其旗/诸将齐进致死/呼声动天地/贼众大溃/斩首千余级/捕虏五百人/溺死者千余人/周挚以数骑遁/去思明/不知挚败/尚攻南城/【解析】 首先根据上下文可知画线部分主要是说李光弼战胜周挚的事情,其中还牵涉到史思明这一人物;其次可根据上文李光弼对将士们的要求“万众齐入,死生以之”,判断“齐进致死”不能断开,“呼声”是“动天地”的主语,在其前断开,可排除B、C项。“遁去”是个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丁酉,此处指干支纪日中的丁酉日,其前一天是丙申日,后一天是戊戌日。B.垒门,垒指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故“垒门”指军营中的正门。C.三公,是我国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隋唐时指太尉、司徒、司空。D.使者,是指受命出使的人或奉命办事的人。此处和“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同义。【解析】 “此处和‘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同义”错误,此处指奉命办事的人,而“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指奉命出使的人,故二者词义不相同。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李光弼认为自己和韦陟各有所长,自己在辨别朝廷礼仪方面虽然不如韦陟,但在安排军旅事务作战方面韦陟却不如自己。B.皇帝下制书要亲自讨伐史思明,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停止了亲征,另一方面,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挑战河阳驻军。C.孝德请求出战刘龙仙,李光弼派遣了五十名骑兵为孝德殿后,他抚摸孝德后背的动作表现出他对部下的肯定、爱护和激励。D.李光弼治军军纪严明,当看到廷玉从前线跑回时,就让左右去斩杀廷玉以示众,廷玉解释说自己的马中箭,才幸免于死。【解析】 从文中“龙仙恃勇……慢骂光弼”看,史思明是派遣刘龙仙挑战官军,但辱骂李光弼则是刘龙仙倚仗自己的英勇做出的举动,和史思明无关,故B选项中“史思明让刘龙仙去辱骂李光弼”表述错误。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对曰:“请挺身取之。”光弼壮其志,然固问所须。(4分)译文:(白孝德)回答说:“请允许我挺身前往取来刘龙仙的人头。”李光弼被他的壮志感动,但还是坚持询问他究竟需要多少人马。(2)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4分)译文:万一在战斗中形势不利,你们在前面抗敌被杀而战死,我会在这里自己用刀割颈自杀,不会单单让你们战死的。【解析】 (1)重点词句:“请”,请允许我;“壮”,意动用法,认为……雄壮;“固”,坚持;“所须”,需要多少人马。(2)重点词句:“前”,在前面;“自刭”,自杀;“独死”,单独死去;“死于敌”,被动句式,被敌人杀死。11.李光弼为什么不同意韦陟的请求?请简要分析。(3分)答:示例:①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撤退是大忌。②现在没有理由地丢弃五百里土地,会助长敌人的威风。③此时进军才能做到表里照应,攻守自如。【解析】 首先找到韦陟的请求,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即退守据险;然后再圈定答题的大范围,即第一段中李光弼的回答;接下来要仔细分析相关内容,找出理由,即“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最后用自己的话将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分条列举即可。【参考译文】史思明率兵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顿军队缓缓而行,到了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军乘胜来攻,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不宜与敌速战速决。看形势洛阳城难以坚守,你有什么计策呢?”韦陟请求留兵于陕郡,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之地,以挫敌锋锐。李光弼说:“两军相当,应当积极进攻,撤退是大忌。现在没来由地放弃五百里土地,叛军的势力就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于河阳,北与泽潞兵相连,如果有利就进取,不利就退守,里外相应,使叛军不敢向西进攻,这形势就好似猿猴伸缩自如的手臂,分辨朝廷中的礼仪,我不如你;如果论指挥军事,你不如我。”韦陟没有说话。冬季,十月丁酉(初四),肃宗下制书要亲自征讨史思明,因群臣上表书谏阻才罢。史思明率兵来攻打河阳,派骁勇将领刘龙仙到城下来挑战。刘龙仙仗着勇力,把右脚举起来放在马鬣上,谩骂李光弼。李光弼看着各位将领说:“哪一位能为我把他的头颅取来?”白孝德愿往,李光弼问道:“你需要多少兵马?”白孝德回答说:“我一个人就行。”李光弼赞扬他的勇敢,但坚持问他需要什么支援。白孝德说:“希望挑选五十名骑兵出营门为后援,并请求大军在后面擂鼓叫喊以助威。”李光弼拍着白孝德的后背鼓励他,然后让他出战。白孝德拿着长矛策马与刘龙仙搏斗,砍下刘龙仙的头颅,持之以归。叛军士卒看见后十分惊骇。叛军大将周挚又收兵逼近北城。李光弼立刻率兵到了北城,登上城头望着叛军说:“敌人虽然兵多,但混乱而不整齐,用不着害怕。过不了中午,我保证为大家打败敌人。你们都看着我的旗子作战,如果我的旗子挥动缓慢,就任凭你们选择有利时机出战,如果我急速地往上挥动旗子三下,你们就全军齐发,冒死前进,稍有后退者杀!”然后李光弼又把一把短刀放置在自己的靴子中,说:“战斗是危险的事情,我位列国家的三公,不能够死于叛军之手,万一战斗失败,大家在前面死于敌手,我就在这里自刎而死,决不会只让大家战死。”于是众将领出战,不一会儿,郝廷玉逃下阵来。李光弼望见,大惊说:“郝廷玉逃下阵来,我的计划就危险了。”于是命令左右的人去把郝廷玉的头颅割下来。郝廷玉说:“是我的坐骑中箭,我不敢退下来。”使者驰马来报告李光弼。李光弼就命令换了一匹马,让郝廷玉重新上阵。李光弼不断地挥动着手中的指挥旗,众将领都冒死进攻,呼喊之声惊天动地,叛军顿时大败,杀死敌人一千余人,捕获俘虏五百人,掉进水中被淹死的敌人有一千余人,周挚仅带领数名骑兵逃走。史思明不知道周挚已被打败,还在南城进攻,李光弼把俘虏的叛军赶到河边上让史思明观看,史思明才退去。 

    相关试卷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0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五翻译文言句子: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20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五翻译文言句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19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四概述原文内容: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19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四概述原文内容,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18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三识记文化常识: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18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三识记文化常识,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专项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